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2亿人看电影 中国影视业苦日子还没到头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6月18日 20点53分 PT
  返回列表
76962 阅读
14 评论
36氪

作者|宋婉心

编辑|郑怀舟

过去几年,影视行业轮番造重锤,2016年之后就趴在谷底,丝毫没有翻身机会。

2018年5月“阴阳合同”事件牵出影视行业税务风暴,当年传媒指数跌近40%,市值暴跌1000亿左右;2021年10月互联网反垄断法出台,该指数再次跌回2018年的底部位置;2022年10月份,疫情带来该指数第三个底,击穿前两次最低值。

三年大调,四年磨底,影视行业过了七年寒冬,几乎奄奄一息之际,终于在今年看到了春天的迹象。

今年以来,传媒指数先后经历超跌反弹和板块普涨,至今整体大幅上涨50%,其中上海电影翻了三倍,唐德影视翻了一倍,华策影视、慈文传媒等也有超50%涨幅。

背后驱动力来看,影视股这波上涨叠加了几层利好,疫情放开是大背景,而开年以来的AIGC、ChatGPT及国内大模型混战,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预期进一步推高了估值。整体而言,炒作噱头盖过了产业真实情况。

回到实际产业层面,不少制片人向36氪表示“市场恢复还需要时间”,各环节仍保持谨慎状态。

不同于影视股2013年至2015年的上一轮上涨,当下多数公司并没有业绩上的支撑,而且面对的宏观环境也更为复杂。基于此,如果看长期表现,制片方实际供给恢复情况、需求恢复情况以及技术创新的对供需关系的影响,成为市场能否真正回暖的关键。

供给未恢复,需求下坡路

先看产业链最下游的影院放映端。

灯塔数据库显示,今年前5个月影院影院数12083家(指有票房产出的影院),相对于2019年1-5月同期的10695家上涨13%,放映场次也从5102万场上涨到5209万场。

可以看出,单从影院数及放映场次来看,放映端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需求端数据则是另一番景象。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在平均票价上涨了接近1元的情况下,该时期整体票房221.6亿元,相较2019年同期的271.4亿元仍下滑18.3%。背后主要是观影人次减少,今年前5个月总观影人次5亿人,较2019年同期6.9亿人减少了近2亿人次。

也就是说,疫情后5个月来,虽然大量影院恢复营业并努力排片,但去影院看电影的人变少了。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观影群体的用户画像也在发生变化。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告诉36氪,截至5月,2023年观众画像中,95后占比27.7%,90后占比19.8%,“相比较2019年以前,今年观众整体更成熟,00后等新生代观众入场速度放缓。”

疫情三年后,年轻人的线下观影习惯明显减弱,这意味着线下电影市场新消费潜力的挖掘,将变得更困难。

往产业链上游看制片方,疫情放开后的新内容供给是否已经恢复,答案也并没有那么乐观。

今年以来上线的院线电影,多数是过往三年各家公司“存货”的释放。一位制片人告诉36氪,目前院线电影开机量不多,“主要是缺资金,玩不起院线电影,手里有几百万一千多万的也不敢做院线,怕赔,都在短剧市场里卷。”

另一位从业者也感受到制片方对投资的谨慎,“审查趋严叠加不敢试错,导致现在内容产出效率很低,不敢拍。”

谨慎的情绪已经渗透进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有资方愿意投某部电影,放以前相对好聊,现在任何一个合同中的小条款变化,投资人都很敏感,都可能引起整个合同的谈判失败。”一位制片人表示。

这种心态进一步导致的现象是,影片对更有票房保证的假期档期,变得更加依赖。

据灯塔上映日历显示,今年仅五一档就有18部新片上映,是历年同期新片最多的一年,档内竞争异常激烈,票房破亿影片仅有3部。

前述制片人同样认可这一趋势:“相当于鱼池变小了,大家都挤在一块钓鱼了。头尾分化也是越来越严重,大家要么做顶级制作,要么极低成本做项目,因为这两种是风险最低的。”

传导至产业前端,横向来看,头部尾部差距越来越大,截至目前,今年仅票房第一和第三就已是45亿量级和15亿量级的悬殊差距;纵向来看,平日票房进一步萎缩,影院全靠假期和大片支撑经营。

陈晋指出,今年春节档创造了历史第二高的票房成绩,但从3月1日至五一档开始前,大盘票房不足40亿,相较2019年前60-80亿的水平有明显差距。

而平日缺乏新片,也进一步加重了头部效应。灯塔数据显示,相对2019年以前,今年春节档、五一档等大档期的头部影片长尾票房提升明显,正是由于档期后的周末档竞争环境变宽松了,新片供给变少。

需求侧方面,观众平日周末观影习惯减弱,是近几年持续的趋势。陈晋表示,平常工作日大盘在2022年跌至2000-3000万的低水平,而这会反过来影响新片的定档决策,从而导致今年新片扎堆假期档。

影片依赖大档期、平日缺乏新片供给、观众观影习惯和新片定档,显然在疫情三年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多位受访者的反馈来看,国内电影市场恢复正常供给,走向正向循环还需要更长时间。行业信心的摧毁不在一时,恢复也不在一日。

AIGC重塑IP

相较于产业层面,在二级市场,风生水起的影视股率先完成了恢复。AI作为最强主线是影视股上涨的主要逻辑之一。

二级市场上,绑定AI技术的公司都迎来了一波上涨。以华策影视为例,今年以来,华策频繁向外传递“全面拥抱AI技术”的信息,从宣布全面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到接连收购两家“无营收”的AIGC公司后,股价从5元最高曾涨至9.8元。

在安信证券传媒首席焦娟看来,AIGC固然能够提升生产力,但对于内容行业而言,“降低成本”只是一个小逻辑。

“买一个传媒标的绝不可能是因为它业绩增速从25%提高到了30%,而是要买爆款。所以降成本对游戏、影视公司有一定作用,但不会特别大。”焦娟说道。

市场对传媒股的投资逻辑,并没有因为AIGC的出现而改变,投资传媒仍旧是投资“爆款”。也就是说,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AIGC是否对“爆款”的生产有加持作用。

其中,IP是产业链中的掌上明珠。

以涨幅最多的上海电影为例,其去年财报称得上惨烈,净利润同比暴跌1630.7%,放映收入同比下滑48.3%,并且关停两家直营影院。但今年年初《中国奇谭》爆火后,上海电影迅速作出反应。

3月7日晚间,上海电影发布公告称,将以超6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上影元文化 51%的股权,后者正是《中国奇谭》的IP运营方,以此切入IP运营赛道。此举效果立竿见影,3月8日上海电影直接触及涨停。

但AIGC诞生后,供需之间的平衡被重塑,IP链条逻辑也将被完全颠覆。围绕IP的竞争,可能不再仅仅是砸钱买入这么简单。

“首先,IP绝不可能坐享其成,中国内容付费意识弱,所以IP永远要靠持续运营来赋能。其次,原来靠人来产出和运营的IP,现在交给AIGC去做,内容制作门槛大幅降低,IP不再稀缺,因此IP内容变现的门槛被不断提高。”焦娟说道,“某种意义上来讲,过去的IP之所以成为IP,就是受益于稀缺性和特殊性,AIGC正好对冲的就是这一点,所以IP链条变化会非常剧烈。”

焦娟推测,未来头部和尾部IP会比较收益,超级IP伴随NFT会出现高度泡沫化,而新IP借助AIGC也更容易冒头,反而是腰部IP比较尴尬。

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软硬件爆发,传媒走出三年牛市。按照安信证券的预测,从今年开始的三年也都将是传媒的牛市。

如果和2013年至2015年传媒股上一轮牛市相比较,眼下的“AI+”相当于十年前的“互联网+”。从当时的上涨逻辑来看,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带来业绩与估值双升,传媒股从年初涨到年尾。

焦娟指出,这一次不同的是,走向顺序和十年前完全颠倒,即2013年的走势将会在2025年兑现,“2015年传媒会开始出业绩,迎来业绩、估值双升。定量来看,2015年的涨幅最大,所以在2023年至2025年当中,今年应该是涨幅最大的一年。”

6月6日苹果发布MR头显,补齐了这轮AI浪潮的硬件要素,也是整个传媒行情的分水岭。

至于硬件水准及其出货量表现如何,焦娟认为对影视及其他传媒股不重要,“传媒只看交互,而苹果给出了关键的交互方式范式,对传媒就是提升估值的逻辑。”

媚眼瞟瞟
1 楼
省钱总是从看电影上餐馆开始
w
wkoa
2 楼
那破电影质量,白给也不看。
随意岁月
3 楼
给观众喂屎
o
ohlalabo
4 楼
再拍几部《战狼》的续集出来,然后要求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自发组织”观看,电影业的春天就来了
笔明明
5 楼
大家都喜欢看爱国题材的,可能都是在等 《长津湖之蛋蛋炒饭》
g
gdby
6 楼
墙奴口味独特,那些偶像一个个白的像僵尸,理解不能。
x
xiaorongpku
7 楼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哈哈哈
s
sanomat
8 楼
只能功颂习大大,还能拍出啥好电影
R
Robin_Snow
9 楼
什么时候老百姓有钱去餐厅吃饭,有钱炒房,电影就能恢复了
阿帕奇13
10 楼
吴京们加油!
c
cloct
11 楼
不是少了2亿看电影的人,其实人数一直没多大变化,只是之前洗钱的多,票房才高的,现在是返璞归真了。
s
skywalker911
12 楼
垃圾电影,白看都不看,污染眼睛和脑子。老百姓自己的选择。 [1评]
w
wangppp
13 楼
怨不得你现在眼睛和脑子都这么差呢,一直被污染呀。
快乐的骆驼
14 楼
电影故事以及制作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观影人数锐减也是情理之中。看看这些导演和圈内的水准,肉欲泛滥、虚假盛行、唤醒人性的好片子几乎绝迹,谁还会继续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