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美国大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
特朗普政府挥舞起“反犹清算”的大棒,试图切断联邦拨款、提高捐赠税率、吊销大学免税资格……
一纸指令之下,哈佛、哥大、宾大、耶鲁等老牌名校集体“中弹”,唯独达特茅斯学院,安然无恙。
而这一切,可能与一个人有关——达特茅斯现任校长,Sian Beilock。
几周前,美国600多位大学校长联名致信,公开反对特朗普政府“干预高校自由”。八所常春藤盟校中,唯有达特茅斯的校长贝洛克选择“不站队”,她没有签名,也没有跟风抗议。
相反,她写给校内师生的一封信中表示:高校需要反思,需要做得更好。“反思不是投降,而是为了重拾公众对知识和真理的信任。”这封信,被她的支持者视为“智慧避锋芒”的示范操作,也被批评者斥为“向右翼低头”。
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目前至少六所常春藤高校正面临联邦拨款被切断的风险,哈佛 alone 就可能损失超 20 亿美元。而达特茅斯——没有上“黑名单”。白宫甚至主动“表扬”了这所学校。
特朗普政府民权部门负责人、保守派大将 Harmeet Dhillon 发推称:“我很惊喜地看到母校达特茅斯终于做对了。”她还透露,贝洛克不久前还专程与她会面,交流言论自由与高校中立问题。要知道,这可不是“顺带一提”,而是“登堂入室”的政治加分。
批评者认为,贝洛克是“主动亲政权”的大学领导者之一。
她去年批准动用持枪州警,强行拆除校园内的亲巴勒斯坦营地。虽然学生坚持“抗议是和平的”,但校方声称“帐篷未经授权”,果断出手。而更具争议的是,她任命了前共和党全国委员会首席法律顾问 Matthew Raymer 为学校首席律师——这个人直到今年初还在为“取消出生公民权”辩护,如今却掌握着学校签证事务的最高权力。
这让不少达特茅斯的国际学生感到寒意直逼骨髓。学生组织称:“我们再也不确定这里是否是安全地带。”但贝洛克却回应:“我请他,是因为他是好的律师,而不是因为他的党派身份。”
不同于频频出现在风口浪尖的哈佛、哥大校长,49岁的贝洛克,是史上最年轻的常春藤盟校校长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认知科学家,研究“高压环境下的决策失误”。
这也许是她的超能力。她在芝加哥大学担任高管时,就信奉“机构中立”的理念。如今她将这一套完整搬入达特茅斯——拒绝公开站队,强调包容多元声音,向保守派示好,也没有与同行完全切割。她的策略不是“反抗”,而是“滑行”。
校内,有超过2500名校友联署要求她“加入反抗行列”,学生报直接写标题:“你让我们蒙羞”。但也有500余名校友、师生签名支持她,称她是“自由言论的领导者”“用审慎态度带领达特茅斯度过风暴”。她说:“我们可以与同行并肩,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发声。这两者并不矛盾。”或许她不是“最讨喜”的校长,但她是目前为止,最没有付出代价的那个。
写在最后:当常春藤联盟的其余兄弟高校纷纷被点名“整改”、被吊销资金时,达特茅斯的校长,像是操控风帆的船长,迎风而行,却始终没有被风浪掀翻。她为达特茅斯赢得了喘息空间,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高校政治伦理”的新辩论:在强权面前,高校到底该坚守理想,还是保护现状?
是力抗风暴,还是灵活转舵?如果你是校长,你又会选择哪一条路?
欢迎留言讨论:你怎么看待达特茅斯的“明哲保身”?是聪明,还是懦弱?
2025年春天,美国大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
特朗普政府挥舞起“反犹清算”的大棒,试图切断联邦拨款、提高捐赠税率、吊销大学免税资格……
一纸指令之下,哈佛、哥大、宾大、耶鲁等老牌名校集体“中弹”,唯独达特茅斯学院,安然无恙。
而这一切,可能与一个人有关——达特茅斯现任校长,Sian Beilock。
几周前,美国600多位大学校长联名致信,公开反对特朗普政府“干预高校自由”。八所常春藤盟校中,唯有达特茅斯的校长贝洛克选择“不站队”,她没有签名,也没有跟风抗议。
相反,她写给校内师生的一封信中表示:高校需要反思,需要做得更好。“反思不是投降,而是为了重拾公众对知识和真理的信任。”这封信,被她的支持者视为“智慧避锋芒”的示范操作,也被批评者斥为“向右翼低头”。
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目前至少六所常春藤高校正面临联邦拨款被切断的风险,哈佛 alone 就可能损失超 20 亿美元。而达特茅斯——没有上“黑名单”。白宫甚至主动“表扬”了这所学校。
特朗普政府民权部门负责人、保守派大将 Harmeet Dhillon 发推称:“我很惊喜地看到母校达特茅斯终于做对了。”她还透露,贝洛克不久前还专程与她会面,交流言论自由与高校中立问题。要知道,这可不是“顺带一提”,而是“登堂入室”的政治加分。
批评者认为,贝洛克是“主动亲政权”的大学领导者之一。
她去年批准动用持枪州警,强行拆除校园内的亲巴勒斯坦营地。虽然学生坚持“抗议是和平的”,但校方声称“帐篷未经授权”,果断出手。而更具争议的是,她任命了前共和党全国委员会首席法律顾问 Matthew Raymer 为学校首席律师——这个人直到今年初还在为“取消出生公民权”辩护,如今却掌握着学校签证事务的最高权力。
这让不少达特茅斯的国际学生感到寒意直逼骨髓。学生组织称:“我们再也不确定这里是否是安全地带。”但贝洛克却回应:“我请他,是因为他是好的律师,而不是因为他的党派身份。”
不同于频频出现在风口浪尖的哈佛、哥大校长,49岁的贝洛克,是史上最年轻的常春藤盟校校长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认知科学家,研究“高压环境下的决策失误”。
这也许是她的超能力。她在芝加哥大学担任高管时,就信奉“机构中立”的理念。如今她将这一套完整搬入达特茅斯——拒绝公开站队,强调包容多元声音,向保守派示好,也没有与同行完全切割。她的策略不是“反抗”,而是“滑行”。
校内,有超过2500名校友联署要求她“加入反抗行列”,学生报直接写标题:“你让我们蒙羞”。但也有500余名校友、师生签名支持她,称她是“自由言论的领导者”“用审慎态度带领达特茅斯度过风暴”。她说:“我们可以与同行并肩,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发声。这两者并不矛盾。”或许她不是“最讨喜”的校长,但她是目前为止,最没有付出代价的那个。
写在最后:当常春藤联盟的其余兄弟高校纷纷被点名“整改”、被吊销资金时,达特茅斯的校长,像是操控风帆的船长,迎风而行,却始终没有被风浪掀翻。她为达特茅斯赢得了喘息空间,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高校政治伦理”的新辩论:在强权面前,高校到底该坚守理想,还是保护现状?
是力抗风暴,还是灵活转舵?如果你是校长,你又会选择哪一条路?
欢迎留言讨论:你怎么看待达特茅斯的“明哲保身”?是聪明,还是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