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 一场大雪扯掉新能源汽车的“遮羞布”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17日 17点19分 PT
  返回列表
72260 阅读
34 评论
大众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吴军林 解强民 实习生 董晓颖 报道

近几日,吉林长春出租车排队换电难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广为传播。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因雨雪混杂加上低温,长春一些电动出租车、网约车的电池与汽车底盘冻在一起,很难取下,导致每台车换电池的时间大大延长,由此造成排队换电的队伍越来越长。

长春网友11月12日晚上录制的出租车换电长队

一位长春出租车司机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12日当天,他排了5个多小时的队,才换上电池。在排队等待过程中,有的出租车耗完了电,最后只能拖车。

专家就此分析认为,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换电站和充电站布局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非常关键。与此同时,车企或动力电池制造商应该对极寒和高热地区电池的性能有更完善的优化和改进。

雨雪、低温之下,长春出租车排起换电长队

11月15日,长春出租车司机赵强(化名)告诉记者,11月11日晚上,长春下了很长时间的雨,12日又开始下雪,雨雪混杂加上低温,出现了结冰的情况,一些电动出租车、网约车的电池都跟汽车底盘冻在了一起。

赵强说,常规情况下,到换电站给汽车换电时,把车开到操作台上,机械臂把电池取下来,再把满电的电池换上,换电池的过程耗时并不长,只需几分钟。但换电站只能一辆车进一辆车出,因此需要排队,往常换电也要花1个小时左右。这次因为结冰,机械臂取不下来电池,只能由工作人员用吹风机暖风给冰化冻,导致换电时间大幅增加,排队的车辆越来越多。

“当天温度其实不算很低,大概零下一二度,没到零下十几二十度。”赵强说,12日白天,他父亲出车,排了2个多小时队才换上电池。

得知这种情况,赵强当晚直接选择了不出车。据他了解,有人从12日的中午排到第二天。

长春市气象台11日的天气预报显示,当晚有中雨转雨夹雪,12日有中到大雪

出租车司机孙昊(化名)记得,12日当天,他排队5个多小时才换上电池。有出租车在排队等待过程中耗完了电,最后只能拖车。

孙昊和赵强都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跟恶劣天气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换电站少。

不过,赵强也清楚地知道,建设换电站,从选址到资金投入,显然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

孙昊提供的截图显示,15日晚上,换电依然十分紧张

为何没选择充电的方式?赵强说,虽然出租车上有充电口,但它不支持快充,充满电池要大约三个半小时,在长春目前的天气下只能跑一百二三十公里,也就是大约4个小时,接着又要去充电。一天24小时,一台车充电的时间和路上跑的时间基本是对半,会严重压缩工作时间。

孙昊和赵强都告诉记者,夏天暖和时,车的实际续航能力在300公里左右,到了冬天,气温在零度左右时,车的续航就只有100多公里。

孙昊说,因为担心车的续航里程,他空载时不敢开暖风,只好靠多穿衣服,不然只能眼瞅着电量往下掉。

赵强则说,遇到顾客要求开暖风的情况,他也不敢开得温度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道显示,去年11月11日,“旗E春城 绿色吉林——红旗E-QM5换电车型投运仪式”在一汽集团公司总部举行。长春出租车行业代表对红旗E-QM5换电版车型正式进入市场,表示极大信心。

当时,长春市工信局局长赵明瑞表示,长春市一期22座换电站已顺利建成验收,并投入运营,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提供有力保障,助力长春成为全国首个季冻区新能源化示范城市。

所谓“旗E春城”项目,于2021年3月1日启动。吉林日报当时的报道称,为助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中国一汽集团、国网吉林公司共同谋划了“旗E春城”项目,聚焦绿色城市、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加快新能源定制汽车的推广及配套设施完善,推动公共交通汽车电动化示范点建设,力争三年内投放3.4万辆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公务用车,实现“电池银行”流转电池4.1万块规模,促进绿电年消纳7亿千瓦时。

今年3月,吉林省政府印发的两份方案均对“旗E春城”“旗动吉林”项目作出了部署。《吉林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落实国家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模式推广应用,适度超前开展充换电站建设布局,在公共领域率先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向私人领域拓展延伸。《吉林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从购车补贴、换电站建设运营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完成2万辆年度推广目标。

专家:优化换电站和充电站布局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非常关键

11月15日晚,山东交通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褚瑞霞博士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本次东北降雨后结冰的偶发天气状况,是导致汽车底盘和电池冻在一起的直接原因;而换电站设置在室外,加上东北的严寒天气,换电时需先解冻,导致换电排队时间过长。如果换电站有极端天气处理预案或具备排队车辆室内化冻条件,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

褚瑞霞说,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新能源汽车换电难、充电难问题,这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换电站和充电站布局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非常关键。便捷的充电或换电流程,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较低的焦虑。另外,虽然目前换电站对于新能源出租车行业来说是非常快捷和安全的补充电能的设置,但是否可以找到更加高效和人性化的补电方式,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考量。

对于低温天气蓄电量“缩水”问题,褚瑞霞分析说,大部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都会有明显降低,即便不行驶,车内空调、仪表盘等会持续耗电。电池中的电解液是影响电池性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温度对目前常用的液体电解液性状影响较大,低温条件下,液态电解液会变得粘稠,导致内部电荷转移变慢、阻抗增大,使电池性能下降,也就是续航里程或者说使用时间缩短。

“咱们国家南北跨度太大了。”褚瑞霞认为,车企或动力电池制造商应该对极寒和高热地区电池的性能有更完善的优化和改进。目前,在电解液方面确有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比如在电解液里加添加剂,研制凝胶态电解液甚至是固态电解质,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解液高低温性能。尤其是固态电解质,因其本身是固态的,温度对其电荷传输影响不大,且不会泄漏,因而高低温性能和安全性更高。

褚瑞霞说,全固态的电池目前已有应用,主要是近似全固态电池在小型电器上的应用,目前在汽车上还未有市场化应用。因为全固态电池的电极-电解质界面的阻抗问题和尺寸做大后的安全性问题以及高度集成的成本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褚瑞霞认为,目前以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仍然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发展更加智能化、网联化和自动化的汽车是发展趋势。国内一些企业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在国际上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我们国内有像全固态电池这样的储备技术,同时在研的也有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我相信新能源汽车在经济性能、动力性能和安全性能等方面在未来会有好的提升,很值得期待。”褚瑞霞说。

另外,在褚瑞霞看来,氢能汽车或许是未来汽车领域的终极目标。目前,日本已有车企生产了氢能汽车,国内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成熟度、氢发动机的研制、加氢站的建设、整车的成本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术大湿
1 楼
那你发电用的能源也有枯竭的时候啊,比如煤炭 [3评]
s
san11
2 楼
还是选用电池的问题。 夏天去北挪威度假,发现那儿Tesla车超多。和车主聊了,也问及在冬天以及白昼那段时间的使用情况,他们都认为有缩短行驶里程(少15-20%)一说,但不是太大问题 [1评]
P
Phillip
3 楼
电池瓶颈不解决,电动车没有发展潜力,不要为当前的环保鼓吹多迷惑,不过是政治正确,是大跃进。
t
tschus
4 楼
: 化石能源其实算是一种循环能源,所有的植物,包括你我死了以后身体里的碳基都会慢慢沉降变成石化能源。即便是2战时候人们已经会用木头直接裂解,做木化气炉驱动汽车。我们可以寻求新能源,也可以人为缩短化石能源的转化过程,看点什么科技点了。其实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循环,碳排放高,植物生长旺盛,世界会更加绿,很多高原二氧化碳之前到达不了的高度,之后也能生长植物,植物生长的多了,吸收碳多,气候也自然会变冷,然后大批陆生植物因为二氧化碳不足死亡,冰河世纪到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维持一个平衡。不要全球变暖,也不要冰河世纪,重要的是平衡,也就是中国2060碳平衡的理念,并非不用,而是并行 [1评]
X
XXyourOO
5 楼
电池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2评]
l
lyabc
6 楼
你先了解下什么是新能源。
不说假话
7 楼
新电动能源车本来就不适合寒冷地区!随意氢能源车还是大有天地的
l
lyabc
8 楼
是的,电池技术已经在瓶颈期很久了,虽然现在各种新想法,包括沙子电池,空气电池,层出不穷,但依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1评]
X
XXyourOO
9 楼
: 我对电池技术的未来,有信心!💪💪💪 [1评]
h
heilig
10 楼
电的来源太多了。。太阳能,核能。。不过我觉得现在这些环保啊新能源就是炒作概念。。就现在这开采技术石油储藏量加上页岩油革命可以用至少十几辈子了。而现在人类对于地球的探索只不过九牛一毛,地球多少亿年的历史累计的那么多有机物人类使用石油才短短不到200年,只能说我们现在担忧石油枯竭就是杞人忧天。
一分为二好
11 楼
“气温在零度左右时,车的续航就只有100多公里” - 60-70英里,对许多在美国城市上班的中产阶层来说,上班和回家,一天得充两次电才行。
s
san11
12 楼
你真是个学术大湿,知识的水分太多了。 发电只有在中国还有近三分之二用煤 世界人均占有用电数最高的前两个国家挪威,瑞典早已全部全部不用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据位第三的加拿大也只有百分之四点几的电是来自于煤炭 [1评]
不说假话
13 楼
谬矣,氢能源才是可以包打天下的新能源
Q
QL
14 楼
新能源就是幺蛾子,基础设施没建好就急忙忙市场化。
一分为二好
15 楼
低温条件下改善电池功效的一般解决方案好像是对电池加温,但加温也是要耗电的,并且增加安全风险。
a
aion
16 楼
之前很多吹的厉害的东西,最终不都是回归尘土了吗 国内的小黄车,最近的Metaverse都是例子 电车对于冬季寒冷的地方 现在根本就不现实 很多工业地区 严冬过夜都是不停发动机以避免早上打不了火 关于环保 建议去看看电池原材料挖掘 和废弃电池处理 所谓的弯道超车 咱让子弹飞飞
不说假话
17 楼
👍明白人
l
lyabc
18 楼
E=mc2,能源都是循环的,其本身永远不会枯竭,但问题是,人类可方便利用的是有限的。化石能源的形成都是百万年计算的,限于其形成条件的特殊,46亿年也就形成了那么点,而人类百十多年就用了个七七八八,即使科技进步,在更深的地壳处发现并掌握开采技术,但终究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个避免不了的现实。至于说人为缩短化石能源的过程,不是没人研究过,别以为化石能源是空气里冒出来的,只要过程缩短就行了,原材料呢?化石能源的原材料是动植物,咱们现在烧的都是亿万年的老棺材本了,哪里找那么多去?而且现在的新能源技术其实已经可以直接从有机物转化为酒精然后发电了,既然能更清洁,那还转化成化石能源干什么? 而地球本来就有冷暖周期,在其漫长历史中,不知道有过多少次比现在的气温高许多的时候。但问题是,我们人类以及农作物适应的是当前的气候条件。海平面上涨两三米,对地球来说,根本微不足道,对人类来说,却是大灾难。气候也是如此,本来夏天雨水充足农作物生长茂盛,结果突然夏天不怎么下雨了,秋天下,那农作物就减产甚至有少部分绝收了。地球气温其实也不一直是现在这个范围,但人类体温是36.5度,气温要是到了40度以上怎么办?整天开空调啊?对不起,没电了。 环保的口号是保护地球,但实际上,地球用你保护?没有人类,地球照样好好的。环保的实质是人类的自保,人类之于地球是渺小的,是脆弱的。 中国的碳平衡理念,是并行,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化石能源太好用了,整个现代社会就是利用化石能源建设起来的啊!所以中国肯定要用,而中国用化石能源,是据理力争而来的,西方已经利用化石能源发展起来了,但中国还没有,他们烧了二百年了,咱才烧了四十年,不让咱烧那不公平。关于这一点,柴静对于丁仲礼院士的采访有必要看一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A8fq5ggUg。
l
lyabc
19 楼
必须有信心,那是人类未来的方向。💪💪💪
l
lyabc
20 楼
OIL RESERVES 1,650,585,140,000 barrels 47 years of oil left GAS RESERVES 6,922,922,000 MMcf (1,153,820 billion BOE) 52 years of natural gas left COAL RESERVES 1,139,471,430,000 Tons (5,458,633,478,739 billion BOE) 133 years of coal left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energy/
陷疯稻谷
21 楼
就现在这电池技术,在北方的明显不能买电车啊
媚眼瞟瞟
22 楼
有本事不要用化石能源生产电动车和电池。 如果这样,谁都不会有意见。 既要当嫖子又要树贞操坊,
l
leaflying
23 楼
大裤衩
24 楼
这东西基本不适合冬天零下十度以下温度的地区
大裤衩
25 楼
氢能源日本搞了几十年了, 还是不实用
t
tschus
26 楼
: 石化能源优点是单位质量能量高。只要一小块就能提供很大的能量。你可以理解为变形金刚里的能量块。作为地球形成主要发生在海里,有足够的压力和藻类尸体和足够的二氧化碳,低氧环境,慢慢沉积形成。我们可以提高木材的能级,把经济林和废旧木材在人工环境下催化成高能量等级的石化能源,当然耗能是巨大的。但如果科技发展,有人造太阳提供源源不断能源,那木材直接裂解成石油做中间储存能源是可行的。
y
yejianhong
27 楼
寒冷地区还是用混合动力好! 我开Prius gen3开了12年!加拿大比中国东北还冷,从来没出过问题!
j
jptv
28 楼
新事物都有-个过渡期!
z
zsc0705
29 楼
寒冷的地方就是没法用电车
嘿呀嘿呀啊哟哟
30 楼
基建少了,加油站如此多,换电站少的可怜
l
lyabc
31 楼
: 讨论了这么久,您是文科生吧?还努力给我解释起化石能源了,哈哈,首先谢谢您的诚意,但不说里面的错漏了,就文科部分,您的比喻都太不恰当了,这个问题我不想继续探讨了,给您的建议是:1)如果时间多补充一点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学东西别囫囵吞枣。2)思路打开一些,不要太过于执念,学着接受一些新东西。
l
lyabc
32 楼
哈哈,典型的赌气式的回复了。有本事,咱还生产电动车和电池干嘛?直接划开时空隧道瞬移啊?直接吸收太阳光啊,不,连太阳也不用了,直接在身上搞个黑洞,吸收物质!!很可惜,咱没那个本事啊。 人类发展,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前行走。 人类文明,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