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警惕针对“海归”的四种论调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7月4日 22点54分 PT
  返回列表
71501 阅读
27 评论
人民日报

人才的流向,也是时代的风向。近段时间以来,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回国,投身不同岗位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日前,世界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上,有人对其回归表示欢迎,也有网络大V揪住网传言论质疑“是不是回来当间谍”,也有主观臆断“混不下去所以回来养老”等等。

一些针对海归人才的奇谈怪论,概括起来有四,不妨辨析之。

(一)回国养老“摘桃”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吗?

这类论调认为,在国家条件有限、发愤图强之际,这批人舍近求远、奔赴海外,没想着为祖国人民作贡献。如今“西边不亮东边亮”“蛋糕做大了”,就想着回国“摘桃子”“分蛋糕”,甚至认为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出成果的“黄金年龄”“巅峰时刻”都在海外,该养老了才想回来,“动机不纯”。

有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面对“留学生可能不归”的担忧,邓小平同志目光长远:“只要中国发展得好,我相信他们就会回来。如果中国10年还发展不起来,我不要他们回来,回来也没有用。”

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现实的必然。人才聚集的地方,当然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今天的中国,从卓越创新能力到优厚科研条件,从科学评价机制到政策支持力度,“梧桐树”栽得好,自然乐于见到“凤凰来”。

沉睡的是猫头鹰,翱翔的才是真凤凰。特别是,那些“低垂的果实”早就摘完了,至于更丰硕的收获,跳得高、飞得远才有机会够得到。

门槛,不可谓不高。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来看,对归国人才的科研水平、行业经历、原创成果普遍提出了要求,“火眼金睛”容不下滥竽充数者、徒有虚名者、招摇撞骗者。就算偶有漏网之鱼,也会在大浪淘沙的市场检验下去伪存真。

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归国人才的使用上,从科技前沿的领军攻关,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再到国际合作的资源整合,哪一项是“躺平”“养老”就能完成的?要在今天的中国崭露头角,没几把刷子根本支棱不起来。

价值,不可谓不明显。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存在感不低,贡献也不少。

忆往昔,那群在艰苦岁月归国奋斗的爱国科学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为“一片丹心系家国”;看当下,无数开放时代纷至沓来的海外英才,也让我们更为直观地感受何谓“此生无悔入华夏”。无论是谁,不管何时,只要肯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都能扎下根、开出花、结下果。

(二)回国人才“二流”论:“来者不能、能者不来”吗?

这类论调认为,当前回国的这批人才都是在海外混不下去的“二流人才”,是外国抛弃的群体,因为头戴“海归”帽子,回国后反被当成了“宝”。

是不是宝贝,靠的是成色,而不是外观。人才更是这样。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动辄以“国家安全”之名肆意插手、干扰学术研究,导致中国学者、华裔学者的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中很多人非但不是“二流”,恰恰因为其研究领域重要、在行业内领先,才被视为“威胁”,受到排挤、打压。给他们提供遮风避雨的港湾、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找到成长沃土,国家注入新鲜血液,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今日中国,早已不是谁顶个“海归”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拿出真才实学,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获得相应岗位和待遇,这一点,对海内外人才都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

再退一步讲,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归国人才都必须是“顶尖”“一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对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需求旺盛。只要是在其研究领域内踏踏实实奋斗、兢兢业业付出,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所贡献,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重视。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三)出国留学“原罪”论:“姑息汉奸”吗?

这类论调认为,选择出国留学就是不爱国,是一种原罪,即使之后回国,也是利益驱使或无奈之举。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我国多年来奉行的留学工作方针,是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和途径之一。一些自媒体针对海归人才搞道德绑架,为博流量放大偏见,无疑是短视狭隘的,也是有害的。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垄断科技,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样样第一。爱国不分地域,科学家要热爱祖国,但科学的交流不能只局限于一国。创新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跨国学习正是彼此借鉴、缩短技术差距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些自媒体常常引用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能只强调后半句,而忽视前半句,两者辩证统一。

遥看百年前,留美幼童曾被视为“卖国贼”,背后局限的视野、闭关的思维,恰是今天这类看法的母版。在“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今天,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中国,我们当有“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气魄,更要有“广纳天下英才”的胸怀;在一些国家搞所谓“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现在,我们更需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毋庸讳言,确实有个别留学人员言行失当,甚至在出国后毁谤祖国,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将“原罪”归因于“出国留学”。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的,是不爱国的行为,而不应该是行为个体所在的群体。

积贫积弱时期,詹天佑、蔡绍基等留美幼童,学成回来后为祖国铁路、教育等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孙家栋等科学家留学归来,成就两弹一星伟业;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华人华侨投资捐款,引入源源不断资金活水;新时代以来,新能源汽车、5G技术、具身机器人的发展突破,也都离不开归国人才的科研付出……

不同时代,同样选择;爱国是底色,报国是传承。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留学人才负笈归来,将理想与抱负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祖国发展作贡献。

(四)内外人才“对立”论:“同处一山、难容二虎”吗?

这类论调认为,推崇海归人才,就是对在本土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才不公平。

这种对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思维,盖因海归人才加剧了竞争。但要看到,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今日中国,机遇足够多,事业舞台足够大,容得下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建其功。

海归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气,各有优势,完全可以产生合作的“化学反应”,取得更大的发展推动力。比如,不少互联网企业家都有留学背景,他们通过创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丰富了人才发展机遇;许多科研队伍里都有海归人才,优势互补,合力攻坚一个个科研难题。

不可否认,个别领域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重海外学历轻国内文凭”,存在使用上不平等、待遇上不公平等现象。对此,有的地方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让海内外人才同台竞技、相互合作;有的地方突出“贡献导向”,淡化人才标签;有的地方设立“创新共同体”,鼓励不同背景人才结对攻坚……与其争论不同身份的人才孰优孰劣,不如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破偏见、破四唯、破梗阻,构建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态。

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发展,才能彻底消除杂音,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媚眼瞟瞟
1 楼
去美国是间谍, 回国也是间谍。 从递上出国签证申请开始, 就踏上了间谍的不归之路。
c
cbs888
2 楼
这论调和董明珠的相似,我不喜欢海归的龟头!
千门昼
3 楼
概括起来就是,不要歧视回流人员,这是东大强大的象征。
r
rootrootroot
4 楼
既要又要,你共产党不就是靠这种民粹做法一拥而上稳定自己的政权的嘛,如果真有哪么冷静清醒的国民,你们这帮散货领导早就下台滚蛋了。 ·· · ·· ··
j
jujubi
5 楼
回国基本上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到顶无法发展回国冒险,或者做了坏事被调查。
b
bigsloth
6 楼
想歧视就歧视,这个气氛并不陌生,所以历史会重演,观众演员却都换了
p
paodan888
7 楼
随着出国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回国也会像回老家一样稀疏平常。
打风苟
8 楼
【回国养老“摘桃”论】 · 吹啥牛逼,真把家搬回墙里“养老”有万分之一吗?!
南方兔儿爷
9 楼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
那就好好生活
10 楼
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大部分三甲医院院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存在感不低,贡献也不少。 [2评]
v
vesucks
11 楼
哟,瞧这牛逼的。
j
jujubi
12 楼
: 大多数当官的都是国家培养对象,公派出国镀金,回国就升官。
j
jujubi
13 楼
大多数当官的都是国家培养对象,公派出国镀金,回国就升官。
w
whatiswrong
14 楼
中国人对待自己人最狠,对外人却更好。所以海龟的如果不是真混不下去了,回去是真傻逼! [1评]
w
whatiswrong
15 楼
所以永远保持海外华人的身份不仅仅是获得更好、更公平待遇的基础,更是今后“不受腌臜气”一走了之的退路,一旦这条退路没有了,就等着享受中国人的“国民待遇”吧!
b
beijingbird
16 楼
我们不要蒋小姐或者董小姐和那格格这种留学混子。
海峰360
17 楼
现在民间的气氛就是海龟大多水货,大公司招聘首先看你国内第一学历,没有的话直接pass,现在最蠢的两件事就是移民和留学,一个千万富翁移民到国外,考虑物价医疗教育巨大差异,等于资产立刻缩水10倍,再加上工作难找,基本10年内就会被打到社会底层 [1评]
学术大湿
18 楼
这不都是你造成的吗。你长期宣扬“美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却缺少对海外人才真实处境的理性报道,从而让公众对“海外”二字产生强烈情绪化反应。这种导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舆论,使一些人对“从西方回来的人”产生不信任,甚至认为他们是“间谍”、“投机者”、“吃两头饭”。然后你还扮演着“既制造情绪,又试图引导情绪”的双重角色。你恶不恶心啊
x
xiaoyuyu604
19 楼
中式八股文,我都没想到,人家已经给你定性了。而且还是4点。
j
jujubi
20 楼
: 没错的。现在只有这三类人回国:在国外混不下去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无法发展回国冒险,或者做了坏事被调查。 国外有钱人有得是。回国做大爷。国内中上产出国只能做穷人了。
o
octane
21 楼
主要是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影响太大了,比如最大的海归是谁,不就是杨八二嘛,真的回来养老。还有一些成天忽悠一些不着调的大项目,纯粹就是为了浪费钱吸引眼球 还有一些早年的海归,回来之后把持技术话语权,搅风搅雨,这些人把中外官商技术结合,有一些在疫情期间捞了不少钱 更次一等的就是很多贪官子弟,等着回国接替岗位 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在国内的老百姓很反感,于是抛出间谍论无用论等来抵制。在海外的人员也很理解这些情绪
那就好好生活
22 楼
: 你不学无术,不代表别人没有出路。在国外混得好,回中国可以更好。还有一种西方不亮东方亮,树挪死人挪活,每个人的机会不一样。傻逼才会人云亦云。对吧?
y
yuluoyouyan
23 楼
人民日报社论风格就是空话套话太多,大道理成堆。没有讲明现实问题。问题是只奉养个别海外高精尖人才势必引起国内人才不满。
l
littlejeff22
24 楼
没办法中国人怕了,当年国府派周恩来之流去海外留学,结果
一张白纸
25 楼
除非家人里有省部级以上高官,否则都被人这样歧视对待了,海外留学生要还非回去,那就是热脸去蹭冷屁股,自己找着受辱
霍顿
26 楼
遥看百年前,留美幼童曾被视为“卖国贼”,背后局限的视野、闭关的思维,恰是今天这类看法的母版。 五毛又被亲妈抽脸了
野云
27 楼
民间的说法,无非是官方思想的浸润;“海归是特务”并不是小老百姓的思想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