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如此紧缺,为什么德国依然拒绝重启核电站?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4月21日 6点49分 PT
  返回列表
68975 阅读
11 评论
华尔街见闻

德国议员马克·伯恩哈德(Marc Bernhard)问道:“既然对俄制裁可能会破坏德国的能源供应,为什么柏林不能重启其关闭的核电站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合理。

这位德国选择党(AfD)议员本月早些时候在联邦议院对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说:

“如果我们重启去年12月关闭的三座核电站,它们和仍在运营的三座核电站,可以取代我们从俄罗斯进口的所有煤炭或30%的俄罗斯天然气。”

朔尔茨对此不以为意。他说:“如果世界都像你问的那样简单,我们的生活就会非常好。”

这是个老问题

伯恩哈德并不是唯一提出这个问题的人。随着欧盟对俄罗斯煤炭实施制裁,且一些人还在要求禁运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使用核能来弥补由此产生的能源缺口。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很多人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去年12月,德国Clean Energy Wire网站发表题为《为什么德国要逐步淘汰核能,为什么是现在?》的文章。

文章表示,核能不应成为德国能源结构一部分的信念由来已久,并深深扎根于德国社会。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得当时全球多个国家展开了反核运动,德国就是受反核运动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这导致1989年后德国再也没有建造新的商业反应堆。

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有绿党成为执政联盟之一的国家,80年代就有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的联盟。

1998年,当社民党和绿党联盟从保守党政府手中接手时,他们与运营核电站的大型公用事业公司达成了“核共识”,逐步关闭核电站,最后一家核电站将于2022年关闭。

在福岛核泄漏之前,2009年默克尔用她的公信力和物理学女博士的身份,将全面弃核的时间从2020年延期到了2036年,并且对外说,“我始终认为关闭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安全核电站,是非常荒谬的”,“和我们一样严谨的日本也在使用核能,为何我们不能”。

但这话没说多久,就被福岛核电站“打脸”,对德国来说,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露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故发生第三天,默克尔就宣布暂停核电站延期到2036年的计划,并在4个月后宣布关闭17座核反应堆里面的8座,其余9座将在2022年前全部关闭。

至2022年,德国仍在运营的核电站只剩下三座(红色部分)德国弃核:民意使然

德国弃核是民意使然:德国去年的民调显示,90%的人反对建造新的核电站,62%的人同意用太阳能和风能取代核能和煤炭。

所以,几乎没有德国政客会冒着断送政治生涯的风险,去支持核能。

自2011年联邦议会(Bundestag)以多数票决定最新的弃核计划以来,德国公众一直支持永久退出核电。

自2011年以来,德国政府一直坚持其决定。默克尔在总理任期结束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申,“逐步淘汰核电是德国应该做的正确事情”,并补充说,其他国家和推动气候中立的活动家可能会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默克尔说:“从长远来看,我不认为核能是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形式。”

新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绿党和自由民主党(FDP)政府于2021年12月上台,其联盟条约支持弃核。新环境部长Steffi Lemke(绿党)在2021年12月表示:

“核能将使我们的能源供应既不安全也不便宜。一项无法解决有毒废物处置问题的技术是不可持续的。”

气候和经济部长Robert Habeck(绿党)也表示:

“德国弃核已经决定,并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是有效的。德国的供应安全继续得到保障。现在,重要的是要持续推进我们能源供应的转型。”

目前在德国,只有右翼民粹主义的德国选择党支持新建核电站。

德国Clean Energy Wire网站文章最后总结道:

即使有人因为气候保护的原因而提出核问题,但现在德国弃核已经走得太远,无法逆转,而且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会考虑重启长达十年的关于核问题的痛苦的辩论。

现任政府表示不会改变立场

现任德国政府表示不会改变立场。它列举了技术上的原因,但最大的争论可能是政治上的,特别是对控制着经济部的绿党来说。

尽管重启核电站在支持者看来很有吸引力,但部长们和分析人士认为,德国重返核能的现实更为复杂。

1、重启核电站并不能解决德国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

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高度依赖在供热和工业方面尤其严重。然而,核能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发挥作用。

仍在运营的三座核电站——Isar 2、Emsland 和 Neckarwestheim 2——对德国的能源平衡贡献不大:它们的装机容量仅为4.3吉瓦,平均每年提供约30太瓦时的电力,只占德国总发电量的5%。

2、任何延长核电站寿命的决定都需要进行新的全面风险评估

政府表示与核电相关的风险已经增加——网络攻击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威胁就是明证。

俄乌冲突期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供电线路受损,也暴露了核电面临的一些外部风险。

3、铀燃料棒供应将不足

政府表示,现有的三座核电站没有新的铀燃料棒,它们可以在年底后继续运行,但新的燃料组件将需要12-15个月的时间来生产,最早要到2023年夏天准备就绪。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俄罗斯是欧盟核电站的第二大铀供应国。

4、重新颁发许可证非常磨时间

政府表示,最近三座核电站接受安全检查是在2009年,因此延长核电站必须进行新的检查,这可能导致对安全技术的“巨额投资”需求。

所需的安全检查相当于重新颁发许可证,这是一个非常磨时间的过程:它们必须达到最新的科学和技术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可能会变得非常苛刻,以至于对潜在的运营商来说毫无吸引力。

5、运营商对延长核电站寿命没有兴趣

剩余核电站的运营商都表示,他们没有兴趣让这些反应堆继续运转。

经过多年的挣扎,德国大型公用事业公司已经拥抱了可再生能源的未来以及核能的终结。

他们还指出,弃核的所有法律(赔偿)问题已经解决,运营许可证将到期且难以重新获得,与供应商和其他服务公司的合同已经终止,工作人员已经重新分配,燃料供应也将结束。

据英国《金融时报》,运营Neckarwestheim 2的EnBW首席执行官Frank Mastiaux表示:“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设置,延长核电站寿命几周都是不可能的,”他补充说。“我们没有任何法律框架能让它在2023年运行哪怕一分钟。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负责Isar 2的运营商Eon也有类似的看法,其首席执行官Leo Birnbaum说:

“核能在德国没有未来——就是这样。反核情绪太强大了,立法和舆论很难改变。”

6、政治风险

运营商还明确表示,即使发生能源危机,政府强迫他们重启核电站,他们仍将坚持承担所有风险和成本。“他们不愿意让股东承担灾难风险,”一位官员说。

德国能源分析师、核物理学家Thomas O’donnell表示:“问题是,运营商压根不信任政府。”要重启核电站,他们需要“得到核电在德国仍然合法的政治保证”,并且该政策在未来不会被取消——这理应是所有政府的责任。

然而,对于德国总理来说,这样一张可能的空白支票是不可能开出的。

尽管如此,许多德国政客仍渴望让选民摆脱高昂的能源价格,而无论如何,让核电站运行更长时间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开水送服
1 楼
德国是全世界最圣母婊的,没有之一,美国都不如它。
s
sksbghj
2 楼
向台巴学习,用爱来替代电,石油,天然气,煤矿,等等等等一切切能源😂 德国男女估计都有磨掉n层皮
心善渊
3 楼
应该因为有信仰吧 这个东西 可好可坏
q
qnzyz03575
4 楼
天天下雨不刮风,德国人哭了
大师画拾苟奴
5 楼
关闭核电与大规模接收穆斯林难民以及绿党思潮的昌盛是德国衰落的最关键的几个因素。 核能,恰恰是今后最有前途的能源发展方向,本世纪谁掌握了核能能使得核聚变民用化,谁将引领世界。 中国新一代安全低污染的实验型核电站已经在甘肃建设中。如果成功,那将是核电方面的一个飞跃,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带一路建设又会增添了新项目。
m
mmjsh
6 楼
唉,绿党控制经济部
雁过留声机
7 楼
德国外交部长:前蹦床运动员,女性,左派,绿党领袖,环保主义活动家,支持北约东扩,反对北溪2号,认为自己当外交部长的最大优势是:从未从过政,从未有过外交经验,所以她是个fresh starter,哈哈哈哈哈
z
zjxqq
8 楼
德国关闭核电站是对的,因为核电对人类安全威胁巨大,俏有不慎,就会对人类带来灾难!!
周口店
9 楼
最烦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无脑论断。 切诺比利的事故原因至今有争议,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非正常运行。无脑政委为了放卫星瞎指挥搞提高功率试验,结果导致失控。 福岛是比切诺比利更旧的核电站。有工程师曾经明确报告防汛墙太低的隐患,柴油机组位置过低,运营公司为了节省区区几十万元修墙成本而忽略了报告。尽管如此,福岛核电站承受住了九级地震,几乎没有发生破坏。随后而来的海潮却冲过了矮墙,破坏了柴油机组,最终导致核电失控。如此愚蠢低级的错误,日本东电高管排队鞠躬撅屁股就赖过去了。 苏联政委冒功愚蠢,日本东电高层抠门,都没有任何处罚,绿傻逼们不去喷他们,反而来喷原本无辜的核电站。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居霄瞰尘
10 楼
德国关核电,法国继续发展,核电安全性的争论应该在技术领域进行,而非政治领域。绿党左派都要拿废核做政治筹码捞选票,最终就是纳税人花钱买单,纳税人自己选的这条路,怨不得谁。 另外,核电的好处不单在于电价低,取暖价格也会大幅降低,因为核电机组的供热量,比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的供热量大很多,单位成本低。
6
6parkgeist
11 楼
因为绿党sb 和德国百姓聊天吧 没人关心核能安全问题 能源是关键 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更新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