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神秘村:有夫妻砸1亿入住,邻居全大有来头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1年1月25日 9点49分 PT
  返回列表
39082 阅读
30 评论
HK01

10年前,阚冬和丈夫秦剑锋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的一个隐秘小山村里,安了一个家。

村里家家户户,抬头就能看长城,阚冬的家两层楼,出门就是小森林,跟着24节气过日子。



夫妇俩还拿出前半生的积蓄,花了1个亿在村里修路、建民宿、开餐厅……帮助200个原住民找到新工作。

村子改建过程中,吸引了不少“大有来头”的人定居,最多的时候,住着30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隐形富豪,这些人搬过来就不想走,一住就是6、7年。



最近,他们还造了一个民宿,请来4个不同国家的青年设计师一起设计,拿到不少国际建筑大奖。

阚冬说:“一个中国北方的乡村能让世界各地的人有归属感,我们能住在这里,即使花光积蓄,也觉得值得。”

编辑Tango 责编邓凯蕾





北沟村,位于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是慕田峪长城脚下的一个小村子,常年住着130多户人,家家户户每天出门,抬头就能看到北京最有名的一段野长城:箭扣长城。



10年前,阚冬第一次跟随从事乡建工作的丈夫秦剑锋来到这里。她记得那是一个3月,一进村就惊讶地发现,村民们都在树上。

原来一到春天,村里的人就会爬上树剪枝,连80岁的老太太也盘着腿坐在树上干活,看着有趣,却又忍不住为他们担心。



那时候村里十分破败,靠种板栗为生,日常运输靠毛驴,房子的顶上都盖着廉价的彩钢瓦。

但长城壮观的景象就在眼前,夫妇俩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迷住了,当即决定要在村里建造一个自己的家。

村民们的素质高了,也更有契约精神。外来者可以安心地在村里建造房子,不必担心毁约。这些漂亮的建筑,其实最后都会无偿地留给村民。



北沟村传统民居

搬进北京五环外的破村子,边吃饭边看长城

阚冬和丈夫的家建在一片占地1000多平米的宅基地上,他们保留了一长排老房子,又在它的对面建起了一栋新房子,一共花了500多万。





当时阚冬对设计师的要求是:新建的房子“看起来必须就是北沟村的”。于是材料都用了本地的红砖、核桃木,还选了一些村里生产的琉璃瓦做装饰。

新建的房子共有二层,挑空的Loft结构,是一家四口主要生活的区域。客厅可以容纳十几个人一起聊天、烤火。在餐厅,可以一边看着山村的风景,一边吃饭。



被保留的老房子,建筑外观维持不变,内部做了简单的粉刷翻新,变成了4间卧室,供朋友来玩时留宿。



被保留的北沟村老宅

丈夫秦剑锋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有一种“长城情结”,特地在家里的二楼设计了一个观景台,坐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城盘踞在山顶的全景。

每次有邻居朋友到家里来玩,都会上楼专门从那个角度看一眼长城,夫妇俩不厌其烦地介绍长城相关的历史文化。



“长城象征着一种团结,就像我们这个村子,大家齐心协力。”自从住到了北沟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秦剑锋都觉得长城给自己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夫妇俩都在北沟村度过。到了周末,孩子从寄宿学校回来,也和爸妈一起生活在村子里。

与此同时,他们心里还冒出了一个更大、更强烈的念头:要拿出前半生的积蓄,让这个村庄变得干净、美丽、更宜居。



为了让村子“活”起来,不知不觉花光一个亿

早年村里有一个琉璃瓦厂,每天冒着浓烟,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被一位喜爱长城的老外发现后,出钱投资改造成了中国第一家乡村遗址酒店:瓦厂酒店。



阚冬很喜欢瓦厂的改造,但同时又觉得可以从老外的视角走出来,融入更多本地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而不仅仅是建一个外国人喜欢来度假的地方。



阚冬在瓦厂酒店

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她和丈夫就拿出大笔积蓄接手了瓦厂酒店,同时还开始为村里修路,建造社区文化中心、民宿、餐厅……不知不觉,两人在北沟村花掉了1个亿。

丈夫秦剑锋有着多年的乡村改建经验,他告诉阚冬,光烧钱不能真正复兴一个村子,必须让村民们从内心深处发生改变。



于是他们和村书记一起,办了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建造了新的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了图书馆,变着花样激励村民来打卡上课,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北沟村的长城打鼓队

造民宿,三成收益给当地村民

2015年的时候,阚冬想造一个新的民宿,让来村子的人能够有更多理由留下来,也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

她在网上看到了建筑师刘涵晓的作品,非常喜欢,打电话简单沟通后,对方从上海来到了北沟村。



建筑师刘涵晓

刘涵晓是南京人,曾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他对北方的农村并不熟悉,因此特别认真地研究了北沟村的历史、地理风貌和原有的建筑形态。

进入村子后,他首先去找体验:“我忘记自己是个建筑师,从一个个很微小的角度去感受这个村子。”



刘涵晓和他的团队在建造民宿

刘涵晓住遍了村里不同的房子、房间,了解传统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之间是怎么互动的。

团队还有三位建筑师,分别来自葡萄牙、加拿大、日本。4个年轻人在村里同吃同住,一边设计,一边和村民打成一片。



房子从设计到落成整整花了近5年,一砖一瓦的搭建都靠北沟村本地的建筑队完成。

村民们从一开始质疑建筑师的选择,到后来反而给建筑师一些建议,甚至主动提出:“这款砖我们是不是可以垒得更好。”



建筑的选材和阚冬家一样,都尽量使用本地的自然材质。室内经过反复实验,选择了硅藻泥,既显得静谧、柔和,又保留了一点农村原始的“粗糙感”,令人觉得很亲切。





三卅民宿共有16间形态各异的屋子

现在有很多民宿都特别注重私密,但刘涵晓却打破了这一点。每一栋房子都有独立的院子,但并不是封闭的。坐在院子里,可以和邻居目光交流。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住客在各个角落都能更舒服地看到长城,另一方面,阚冬和建筑师都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够更多地走出去,感受整个村子。



俯瞰三卅民宿屋顶

民宿开业后,没有任何客人反映隐私的问题,反而觉得开放式院落的设计很有意思,这让刘涵晓特别开心。



大部分人都冲着长城来到这里,怎样表现长城这个元素也是对建筑师的考验,最终刘涵晓选择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方式。

站在民宿的后方,朝着长城的方向望去,每栋房子的屋檐串联起来,会形成一个曲线,就像长城为山脊勾勒出的线条一样——屋顶的线条在向长城致敬,这个设计被巧妙地暗藏在屋檐里。





民宿落成之后,取名“三卅”,已经拿到了建筑界的5个大奖。这是中文数字三十三的意思,其中代表着阚冬和丈夫的决心:收益的33%拿出来给当地村民,33%给企业与员工,33%回馈社会。

“原住民和外来者要互惠互利。谁也不能自私地挣快钱,每走一步都更长远地考虑各方的利益和感受,这样村子才能良性发展。”



村民在民宿内工作

隐形富豪不断入住,一起抱团养老

现在,来北沟村里的老外和城里人越来越多,起初是被长城吸引,但最终因为北沟村本身而留下。比起高级的设施,他们更诧异当地人的素质和眼界。

外来人员最多的时候,村里定居着30多户老外。邻居都很有来头,大部分是所在行业的精英,还有好几个国外的隐形富豪。



比如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富豪、石油家族企业传人、医疗行业的创始人……北沟村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的比弗利山庄”。

这么多西方人竟然在中国北方农村找到归属感,一起在这里抱团养老,这是阚冬一家之前从未想到的。



他们走在村里丝毫看不出“富豪身份”,中文也说得很好,买菜的时候也会学中国人讲价,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老王老张”。

犹太企业家李碧菁已经在村里生活了6、7年了,她所在的医疗行业节奏很紧张,自从在村里安了家,她觉得每天出门遛狗都特别快乐。



李碧菁在北沟村的家

到处都是漂亮的大自然,村民都很有礼貌,而且已经很习惯和外国人相处,大家都很随意,这让李碧菁觉得生活特别轻松。



犹太人李碧菁娴熟地用中文和邻居交流

李碧菁每年都会组织犹太社团来村里搞活动,大家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一群人分成几个队伍,抽取任务卡。

每张任务卡都有一个关于农村的问题:比如北沟村有三个大姓,老外需要采访村民,知道是哪三个姓,还要请教他们与此相关的历史,进一步探索村子的文化。

每次搞活动,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也对长城脚下的小山村越发刮目相看。



不仅是老外,也有从北京市区搬来的中国人,比如阚冬的好朋友,大学教授、艺术家郑晓红。

最初阚冬只是邀请郑晓红来家里玩,她深知这位好友从小就习惯城里的精致生活,但没想到最后郑晓红和她一样,租下了老宅改建成自己的家。



郑晓红在北沟村的家

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的郑晓红去过很多村子考察,她觉得北沟村很不一样,这种与众不同不是视觉上的第一感觉,而是从各个方面,慢慢感觉到的。

2020的圣诞节,郑晓红还为北沟村策划了一个艺术节。在寒冷的天气,她带着学生一起用废旧材料做出很多装置。让村民们走出家门,就能欣赏到当代艺术。





村里的艺术装置展

新的职业圈正在形成:

200个村民在这里找到了新工作

北沟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现在,村里的民宿、餐厅统统打开大门,欢迎原住民来工作。



陆续有200多个原住民在村里找到了新工作,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圈:建筑队、园艺队、厨师队、服务队、后勤保障队……



村民都在村里有了新工作

48岁的宋翠红,曾是村里的家庭妇女,现在是京郊小有名气的西餐主厨,常有媒体来北沟村采访她。她现在的日常,就是和姐妹们一起在村子里喝咖啡、吃甜品。



宋翠红在西餐厅准备甜品

40岁的赵秀静之前一直在北京市区工作,现在回来负责新民宿的管理工作。村里不仅基础设施变好了,村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也让她觉得“软环境”特别好。



赵秀静的日常工作是检查、整理民宿房间

土建队长王义、绿化园艺负责人李凤全,都已经60多岁,这本来是个尴尬的年纪,现在却能在村里挣到不错的收入。



土建、园艺工作现在都由原住民来负责

回到村里的原住民,平均一个月能挣5千到8千元不等。大家也会去村里的西餐厅解馋,日本菜、越南菜、法国菜……各种料理都能在家门口吃得到。

70岁以上的老人,在村里还能去专门的食堂,一天免费提供两餐。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在继续:春天更安全地上树剪枝;秋天一起打栗子;冬天在社区中心的玻璃房,一起烤火、赏雪……

阚冬一家在这里是跟着24节气生活的:“一个月有一次要去各家吃饭,一晚上最多的时候,就会一直串门吃饭,直到吃不动为止。”



空下来的时候,阚冬会问丈夫,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什么时候会有回报呀?

秦剑锋总是说,慢慢来,估计50年吧。人到中年,做自己想做的事,住在喜欢的地方,这已经非常幸福了。

w
wx3000
1 楼
收入上体现不出皇民人人平等
O
OldPortland
2 楼
当地人眼中的贫瘠,有钱人眼中的浪漫!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的割裂,根源就是贫富不均!
党组组长
3 楼
没有产业,钱全来自阔佬腰包。
y
yshen05
4 楼
村民眼里的黄四郎
衍波襄平
5 楼
這是違建,哪天政府興致來了就“拆”。
J
J_man
6 楼
OldPortland 发表评论于 2021-01-24 18:59:35 当地人眼中的贫瘠,有钱人眼中的浪漫!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的割裂,根源就是贫富不均! ------------------ 根源是土地不能买卖。 任志强说得好:没有土地财产,都是浮财。 如果能够买块地,自己盖房子的话,就不需要所有人都挤在天价的火柴盒里面。
行者陌言
7 楼
没有自身文化底蕴, 很难长久. 但看着不错, 希望越做越好
b
bullmax
8 楼
哈哈,印度的土地倒是可以买卖,几亿人住贫民窟 当然了,你肯定会辨解,虽然是贫民窟,但土地是自己的,拥有无限期的产权 J_man 发表评论于 2021-01-24 19:2 根源是土地不能买卖。 任志强说得好:没有土地财产,都是浮财。 如果能够买块地,自己盖房子的话,就不需要所有人都挤在天价的火柴盒里面。
拾麦客
9 楼
先弄清产权
海淀老炮儿
10 楼
放心吧都是小产权房,计划在今年三月底之前完成拆除
l
ljcn
11 楼
没有政府审批,就可以乱盖房子吗?下次强拆,不要哭天喊地。
z
ztgp3614
12 楼
有钱人的钱来的太容易了,随心所欲!
逐风
13 楼
村儿里人好不容易跑到城里了,城里人又跑到乡下去了。以前不是还说村儿里人好不容易用上厕纸了,城里人又用厕纸擦嘴去了。永远追不上的节奏呀。
清迈
14 楼
不怕强拆?
人不在001
15 楼
钱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工具, 对老百姓来说才是生活。。。。 所以这里的人是工具操作者,,O/P.....
人不在001
16 楼
如果钱是一种产品, 那么操作钱的人是不是也挺没劲的, 每天玩钱, 还花脑细胞, 要高度集中, 还要防脱发, 不到中年就地中海发式随风飘扬。。。也挺可怜的。。。
S
Snowflower11
17 楼
20几年前去过北京的怀柔县,就是首都郊区的4A至5A自然风景区,也有水库,当地人肯定比较穷,但是有资格开发这些地方的人不是一点点的权力和后台可以的。
L
LRJDM
18 楼
呵呵!没有长城,也就是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这明显是个广告性质的文章,在那里的投资人希望大家看到这个消息都去那里消费!
人_天涯
19 楼
冰天雪地啥都没有,还不如到海南来套海景别墅。
辉哥
20 楼
广告贴, 也就一房地产项目
挺没劲
21 楼
说推倒就推倒
l
lue96500
22 楼
就是门生意
1
19428182
23 楼
A good looking but is lake of a medical facility and doctors
b
boypalm
24 楼
过两年就给你扒了!
G
Guyunyehe
25 楼
香堂拆完就该拆你们了吧?
g
goldenman
26 楼
善意提醒,别让政府眼红,下次拆的就是你!
高崎
27 楼
花一个亿随便盖几个板儿房,就是为了过两年的拆迁补偿款。这哥们儿早就规划好了,明年就着手开一家拆迁公司,这钱是一分都不能让外人赚了去。
文江-波士顿
28 楼
中不中西不西 不怎样
29 楼
1亿住一晚上,国人真有钱数钱都是论亿数,少了这个都是小钱。
a
aklei
30 楼
真没什么好的,院子里缺少花草树木。那里气候也没什么特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