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披露,中国官场行贿手法已到中纪委一时难以查核的隐蔽程度。
一张广为流传的网络图片,以讽刺性语言梳理出中国贪官如何“悄悄收钱”的多种路径,引发舆论关注。这张图片将腐败行为按“低、中、高”三个层次分类,呈现了从红包回扣到海外资本操作的演变过程,凸显权力寻租在中国不同官阶间的结构性特征。据知情人士披露,目前官场行贿手法已到中纪委一时难以查核的隐蔽程度。
近日,一张题为《贪官都是怎么悄悄收钱的》的图文内容在社交平台微信群内迅速传播。图片以类“经验总结”的方式,用三段结构化内容概括了中国贪腐生态中常见的“隐秘金流”路径。尽管语言表述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但其中所描绘的情景却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现实影射。
在被称作“低层次”的收钱手法中,贪官往往通过传统的回扣、礼金、贵金属转赠、团购卡、茶叶礼盒等方式实现权钱交易。这些手段虽不高级,却因隐蔽性强、操作频繁而仍被广泛采用。
基层官员权小送礼者少相对“廉洁”
上海居民甄先生本周四(8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基层官员权力有限,受贿程度相比高官不算严重:“基层干部权力越小,送礼的人越少。一般送礼都给比较有权力的人,比如你想获得好的工作,比如在居委会,你要停车,就要送上任的领导礼物,你要向上升职,肯定要送礼。包括在军队里,你要当班长,送礼多少,当排长要送多少,级别越高,送礼越贵,送钱送礼品,都有。”
在被称作“低层次”的收钱方式中,图中列举的现金红包、招标回扣、购物卡等,均是纪委通报中最为常见的贪腐模式。比如,原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副主席李兴华便被查出接受企业主赠送的超市卡、购物卡、高档茶叶和名酒。这些礼品多数通过节假日拜访、单位集体采购“变相分发”形式完成,隐蔽而日常。
图中提及的“茶叶礼品店”则让人联想到中国官媒曾经报道,原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案。秦长期与地方富商交往密切,多次以“茶叶”“收藏品”为名接受巨额财物,包装手法日益精致,金额却数百万计。
中层官员收礼被“合法化”
到了“中层次”,腐败手法则表现为与教育资源、股权利益绑定。例如:通过设立奖学金名义为官员子女保送名校,或在企业上市前将股份分配给特定亲属,再在高估值阶段套现。这类行为更加注重“合法”外衣,实质上却是利用政策便利或内幕信息谋取私利。例如,2022年落马的湖北省原副省长曹广晶,其子在地方某能源企业持有股权,该企业后在当地政策支持下高速发展。
对此,不愿公开全名的甄先生说:“高官收礼品可以通过律师咨询事务所,开咨询费、服务费等,变相收礼。”
另一起典型是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案。其子刘德成曾先后在多家企业担任董事,其公司在多项能源审批中获利颇丰,外界普遍质疑其“身份便利”背景。而所谓的“奖学金保送”“房产赠与”之类故事,在多起官员受审过程中屡屡浮现,例如将国外房产登记在他人名下,以逃避财产申报制度。检方指控,刘铁男在担任有关职务期间,收受他人的钱款、汽车等物,总涉案值高达3500余万元。
长期在广东的社会观察人士李芳林告诉记者,中国官场送礼方式五花八门,有底层、中层、高层还有“层外层”:“中国人的所谓玄学、道家,所谓智慧送礼,有的路径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总之就能达到目的。中国体制是一个逆淘汰体制,不仅是官员受贿那么简单,受贿仅仅是物质层面,他(官员受贿)要你从内心理会他的真谛,而且要外人看不出来,就是让你(官员)知道我是你的人,绝不是你给多少钱的概念,给人给资源。”
最引人关注的是“高层次”段落的描述。图中指出,一些高级权贵已将洗钱、变现、避税等手段通过海外壳公司、离岸账户和艺术品拍卖等方式操作完成。例如投资影视作品、操作虚拟货币、频繁出入澳门赌场,甚至利用清代瓷器拍卖完成跨境资产转移。其复杂程度远非一般纪检手段能轻易察觉。
高官贪腐更隐蔽 中纪委查案面临难题
湖北省一位曾经从事房地产业的人士彭先生对本台披露“层外层”贪腐行为,即使中共中纪委也很难在短期内找到高官贪腐证据。他说,高官已经停止收取现金和财物,即使聚餐也是官员亲自埋单:“不收你的钱也不收你的房子,什么礼品都不收,但当你(十几年)退休以后,你有一份资产由代持人转到你的名下,从你亲戚的名下划给你,他现在不收你钱,你(外人)看不见他收了房产等贿赂,他什么都不要。他周边代持财产的也不一定是他的亲戚,但是他非常信任的人,没办法查。我跟高级别的金融界的领导干部吃饭,连账单都不要你付,都是他们自己埋单。他说‘我埋单好’,他还说他埋单好。”
彭先生说,这张网络图片虽然无法作为法律证据,但却具有一定的社会观察价值。它不仅呈现出贪腐行为从粗放到精致、从地气到金融的“演化路径”,也揭示了制度漏洞如何被“技术型贪腐”持续利用。
知情人士披露,中国官场行贿手法已到中纪委一时难以查核的隐蔽程度。
一张广为流传的网络图片,以讽刺性语言梳理出中国贪官如何“悄悄收钱”的多种路径,引发舆论关注。这张图片将腐败行为按“低、中、高”三个层次分类,呈现了从红包回扣到海外资本操作的演变过程,凸显权力寻租在中国不同官阶间的结构性特征。据知情人士披露,目前官场行贿手法已到中纪委一时难以查核的隐蔽程度。
近日,一张题为《贪官都是怎么悄悄收钱的》的图文内容在社交平台微信群内迅速传播。图片以类“经验总结”的方式,用三段结构化内容概括了中国贪腐生态中常见的“隐秘金流”路径。尽管语言表述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但其中所描绘的情景却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现实影射。
在被称作“低层次”的收钱手法中,贪官往往通过传统的回扣、礼金、贵金属转赠、团购卡、茶叶礼盒等方式实现权钱交易。这些手段虽不高级,却因隐蔽性强、操作频繁而仍被广泛采用。
基层官员权小送礼者少相对“廉洁”
上海居民甄先生本周四(8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基层官员权力有限,受贿程度相比高官不算严重:“基层干部权力越小,送礼的人越少。一般送礼都给比较有权力的人,比如你想获得好的工作,比如在居委会,你要停车,就要送上任的领导礼物,你要向上升职,肯定要送礼。包括在军队里,你要当班长,送礼多少,当排长要送多少,级别越高,送礼越贵,送钱送礼品,都有。”
在被称作“低层次”的收钱方式中,图中列举的现金红包、招标回扣、购物卡等,均是纪委通报中最为常见的贪腐模式。比如,原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副主席李兴华便被查出接受企业主赠送的超市卡、购物卡、高档茶叶和名酒。这些礼品多数通过节假日拜访、单位集体采购“变相分发”形式完成,隐蔽而日常。
图中提及的“茶叶礼品店”则让人联想到中国官媒曾经报道,原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案。秦长期与地方富商交往密切,多次以“茶叶”“收藏品”为名接受巨额财物,包装手法日益精致,金额却数百万计。
中层官员收礼被“合法化”
到了“中层次”,腐败手法则表现为与教育资源、股权利益绑定。例如:通过设立奖学金名义为官员子女保送名校,或在企业上市前将股份分配给特定亲属,再在高估值阶段套现。这类行为更加注重“合法”外衣,实质上却是利用政策便利或内幕信息谋取私利。例如,2022年落马的湖北省原副省长曹广晶,其子在地方某能源企业持有股权,该企业后在当地政策支持下高速发展。
对此,不愿公开全名的甄先生说:“高官收礼品可以通过律师咨询事务所,开咨询费、服务费等,变相收礼。”
另一起典型是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案。其子刘德成曾先后在多家企业担任董事,其公司在多项能源审批中获利颇丰,外界普遍质疑其“身份便利”背景。而所谓的“奖学金保送”“房产赠与”之类故事,在多起官员受审过程中屡屡浮现,例如将国外房产登记在他人名下,以逃避财产申报制度。检方指控,刘铁男在担任有关职务期间,收受他人的钱款、汽车等物,总涉案值高达3500余万元。
长期在广东的社会观察人士李芳林告诉记者,中国官场送礼方式五花八门,有底层、中层、高层还有“层外层”:“中国人的所谓玄学、道家,所谓智慧送礼,有的路径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总之就能达到目的。中国体制是一个逆淘汰体制,不仅是官员受贿那么简单,受贿仅仅是物质层面,他(官员受贿)要你从内心理会他的真谛,而且要外人看不出来,就是让你(官员)知道我是你的人,绝不是你给多少钱的概念,给人给资源。”
最引人关注的是“高层次”段落的描述。图中指出,一些高级权贵已将洗钱、变现、避税等手段通过海外壳公司、离岸账户和艺术品拍卖等方式操作完成。例如投资影视作品、操作虚拟货币、频繁出入澳门赌场,甚至利用清代瓷器拍卖完成跨境资产转移。其复杂程度远非一般纪检手段能轻易察觉。
高官贪腐更隐蔽 中纪委查案面临难题
湖北省一位曾经从事房地产业的人士彭先生对本台披露“层外层”贪腐行为,即使中共中纪委也很难在短期内找到高官贪腐证据。他说,高官已经停止收取现金和财物,即使聚餐也是官员亲自埋单:“不收你的钱也不收你的房子,什么礼品都不收,但当你(十几年)退休以后,你有一份资产由代持人转到你的名下,从你亲戚的名下划给你,他现在不收你钱,你(外人)看不见他收了房产等贿赂,他什么都不要。他周边代持财产的也不一定是他的亲戚,但是他非常信任的人,没办法查。我跟高级别的金融界的领导干部吃饭,连账单都不要你付,都是他们自己埋单。他说‘我埋单好’,他还说他埋单好。”
彭先生说,这张网络图片虽然无法作为法律证据,但却具有一定的社会观察价值。它不仅呈现出贪腐行为从粗放到精致、从地气到金融的“演化路径”,也揭示了制度漏洞如何被“技术型贪腐”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