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湖南祁阳县一家6口吃了毒蘑菇住院治疗,4人进了ICU,其中1人病危。他们家住在山脚下,每年都会去山上捡野蘑菇吃,这次不小心吃到了毒蘑菇。
湖南祁阳县一家6口因吃毒蘑菇住院治疗丨微博@新京报
实际上,夏季是食物中毒高发季——好吃野味,高温加速细菌繁殖,贪凉吃生食……稍不注意就“病从口入”。
今天我们整理了6类最易被忽视的“中毒食物”,同时附上“保命指南”,看完赶紧转发给家人!
毒蘑菇中毒最常见,基本发生在家里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事件排在第一位的是采食毒蘑菇中毒。
2023年我国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960起,发病人数30237人,死亡人数90人,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6~9月。发生中毒的案例中,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占事件总数的44.35%,而且89.93%的中毒案例都发生在自己家里,主要原因就是误采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目前已报道480种。
保命指南:毒蘑菇肉眼是比较难辨的,民间一些辨别方法并不一定靠谱,而且毒蘑菇中毒症状是特别凶险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四季豆中毒,夏季是高发期之一
四季豆是夏季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物,清炒四季豆、干煸四季豆、焖豆角等,都深受大家的喜欢。不过,四季豆虽然好吃,但若烹调不当也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生的或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苷、植物血凝素,这是两种常见的天然毒素。皂苷对消化道有刺激性,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植物血凝素具有凝血作用,可导致剧烈呕吐。
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多发生于集体用餐单位,比如某市2008~2015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发生39起,以1月、2月和7月、8月为高发期,其中四季豆和扁豆,共有12起,占中毒食物的30.7%。
好消息是,这些毒素在高温下可被破坏,所以只要将四季豆彻底煮熟就可以放心吃了。
保命指南:在烹饪四季豆时,一定要先将其煮熟。要凉拌也需煮透,以失去原有的生绿色、食用时无生味和苦硬感为煮熟的标准。煮的时候可以多煮一会儿,确保把有毒物质彻底破坏掉,这样才能放心享用美味的四季豆。
生腌、醉虾等美味,却暗藏寄生虫风险
沙虾清甜且肥厚,血蛤肉质脆而嫩,青膏蟹细嫩鲜美,入口时还带有冰沙感……自夏初起,售卖生腌的店家逐渐增多,一盆盆混合着酱油、黄酒的调味汁中,浸泡着螃蟹、虾、血蛤、生蚝,上面覆盖着香菜、小米辣与柠檬。除经典菜品外,还有象拔蚌、墨鱼,甚至生鱼片、田螺、龙虾等淡水水产,除了腌制,还有呛、醉、酱、捞汁等方式,这无疑为喜爱生冷美食的人开拓了新的领域。
不过,生腌虽美味,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隐患——寄生虫。
海产品体内寄生虫适宜生存的环境和人体环境差异较大,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一些海水寄生虫也能感染人类,例如异尖线虫。异尖线虫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急性异尖线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急性异尖线虫病由大量活虫侵入体内引起,这些活虫钻入人体组织,导致组织肿胀、发炎甚至出血,进而使患引起恶心、腹痛及呕吐等症状。
胃部的异尖线虫丨N Engl J Med 2016;375: e11
如果混杂有未煮熟的淡水水产,那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就更高了。
淡水水产品,包括生鱼片、螃蟹、虾、牛蛙、蛇等,它们体内可能携带肝片吸虫、阔节裂头绦虫、肺吸虫、曼氏裂头蚴等多种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如肺吸虫、管圆线虫、裂头蚴等,它们能穿透消化道进入腹腔,游走并寄生在肺部、肝脏、脑部、脊髓等重要部位,造成严重的机械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
许多人认为用烧酒、醋、芥末、姜汁等调料能够杀死寄生虫。然而,这完全只是大家的想象。这些调料只能提升风味,并不能杀死那些寄生虫。
保命指南:我们在食用水产时,一定要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并确保彻底煮熟。像生腌等生冷食物,虽然口感鲜美,但寄生虫的风险非常大,大家还是尽量谨慎。
生蚝等海鲜,还可能藏着副溶血性弧菌
蒸花蛤、烤生蚝、炒蛏子……夏季餐桌上的宠儿少不了这些美味的海鲜。然而,海鲜里或许藏有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大家在品尝海鲜时务必多加小心。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普遍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之中。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发的食物中毒,其主要污染源是海产品,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如生蚝、墨鱼、八爪鱼)和贝壳类动物(如龙虾、虾、蟹)。正因如此,它被冠以“夏季海鲜杀手”的名号。此外,由于交叉污染,烧肉、卤肉、凉拌菜等食物也可能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2021年,一艘装载榴莲的货船翻了,当地村民纷纷打捞榴莲回家吃,结果村民中出现500多人次的腹痛、腹泻、呕吐症状,根据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的调查结果,这批海上榴莲带有副溶血性弧菌丨视频截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栏目
当我们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后,就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典型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例如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剧烈腹痛以及脐部阵发性绞痛。
保命指南:副溶血性弧菌怕热,加热熟透就可以杀死它。因此吃海鲜时也要彻底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食。
剩饭炒饭,可能引起“炒饭综合征”
米饭是家家都会吃的常见主食,夏季很多人家里难免会有剩饭,不少人也会拿剩饭做炒饭吃。需要提醒大家,如果剩饭存储不当,常见的炒米饭也可能会变身“致命杀手”。
炒米饭也可能会变身“致命杀手”丨微博@央视财经
之前广东有人将前些天冷藏的米饭做成炒饭吃,结果饭后不久便出现了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发现是由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这种食物中毒也被称为“炒饭综合征(Fried rice syndrome)”。
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蜡样芽孢杆菌,它普遍存在于水、空气、土壤以及各种食物中。夏季气温较高,细菌活动频繁,在此期间食物(尤其是米饭类食物)更可能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因此,蜡样芽胞杆菌中毒事件常发生在夏、秋季(6~10月)。
蜡样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两种毒素——呕吐毒素和腹泻型肠毒素。其中呕吐毒素需在126℃的高温下加热90分钟才能消除。所以即使你将剩饭煮熟食用可能也无法彻底去除毒素,仍可能发生食物中毒。
剩饭保存不当,例如未及时放入冰箱、放置在室温下且放置时间较长,就容易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并在繁殖过程中产生毒素。而且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外观通常无明显变化,看不到腐败变质迹象,因此难以用肉眼判断是否受到污染。要预防蜡样芽胞杆菌中毒,关键在于妥善保存食物。
保命指南: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是剩饭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最好现做现吃。吃不完的米饭,建议使用密封容器放冰箱冷藏保持,放在室温下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河粉/发酵米面,警惕椰毒假单胞菌
不少地区有食用河粉、凉皮、粿条的习俗。在此特别提醒,夏季气温高,务必警惕椰毒假单胞菌(也叫椰酵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的污染问题。
湿米粉(例如粿条、河粉、凉皮、肠粉、陈村粉、米线、濑粉),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极易受到椰毒假单胞菌的侵染,从而生成米酵菌酸。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一旦食用,可能引发中毒,严重时甚至会致人死亡。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脑、肾等主要实质性脏器。所以,中毒后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呕吐物呈咖啡色样)、轻微腹泻等;重症患者大多会出现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丧命。
并且,目前尚无针对该毒素的特效药,病情与预后状况和摄入毒素的量息息相关,通常来说,摄入毒素越多,症状就越严重。鉴于没有特效药,中毒病例的死亡率也相当高,可达到50%!最令人恐惧的是,这种毒素极其耐热,即便煮熟了吃,毒素也不能完全消除,仍然会使人体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节。2018年至2020年期间,广东省总计报告了5起由于食用河粉类食品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21人,其中9人死亡,病死率为42.9%。2020年,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的一户人家9人在家中聚餐时遭遇食物中毒,最终9人均丧生,原因就是食用了变质的“酸汤子”(发酵玉米粉),引发了米酵菌酸中毒。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事件丨新闻截图
保命指南:如果要购买湿米粉面的话,一定要到正规市场和超市购买,买回家没吃完的湿米粉、米线、肠粉、河粉等制品一定要冷藏储存。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夏季高温,微生物和毒素都在疯狂内卷。牢记四准则:熟透、冷藏、不侥幸、不猎奇。把这份“避雷清单”转给你爱的人,比红包更实在。
前段时间,湖南祁阳县一家6口吃了毒蘑菇住院治疗,4人进了ICU,其中1人病危。他们家住在山脚下,每年都会去山上捡野蘑菇吃,这次不小心吃到了毒蘑菇。
湖南祁阳县一家6口因吃毒蘑菇住院治疗丨微博@新京报
实际上,夏季是食物中毒高发季——好吃野味,高温加速细菌繁殖,贪凉吃生食……稍不注意就“病从口入”。
今天我们整理了6类最易被忽视的“中毒食物”,同时附上“保命指南”,看完赶紧转发给家人!
毒蘑菇中毒最常见,基本发生在家里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事件排在第一位的是采食毒蘑菇中毒。
2023年我国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960起,发病人数30237人,死亡人数90人,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6~9月。发生中毒的案例中,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占事件总数的44.35%,而且89.93%的中毒案例都发生在自己家里,主要原因就是误采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目前已报道480种。
保命指南:毒蘑菇肉眼是比较难辨的,民间一些辨别方法并不一定靠谱,而且毒蘑菇中毒症状是特别凶险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四季豆中毒,夏季是高发期之一
四季豆是夏季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物,清炒四季豆、干煸四季豆、焖豆角等,都深受大家的喜欢。不过,四季豆虽然好吃,但若烹调不当也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生的或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苷、植物血凝素,这是两种常见的天然毒素。皂苷对消化道有刺激性,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植物血凝素具有凝血作用,可导致剧烈呕吐。
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多发生于集体用餐单位,比如某市2008~2015年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发生39起,以1月、2月和7月、8月为高发期,其中四季豆和扁豆,共有12起,占中毒食物的30.7%。
好消息是,这些毒素在高温下可被破坏,所以只要将四季豆彻底煮熟就可以放心吃了。
保命指南:在烹饪四季豆时,一定要先将其煮熟。要凉拌也需煮透,以失去原有的生绿色、食用时无生味和苦硬感为煮熟的标准。煮的时候可以多煮一会儿,确保把有毒物质彻底破坏掉,这样才能放心享用美味的四季豆。
生腌、醉虾等美味,却暗藏寄生虫风险
沙虾清甜且肥厚,血蛤肉质脆而嫩,青膏蟹细嫩鲜美,入口时还带有冰沙感……自夏初起,售卖生腌的店家逐渐增多,一盆盆混合着酱油、黄酒的调味汁中,浸泡着螃蟹、虾、血蛤、生蚝,上面覆盖着香菜、小米辣与柠檬。除经典菜品外,还有象拔蚌、墨鱼,甚至生鱼片、田螺、龙虾等淡水水产,除了腌制,还有呛、醉、酱、捞汁等方式,这无疑为喜爱生冷美食的人开拓了新的领域。
不过,生腌虽美味,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隐患——寄生虫。
海产品体内寄生虫适宜生存的环境和人体环境差异较大,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一些海水寄生虫也能感染人类,例如异尖线虫。异尖线虫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急性异尖线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急性异尖线虫病由大量活虫侵入体内引起,这些活虫钻入人体组织,导致组织肿胀、发炎甚至出血,进而使患引起恶心、腹痛及呕吐等症状。
胃部的异尖线虫丨N Engl J Med 2016;375: e11
如果混杂有未煮熟的淡水水产,那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就更高了。
淡水水产品,包括生鱼片、螃蟹、虾、牛蛙、蛇等,它们体内可能携带肝片吸虫、阔节裂头绦虫、肺吸虫、曼氏裂头蚴等多种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如肺吸虫、管圆线虫、裂头蚴等,它们能穿透消化道进入腹腔,游走并寄生在肺部、肝脏、脑部、脊髓等重要部位,造成严重的机械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
许多人认为用烧酒、醋、芥末、姜汁等调料能够杀死寄生虫。然而,这完全只是大家的想象。这些调料只能提升风味,并不能杀死那些寄生虫。
保命指南:我们在食用水产时,一定要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并确保彻底煮熟。像生腌等生冷食物,虽然口感鲜美,但寄生虫的风险非常大,大家还是尽量谨慎。
生蚝等海鲜,还可能藏着副溶血性弧菌
蒸花蛤、烤生蚝、炒蛏子……夏季餐桌上的宠儿少不了这些美味的海鲜。然而,海鲜里或许藏有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大家在品尝海鲜时务必多加小心。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普遍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之中。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发的食物中毒,其主要污染源是海产品,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如生蚝、墨鱼、八爪鱼)和贝壳类动物(如龙虾、虾、蟹)。正因如此,它被冠以“夏季海鲜杀手”的名号。此外,由于交叉污染,烧肉、卤肉、凉拌菜等食物也可能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2021年,一艘装载榴莲的货船翻了,当地村民纷纷打捞榴莲回家吃,结果村民中出现500多人次的腹痛、腹泻、呕吐症状,根据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的调查结果,这批海上榴莲带有副溶血性弧菌丨视频截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栏目
当我们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后,就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典型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例如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剧烈腹痛以及脐部阵发性绞痛。
保命指南:副溶血性弧菌怕热,加热熟透就可以杀死它。因此吃海鲜时也要彻底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食。
剩饭炒饭,可能引起“炒饭综合征”
米饭是家家都会吃的常见主食,夏季很多人家里难免会有剩饭,不少人也会拿剩饭做炒饭吃。需要提醒大家,如果剩饭存储不当,常见的炒米饭也可能会变身“致命杀手”。
炒米饭也可能会变身“致命杀手”丨微博@央视财经
之前广东有人将前些天冷藏的米饭做成炒饭吃,结果饭后不久便出现了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发现是由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这种食物中毒也被称为“炒饭综合征(Fried rice syndrome)”。
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蜡样芽孢杆菌,它普遍存在于水、空气、土壤以及各种食物中。夏季气温较高,细菌活动频繁,在此期间食物(尤其是米饭类食物)更可能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因此,蜡样芽胞杆菌中毒事件常发生在夏、秋季(6~10月)。
蜡样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两种毒素——呕吐毒素和腹泻型肠毒素。其中呕吐毒素需在126℃的高温下加热90分钟才能消除。所以即使你将剩饭煮熟食用可能也无法彻底去除毒素,仍可能发生食物中毒。
剩饭保存不当,例如未及时放入冰箱、放置在室温下且放置时间较长,就容易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并在繁殖过程中产生毒素。而且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外观通常无明显变化,看不到腐败变质迹象,因此难以用肉眼判断是否受到污染。要预防蜡样芽胞杆菌中毒,关键在于妥善保存食物。
保命指南: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是剩饭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最好现做现吃。吃不完的米饭,建议使用密封容器放冰箱冷藏保持,放在室温下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河粉/发酵米面,警惕椰毒假单胞菌
不少地区有食用河粉、凉皮、粿条的习俗。在此特别提醒,夏季气温高,务必警惕椰毒假单胞菌(也叫椰酵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的污染问题。
湿米粉(例如粿条、河粉、凉皮、肠粉、陈村粉、米线、濑粉),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极易受到椰毒假单胞菌的侵染,从而生成米酵菌酸。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一旦食用,可能引发中毒,严重时甚至会致人死亡。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脑、肾等主要实质性脏器。所以,中毒后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呕吐物呈咖啡色样)、轻微腹泻等;重症患者大多会出现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丧命。
并且,目前尚无针对该毒素的特效药,病情与预后状况和摄入毒素的量息息相关,通常来说,摄入毒素越多,症状就越严重。鉴于没有特效药,中毒病例的死亡率也相当高,可达到50%!最令人恐惧的是,这种毒素极其耐热,即便煮熟了吃,毒素也不能完全消除,仍然会使人体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节。2018年至2020年期间,广东省总计报告了5起由于食用河粉类食品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21人,其中9人死亡,病死率为42.9%。2020年,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的一户人家9人在家中聚餐时遭遇食物中毒,最终9人均丧生,原因就是食用了变质的“酸汤子”(发酵玉米粉),引发了米酵菌酸中毒。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事件丨新闻截图
保命指南:如果要购买湿米粉面的话,一定要到正规市场和超市购买,买回家没吃完的湿米粉、米线、肠粉、河粉等制品一定要冷藏储存。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夏季高温,微生物和毒素都在疯狂内卷。牢记四准则:熟透、冷藏、不侥幸、不猎奇。把这份“避雷清单”转给你爱的人,比红包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