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佛学的大学教授火了:为何寺庙六成香客是年轻人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0月15日 0点15分 PT
  返回列表
68859 阅读
14 评论
一条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主攻明清禅宗史、近现代佛教史,

近期成为颇受年轻人欢迎的学者,

他的一档佛学音频节目,

用晓畅的语言,

抚慰了当代失意人的心灵。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去寺庙?

就算“躺平”了,为什么还是感到焦虑?

工作时总心神不安,怎么办?

如何做到“放下执着”……

成庆与学生们一起练习打坐

一条在上海大学邻近的永福庵里,

见到成庆教授,

底下满满当当的听众,

从20出头,到白发苍苍,

成庆教授的语调悠缓而松弛,

“佛学并不是消极、遁世的,

一个安顿身心的人,

情绪上没有过度纠结焦虑,

在面对问题时,反而知道从哪里下手,

去改变自己跟他人的生活。”

自述:成 庆

编辑:刘亚萌

2022年8月,一位年轻人在庐山诺那塔院参加禅修

2023年9月,上海龙华寺

大量年轻人在上香求“上岸”

很多年以来,去寺庙的都是中老年人,去年春节开始,我在寺庙里认识的一些师傅,他们发的照片里,60%-70%的香客都是年轻人,我感到非常吃惊。

年轻人求学业、事业比较多,甚至有人是买了彩票后过来祈福,婚恋方面求的少,我曾经开玩笑说,我在中国台湾看到很多月老祠,但大陆的年轻人好像不太需要这个。

现在大家都感觉到自己好像漂浮的,尤其年轻人面临着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那寺庙作为我们过去认为是一个充满玄学、神秘感的空间,它突然提供了正常社会里面提供不了的一种冥冥的安慰感。

左:苹果公司CEO库克同时佩戴电子手表和手串

被年轻人奉为“科技与玄学双押”的官方配置

右:塔罗牌占卜成为风潮

除了寺庙,年轻人还很关心星座、塔罗牌,甚至我有一个学生,在研究紫微斗数,给自己算命。

我自己作为研究佛学史的人,这个领域此前一直是很冷门的,突然这两年大众开始关注这块,我自己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听复杂深奥的佛学。

这说明时代的精神,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过去40年,没有战争、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向上。我们几代人,是时代红利的受益者,80、90年代听的歌曲、看的小说,都是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想象。

但现在,过去看上去可靠的事物都慢慢变得不稳定,比如曾经热门的程序员职业和越买越涨的住房,现在变化了。父母总是告诉你,考上了985、考上了北大清华,你就稳了,这个叙事现在也不成立了。

在别的国家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说日本,以往像东京大学这样好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到一个大公司,被终身聘用,但这个制度现在也在崩溃,大量的都是“派遣制”。

如果从长程的历史来看,过去这40年它反倒是一个特殊时期。我们追溯到100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充满了变动和残酷性的。

10月11日,新一轮巴以冲突升级

在加沙城,一名男孩走过以色列空袭炸毁的建筑废墟

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影: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遭遇一个大的社会转折,有的人运气好,转折发生在他后半生,有的人运气差,20多岁就碰上了。

这就是佛学里面讲的“无常”,意味着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

当然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提高就业率、怎么改变分配结构,但从个体生命历程来讲,你的人生中必然要面对种种“不确定性”。

中国的付费自习室

很多人考研、考公,不惜三战、四战

自习室学习者的笔记

那怎么应对呢?此时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想要拼命抓住一些暂时看似还比较“稳”的东西,就出现了我称之为“进入体制的踩踏事件”。

太多优秀的985高校的学生,现在只要有个读研的机会,他们就去,也不管学校怎么样,然后就是进一步考编、考公。不管能不能考上,确保我走在这条路上,三年、五年,就算头破血流也不离开。

这就好比是,你站在井下面,觉得这样的生活好无聊好可怕,但是我给你一条绳子,你又觉得外面更可怕,又都退回井里了。

从佛学的角度,面对“无常”,首先就是“接受”,你要勇敢的走出一步,接受这种多变的、充满危机的生活。

成庆在家中

成庆家中收藏,铃木大拙《本来自由人》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本来大学专业是电子工程,到电信局上班,之后来上海转行,做了财经编辑,再又转换轨道,读了历史系的硕士和博士,开始是研究近代政治思想史,后来慢慢又转向冷门的佛教史。

一个人在单一处境里,是很难跳出去的。当你有这些生命阅历的时候,你就知道在不同的活法里,也可以过得很好,不会那么不安。

近年来,年轻人去到小城、乡村生活

所以有年轻人跑到云南、西藏去,我是支持的,因为要打破都市的、教育系统的限制,看看真正的社会。有时候它会摧毁你脑海里对于文艺生活的想象,但这又未尝不是另一种学习。

人的生命分为很多层面,需要训练和学习,比如怎么跟人交往,怎么参加集体活动,怎么面对疾病和死亡、理解失败、解决跟父母的冲突……但这些是学校不教的。

现在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也是“考试为上”的教育理念的牺牲品,以往卷奥数,现在卷夏令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样去丰富一个孩子的整体生命。所以我觉得未来整个社会,可能都需要重新学习。

职业倦怠,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躺”其实是“卷”的镜像,是一件事物的两面,可以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你看到身边一个人,他突然获得很好的机会、得到什么好处,你就产生一个很强的羡慕嫉妒,开始努力地去竞争,但发现你又竞争不了,然后你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干脆我也不干了。

现在有所谓的“全职儿女”,可能本来是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人,受挫后,就在家里给父母做饭、做家务,然后拿点生活费。

要么非常有野心,要么绝望、虚无,这就是佛学里讲的,陷入了“二元论”思想。

佛学里面讲“人生八苦”,是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而“躺平”无非就是这种“求不得苦”的现代翻版而已。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跳出“躺”或“卷”非此即彼的状态,一切都有它背后的因缘条件,可以观察在现有条件下我能做什么,我能达到什么,然后就去做那些事情。

没有情绪上过度的纠结焦虑,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我反而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改变自己跟他人的生活。

电视剧《都挺好》中年失业的程序员

路边的外卖员,正在联系客人

摄影:丝绒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社会奉行“优绩主义”,依靠职业和工资来框定一个人的价值,然后相互比较,这是我们焦虑的根本来源。

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就是今天互联网大厂人失业,最大的冲击不是说我没钱了,没钱可以降低生活标准。

他不能接受的是,从一个大厂白领,突然进入到送外卖、开滴滴,他觉得落差很大,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挫折。

但也许未来,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要面对升职和涨薪有限的局面,那这个时候,你的价值感要靠什么来维持呢?

所以我们今天的社会,需要一个很大的关于“自我价值”的观念转变。

今天大家把所有的职业都理解为,我在为公司打工。我赚了钱,拿货币去换取我要的服务,见到人以后,我们都是想屏蔽对方,这带来的好像是轻松,但背后是一种极大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日本开饺子店的奶奶

晚上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夜店打碟

90后女生fifi在街头卖烧烤,她曾在米其林餐厅工作

你从本质上来讲,没有一份工作可以标准为绝对有价值意义的。

做老师的,为了应对学校的要求,需要照本宣科地上课;公务员的工作,到后来可能会被很多人描述成机械地在处理一些文件……但在一些大的框架之下,我们总可以发挥主观上的温情,去帮助别人。

比如我的工作是摆个摊,卖几块豆腐,我为我的邻居提供了新鲜的豆腐,别人都很喜欢,这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不仅是物的交换,背后还有一套情感的交换。

这就是佛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叫做“利他”,说起来这是我们传统社会里很根本的观念,不过现在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很陌生了。

“利他”从人的本性来讲是不划算的,但是它让你与其他人产生互助关系和情感连接,提供的就是精神上的意义感,最终是可以“自利”的。

艺术家胡军军的涅槃造像

现在很多人,常常觉得人生好累、好苦,但实际上他遭遇到什么大的人生悲剧吗,比如出了车祸、家庭破产吗,一般是没有的。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过去的人生是一步一步走的,你走一段,然后慢慢地撑开一片迷雾,看到下一步,再走。

但现在的人,他在网上已经看完了其他人的人生,别人过着那么幸福的生活,而自己相比较来说就显得如此“卑微”,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非常空洞的别人生活的参照对象,它会带来很强的人生苦感。

今敏的电影作品《红辣椒》

人们在不同的梦境穿梭,最终混淆了真实

可是,互联网就是有一种魔力,它的信息的高度丰富性,让我们的心永远是被外在的东西所牵引,失去自主性。

我们常常把一本书、一场电影比作“梦”,很多你会看得非常感动。当代互联网的运作逻辑,就是把人从一个梦纳入到另一个梦里面,让你产生粘附性。

尤其短视频的“梦”,是非常易变的,你可以在5分钟之内,体验不同的人生,一会儿喜一会儿悲,一会儿感觉舒适,一会感到很难受。其实它对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耗,你就被它吸进去了。

前不久有“秀才”那样一个受到中老年女性欢迎的网红,你从旁观者的角度,会很难理解这种现象,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梦”,这些女性进入了自己的“梦”里,失去自主性了。

1982年,27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家中

手拿一杯茶,进入深度冥想状态

摄影:Diana Walker

所以现代社会里,远离互联网的办法,一个是少用手机,还有一个,就是你看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明确知道这是一场梦,你就不会代入,这也是佛学里讲的“收摄”身心。

当然这很难,需要进行认知和行为上的训练。比如打坐、冥想,很多西方人把它当做安稳身心,甚至产生灵感的工具,像乔布斯这些人,是终身冥想。

我自己学习打坐,是在美国访学期间,当时有些心理上的抑郁,导致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后来慢慢学习坐禅,确实帮我稳定住了情绪,甚至对我写作博士论文都带来很大帮助,所以这十几年时间,我一直都在坚持练习。

很多人认为佛学是消极的、遁世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个安顿身心的人,他的心灵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弹性,必然是积极的。

佛学思考的核心,并不是让你放弃做什么事情,而是当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情绪上,可不可以不用那么的痛苦和烦恼?我知道我陷入了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但是我能不能用比较不那么纠结的心理,去处理这些生命中不可预料的事情?

佛学里常说“放下执着”,其实就是认真做,事情过了就过了,管它是荣还是辱,是好是坏,这样的话你的人生反而自由了。

乱世狗熊
1 楼
现在国内的和尚尼姑95%都是假的 [1评]
s
sophrosyne
2 楼
傻逼呗 佛法不消极。但中国的寺院全他妈是骗子
吃货百分百
3 楼
台湾的寺院就很干净,没有任何商业气息,大家有机会去台湾感觉一下真正的中国文化吧。
c
caoGB
4 楼
傻逼一条
g
gamma
5 楼
为何寺庙六成香客是年轻女人 - 红莲两瓣 -
吃斋念佛大灰狼
6 楼
你怎么可能了解国内的事。
y
yuba
7 楼
不讲马列主义讲佛学操他妈
s
slimane
8 楼
原來冷門專業現在變成香饃饃
铗归来
9 楼
: 台湾佛寺也很敛财。
y
yuba
10 楼
这孙子不讲马列主义讲扯犊子了
T
TomatoEgg666
11 楼
可能只剩下求神拜佛和玄学之类的来解救心灵吧。
扶风
12 楼
无知呗。 我很多年前去塔尔寺,门口规定信徒不要钱,游客买票。。我就去买票。同行一个大学的艺术系,说,你说自己是信徒不就好了。 我说,我不信。 一会陪着大学艺术系到了后院看唐卡。不开放的部分。说访客止步,信徒拜一下。。 我说,我在门口等你们。 同行的人说,你去假拜一下。。 我想了想,找到管事和尚说,我不信佛教,但是远涉千里而来,就想看看唐卡艺术,又不想因为不信而拜佛。能不能允许我进去。。老和尚倒是很豁达,把我让进去了。 破佛教有什么可信的。特别是许多人都不是真心。只是装满作样,虚与委蛇为了进门免费的水平。。 要信,就要知行合一。我们儒家信徒, 不信就是不信,也不装。
扶风
13 楼
要钱的全是垃圾。 台湾也没好一丝一毫。 佛教本质就是垃圾,一群不劳而获。 中国特别汉传佛教流派讲究身体力行,还不错。 要钱的全是垃圾邪教。
l
liuming0101
14 楼
处于徘徊中。红尘暂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