最近河南的气候,简直就是发了癫。从“十年都没这么旱过”,到“3天下完一整年的雨”,这样极为剧烈的气候变化,居然在短短的20多天内完成。 河南,5月、6月还在拼命抗旱,一转眼,7月却暴雨洪水肆虐。
有农民欲哭无泪:好不容易浇了三次水,才救活的苗,最后却被一场洪水淹死了。
什么叫水深火热,说的就是这几个月的河南。
实在,太难了!!!
要知道,上一次河南经历这样的“旱涝急转”,还是在49年前的“75·8”特大暴雨。
1975年8月,同样是“旱涝急转”,河南连续四天遭遇“千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暴雨,平均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超60座水库决堤,1000万余人受灾,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这一次,河南如何渡过艰难时刻?
1旱涝急转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旱灾还正将河南架在火上炙烤。年过半百的农户,急得坐在田里哭。
5月份,河南降水量比往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中旱以上等级。 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旱到什么程度?
村民张涛描述,“十年都没这样旱过!往年往地下探3厘米土就湿了,今年旱到20厘米才见水!”
为了让玉米种顺利出芽,张涛和家人轮班上阵,昼夜不停地给30亩农地浇水,一直持续了半个月。
直到,轮班上阵也不够用了,张涛不得不花1600元买柴油,用机井抽水浇地。
连井,都是要抢的。
为了抽水浇地,有的村民就睡在地里,凌晨再把自家水管接进去。
“有两位排不动队的留守老人,用小水泵扯着几百米的水管从老式大水井里取水,用这种水断断续续给十几亩玉米地浇了半个月,着急得坐在地里哭。”
由于连续干旱和持续抽水,井水也渐渐不够用了,只得抽出滚滚黄泥。
村民们又转向河道取水,结果只抽了两三天,河也干了。
这不是夸张。河南安阳市,部分河段出现河床裸露,河堤龟裂现象。
绝望的情绪在弥漫。
此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到,在不到一个月后,整个河南会被笼罩在暴雨之中,变身为一片泽国。
6月22日,旱情基本解除。7月中旬开始,暴雨就持续不断地来袭,下得河南人民猝不及防。
7月14日以来,河南中东部和南部累计雨量达100-250毫米,部分地区超250毫米。
7月15日至16日,驻马店西部、开封南部、商丘西部等地出现大暴雨,南阳东北部、周口北部、许昌南部等地遭遇特大暴雨侵袭。
图源:河南省气象局
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的社旗县,是此次河南暴雨的重灾区。
连续几日暴雨如注,“天好像漏了一样”。
7月14日8时至17日5时,社旗县遭遇特大暴雨,大量房屋、农田被淹。其中,大冯营镇累计降水量867.1毫米,超过常年822.7毫米的平均降水量。
这意味着,河南南阳3天下完了往常一年的雨!
多地电力、水力中断,村民只能在救援帮助下乘冲锋舟外撤。部分村庄被洪水淹没,只见个个屋顶露出水面。城区路段出现严重内涝,部分路段积水已深至腰部。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道,“睡着感觉手边有水,惊醒后发现床都漂起来了,屋里面全是漂浮的杂物”。
图源:闲时花开
从抗旱到抗洪,中间不过22天。
此次河南的“旱涝急转”强度,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49年前那场特大洪涝。比如,社旗县最大2日、3日降水量创新纪录,就超过“75·8”特大暴雨。
2
损失惨重 旱涝急转的灾情,让河南损失惨重。
“好不容易浇了三次的苗,最后被一场洪水淹死了”……
位处暴雨中心的河南南阳,部分村内最深水位超1.5米,大片农作物出现倒伏,浸泡在水中。
即将收获的玉米苗和红薯苗被洪水淹没、西瓜因长时间的浸泡而烂在水里、相对耐水的水稻也面临严重减产风险……
光是南阳的社旗县,初步统计暴雨导致的农田受淹面积,就高达72.6万亩左右。
如果按照每亩产粮1200斤计算,将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约9亿斤。这还不包括因农业灌溉设施损坏等间接经济损失。
一位岳先生的200亩田地被水淹没,预计损失30万。
他语带辛酸。“心凉,压力大,昨天晚上一夜没睡着,辛辛苦苦一年又白忙活了。”
南阳市种植户李涛损失惨重,“田里一半的玉米苗因为淹水,已经叶片泛黄,不能存活了。另一半能成活的玉米,由于肥料被冲走,又长到了没法追肥的阶段,产量估计也要打对折。铁定亏本。”
洪涝过后,河南还面临着灾后重建、疾病预防等艰巨任务,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六月抗旱,七月抗涝,辛辛苦苦保活的庄稼地还是没能躲过被淹没的命运。
“相较于单纯的旱和涝,旱涝急转是两种灾害对一个地方进行的连续打击,造成的损失更重,影响面也更大。”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评价道。
要知道,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中原熟、天下足。
河南用不足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近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南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七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增速居粮食主产省第一,创历史新高。
如今,河南受灾,可能影响的是全中国的饭碗。
3暴雨背后
为什么会出现旱涝急转?这跟河南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前期降雨带偏南,河南降水偏少。而如今雨带显著北移并笼罩河南多地,导致旱涝急转。
同时,稳定维持在日本海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稳定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陆高压,导致二者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
简单来说,就是在河南中西部形成了稳定的大气环流条件,导致长时间降水。
河南的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
这种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稳定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尤其是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同时,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降水后很容易积水形成涝灾。
与全国许多城市类似,河南的大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也很难应对极端降雨带来的排水需求。
此外,湿地面积减少,也大大削弱了自然蓄水和排洪能力。
近年来,河南人口外流的现象,比较明显。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河南2021年人口流出64.3万人,2022年疫情影响下人口从东南沿海回流内地,河南人口流出速度放缓,但也减少了10.2万人。
202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73.9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39.49万人,省外输出1234.48万人。
来源:城市财经
许多河南人逃离家乡,奔波在异乡的路上。这跟极端天灾也不无关系,背后是“种地赚钱难”的悲哀。
有网友测算,在不计人工的情况下,一亩地也就赚350元。而普通农户在不承包的情况下,一般最多就3亩地。也就是说,种一个季度的小麦收入才1000元左右。
看看这次的旱涝灾情,农户辛辛苦苦耕作半载,最后却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结局。
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实在是太难了,需要得到从中央到全国人民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最近河南的气候,简直就是发了癫。从“十年都没这么旱过”,到“3天下完一整年的雨”,这样极为剧烈的气候变化,居然在短短的20多天内完成。 河南,5月、6月还在拼命抗旱,一转眼,7月却暴雨洪水肆虐。
有农民欲哭无泪:好不容易浇了三次水,才救活的苗,最后却被一场洪水淹死了。
什么叫水深火热,说的就是这几个月的河南。
实在,太难了!!!
要知道,上一次河南经历这样的“旱涝急转”,还是在49年前的“75·8”特大暴雨。
1975年8月,同样是“旱涝急转”,河南连续四天遭遇“千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暴雨,平均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超60座水库决堤,1000万余人受灾,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这一次,河南如何渡过艰难时刻?
1旱涝急转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旱灾还正将河南架在火上炙烤。年过半百的农户,急得坐在田里哭。
5月份,河南降水量比往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中旱以上等级。 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旱到什么程度?
村民张涛描述,“十年都没这样旱过!往年往地下探3厘米土就湿了,今年旱到20厘米才见水!”
为了让玉米种顺利出芽,张涛和家人轮班上阵,昼夜不停地给30亩农地浇水,一直持续了半个月。
直到,轮班上阵也不够用了,张涛不得不花1600元买柴油,用机井抽水浇地。
连井,都是要抢的。
为了抽水浇地,有的村民就睡在地里,凌晨再把自家水管接进去。
“有两位排不动队的留守老人,用小水泵扯着几百米的水管从老式大水井里取水,用这种水断断续续给十几亩玉米地浇了半个月,着急得坐在地里哭。”
由于连续干旱和持续抽水,井水也渐渐不够用了,只得抽出滚滚黄泥。
村民们又转向河道取水,结果只抽了两三天,河也干了。
这不是夸张。河南安阳市,部分河段出现河床裸露,河堤龟裂现象。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绝望的情绪在弥漫。
此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到,在不到一个月后,整个河南会被笼罩在暴雨之中,变身为一片泽国。
6月22日,旱情基本解除。7月中旬开始,暴雨就持续不断地来袭,下得河南人民猝不及防。
7月14日以来,河南中东部和南部累计雨量达100-250毫米,部分地区超250毫米。
7月15日至16日,驻马店西部、开封南部、商丘西部等地出现大暴雨,南阳东北部、周口北部、许昌南部等地遭遇特大暴雨侵袭。
图源:河南省气象局
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的社旗县,是此次河南暴雨的重灾区。
连续几日暴雨如注,“天好像漏了一样”。
7月14日8时至17日5时,社旗县遭遇特大暴雨,大量房屋、农田被淹。其中,大冯营镇累计降水量867.1毫米,超过常年822.7毫米的平均降水量。
这意味着,河南南阳3天下完了往常一年的雨!
多地电力、水力中断,村民只能在救援帮助下乘冲锋舟外撤。部分村庄被洪水淹没,只见个个屋顶露出水面。城区路段出现严重内涝,部分路段积水已深至腰部。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道,“睡着感觉手边有水,惊醒后发现床都漂起来了,屋里面全是漂浮的杂物”。
图源:闲时花开
从抗旱到抗洪,中间不过22天。
此次河南的“旱涝急转”强度,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49年前那场特大洪涝。比如,社旗县最大2日、3日降水量创新纪录,就超过“75·8”特大暴雨。
2
损失惨重 旱涝急转的灾情,让河南损失惨重。
“好不容易浇了三次的苗,最后被一场洪水淹死了”……
位处暴雨中心的河南南阳,部分村内最深水位超1.5米,大片农作物出现倒伏,浸泡在水中。
即将收获的玉米苗和红薯苗被洪水淹没、西瓜因长时间的浸泡而烂在水里、相对耐水的水稻也面临严重减产风险……
光是南阳的社旗县,初步统计暴雨导致的农田受淹面积,就高达72.6万亩左右。
如果按照每亩产粮1200斤计算,将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约9亿斤。这还不包括因农业灌溉设施损坏等间接经济损失。
一位岳先生的200亩田地被水淹没,预计损失30万。
他语带辛酸。“心凉,压力大,昨天晚上一夜没睡着,辛辛苦苦一年又白忙活了。”
南阳市种植户李涛损失惨重,“田里一半的玉米苗因为淹水,已经叶片泛黄,不能存活了。另一半能成活的玉米,由于肥料被冲走,又长到了没法追肥的阶段,产量估计也要打对折。铁定亏本。”
洪涝过后,河南还面临着灾后重建、疾病预防等艰巨任务,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六月抗旱,七月抗涝,辛辛苦苦保活的庄稼地还是没能躲过被淹没的命运。
“相较于单纯的旱和涝,旱涝急转是两种灾害对一个地方进行的连续打击,造成的损失更重,影响面也更大。”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评价道。
要知道,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中原熟、天下足。
河南用不足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近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南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七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增速居粮食主产省第一,创历史新高。
如今,河南受灾,可能影响的是全中国的饭碗。
3暴雨背后
为什么会出现旱涝急转?这跟河南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前期降雨带偏南,河南降水偏少。而如今雨带显著北移并笼罩河南多地,导致旱涝急转。
同时,稳定维持在日本海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稳定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陆高压,导致二者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
简单来说,就是在河南中西部形成了稳定的大气环流条件,导致长时间降水。
河南的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
这种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稳定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尤其是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同时,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降水后很容易积水形成涝灾。
与全国许多城市类似,河南的大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也很难应对极端降雨带来的排水需求。
此外,湿地面积减少,也大大削弱了自然蓄水和排洪能力。
近年来,河南人口外流的现象,比较明显。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河南2021年人口流出64.3万人,2022年疫情影响下人口从东南沿海回流内地,河南人口流出速度放缓,但也减少了10.2万人。
202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73.9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39.49万人,省外输出1234.48万人。
来源:城市财经
许多河南人逃离家乡,奔波在异乡的路上。这跟极端天灾也不无关系,背后是“种地赚钱难”的悲哀。
有网友测算,在不计人工的情况下,一亩地也就赚350元。而普通农户在不承包的情况下,一般最多就3亩地。也就是说,种一个季度的小麦收入才1000元左右。
看看这次的旱涝灾情,农户辛辛苦苦耕作半载,最后却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结局。
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实在是太难了,需要得到从中央到全国人民更多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