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ghty Chinese juggernaut has been humbled this week, apparently by a species-hopping bat virus. While Chinese authorities struggle to control the epidemic and restart their economy, a world that has grown accustomed to contemplating China’s inexorable rise was reminded that nothing, not even Beijing’s power, can be taken for granted.
We do not know how dangerous the new coronavirus will be. There are signs that Chinese authorities are still trying to conceal the true scale of the problem, but at this point the virus appears to be more contagious but considerably less deadly than the pathogens behind diseases such as Ebola or SARS—though some experts say SARS and coronavirus are about equally contagious.
看下原文吧,歧视中国人了?满篇都是骂中国政府掩盖疫情还装逼。你看这新闻开局一张图“辱华了”,剩下内容完全无关,就懂了。
东亚病夫一词为清朝末年中国知识分子自铸、自称、自辱的贬抑词,从“东方病夫”或“亚洲病夫”演变过来。“亚洲病夫”本为清末时期外国对当时已衰落的大清帝国的形容,当时英国人称呼已衰落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为“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后来经梁启超等人的宣传与曲解,诞生“东亚病夫”,成了在华人自我想像里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与激发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用词[1][2][3][4][5]。
“东亚病夫”一词最早出现为“东方病夫”,出自当时上海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国人,批评官僚腐败、风气恶劣的晚清政府。西方人用“Sick Man of ××××”批评很多政府,如19世纪中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就连强国德国也曾经被批评是欧洲病夫,可能因为德国才刚刚在欧洲列强中堀起。晚清西方世界将中国称作“病夫”,非但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毫无关系,而且不存在所谓的“讥讽”、“嘲笑”的意味[6][2]。
另一篇同样刊于1896年的《万国公报》上的文章〈探本穷源论〉,作者是外国传教士李佳白,将中国比喻成病人,作者则自居为医师,替中国开了不少药方──文章分别以“论弊病之情形”、“论弊病之源流”、“论除弊病之外感”、“论除弊病之根”等为主题,系统讲述作者对改革清政府的吏治、财政、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意见[7]。
实际上,欧洲人认为中国人卫生习惯不好,批评中国脏乱与医学落后,他们却很少说中国人体质孱弱。相反地,不少外国医师认为,中国人在如此恶劣环境还能生活,表现出强大的免疫力,身体勇健[5]。
1903年前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扭曲西方的“中国病夫论”的内涵。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一次用“病夫”来形容所有的中国人,说:“夫中国一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新民说》一发表,用“病夫”来形容中国人体质虚弱,也成为舆论界的时髦。1903年,陈天华写作《警世钟》,就说:“外洋人不骂(中国人)为东方病夫,就骂为野蛮贱种。”[8]
1905年,小说《孽海花》出版,其作者曾朴即公开署名“东亚病夫”;此书风行一时,是当时顶尖的畅销书,“东亚病夫”一词也迅速流传开来。此后,中国人自己将“东亚病夫”与国民体质问题纠缠到一起,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中国人自己扣自己的帽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亚病夫”从来就是外国人对中华儿女的蔑称。许多中国人对“东亚病夫”一词的理解是清末中国人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所以遭外国人轻视,也近似于人们所说的“鸦片烟鬼”[2][8][4];现代也有中国人也将严重二手烟害、空气污染及黑心食品视为东亚病夫再现[9]。
曾有这样的故事流传:
在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华民国代表团参加近三十个比赛项目,代表团共140余人。后来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选手符保卢进入复赛外,其余的参赛人在初赛就已经被遭淘汰,中华民国奥运会代表团全军覆没。这些中国运动员在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人讽刺又嘲笑中国人的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
但新华网认为,此故事也有若干可疑之处。第一,至今尚未有人找到1936年中国人在新加坡看见的那幅漫画,所以这个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第二,漫画上画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但外国人并不会像华人一样用“鸭蛋”来形容“零”字。且除了1896年一篇英国人的文章以及1936年一幅据说是外国人画的漫画以外,没有看到其他外国人用“东方病夫”或“东亚病夫”来侮辱中国人的资料。[2]
中国武汉肺炎疫情持续肆虐,截至2月5日24时,全境新增确诊病例3,694例,新增死亡病例73例,累计确诊28,018例,累计死亡563例,尚有186,354人接受医学观察。就在中国全力防疫抗疫期间,境外“挺华”、“辱华”两派的态度泾渭分明。
综合媒体2月6日报道,自1月以来爆发的武汉肺炎疫情不仅在中国境内肆虐,同时也在境外多国传播,自然也受到全球舆论关注。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人表态有信心战胜疫情后,世卫组织并未宣布中国为“疫区”——若此,他国或对中国实施旅行和贸易禁令。
不过,中国的表态和世卫组织的声明并未阻止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继欧洲丹麦媒体发布辱华信息——五星红旗的星星被替换为新型冠状病毒,德国媒体称该病毒为“中国制造”后,美国媒体也加入到涉嫌侮辱中国的行列中来。
2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专栏文章《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中称中国是“亚洲病夫”。文章称,武汉肺炎疫情的肆虐促使他们思想地缘政治和经济假设,认为中国经济崩溃的后果同样不可遏制。文章还配有一则标题为“共产主义冠状病毒”的视频。
尽管中国高层在2月3日的发布会上表态,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表态将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但这仍无法阻止西方舆论再次祭出“中国崩溃论”,借疫情向中国发难。在观察人士看来,无论是丹媒、德媒、还是美媒,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战争”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且这种敌对意识已深入骨髓。
《华尔街日报》的“亚洲病夫”说法迅疾在中国引发热议,有网络声音称,这篇文章受到部分仇华恨国者欢迎外,大部分中国人对此都很愤怒,认为这在侮辱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色彩浓厚的中国官媒《环球时报》称,即便是普通美国人也看不下去,认为这是美国之耻。
除此之外,不少中国网友列举武汉疫情爆发以来的美国的“斑斑劣迹”,如美国高官声称疫情有助制造业回流美国;美国声称已对中国实施援助,但遭中国外交部否认;美国海军舰船如此时刻闯入南海等,称“中国可以不要援助,但也别添乱”。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此次疫情中也获得来自不少第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综合各方信息,近来,包括柬埔寨、巴基斯坦、韩国、朝鲜、泰国、土耳其、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均表态力挺中国,或施以援手。被称为“巴铁”的巴基斯坦领导人表示,该国愿意动用所有医疗物资和储备援助中国。新加坡领导人稍早前则称,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须歧视中国人,搞种族歧视。
对此,中国外交部表示,病毒固然可怕,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谣言和恐慌。“疫情是一时的,而合作是长久的。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各国应当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这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就武汉肺炎疫情本身而言,习近平在最新的一次高层会议中强调这是对该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一次大考。环时在转载香港01网站等文章时指出,中南海高层既肯定当下防疫抗疫措施,但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指出差距和短板,其中包括将对失职的官员进行惩处。2月4日,官方就免去3位红十字会官员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