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导弹逼近乌克兰电厂 突然爬升又俯冲:这不是故障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17日 19点41分 PT
  返回列表
67628 阅读
13 评论
王亚男航空说

俄军动用巡航导弹对乌克兰进行密集打击,有个镜头显示导弹飞行路线比较诡异,没有直接朝着目标撞击,而是进行了一个迂回动作。这是俄军导弹故障了吗?还是设计上有意为之?这背后都有哪些目的?

【巡航导弹在落地之前,突然朝上爬升,然后又俯冲,最终落地爆炸】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毁之后,俄军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使用约30枚巡航导弹打击基辅地区的重要目标,引发全球关注。

针对这次打击,乌克兰表示成功拦截了20枚俄军导弹。对拦截数据的真假我们暂不讨论,倒是有个画面比较有意思。当时有一些导弹攻击的现场画面流出,其中一个镜头拍到俄军导弹低空飞行后,在末端突然爬升又高速俯冲,最后炸毁了目标。

俄军导弹为何有这么一个动作?为什么不直接撞向目标?是发生故障了?还是有意为之?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这个要从导弹的进化过程说起。

导弹的进化

导弹问世以来,一直靠精确的打击能力,问鼎武林大杀器之首。但精确打击,并不意味着导弹就是只会对准目标,一根筋的直线飞过去。随着防空武器拦截能力的提高,各种导弹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招数,双方都希望在矛与盾的对抗中获得更大的先机。

导弹,就是有制导系统的火箭,所以现在有些厂商给普通火箭弹加上制导系统,称其制导火箭弹的操作,仔细一想其实也挺耐人寻味,改了半天这不还是导弹嘛。

【HS293虽然没有火箭发动机,但是制导原理的引入更为重要,攻击方式与现代反舰导弹已经基本相同】

导弹的历史并不太久,二战期间,德军首先开始大量使用遥控滑翔炸弹,譬如HS293与FX 1400等多种制导炸弹,先后击沉了20多艘盟军船只,包括4万吨的意大利海军罗马号战列舰,展示了精确制导武器的价值。之后的V-1,V-2更是在新的领域不断探索作战方式。

二战后,德国的技术被美苏瓜分,借助冷战对抗,导弹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各种打击用途几乎都有一款对应的专用导弹,甚至还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导弹制胜论”这种说法与大量拥趸。

导弹这种进攻性的【矛】越来越强,同样的也需要针对性的研发【盾】,于是借助导弹技术,防御武器也开始大量用上导弹,其中防空导弹就是最优秀的代表,中国曾借助防空导弹,成功打下5架不可一世的U-2高空侦察机。现代化的防空导弹,甚至都具备了一定的反导能力。

【被解放军击落的U-2合影,这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提气壮举】

因此,进攻性的导弹也被迫再次升级,不再像早期的导弹,一根筋地瞄准目标直线攻击,为了躲避对方的末端拦截系统,专门增强了末端机动能力。

末端机动能力的增加,也带来更多的好处,让导弹甚至可以不必自始至终飞向目标,可以选择绕路或者低空朝着大概方向飞行,从安全路线接近目标。只有当抵达目标之前,利用末端机动能力,导弹可以快速爬升,借助这个时间窗口和高度优势,迅速锁定目标,然后对准目标一头高速扎下去。

【巡航导弹可以贴地飞行,避开雷达,确保自身安全,末端的跃升机动有利于最终确认准确目标】

这也就是为何俄军导弹最后来了这么一个机动,这个能力让导弹在前期以较低高度掠地飞行,增强打击的隐蔽性,让对方防空导弹难以拦截,直到最后一击之前才暴露自己。

当然,这种机动还是比较简单和常规的,对地攻击的巡航导弹面对的都是固定目标,地面环境也比较复杂,给巡航导弹带来了一定掩护,这种简单机动也足够了。

但是在另外一些作战环境,比如反舰打击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导弹如何突破防御?

军舰是一个防御武器非常密集和系统化的目标,堪称是火力刺猬,有多型导弹和多种口径的舰炮可以执行拦截任务。此外,海上环境相比陆地尤其是城镇、山地区域显得十分单一,对来袭目标的甄别、预警和锁定就方便得多,同时军舰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型号的雷达,“眼睛”多还看得远。面对这样一个硬骨头,想突破层层防御实现打击,按部就班的直线攻击就显得较难奏效。

【现代化的水面舰艇,有一个十分完善的弹炮金钟罩提供保护,想突防并不容易】

如果像对地巡航导弹这种打击方式,则有几种拦截办法,一开始可以使用远程防空导弹进行数次拦截,即便是低空目标也能有一定拦截可能,如果失败,还有近距拦截导弹可以发射,这是专门针对低空目标打造的防御武器。

最后,军舰上的还有主炮和近防炮可以高速连续射击,用弹幕和破片组织起最后的防御。这些防御手段展开的同时,战舰还会进行高速机动和释放各种电磁与铝箔干扰目标电磁搜索能力,同时还有烟幕和红外诱饵弹干扰导弹的光电锁定能力,这么一套操作下来,反舰导弹想打击目标,就比较难实现了。

【雷达和各种口径的火炮导弹是现代军舰的标志】

针对这些防御方式,反舰导弹就升级了自己的末端机动模式,除了前边提到的跃升机动,还有包括蛇形机动,摆式机动,螺旋机动等多种机动方式,通过增加末端机动的次数和幅度,降低对方拦截概率。同时,反舰导弹也增加了自己的识别能力,除了依赖雷达锁定目标,还配备了红外探头,甚至还可以通过此前看到的战舰航速和航行方向,大致判断战舰在烟幕中的位置,也就是提升了反舰导弹的智商。

导弹的突防与拦截,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除了靠机动摆脱敌方拦截,有时导弹还会玩移花接木,暗度陈仓,用大量假目标稀释干扰对方拦截能力。比如俄乌冲突期间,俄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就自带诱饵干扰装置,在突防前撒到空中,与真的弹头一起飞行。拦截弹或者雷达智能不够,就很难从雷达信号上区别出哪个才是真目标。

【伊斯坎德尔携带诱饵的位置,诱饵个头不大,但是作用不小】

诱饵弹个头不大,但是内部也非常复杂,可以模拟热和电磁信号,为真正的弹头突防吸引火力,争取时间。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导弹防护水平,跟导弹重要程度和功能成正比的,导弹越贵越大越复杂,防护系统就越完善,毕竟成本在那里。

【伊斯坎德尔使用诱饵弹,内部结构特别复杂】

既然像这种战术导弹都带着这么复杂的保镖,那么洲际导弹带的是什么级别的装备?

打造洲际导弹不惜成本,高级的反导拦截弹也不是吃素的,因此洲际导弹使用的自保方式,也要更为高级才行。

洲际导弹对质量很敏感,可以说寸土寸金,但为了提高这些战略武器的突防能力,也就只能不惜代价地尽可能的多装诱饵等干扰装置。

洲际导弹飞行时,过程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早期各国研究比较多的拦截窗口,就是中段的滑翔阶段。

这期间的导弹弹头在大气层外飞行,弹道比较稳定,也正是因此比较容易受到攻击。此时的洲际导弹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空气稀薄。因此,科学家想到可以使用充气的办法,用气球作为诱饵,增加目标数量,掩护真正的弹头。优点自然是这种充气的设计又简单又轻便体积也小,还能瞬间扩展成体积巨大的诱饵,确实很巧妙。同时为了增加分辨难度,也会将一些轻便的铝箔丝撒入太空中,让雷达难以捕获目标。

【ICBM常用的干扰方式,包括诱饵气球和铝箔】

拦截方也不甘示弱,想办法提高了探测设备的分辨能力,一开始简单的气球已经不管用了,于是科学家又开发出使用特殊材料制造的锥形气球,从红外和雷达信号上都尽可能的模拟真弹头,矛与盾的交锋就这样不断的互相升级竞争。

至此我们能发现,导弹无论是突防能力还是防御能力的提升,其实目前主要还是导弹跟导弹自己之间的对抗,这种对抗基本还是在保持了一个动态的平衡,没有一方能完全占据性能优势。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可能就需要引入不对称的一些其他装备,比如激光、电磁炮等,只有借助这种非对称力量,才有可能彻底改变游戏规则。

L
LLC
1 楼
吹牛逼 [1评]
加州老流氓
2 楼
所谓互相扔核弹都是吓唬人的!巨额资金被拿去建地下城市了!真不想活了就核轰炸月球。
嘿呀嘿呀啊哟哟
3 楼
俄对乌丢的4000枚飞弹,只有120枚用在民生设施,其余全用在攻击可移动的军事目标。(老美可都是开局就摧毁对方一切民用基础设施的,俄真的是个大傻比。) [1评]
l
leonardojin
4 楼
你下次近距离看看,有没有可能送你回家。
T
Tsar
5 楼
你想表达啥?俄罗斯解放军委屈巴巴的去侵略乌克兰,乌克兰不知感恩竟然还反击? [1评]
t
targer
6 楼
黄儿子的导弹来自俄爹,为爹吹就是为自己吹。
嘿呀嘿呀啊哟哟
7 楼
应该学习美国,开局就饱和攻击民生设施 [1评]
f
frastar
8 楼
俄国导弹问题多,这种机动也许是末端制导失控或被干扰了,精度太差,有那么多废弹,正好被拍到一回很正常!
T
Tsar
9 楼
: 美国和俄罗斯目的不同,美国一般是为了颠覆当地政权,俄罗斯是为了侵占土地,都打烂了还占领个啥?
s
sheeppig
10 楼
"二战期间,德军首先开始大量使用遥控滑翔炸弹,譬如HS293与FX 1400等多种制导炸弹,先后击沉了20多艘盟军船只,包括4万吨的意大利海军罗马号战列舰" 我才疏学浅,意大利不是德国的法西斯阵营的盟友么?啥时候跑去当盟军的一员了?
a
abc868
11 楼
杂种输书为中国十四亿俄爷爷下贱的龟孙子指明了跪舔屁眼的方向
嘿呀嘿呀啊哟哟
12 楼
俄罗斯不就是个大傻比么,如果大陆进攻台湾采取和俄罗斯一样的策略,那大陆就是大傻比。
嘿呀嘿呀啊哟哟
13 楼
既然打了,就必须有砸烂一切重来的勇气,至于当地人喜不喜欢你,那管tm的,你不打台独也不喜欢你啊。(86%的台湾人厌恶大陆,打了也只会多十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