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狂风骤雨来袭、天雷震颤,一群00后“追风人”,正往风暴中心赶去:冰雹砸在肩头,汽车陷入泥地……他们迎风而上,握紧测量仪,端起摄影机,捕捉自然的风云变幻。
对00后气象科普博主苏镝坷来说,
“追风”不仅仅是一个气象爱好者的兴趣,他同时也希望,记录下第一手的天气数据,拍摄宝贵的影像资料,与国家站的数据并用互补,为气象研究、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2022年初,一条邀请00后苏镝坷来做客,我们和他聊了聊“追风人”的故事,以及一个00后的理想与困惑。编辑 陈沁 责编 陈子文
在国内,气象爱好者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活跃的人数,大概只有几千人。其中大多数人,通过观测屏幕上的气象数据“云追风”,实地追风的人数,只能以十位来计。
我国的活跃天气在四到十月份,与暑假重合,“追风人”圈子里,实地追风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这也意味着,他们主要是00后一代。
00后追风人苏镝坷(右)、王路澄(左)苏镝坷追风的老搭档,是国内风迷圈子里,非常有名的强对流天气爱好者王路澄,后者同为00后,他主要帮助苏镝坷进行追风的选址、天气形势和强度的判断。苏镝坷相信,两人强强联手,能帮助他拍摄到梦想中的画面。
苏镝坷在上海崇明岛取景气象科普博主苏镝坷,2001年出生于成都,从小是内陆的孩子。到了初中,他随家人搬到浙江杭州,在华东沿海跟台风邂逅,中学时代,他对天气系统产生兴趣,成为一个气象爱好者。 三年前,他入读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并开始思考,如何将气象爱好和专业摄影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镜头,来展现更多的天气系统。 在国内,以专业摄影介入到追风领域,目前只有苏镝坷一人。他将自己“追风”拍摄到的影像与照片传到网上,制作成科普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自然天气系统,以及人的生活,如何被天气影响。
苏镝坷在大学宿舍录制气象科普视频在大学,作为摄影系的学生,苏镝坷觉得自己的创作方向有点儿“在主流之外”,他的爱好很小众,但又难以划归到哪一特定的区块,更多是“体验式的”。
他的有些视频,在六人间的宿舍里完成录制。提前策划、备稿,凑一个大家都不在的时间,在狭促的空间里,搭建起一个简单的环境,一个相机、一个话筒,对着墙壁录制一两个小时,再自己剪辑。
作为个人创作者,00后苏镝坷也感受到了某种疲惫,他想守住“内容创作本身”,不想彻底团队化和任务化,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创新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创作的速度。
《这才叫水视频!》 播放量近千万最辉煌的时候,是他在疫情中,用极低成本制作的“水视频”,播放量接近千万级,“但现在也感到一点点瓶颈,因为不是所有内容都能有这么多观众看。”在他看来,内容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和观众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没有观众的艺术不是艺术,但过分在意观众,会反噬内容创作的自由度。
他在自由和稳定之间,感到两难。他最担忧的是,如果进入体制,有了稳定工作,他这些年的追风生涯,也许就要告一段落了。而他内心里,还是更想自由地追风。
以下关于追风的故事,来自苏镝坷的自述。
我们准备了拍摄设备、无人机和充足的物资,追风小队里都是非常优秀的气象爱好者,有人负责在风暴中部署仪器、测量数据,有人负责导航。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们惊诧地发现,超级计算机将台风烟花的登陆地再次北调!我们立即行动,赶往下一个最有可能的登陆地:舟山。
凌晨6点,风势减弱,整个世界风平浪静。根据测站大气压传感器的气压变化,我们验证了自己正处于台风眼中心,可以说是0公里的误差。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是我们目前为止,最精准的一次拦截!
2021年5月的一天,我坐上从北京前往南京的火车,因为根据超级计算机的数据预报,南京附近会出现较为激烈的天气系统。当天晚上,我收到朋友发来的雷达图,资料显示,武汉西侧有一个大红色的“钩子”,这是发生龙卷风的预兆。我便在B站发了一条动态,提醒武汉的朋友不要外出。
上午10点,我就赶到盛泽了。此前,我并没有这么直观地看到过龙卷风毁现场,当时我在地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还以为生活已经恢复了,当我把我们的航拍飞机弄上天后,我才知道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从空中看,整个绵延3公里的破坏带尽收眼底。
追风队员正在进行决策
正在拍摄时,我的其他两位队员也赶来与我会合。我们形成追风一队,与另一位气象科普类博主组成的追风二队继续分头追击——根据雷达图,一个红色云团正从丹阳市西侧移动,与苏州盛泽龙卷风源自同一支暖湿急流。
我们追击着以每小时50公里速度移动的风暴,待赶到最合适的拍摄点时,我赶忙架好设备,十分钟后,风暴到来。
暴雨和洪水是猛兽,猛兽究竟长什么样,天上的卫星、地上的观测图,都只能管窥见豹,我觉得这些还不够,便想利用疫情带来的假期,深入发生洪水的河流深处,拍一拍洪水的模样。
我和几个气象爱好者,通过观看云图观测雨带,源源不断的季风水汽和冷空气交汇在长江流域,不断激起高耸的积雨云,制造持续不断的暴雨。原本是生命之源的雨水,便溢出河道,泛滥成灾,湖北、安徽、江西北部的雨量,创了历史新高,超过了1998年,河水横冲直撞,低洼平原一片汪洋。
我们一路从重庆,到湖北宜昌、武汉,最后跟随江水来到了南京。在这里,南京江面用的已经不是水位来标算,而是潮位,潮位之高为历史仅见, 成为地上悬河。
而洪水不仅仅是高涨的长江和数字,还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洪水带来的困难,其实是大城市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小村落,我们在一片被洪水淹没的花生地前,见到一位农民,他哀伤地告诉我们,眼前无边际的水面底下,都曾是良田。那位农民和我们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哦,你们不知道我们农民的艰苦。”
经典型超级单体雷暴 乌审旗以西 2021年
“单体雷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我们比较倾向追超级单体雷暴,它是一个结构更加精密的系统,像大盘子一样,形成不停旋转的云墙,非常有气势。我们所知道的龙卷风,有些时候就是在超级单体的情况下出现的。
乳状云,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2021年超级单体也会形成很多有意思的云,比如乳状云,一般仅出现在雷暴最外围的区域。它会像一个袋子挂在云下面,给你一种很温柔的感觉。超级乳状云,则长得非常霸气,会给你一种压迫感。一旦遇到这样的云,激烈天气便极可能来袭。
陆架云,山东东营 2021年陆架云,直观来看,气势非常磅礴,就像滚滚压来。如果你真的在它下面的话,可以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它是风暴内部冷气流下沉的标志,也是狂风骤雨的序幕。
云墙,吉林通辽交界处 2021年超级雷暴的云墙,有时候会像扫帚一样,在原地卷啊卷,形成一堵极为广大的云墙,它通常需要较强的风切变来孕育。
鲸口,内蒙古通辽以西 2021年
鲸口,指的是云像鲸鱼的大口,仿佛要张开嘴将你吞噬。随后,你会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地方,被鲸口吞噬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
火烧超级单体对流柱,内蒙古通辽以西 2021年火烧超体单体的晚霞,整个云就像核弹爆炸,在夕阳的照耀下,会发出金黄色的光,非常漂亮。
苏镝坷“追风”途中与彩虹合影
风暴过境后,我们有时还能在另一侧看到彩虹,和彩虹合张影,也是对我们追风人的一种回报吧。追风的过程,常常混杂着一种又激动、又恐惧的情绪,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你跑了上百公里,终于追到了一个系统,但它下面可能是一团漆黑、一团未知,你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什么,可能是狂风暴雨,也可能是密集的闪电。
所以天气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生命体。在实地追击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它在和你互动。从雷暴的隆隆雷声和台风的呼啸声,能看见不同风暴的性格,它也会对我们说话,表达它的情绪。在我心目中,天气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而我们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天气的情绪。这两年,我们其实见证了很多这种相互关系,比如我们的情绪和生活,可能都会被天气的阴、晴、雨而间接影响,而我们人类自身,此刻当下,也正在与一个气候变化的大时代共存。
目前,我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追风人”的纪录片,它会得到国内顶级气象科普人“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支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非常迫切地想把它完成。
当狂风骤雨来袭、天雷震颤,一群00后“追风人”,正往风暴中心赶去:冰雹砸在肩头,汽车陷入泥地……他们迎风而上,握紧测量仪,端起摄影机,捕捉自然的风云变幻。
对00后气象科普博主苏镝坷来说,
“追风”不仅仅是一个气象爱好者的兴趣,他同时也希望,记录下第一手的天气数据,拍摄宝贵的影像资料,与国家站的数据并用互补,为气象研究、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2022年初,一条邀请00后苏镝坷来做客,我们和他聊了聊“追风人”的故事,以及一个00后的理想与困惑。编辑 陈沁 责编 陈子文
在国内,气象爱好者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活跃的人数,大概只有几千人。其中大多数人,通过观测屏幕上的气象数据“云追风”,实地追风的人数,只能以十位来计。
我国的活跃天气在四到十月份,与暑假重合,“追风人”圈子里,实地追风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这也意味着,他们主要是00后一代。
00后追风人苏镝坷(右)、王路澄(左)苏镝坷追风的老搭档,是国内风迷圈子里,非常有名的强对流天气爱好者王路澄,后者同为00后,他主要帮助苏镝坷进行追风的选址、天气形势和强度的判断。苏镝坷相信,两人强强联手,能帮助他拍摄到梦想中的画面。
苏镝坷在上海崇明岛取景气象科普博主苏镝坷,2001年出生于成都,从小是内陆的孩子。到了初中,他随家人搬到浙江杭州,在华东沿海跟台风邂逅,中学时代,他对天气系统产生兴趣,成为一个气象爱好者。 三年前,他入读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并开始思考,如何将气象爱好和专业摄影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镜头,来展现更多的天气系统。 在国内,以专业摄影介入到追风领域,目前只有苏镝坷一人。他将自己“追风”拍摄到的影像与照片传到网上,制作成科普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自然天气系统,以及人的生活,如何被天气影响。
苏镝坷在大学宿舍录制气象科普视频在大学,作为摄影系的学生,苏镝坷觉得自己的创作方向有点儿“在主流之外”,他的爱好很小众,但又难以划归到哪一特定的区块,更多是“体验式的”。
他的有些视频,在六人间的宿舍里完成录制。提前策划、备稿,凑一个大家都不在的时间,在狭促的空间里,搭建起一个简单的环境,一个相机、一个话筒,对着墙壁录制一两个小时,再自己剪辑。
作为个人创作者,00后苏镝坷也感受到了某种疲惫,他想守住“内容创作本身”,不想彻底团队化和任务化,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创新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创作的速度。
《这才叫水视频!》 播放量近千万最辉煌的时候,是他在疫情中,用极低成本制作的“水视频”,播放量接近千万级,“但现在也感到一点点瓶颈,因为不是所有内容都能有这么多观众看。”在他看来,内容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和观众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没有观众的艺术不是艺术,但过分在意观众,会反噬内容创作的自由度。
他在自由和稳定之间,感到两难。他最担忧的是,如果进入体制,有了稳定工作,他这些年的追风生涯,也许就要告一段落了。而他内心里,还是更想自由地追风。
以下关于追风的故事,来自苏镝坷的自述。
我们准备了拍摄设备、无人机和充足的物资,追风小队里都是非常优秀的气象爱好者,有人负责在风暴中部署仪器、测量数据,有人负责导航。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们惊诧地发现,超级计算机将台风烟花的登陆地再次北调!我们立即行动,赶往下一个最有可能的登陆地:舟山。
凌晨6点,风势减弱,整个世界风平浪静。根据测站大气压传感器的气压变化,我们验证了自己正处于台风眼中心,可以说是0公里的误差。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是我们目前为止,最精准的一次拦截!
2021年5月的一天,我坐上从北京前往南京的火车,因为根据超级计算机的数据预报,南京附近会出现较为激烈的天气系统。当天晚上,我收到朋友发来的雷达图,资料显示,武汉西侧有一个大红色的“钩子”,这是发生龙卷风的预兆。我便在B站发了一条动态,提醒武汉的朋友不要外出。
上午10点,我就赶到盛泽了。此前,我并没有这么直观地看到过龙卷风毁现场,当时我在地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还以为生活已经恢复了,当我把我们的航拍飞机弄上天后,我才知道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从空中看,整个绵延3公里的破坏带尽收眼底。
追风队员正在进行决策
正在拍摄时,我的其他两位队员也赶来与我会合。我们形成追风一队,与另一位气象科普类博主组成的追风二队继续分头追击——根据雷达图,一个红色云团正从丹阳市西侧移动,与苏州盛泽龙卷风源自同一支暖湿急流。
我们追击着以每小时50公里速度移动的风暴,待赶到最合适的拍摄点时,我赶忙架好设备,十分钟后,风暴到来。
暴雨和洪水是猛兽,猛兽究竟长什么样,天上的卫星、地上的观测图,都只能管窥见豹,我觉得这些还不够,便想利用疫情带来的假期,深入发生洪水的河流深处,拍一拍洪水的模样。
我和几个气象爱好者,通过观看云图观测雨带,源源不断的季风水汽和冷空气交汇在长江流域,不断激起高耸的积雨云,制造持续不断的暴雨。原本是生命之源的雨水,便溢出河道,泛滥成灾,湖北、安徽、江西北部的雨量,创了历史新高,超过了1998年,河水横冲直撞,低洼平原一片汪洋。
我们一路从重庆,到湖北宜昌、武汉,最后跟随江水来到了南京。在这里,南京江面用的已经不是水位来标算,而是潮位,潮位之高为历史仅见, 成为地上悬河。
而洪水不仅仅是高涨的长江和数字,还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洪水带来的困难,其实是大城市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小村落,我们在一片被洪水淹没的花生地前,见到一位农民,他哀伤地告诉我们,眼前无边际的水面底下,都曾是良田。那位农民和我们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哦,你们不知道我们农民的艰苦。”
经典型超级单体雷暴 乌审旗以西 2021年
“单体雷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我们比较倾向追超级单体雷暴,它是一个结构更加精密的系统,像大盘子一样,形成不停旋转的云墙,非常有气势。我们所知道的龙卷风,有些时候就是在超级单体的情况下出现的。
乳状云,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2021年超级单体也会形成很多有意思的云,比如乳状云,一般仅出现在雷暴最外围的区域。它会像一个袋子挂在云下面,给你一种很温柔的感觉。超级乳状云,则长得非常霸气,会给你一种压迫感。一旦遇到这样的云,激烈天气便极可能来袭。
陆架云,山东东营 2021年陆架云,直观来看,气势非常磅礴,就像滚滚压来。如果你真的在它下面的话,可以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它是风暴内部冷气流下沉的标志,也是狂风骤雨的序幕。
云墙,吉林通辽交界处 2021年超级雷暴的云墙,有时候会像扫帚一样,在原地卷啊卷,形成一堵极为广大的云墙,它通常需要较强的风切变来孕育。
鲸口,内蒙古通辽以西 2021年
鲸口,指的是云像鲸鱼的大口,仿佛要张开嘴将你吞噬。随后,你会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地方,被鲸口吞噬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
火烧超级单体对流柱,内蒙古通辽以西 2021年火烧超体单体的晚霞,整个云就像核弹爆炸,在夕阳的照耀下,会发出金黄色的光,非常漂亮。
苏镝坷“追风”途中与彩虹合影
风暴过境后,我们有时还能在另一侧看到彩虹,和彩虹合张影,也是对我们追风人的一种回报吧。追风的过程,常常混杂着一种又激动、又恐惧的情绪,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你跑了上百公里,终于追到了一个系统,但它下面可能是一团漆黑、一团未知,你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什么,可能是狂风暴雨,也可能是密集的闪电。
所以天气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生命体。在实地追击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它在和你互动。从雷暴的隆隆雷声和台风的呼啸声,能看见不同风暴的性格,它也会对我们说话,表达它的情绪。在我心目中,天气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而我们人类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天气的情绪。这两年,我们其实见证了很多这种相互关系,比如我们的情绪和生活,可能都会被天气的阴、晴、雨而间接影响,而我们人类自身,此刻当下,也正在与一个气候变化的大时代共存。
目前,我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追风人”的纪录片,它会得到国内顶级气象科普人“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支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非常迫切地想把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