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和各种应对“内卷”的方案,都正在变成廉价消费品,正被无限量复制。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丨张丰
盘手串曾经被视为中年男人最恶俗、油腻的习惯之一,多年前网络达人五岳散人被人挖苦,这是他的主要“罪名”之一。
很多中年男人喜欢盘手串,倒不是真的在信佛(盘一圈相当于念一遍经文),而是喜欢那种手串渐渐包浆的感觉(略恶心)——自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而具备了某种神性,包浆就是他们生命划过岁月的痕迹。
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盘手串这种动作,因为极限重复又无意义,反而会让人获得一种短暂脱离现实生活的体验,就像有人靠“数绵羊”来对付失眠一样。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就算是某种“超脱”。
01
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讨厌这种行为,但是没有证据证明盘手串的人在减少,在各种古镇,手串仍然是最常见的商品之一——更有趣的是,盘手串这种中年男人爱好,已经在小学生中开始流行开来。
一段媒体拍摄的视频显示,几个小学生在盘手串,“基本上人手一串,一个班大部分人都玩这个,上课盘,下课盘,比较解压吧,这样盘来盘去的,声音听着很舒服”,一个小女孩说。
记者问:“你们有压力吗?”一个男孩说:“其实压力很大的。”一个女孩回答:“全都在内卷。”
一位家有小学生的朋友告诉我,她家小朋友所在的学校,也正在流行盘手串,说不定这已经成为全国大城市流行的“手指运动”。
小朋友有压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个学期开学,我所在的城市中小学生家长都在传有几个学生跳楼。各大城市尽管都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民间却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故事。网课时代结束,孩子们又回到了往日的竞争节奏。
和中年男人的所谓“修行”相比,小学生盘手串当然更单纯。他们着迷的是那种单调但是不失悦耳的声音,手持的颤动,让他们的心神短暂从课业中的解脱出来。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可以无声地盘,而在课间,一个班级盘手串的声音,就像是在演奏交响乐。
02
和盘手串相比,更让我惊讶的是小学生们所用的语言,“其实压力挺大的”,“全都在内卷”——是的,他们真的使用了“内卷”这个词。这意味着“内卷”已经成为真正的全民词汇。
这让我感到困惑。小学生有压力,这让人担忧;而他们已经失去自己天真烂漫的语言,用成人的口吻来谈论自己的遭遇——这意味着某种复制。父母所面对的教育压力,并不是传导给孩子,而是复制给了孩子。
传导和复制有很大的不同。所有的压力首先都是父母的,在向孩子“传导”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沟通,也意味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吸收和转化压力,这是教育的正常形态;而在“复制”中,孩子们承接的只是来自父母的焦虑和不安,原封不动地保留。
图/图虫创意
这可能是盘手串这样的行为能够在校园流行的深层次原因。孩子们不但从父母那里“复制压力”,也复制了应对压力的办法——不断重复的、无意义的手指动作。
任何社会的学校教育,都会有来自同伴的竞争性压力。但是,压力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促使人保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应对压力的方式:当更多的“复制行为”开始出现的时候,意味着压力的某种再生产,它会原封不动地传递下去,甚至会被开发和利用,而不会被顺利消化。
03
在中年人和小学生中间的“年轻人”,最近也开始流行一种类似盘手串的行为。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大城市的的寺庙最近都很红火,前去“烧香拜佛”的都是年轻人,媒体称他们“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
年轻人去寺庙,绝大多数都和信佛无关。他们不会去读《金刚经》原文,也不知道净土宗和律宗有什么不同,大雄宝殿前的对联,也未必能读懂。他们喜欢的只是去寺庙本身,喜欢在红墙那里拍照,到大雄宝殿磕头,或许内心有虔诚的一秒,祈祷自己考公务员、考研顺利。
现在的寺庙,提供了一种整体的适合拍照的“美学场景”,有些寺庙聪明地推出了咖啡和茶服务,能够赚得更多。与其说他们去寺庙是一种功利目的(求佛保佑),还不说是一种消费行为。
寺庙卖各种东西,手串,文创产品,乃至一些看不懂的保佑符,这些东西价格不一,有的相当昂贵。但是,寺庙真正提供的商品,还不是这种有形物,而是一种叫“解脱”的体验。
只要去寺庙一趟,就能短暂地把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压力中抽身出来。很多寺庙门票都很便宜,因此,这种叫“解脱”(或者“对解脱的幻想”)的商品并不贵——人人都能买得起,也都能有所回报。
图/马昊天供图
年轻人去寺庙,表面上是去寻求“解压”的(从“烦恼”中解脱,获得“大自在”),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未必真的有压力,也未必真的相信拜佛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参与,其实是一种“压力”的生产:拜佛共同体,就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也是压力的确认——原来大家都有心事想向佛祖诉说。
人们从寺庙里获得的感受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真解压呀(我已经把烦恼告诉了佛)”,另一方面,则是确认“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受苦”,这就是新的压力的来源。一个经常向别人诉说自己是如何从寺庙获得“自在”的人,毫无疑问正生活在一种新的束缚之中。
就这个意义上说,成年人(包括年轻人和中年)经常把“内卷”挂在嘴边,最终不但不会解决内卷,只会在半认真半消解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内卷弥漫的氛围。“内卷”和各种应对“内卷”的方案,都正在变成廉价消费品,正被无限量复制。
在小学生一边盘手串一边谈论“内卷”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种复制。无聊的成年人,正在无意识中伤害下一代。这就是我从“小学生盘手串”中看到的真相。
“内卷”和各种应对“内卷”的方案,都正在变成廉价消费品,正被无限量复制。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丨张丰
盘手串曾经被视为中年男人最恶俗、油腻的习惯之一,多年前网络达人五岳散人被人挖苦,这是他的主要“罪名”之一。
很多中年男人喜欢盘手串,倒不是真的在信佛(盘一圈相当于念一遍经文),而是喜欢那种手串渐渐包浆的感觉(略恶心)——自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而具备了某种神性,包浆就是他们生命划过岁月的痕迹。
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盘手串这种动作,因为极限重复又无意义,反而会让人获得一种短暂脱离现实生活的体验,就像有人靠“数绵羊”来对付失眠一样。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就算是某种“超脱”。
01
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讨厌这种行为,但是没有证据证明盘手串的人在减少,在各种古镇,手串仍然是最常见的商品之一——更有趣的是,盘手串这种中年男人爱好,已经在小学生中开始流行开来。
一段媒体拍摄的视频显示,几个小学生在盘手串,“基本上人手一串,一个班大部分人都玩这个,上课盘,下课盘,比较解压吧,这样盘来盘去的,声音听着很舒服”,一个小女孩说。
记者问:“你们有压力吗?”一个男孩说:“其实压力很大的。”一个女孩回答:“全都在内卷。”
一位家有小学生的朋友告诉我,她家小朋友所在的学校,也正在流行盘手串,说不定这已经成为全国大城市流行的“手指运动”。
小朋友有压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个学期开学,我所在的城市中小学生家长都在传有几个学生跳楼。各大城市尽管都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民间却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故事。网课时代结束,孩子们又回到了往日的竞争节奏。
和中年男人的所谓“修行”相比,小学生盘手串当然更单纯。他们着迷的是那种单调但是不失悦耳的声音,手持的颤动,让他们的心神短暂从课业中的解脱出来。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可以无声地盘,而在课间,一个班级盘手串的声音,就像是在演奏交响乐。
02
和盘手串相比,更让我惊讶的是小学生们所用的语言,“其实压力挺大的”,“全都在内卷”——是的,他们真的使用了“内卷”这个词。这意味着“内卷”已经成为真正的全民词汇。
这让我感到困惑。小学生有压力,这让人担忧;而他们已经失去自己天真烂漫的语言,用成人的口吻来谈论自己的遭遇——这意味着某种复制。父母所面对的教育压力,并不是传导给孩子,而是复制给了孩子。
传导和复制有很大的不同。所有的压力首先都是父母的,在向孩子“传导”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沟通,也意味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吸收和转化压力,这是教育的正常形态;而在“复制”中,孩子们承接的只是来自父母的焦虑和不安,原封不动地保留。
图/图虫创意
这可能是盘手串这样的行为能够在校园流行的深层次原因。孩子们不但从父母那里“复制压力”,也复制了应对压力的办法——不断重复的、无意义的手指动作。
任何社会的学校教育,都会有来自同伴的竞争性压力。但是,压力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促使人保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应对压力的方式:当更多的“复制行为”开始出现的时候,意味着压力的某种再生产,它会原封不动地传递下去,甚至会被开发和利用,而不会被顺利消化。
03
在中年人和小学生中间的“年轻人”,最近也开始流行一种类似盘手串的行为。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大城市的的寺庙最近都很红火,前去“烧香拜佛”的都是年轻人,媒体称他们“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
年轻人去寺庙,绝大多数都和信佛无关。他们不会去读《金刚经》原文,也不知道净土宗和律宗有什么不同,大雄宝殿前的对联,也未必能读懂。他们喜欢的只是去寺庙本身,喜欢在红墙那里拍照,到大雄宝殿磕头,或许内心有虔诚的一秒,祈祷自己考公务员、考研顺利。
现在的寺庙,提供了一种整体的适合拍照的“美学场景”,有些寺庙聪明地推出了咖啡和茶服务,能够赚得更多。与其说他们去寺庙是一种功利目的(求佛保佑),还不说是一种消费行为。
寺庙卖各种东西,手串,文创产品,乃至一些看不懂的保佑符,这些东西价格不一,有的相当昂贵。但是,寺庙真正提供的商品,还不是这种有形物,而是一种叫“解脱”的体验。
只要去寺庙一趟,就能短暂地把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压力中抽身出来。很多寺庙门票都很便宜,因此,这种叫“解脱”(或者“对解脱的幻想”)的商品并不贵——人人都能买得起,也都能有所回报。
图/马昊天供图
年轻人去寺庙,表面上是去寻求“解压”的(从“烦恼”中解脱,获得“大自在”),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未必真的有压力,也未必真的相信拜佛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参与,其实是一种“压力”的生产:拜佛共同体,就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也是压力的确认——原来大家都有心事想向佛祖诉说。
人们从寺庙里获得的感受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真解压呀(我已经把烦恼告诉了佛)”,另一方面,则是确认“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受苦”,这就是新的压力的来源。一个经常向别人诉说自己是如何从寺庙获得“自在”的人,毫无疑问正生活在一种新的束缚之中。
就这个意义上说,成年人(包括年轻人和中年)经常把“内卷”挂在嘴边,最终不但不会解决内卷,只会在半认真半消解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内卷弥漫的氛围。“内卷”和各种应对“内卷”的方案,都正在变成廉价消费品,正被无限量复制。
在小学生一边盘手串一边谈论“内卷”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种复制。无聊的成年人,正在无意识中伤害下一代。这就是我从“小学生盘手串”中看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