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开始,各大头部央企,混改房企,地方国企陆续开展了组织调整,如今整体来看,各大房企为了活下去,拼组织能力的时代也正式开始。
2022年开始,当年那些指望求个安稳,图个舒服的民企地产人在这两年时间陆续加盟国企央企阵营,不过可惜的是,很多人还是没躲过苦难,国企央企已经开始动刀子。
今年的8月,应该是这几年房企最惨的中报月,60%的上市房企亏损已经是事实,特别是一些国企央企都迎来了至暗时刻,因此,为了数据好看,降本增效是很多国企央企后期的核心战略。
因此,不管是合并区域公司还是减少城市公司职能平台,其实都算是有效的调整组织的一个具体手段而已,其核心就是要清理编制,让组织更加提升管理效率。
从目前来看,很多国企央企都已经开始动刀,因此,也再次提醒各位地产人,如今国企央企早已经不是我们内心的安稳小窝,内卷+急速缩编是整体国企央企的基本牌面。
就在深圳大本营,深圳本土的国企扛把子之一:深业集团已经开始动刀,而且来得是这么直接,真的很符合深圳速度。
近期网络迅速流传了一个书面通知,地产一品塘第一时间与深业员工沟通,也确认了基本上属实,其实早期项目上已经开始裁员,如今相关开发平台缩编也属于比较正常状况。
深业置地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就是深业沙河集团旗下公司,与对外熟知的深业置地(深业地产平台)其实没多大关系,但是也还是算是深业集团旗下公司。
深圳的朋友对深业集团肯定不会陌生,作为深圳国资委旗下直接管理的超级国企,在深圳开发的知名项目还是非常多的,这些年也进行了全国化布局。
深业集团的核心业务都基本上来自物业开发,产业运营等方面,2023年深业集团的业务规模已经开始下滑严重,实现整体的营业收入190.47亿元,同比下降41.03%;归母净利润13.73亿元,同比下降58.2%。
不过从2024年开始,这家深圳超级国企已经面临亏损。作为深业集团的上市公司平台“深圳控股”近期发布了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额37.6亿港元,较去年下降约38%;实现毛利10.9亿港元,整体毛利率为29%;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11.0亿港元。
作为深圳国资委旗下的大型企业,深业集团旗下具有开发业务的企业也非常多,比如深业置地,泰富物流、沙河集团等核心平台,其在深圳地区核心土地还是相当厚实的。
因此,这种体量的本地国企,按照我们理解的应该是几乎没什么竞争对手的存在。不过现实就这么打脸,随着市场急速下行,加上项目都属于旧改为主,深业系地产的现金流危机也就开始凸显。
作为四个一线城市之一,今年上半年,一个名为深业世纪山谷的项目,拿下了深圳南山区公寓市场成交面积和金额双料第一的成绩。
这是深业集团旗下,位于南山白石洲片区的旧改项目。据了解,2012年旧改立项至今,项目已历经十多年打磨。
2022年6月首次开盘,深业世纪山谷均价8.62万元/㎡左右。2023年9月加推,项目的均价为7.52万元/㎡。如今,据网上售房平台最新的数据,项目参考均价仅为6.15万元/㎡。
两年时间,这个近期的红盘已经降价了多次,但是随着今年下半场市场迅速转冷,近期的销售状况又不是太好。
而2023年9月获批预售的226套房源中,已备案、已签认购书的房源77套,显示状态为“期房待售”的149套。也就是说,入市近一年,项目该预售证下的房源去化率为34%左右。
老的库存通过几次降价卖的还算不错,不过新的这批房源又面临市场急速转冷,这或许也是很多旧改项目开发最困难的地方,如今国企经营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很多央企其实也不好过,近期某中字头央企也开始学习前辈们开始清人,据多位知情人士爆料,从集团到区域公司已经开始行动。
这家央企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作为中字头央企里面的大人物之一,其地产板块其实早几年一直不温不火,不过随着民企陆续离场,也倒逼着各大央企下场做开发了。
从2022-2023年开始,这家央企陆续开始市场化招聘人才,不管是总部还是区域公司,其核心还是本身地产开发人才太薄弱,早期底子较弱。
从目前这几年的布局来看,2024年尽管市场急速下行,这家央企顶着亏损的帽子依然还是持续一线城市拿地,这也是很多家底大的国企央企的基本逻辑。
从目前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该房企净利润亏损1.86亿元,营业总收入29.75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57亿元,负债合计1,295.8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438.22亿元,资产总计1,734.05亿元。
值得关注的就是,这家央企对外聘的这些员工玩起来躲猫猫战略。随着该房企整体现金流的恶化,这裁员动作很明显已经开始,首先遭殃的肯定是这批去年入职的市场化人才。
从内部获悉,集团总部去年也是首次对外市场化引进人才,大家签的都是第三方合同,属于外包逻辑,不过当时人力是承诺半年之后会全部转正式编。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批外包市场化人才转正似乎也遥遥无期不说,今年都很有可能被一锅端的风险,目前人力端口都是只字不提,而且续约的意向已经不强烈。
目前的状况就是另种选择:第一种就是直接合同到期自己离职,好聚好散,第二种就是可以继续干,但是不签合同,工资可以照常发。
如今央企都玩起了这种套路,也确实为难我们老实人。这家央企如今整体专业度不仅是个笑话,更是几乎没有任何晋升逻辑,想要混好的话几乎也都是关系户为主。
没有专业基础打底,没有产品逻辑,光凭着央企光环想要赢得行业下半场入场卷,确实想的有点太多,现实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看到这家央企在上海的项目就直接被市场唾弃了,属于超级豪宅的地块玩出了基础刚需的配置,很多配置与设计都属于地产入门级水平,这或许是这家央企的基本底色。
因此,还是那句话,如今很多地产人似乎对过国企央企都有特殊滤镜,都纷纷过来享受人生,不过往往都是想的太多,市场化与经营水平才是衡量这家房企的最核心要素。
从2024年开始,各大头部央企,混改房企,地方国企陆续开展了组织调整,如今整体来看,各大房企为了活下去,拼组织能力的时代也正式开始。
2022年开始,当年那些指望求个安稳,图个舒服的民企地产人在这两年时间陆续加盟国企央企阵营,不过可惜的是,很多人还是没躲过苦难,国企央企已经开始动刀子。
今年的8月,应该是这几年房企最惨的中报月,60%的上市房企亏损已经是事实,特别是一些国企央企都迎来了至暗时刻,因此,为了数据好看,降本增效是很多国企央企后期的核心战略。
因此,不管是合并区域公司还是减少城市公司职能平台,其实都算是有效的调整组织的一个具体手段而已,其核心就是要清理编制,让组织更加提升管理效率。
从目前来看,很多国企央企都已经开始动刀,因此,也再次提醒各位地产人,如今国企央企早已经不是我们内心的安稳小窝,内卷+急速缩编是整体国企央企的基本牌面。
就在深圳大本营,深圳本土的国企扛把子之一:深业集团已经开始动刀,而且来得是这么直接,真的很符合深圳速度。
近期网络迅速流传了一个书面通知,地产一品塘第一时间与深业员工沟通,也确认了基本上属实,其实早期项目上已经开始裁员,如今相关开发平台缩编也属于比较正常状况。
深业置地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就是深业沙河集团旗下公司,与对外熟知的深业置地(深业地产平台)其实没多大关系,但是也还是算是深业集团旗下公司。
深圳的朋友对深业集团肯定不会陌生,作为深圳国资委旗下直接管理的超级国企,在深圳开发的知名项目还是非常多的,这些年也进行了全国化布局。
深业集团的核心业务都基本上来自物业开发,产业运营等方面,2023年深业集团的业务规模已经开始下滑严重,实现整体的营业收入190.47亿元,同比下降41.03%;归母净利润13.73亿元,同比下降58.2%。
不过从2024年开始,这家深圳超级国企已经面临亏损。作为深业集团的上市公司平台“深圳控股”近期发布了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额37.6亿港元,较去年下降约38%;实现毛利10.9亿港元,整体毛利率为29%;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11.0亿港元。
作为深圳国资委旗下的大型企业,深业集团旗下具有开发业务的企业也非常多,比如深业置地,泰富物流、沙河集团等核心平台,其在深圳地区核心土地还是相当厚实的。
因此,这种体量的本地国企,按照我们理解的应该是几乎没什么竞争对手的存在。不过现实就这么打脸,随着市场急速下行,加上项目都属于旧改为主,深业系地产的现金流危机也就开始凸显。
作为四个一线城市之一,今年上半年,一个名为深业世纪山谷的项目,拿下了深圳南山区公寓市场成交面积和金额双料第一的成绩。
这是深业集团旗下,位于南山白石洲片区的旧改项目。据了解,2012年旧改立项至今,项目已历经十多年打磨。
2022年6月首次开盘,深业世纪山谷均价8.62万元/㎡左右。2023年9月加推,项目的均价为7.52万元/㎡。如今,据网上售房平台最新的数据,项目参考均价仅为6.15万元/㎡。
两年时间,这个近期的红盘已经降价了多次,但是随着今年下半场市场迅速转冷,近期的销售状况又不是太好。
而2023年9月获批预售的226套房源中,已备案、已签认购书的房源77套,显示状态为“期房待售”的149套。也就是说,入市近一年,项目该预售证下的房源去化率为34%左右。
老的库存通过几次降价卖的还算不错,不过新的这批房源又面临市场急速转冷,这或许也是很多旧改项目开发最困难的地方,如今国企经营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很多央企其实也不好过,近期某中字头央企也开始学习前辈们开始清人,据多位知情人士爆料,从集团到区域公司已经开始行动。
这家央企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作为中字头央企里面的大人物之一,其地产板块其实早几年一直不温不火,不过随着民企陆续离场,也倒逼着各大央企下场做开发了。
从2022-2023年开始,这家央企陆续开始市场化招聘人才,不管是总部还是区域公司,其核心还是本身地产开发人才太薄弱,早期底子较弱。
从目前这几年的布局来看,2024年尽管市场急速下行,这家央企顶着亏损的帽子依然还是持续一线城市拿地,这也是很多家底大的国企央企的基本逻辑。
从目前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该房企净利润亏损1.86亿元,营业总收入29.75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57亿元,负债合计1,295.8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438.22亿元,资产总计1,734.05亿元。
值得关注的就是,这家央企对外聘的这些员工玩起来躲猫猫战略。随着该房企整体现金流的恶化,这裁员动作很明显已经开始,首先遭殃的肯定是这批去年入职的市场化人才。
从内部获悉,集团总部去年也是首次对外市场化引进人才,大家签的都是第三方合同,属于外包逻辑,不过当时人力是承诺半年之后会全部转正式编。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批外包市场化人才转正似乎也遥遥无期不说,今年都很有可能被一锅端的风险,目前人力端口都是只字不提,而且续约的意向已经不强烈。
目前的状况就是另种选择:第一种就是直接合同到期自己离职,好聚好散,第二种就是可以继续干,但是不签合同,工资可以照常发。
如今央企都玩起了这种套路,也确实为难我们老实人。这家央企如今整体专业度不仅是个笑话,更是几乎没有任何晋升逻辑,想要混好的话几乎也都是关系户为主。
没有专业基础打底,没有产品逻辑,光凭着央企光环想要赢得行业下半场入场卷,确实想的有点太多,现实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看到这家央企在上海的项目就直接被市场唾弃了,属于超级豪宅的地块玩出了基础刚需的配置,很多配置与设计都属于地产入门级水平,这或许是这家央企的基本底色。
因此,还是那句话,如今很多地产人似乎对过国企央企都有特殊滤镜,都纷纷过来享受人生,不过往往都是想的太多,市场化与经营水平才是衡量这家房企的最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