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警告说,习近平从乌克兰战争中学到的军事教训可能是:中国将需要以大规模的极具震慑力的打击来对付台湾,会组建一支庞大得多的部队,并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出核威胁这张牌。
习近平从乌克兰战争中学到了什么?
(德国之声中文网)《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为何说乌克兰战争可能不会吓阻中国?》,作者Yaroslav Trofimov指出,鉴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和理论、乃至军衔徽章方面都具备历史相似性,所以中国军队指挥官现在仔细分析俄乌战争并不奇怪。一些西方高级官员说,中国从分析中得出的一个可能的战略结论是,俄罗斯投入的兵力太少了,以为乌克兰会投降而不是决意战斗到底,因此势必会受挫。这些西方高级官员警告说,中国学到的军事教训是,中国将需要以大规模的极具震慑力的打击来对付台湾,会组建一支庞大得多的部队,并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出核威胁这张牌。
文章引述台湾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高级成员王定宇的话说,希望习近平已经从乌克兰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如果你入侵并试图欺负一个邻国,你将会失败,整个世界将站在一起,团结程度超过你的想象;但如果习近平吸取的教训是:他不会像普京那样犯战略和战术错误,普京是愚蠢的,而他自己是聪明的,学到了如何打赢一场战争而不是如何不开战,那么乌克兰的教训可能会成为中国的悲剧。
布林肯访华呈现"复古"趋势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关系是"破冰"还是"分级隔离"?》,作者杨山认为,这次布林肯的访问,展现出了一种"复古"的趋势:中美关系变得更依赖台下功夫和正式外交之外的渠道了。这样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中美双方对布林肯是次访问北京的"预告"之中。在此之前,先是习近平在四月底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随后是中情局长伯恩斯在五月秘密访问北京。这些前后相连的事情,我们很难判断说就一定没有某些台面下的沟通和协调过程。再然后,才出现了布林肯访华的安排。相比年初被气球"搅黄了"的布林肯到访,拜登这次提前数周就开始吹风称中美关系将有所改观。甚至,其后由《华尔街日报》放出的中国在古巴建设窃听设施的新闻,也没有再像气球事件那样对布林肯访华的安排甚至双方气氛构成影响。可以合理推测的是,中美在会谈之前就已经对此次会谈的形式、内容和结果有了大致的安排和期待。而这些都是台面之下完成的。
文章说,秘密外交的存在,也说明中美双方对于如何处理彼此关系,都没有明确的战略。
中美双方至为止都在进行某种"火力试探"--你戳一下我这里,我碰一下你那里,看看对方反应如何,然后再看自己还能做什么。显然,中美都没有做好真的"共治"的准备,新冷战仍然是一场零和游戏。至少在当前,对核心议题的"隔离",其实意味着双方都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对方会主动或者被迫在核心利益上作出一定的让步。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通过"隔离",更耐心地在不自我损失过大的前提下等待机会。不过这也意味着,中美的冲突,至少还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角力阶段,才会让人看到某种稳态或根本性的变化。
"指鼠为鸭":中央集权下的基层焦虑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中国"指鼠为鸭"争议:地方治理失灵中》,作者方琮嬿认为,中国江西省近日发生的"指鼠为鸭"事件看似荒诞,其实反映出当今中共政权下地方治理面临困境,因而产生治理失灵之问题。
文章说,自习近平上任后,中共采取高压与强硬治理手段因应社会不满与需求,同时打击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维权力量,使得国家与社会互不信任,造成恶性循环--一旦有风吹草动官方就打压或者分化社会异议,即便多数社会争议与集体行动为利益取向,鲜少上升到政治诉求。从这次的事件可看出,连基层都充满了焦虑,深怕诚实以对会带来更多民怨及上级的问责,导致校方与基层官员"指鼠为鸭",意图透过荒诞说法来强迫学生收回质疑,平息网民批评的"维稳"回应。
作者认为,江西基层官员的"指鼠为鸭"回应可说是地方为了执行"维稳"而操作过头,除了强迫学生改口外更试图在舆论上反制,借此掌控人民思想以避免上级问责。此因应模式会增加中共整体的治理成本--地方的极端回应反而引发更多的民众不满,当民怨累积后才惊动高层介入,最后才促使地方采取较为合适的手段"补救"。在这次江西的事件中,代表中央的"央广网"和央视在网路争议延烧数日发声质疑校方与基层政府的处理,才有了省级政府大动作组成联合调查组与后续处置。即便调查组的结果认定饭菜内的异物是鼠头,但官方的威信已经被削弱。地方的治理失灵乃是中央过度集权下的后果,因此类似的现象很可能再次发生,逐渐影响中共的政权正当性。
有评论警告说,习近平从乌克兰战争中学到的军事教训可能是:中国将需要以大规模的极具震慑力的打击来对付台湾,会组建一支庞大得多的部队,并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出核威胁这张牌。
习近平从乌克兰战争中学到了什么?
(德国之声中文网)《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为何说乌克兰战争可能不会吓阻中国?》,作者Yaroslav Trofimov指出,鉴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和理论、乃至军衔徽章方面都具备历史相似性,所以中国军队指挥官现在仔细分析俄乌战争并不奇怪。一些西方高级官员说,中国从分析中得出的一个可能的战略结论是,俄罗斯投入的兵力太少了,以为乌克兰会投降而不是决意战斗到底,因此势必会受挫。这些西方高级官员警告说,中国学到的军事教训是,中国将需要以大规模的极具震慑力的打击来对付台湾,会组建一支庞大得多的部队,并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出核威胁这张牌。
文章引述台湾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高级成员王定宇的话说,希望习近平已经从乌克兰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如果你入侵并试图欺负一个邻国,你将会失败,整个世界将站在一起,团结程度超过你的想象;但如果习近平吸取的教训是:他不会像普京那样犯战略和战术错误,普京是愚蠢的,而他自己是聪明的,学到了如何打赢一场战争而不是如何不开战,那么乌克兰的教训可能会成为中国的悲剧。
布林肯访华呈现"复古"趋势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关系是"破冰"还是"分级隔离"?》,作者杨山认为,这次布林肯的访问,展现出了一种"复古"的趋势:中美关系变得更依赖台下功夫和正式外交之外的渠道了。这样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中美双方对布林肯是次访问北京的"预告"之中。在此之前,先是习近平在四月底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随后是中情局长伯恩斯在五月秘密访问北京。这些前后相连的事情,我们很难判断说就一定没有某些台面下的沟通和协调过程。再然后,才出现了布林肯访华的安排。相比年初被气球"搅黄了"的布林肯到访,拜登这次提前数周就开始吹风称中美关系将有所改观。甚至,其后由《华尔街日报》放出的中国在古巴建设窃听设施的新闻,也没有再像气球事件那样对布林肯访华的安排甚至双方气氛构成影响。可以合理推测的是,中美在会谈之前就已经对此次会谈的形式、内容和结果有了大致的安排和期待。而这些都是台面之下完成的。
文章说,秘密外交的存在,也说明中美双方对于如何处理彼此关系,都没有明确的战略。
中美双方至为止都在进行某种"火力试探"--你戳一下我这里,我碰一下你那里,看看对方反应如何,然后再看自己还能做什么。显然,中美都没有做好真的"共治"的准备,新冷战仍然是一场零和游戏。至少在当前,对核心议题的"隔离",其实意味着双方都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对方会主动或者被迫在核心利益上作出一定的让步。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通过"隔离",更耐心地在不自我损失过大的前提下等待机会。不过这也意味着,中美的冲突,至少还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角力阶段,才会让人看到某种稳态或根本性的变化。
"指鼠为鸭":中央集权下的基层焦虑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中国"指鼠为鸭"争议:地方治理失灵中》,作者方琮嬿认为,中国江西省近日发生的"指鼠为鸭"事件看似荒诞,其实反映出当今中共政权下地方治理面临困境,因而产生治理失灵之问题。
文章说,自习近平上任后,中共采取高压与强硬治理手段因应社会不满与需求,同时打击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维权力量,使得国家与社会互不信任,造成恶性循环--一旦有风吹草动官方就打压或者分化社会异议,即便多数社会争议与集体行动为利益取向,鲜少上升到政治诉求。从这次的事件可看出,连基层都充满了焦虑,深怕诚实以对会带来更多民怨及上级的问责,导致校方与基层官员"指鼠为鸭",意图透过荒诞说法来强迫学生收回质疑,平息网民批评的"维稳"回应。
作者认为,江西基层官员的"指鼠为鸭"回应可说是地方为了执行"维稳"而操作过头,除了强迫学生改口外更试图在舆论上反制,借此掌控人民思想以避免上级问责。此因应模式会增加中共整体的治理成本--地方的极端回应反而引发更多的民众不满,当民怨累积后才惊动高层介入,最后才促使地方采取较为合适的手段"补救"。在这次江西的事件中,代表中央的"央广网"和央视在网路争议延烧数日发声质疑校方与基层政府的处理,才有了省级政府大动作组成联合调查组与后续处置。即便调查组的结果认定饭菜内的异物是鼠头,但官方的威信已经被削弱。地方的治理失灵乃是中央过度集权下的后果,因此类似的现象很可能再次发生,逐渐影响中共的政权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