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孝感农村的,目前这种情况没必要想方设法回去了。”小杨淡淡地对记者说,“在这熬着吧,凑合过得去。”武汉已经封城24天,他在停车场也住了24天。
在网上,陆续传出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内滞留了一些外地人。尤其是2月14日和15日,武汉风雨雪交加,让网友对他们格外牵挂。16日下午,记者前往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一探究竟。
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的地铺 金雨蒙摄
孝感滞留者小杨:“非常时期,我不能去打扰别人”
“我在武汉的一个工地上干活。腊月二十八(1月22日),工地才给结账。原计划二十九那天走,结果封城了。” 小杨对记者说,“当我赶到火车站时,才被告知走不了了,工地也不能住了。”
据他介绍,他是孝感农村的。“在武汉的亲戚朋友多得很,有几十个,都是自家兄弟姊妹。但是,在这种非常时期,我不能去打扰别人。”小杨说,“开不了口,也不能开口。张嘴就是让别人为难,我也不想麻烦人家。什么都不缺,被子、锅什么的我都有。”
记者见到他时,小杨正在专心地煮晚餐。炉子是自带的,在停车场一角,插上电源就可以煮东西了。“菜是我在附近超市买的,专门挑的那种加热一下就能吃的半成品。”小杨解释说,“走路去最近的超市,往返需要三、四十分钟。老吃泡面,人受不了啊。”
据小杨介绍,这有20人左右,既有像他一样是湖北其它城市的,也有外省的。民政部门和火车站给他们发过被子、泡面。“我有自己的被子,就没要。”小杨说,“政府最开始管过我们,让住上面的旅馆。但不太方便,每天旅馆给的自由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都不够去超市的,而且在旅馆也只能吃泡面。我们都住不惯,所以就回到这停车场了。”
“前两天确实冷。那就穿着衣服睡呗。”他依旧一脸淡定。除了聊停车场的生活外,小杨拒绝透露有关身份更多的信息。
滞留者的简易电器 金雨蒙 摄
其他滞留者:“我从西安回来,中转的时候卡这了”
小杨的旁边,一个中年大叔正在刷剧。墙上的电箱开着,接出来几根线。大叔和另外一名小伙子一边充电,一边站着看手机。
“我是黄冈的。腊月二十九当天下午到武汉。从西安过来,在这中转。”大叔拒绝透露自己的姓氏。正聊着,一通电话打进来,大叔自顾自地聊起了电话。
一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来自安徽。跟其他十几个人都不一样,他是到处流浪。哪儿有零工就打两天。“腊月二十八,我从长沙打完工过来。本来想在过年期间找点事做,结果发生了这个事。”他指了指四周,“这环境还可以,公厕在这边,对面还有开水可以接。现在找个旅馆住,也要70元一天,我住不起。”
据了解,还有部分滞留者在记者到访的一小时内,恰好出去,尚未返回。
开水炉可以给滞留者提供热水 金雨蒙 摄
停车管理员操师傅:“他们在这多久 我就在这值班了多久”
紧邻武昌地下停车场的区域,是停车场的出口通道和出租车通行区。出口处的岗亭旁边有一个开水炉。停车场的滞留者就是在这接开水泡方便面。
“在这个停车场滞留的大约有20人,大多数人是因为封城回不去,还有少数几个是流浪汉,还没封城的时候就来了。”在岗亭值班的管理员操师傅对记者介绍,“如果是以前的平常日子,这有规定,不让流浪汉在这滞留。这地方不冷,公厕是开放的,电也让他们用,开水也有。前段时间还有政府的人送来了被子、泡面。”
“我在这值班,从封城那一天起,他们在这,我就在这。”家在孝感的操师傅说,“这些设备也需要看护。眼下特殊时期,没办法,有困难多克服,大家互相体谅吧。”
相关报道:200多外地人被困滞留武汉,他花光8000住不起宾馆,只能住停车场,发现有锅能做饭
2020年2月15日,因武汉封城,约有20人被滞留在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强/摄
封城前,出来旅游散心的江西人张文,觉得武汉是个很治愈的城市。
他去了黄鹤楼、汉正街,游人很多,“没有戴口罩的”“那个时候都没有听到什么风声,发生得太突然了。”
封城后,他在一天150元的旅馆待了24天,最后拖着行李箱,走了两个多小时到武昌火车站,“脚都走肿了。”当时,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一张车票的钱,可火车站无票可卖。
2月12日,他住进了武昌火车站的地下车库里。两天后,张文成为方舱医院的一名志愿者。他说,做志愿者,能帮助别人一点儿是一点儿。在这里,他负责安保工作,有吃的住的——34岁的他第一次住进三星级酒店。
他加入外地人滞留武汉的几个微信群,发现有200多人被困:有的是因为来武汉做手术,有的是陪孩子艺考,还有的只是封城当天转车,就再也出不去了……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等着武汉好起来,出城。
1
1月23日凌晨2点的封城令很多人感到突然。
当天晚上,张文才得知这一消息。他不看新闻,对疫情一无所知。晚上出门时,他被旅馆老板娘叫住,说有疫情,封城了,这几天不要出去,出去必须要戴口罩,不然不要回来。
他以为很快就会解封,没想到一住就是近一个月。
刘艳芳也没想到会滞留这么久,以为“封一个星期不得了了”。看到封城消息时,她正在病房里陪着丈夫,他们1月10日从河南开封到武汉来治病,她想着,“既然来了就在这好好治。”
刘艳芳后来后悔不已,她错过了出城的机会——1月21日,弟弟想接她回去,她没让,“别瞎紧张。”她对弟弟说,“武汉这边可热闹了”。她从9楼的窗户向外望,医院对面的商场人来人往。
“开始新闻上说可防可控,给我的印象就是跟流感差不多”。陈恋也没在意,直到封城前一天,她感觉有点不对劲,医院开始跟病人协商出院,“我们那一层基本上走了一半。”
同这些早早进入武汉的外地人不同,李祖清是封城当天进入武汉的。
1月22日,他从广东揭阳出发,23日10点多达武昌火车站,准备转车回陕西过年。但出站后,李祖清发现进站口已封,车不开了,随后被通知办理退票。
还有人在封城之后进入武汉。他们是在高速路上被拦截的。1月24日,朱言言从广西开车回安徽,途经武汉市高速路收费口时,警察告诉他们,前面的高速路封了,可以走国道或省道,朱言言便下了高速路,开到武汉市边界新洲区凤凰镇时,发现出不去了。
他给当地政府、公安局、派出所打电话均无果。一个警察说,再往前走是麻城,即使这里给你放行,前面也过不去。朱言言一家人只好入住当地的一家宾馆。
2
对这座城市的滞留者,等待才刚刚开始。
1月24日,张文出门买了两个口罩,再未出酒店大门。起初,他还可以去便利店,后来酒店所在的小区也被封了,他只能叫外卖,又托酒店老板娘在网上买菜,并借来锅煮。
足不出户的张文靠看电视剧打发时间,“包青天看完了,新白娘子传奇又重新看了几遍。”张文每天托外卖小哥带烟,心烦的时候能抽两三包。
转车失败后,李祖清也住进了火车站附近的宾馆,他挑了最便宜的一间,60元一天,饿了就去外面饭店吃。
刘艳芳只能吃医院里的盒饭,她最担心丈夫的病情。丈夫需要每日通过吸高压氧治疗脑损伤,但1月23日,医院的康复科就停了。当时,医院告知她,正月初五会恢复上班,但直到现在也没复工。年前约好的手术延期了。
从2月5日起,丈夫越来越暴躁,拔针,吵着要回家。有人好心抱着劝阻他,还被打了一拳。有一次,她跟着丈夫去卫生间,丈夫突然不耐烦地推了她一把,冲入卫生间将自己反锁,直到几个护士过来帮忙才将门打开。
刘艳芳担心,老公的病越来越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期。”
在武汉就医的外地人不是少数。王静的丈夫也在封城当天停掉了高压氧的治疗。1月13日,她陪丈夫到武汉看病,在医院住到现在。
王静所在的7楼已被锁,病人们只能在7楼走动,王静几乎没有出过病房,看到楼下发热门诊处的救护车和运输车,她很害怕。她天天戴着口罩,睡觉也不敢摘。
自封城以来,陈恋看着身边的医护人员的装备从一个口罩变成两层口罩,再加上帽子,帽子之后再卡上护目镜。
4个月大的宝宝一直吃母乳,由于焦虑,陈恋的奶水变得少而透明,她只能让丈夫去网上买奶粉。陈恋害怕听到每天晚上从楼底传来的救护车声。
1月28日,医院开始接收发热病人,陈恋立即出了院,很多酒店已不收新的房客,因无处可去,出院当晚,一家四口在车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有网友看到陈恋发布的求助信息,给她提供空房住。一家人终于有了落脚之处。能把房子交给一个陌生人住,这让困顿的陈恋感到了久违的暖意。
因为身上只带了8000多元钱,张文的钱快花光了。2月12日,他离开旅馆,去火车站,车站的售票员告诉他有票才能进站,但他根本买不到票。
他打市长热线求助,对方称“会跟上面反映一下”,并提供给他救助站的电话,但张文多次打都无人接听。张文又给110打电话,对方称不在自己管辖范围内。
眼看就要流浪,有人告诉他可以去火车站地下车库住,张文到那里发现,住在车库的人不少,“这里一堆,那里一堆”。还有的人有锅,可以做饭。
张文了解到,这些人多数都因为付不起房费来到这里,“有住二十几天的,十几天的,还有刚来的。”来得早的,有工作人员给他们发了被子。当晚,他在车库坐了一晚上,冻得直哆嗦。
3
2月13日,张文花170元买了两床被子。
当天下午,城管部门的几名工作人员来到车库询问他们情况。“他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被困在武汉,说你不用急,等下我给你安排。”之后为他们安排了住处,两人一间,“住的问题解决了,没钱可以打电话问家里借点,把难关熬过去”。
住了两天,有个朋友告诉张文,方舱医院招志愿者,他觉得闲着不如去帮点忙,就和十几个朋友一同去了医院。
到那儿一看,方舱安排的住宿条件不错,伙食也很好,“又是肉又是鱼,还有红萝卜、藕片,都是我爱吃的。”
不少人仍在武昌火车站地下车库滞留。“我们已经连续吃了10多天泡面了。”2月15日下午,一位在地库打地铺的外地人对记者说。
这一天,武汉下了一场大雪,气温从前一天的4至15摄氏度,骤降至零下2至4摄氏度。记者在地下车库发现,此处不算寒冷,但空气流通不畅,明显有氨味。
53岁的黄冈人张大爷18天前经朋友介绍来到这里。他在武汉打工多年,本来买了1月23日下午回乡的车票,去了被告知列车停运,这才听说新冠肺炎这回事。1月28日早上,他在群租房内刷牙时咳嗽干呕,被合租者怀疑“有那个病”,劝了出来。
张大爷告诉记者,最初火车站地库有超过50人,政府安排他们住到上面的旅馆,有20多个人已搬了。
但他觉得不太方便, 住不惯,“我不愿意进去旅店。”张大爷说,在宾馆也是一日两桶泡面,还不怎么让出门,“有被子有褥子就行,这里安静、空旷。”
他说,辖区城管每天都会派人来给他们量体温,1月31日时,民政部门送来一些被褥,还给每人发了一箱泡面。除夕夜,他和老伴、儿子通了个电话,因为只用老人机,他也没法视频。
62岁的汤师傅,因为老板临时让他多装2天货,没能在封城前离开。在这个地下车库,他靠兜里的400元钱撑了23天。
39岁的湖南人王哥,因为发现自己租住的旅店涌入越来越多外地人,担心感染新冠肺炎,主动来到这里。他早早在京东买了睡袋和零食,每天靠外卖度日。但这里的人大多是50岁上下的中年人,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
地库有公厕,也可以用电,也有开水可以打。在地库岗亭值班的管理员曾告诉媒体:“我在这值班,从封城那一天起,他们在这,我就在这。”“这些设备也需要看护。眼下特殊时期,没办法,有困难多克服,大家互相体谅吧。”
4
陪丈夫看病滞留武汉的刘艳芳是一名初三班主任,学校通知她尽快回去。她也着急回去上课,惦记毕业生。
刘洋在英国读博,已在武汉的男朋友家滞留一个月。学校通知她,如果不能在3月1日及时回学校进行学籍注册,英国移民局将注销签证,这意味着她将面临失学。
王静在一家房地产企业上班,公司将于2月24日复工,通知只能等她半个月,“万一工作丢了,房贷车贷一个都还不上。”
王静打电话向社区询问,社区让她问街道,街道又让她问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说不知道,她又开始打市长热线。市长热线说,现在没有政策,让她去网上看有没有通知。可网上没有任何相关内容。
几乎所有滞留者都经历了这样的求助过程。刘艳芳从学校得知,只要有健康证明,就可以回去上班,她去社区开健康证明,但社区工作人员称未接到相关政策,让她去问区指挥部,但区指挥部一名主任告诉她,办不了,只能等着。
前几日,刘艳芳听人说有私人救护车能出城,她打电话咨询,对方称不用别的手续,有体检证明就能走,每公里24元。刘艳芳算了算,从武汉到开封,要花1.4万多元。
她想走,但对方说无法送到开封市内。老公是病人,她担心一旦在高速上被困住,更难办。2月13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称,湖北省内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20日24时前复工。刘艳芳心想,20日或许会解封,她又开始等待。
张文也在等待。直到现在,家人也不知道他在武汉。住地下车库时,他也没跟家里要钱。
在方舱医院做志愿者,他每天要在门外站12个小时,“工作量不大,就是有点冷。”15天志愿者工作满后,他要再隔离14天。
在有着200多人的滞留者群里,人们每天都在讨论着,什么时候能重新上班、上学,能回家见到亲人。
2月17日凌晨,一个女人在群里说,母亲昨日下午5点多钟去世,她没能见妈妈最后一面。
中年女人称,自己在江苏的一个工地上开塔吊车,大年初三开车回云南看望病重母亲,途经武汉,不小心下了武汉高速路,就再也出不去了。
“感觉很对不起我的妈妈,就因为我走错了路,在这里出不去,我现在很讨厌我自己。”有人在群里安慰她。
她向有关部门求助,有工作人员劝慰她,暂时无法出城,会帮助她解决食宿问题。
群里很热闹,消息迅速被淹没。人们又开始讨论,明天吃什么,去哪里买菜。大家互相鼓励,日子要好好过。
(文中刘艳芳、王静、刘洋为化名)
“我家是孝感农村的,目前这种情况没必要想方设法回去了。”小杨淡淡地对记者说,“在这熬着吧,凑合过得去。”武汉已经封城24天,他在停车场也住了24天。
在网上,陆续传出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内滞留了一些外地人。尤其是2月14日和15日,武汉风雨雪交加,让网友对他们格外牵挂。16日下午,记者前往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一探究竟。
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的地铺 金雨蒙摄
孝感滞留者小杨:“非常时期,我不能去打扰别人”
“我在武汉的一个工地上干活。腊月二十八(1月22日),工地才给结账。原计划二十九那天走,结果封城了。” 小杨对记者说,“当我赶到火车站时,才被告知走不了了,工地也不能住了。”
据他介绍,他是孝感农村的。“在武汉的亲戚朋友多得很,有几十个,都是自家兄弟姊妹。但是,在这种非常时期,我不能去打扰别人。”小杨说,“开不了口,也不能开口。张嘴就是让别人为难,我也不想麻烦人家。什么都不缺,被子、锅什么的我都有。”
记者见到他时,小杨正在专心地煮晚餐。炉子是自带的,在停车场一角,插上电源就可以煮东西了。“菜是我在附近超市买的,专门挑的那种加热一下就能吃的半成品。”小杨解释说,“走路去最近的超市,往返需要三、四十分钟。老吃泡面,人受不了啊。”
据小杨介绍,这有20人左右,既有像他一样是湖北其它城市的,也有外省的。民政部门和火车站给他们发过被子、泡面。“我有自己的被子,就没要。”小杨说,“政府最开始管过我们,让住上面的旅馆。但不太方便,每天旅馆给的自由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都不够去超市的,而且在旅馆也只能吃泡面。我们都住不惯,所以就回到这停车场了。”
“前两天确实冷。那就穿着衣服睡呗。”他依旧一脸淡定。除了聊停车场的生活外,小杨拒绝透露有关身份更多的信息。
滞留者的简易电器 金雨蒙 摄
其他滞留者:“我从西安回来,中转的时候卡这了”
小杨的旁边,一个中年大叔正在刷剧。墙上的电箱开着,接出来几根线。大叔和另外一名小伙子一边充电,一边站着看手机。
“我是黄冈的。腊月二十九当天下午到武汉。从西安过来,在这中转。”大叔拒绝透露自己的姓氏。正聊着,一通电话打进来,大叔自顾自地聊起了电话。
一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来自安徽。跟其他十几个人都不一样,他是到处流浪。哪儿有零工就打两天。“腊月二十八,我从长沙打完工过来。本来想在过年期间找点事做,结果发生了这个事。”他指了指四周,“这环境还可以,公厕在这边,对面还有开水可以接。现在找个旅馆住,也要70元一天,我住不起。”
据了解,还有部分滞留者在记者到访的一小时内,恰好出去,尚未返回。
开水炉可以给滞留者提供热水 金雨蒙 摄
停车管理员操师傅:“他们在这多久 我就在这值班了多久”
紧邻武昌地下停车场的区域,是停车场的出口通道和出租车通行区。出口处的岗亭旁边有一个开水炉。停车场的滞留者就是在这接开水泡方便面。
“在这个停车场滞留的大约有20人,大多数人是因为封城回不去,还有少数几个是流浪汉,还没封城的时候就来了。”在岗亭值班的管理员操师傅对记者介绍,“如果是以前的平常日子,这有规定,不让流浪汉在这滞留。这地方不冷,公厕是开放的,电也让他们用,开水也有。前段时间还有政府的人送来了被子、泡面。”
“我在这值班,从封城那一天起,他们在这,我就在这。”家在孝感的操师傅说,“这些设备也需要看护。眼下特殊时期,没办法,有困难多克服,大家互相体谅吧。”
相关报道:200多外地人被困滞留武汉,他花光8000住不起宾馆,只能住停车场,发现有锅能做饭
2020年2月15日,因武汉封城,约有20人被滞留在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强/摄
封城前,出来旅游散心的江西人张文,觉得武汉是个很治愈的城市。
他去了黄鹤楼、汉正街,游人很多,“没有戴口罩的”“那个时候都没有听到什么风声,发生得太突然了。”
封城后,他在一天150元的旅馆待了24天,最后拖着行李箱,走了两个多小时到武昌火车站,“脚都走肿了。”当时,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一张车票的钱,可火车站无票可卖。
2月12日,他住进了武昌火车站的地下车库里。两天后,张文成为方舱医院的一名志愿者。他说,做志愿者,能帮助别人一点儿是一点儿。在这里,他负责安保工作,有吃的住的——34岁的他第一次住进三星级酒店。
他加入外地人滞留武汉的几个微信群,发现有200多人被困:有的是因为来武汉做手术,有的是陪孩子艺考,还有的只是封城当天转车,就再也出不去了……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等着武汉好起来,出城。
1
1月23日凌晨2点的封城令很多人感到突然。
当天晚上,张文才得知这一消息。他不看新闻,对疫情一无所知。晚上出门时,他被旅馆老板娘叫住,说有疫情,封城了,这几天不要出去,出去必须要戴口罩,不然不要回来。
他以为很快就会解封,没想到一住就是近一个月。
刘艳芳也没想到会滞留这么久,以为“封一个星期不得了了”。看到封城消息时,她正在病房里陪着丈夫,他们1月10日从河南开封到武汉来治病,她想着,“既然来了就在这好好治。”
刘艳芳后来后悔不已,她错过了出城的机会——1月21日,弟弟想接她回去,她没让,“别瞎紧张。”她对弟弟说,“武汉这边可热闹了”。她从9楼的窗户向外望,医院对面的商场人来人往。
“开始新闻上说可防可控,给我的印象就是跟流感差不多”。陈恋也没在意,直到封城前一天,她感觉有点不对劲,医院开始跟病人协商出院,“我们那一层基本上走了一半。”
同这些早早进入武汉的外地人不同,李祖清是封城当天进入武汉的。
1月22日,他从广东揭阳出发,23日10点多达武昌火车站,准备转车回陕西过年。但出站后,李祖清发现进站口已封,车不开了,随后被通知办理退票。
还有人在封城之后进入武汉。他们是在高速路上被拦截的。1月24日,朱言言从广西开车回安徽,途经武汉市高速路收费口时,警察告诉他们,前面的高速路封了,可以走国道或省道,朱言言便下了高速路,开到武汉市边界新洲区凤凰镇时,发现出不去了。
他给当地政府、公安局、派出所打电话均无果。一个警察说,再往前走是麻城,即使这里给你放行,前面也过不去。朱言言一家人只好入住当地的一家宾馆。
2
对这座城市的滞留者,等待才刚刚开始。
1月24日,张文出门买了两个口罩,再未出酒店大门。起初,他还可以去便利店,后来酒店所在的小区也被封了,他只能叫外卖,又托酒店老板娘在网上买菜,并借来锅煮。
足不出户的张文靠看电视剧打发时间,“包青天看完了,新白娘子传奇又重新看了几遍。”张文每天托外卖小哥带烟,心烦的时候能抽两三包。
转车失败后,李祖清也住进了火车站附近的宾馆,他挑了最便宜的一间,60元一天,饿了就去外面饭店吃。
刘艳芳只能吃医院里的盒饭,她最担心丈夫的病情。丈夫需要每日通过吸高压氧治疗脑损伤,但1月23日,医院的康复科就停了。当时,医院告知她,正月初五会恢复上班,但直到现在也没复工。年前约好的手术延期了。
从2月5日起,丈夫越来越暴躁,拔针,吵着要回家。有人好心抱着劝阻他,还被打了一拳。有一次,她跟着丈夫去卫生间,丈夫突然不耐烦地推了她一把,冲入卫生间将自己反锁,直到几个护士过来帮忙才将门打开。
刘艳芳担心,老公的病越来越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期。”
在武汉就医的外地人不是少数。王静的丈夫也在封城当天停掉了高压氧的治疗。1月13日,她陪丈夫到武汉看病,在医院住到现在。
王静所在的7楼已被锁,病人们只能在7楼走动,王静几乎没有出过病房,看到楼下发热门诊处的救护车和运输车,她很害怕。她天天戴着口罩,睡觉也不敢摘。
自封城以来,陈恋看着身边的医护人员的装备从一个口罩变成两层口罩,再加上帽子,帽子之后再卡上护目镜。
4个月大的宝宝一直吃母乳,由于焦虑,陈恋的奶水变得少而透明,她只能让丈夫去网上买奶粉。陈恋害怕听到每天晚上从楼底传来的救护车声。
1月28日,医院开始接收发热病人,陈恋立即出了院,很多酒店已不收新的房客,因无处可去,出院当晚,一家四口在车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有网友看到陈恋发布的求助信息,给她提供空房住。一家人终于有了落脚之处。能把房子交给一个陌生人住,这让困顿的陈恋感到了久违的暖意。
因为身上只带了8000多元钱,张文的钱快花光了。2月12日,他离开旅馆,去火车站,车站的售票员告诉他有票才能进站,但他根本买不到票。
他打市长热线求助,对方称“会跟上面反映一下”,并提供给他救助站的电话,但张文多次打都无人接听。张文又给110打电话,对方称不在自己管辖范围内。
眼看就要流浪,有人告诉他可以去火车站地下车库住,张文到那里发现,住在车库的人不少,“这里一堆,那里一堆”。还有的人有锅,可以做饭。
张文了解到,这些人多数都因为付不起房费来到这里,“有住二十几天的,十几天的,还有刚来的。”来得早的,有工作人员给他们发了被子。当晚,他在车库坐了一晚上,冻得直哆嗦。
3
2月13日,张文花170元买了两床被子。
当天下午,城管部门的几名工作人员来到车库询问他们情况。“他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被困在武汉,说你不用急,等下我给你安排。”之后为他们安排了住处,两人一间,“住的问题解决了,没钱可以打电话问家里借点,把难关熬过去”。
住了两天,有个朋友告诉张文,方舱医院招志愿者,他觉得闲着不如去帮点忙,就和十几个朋友一同去了医院。
到那儿一看,方舱安排的住宿条件不错,伙食也很好,“又是肉又是鱼,还有红萝卜、藕片,都是我爱吃的。”
不少人仍在武昌火车站地下车库滞留。“我们已经连续吃了10多天泡面了。”2月15日下午,一位在地库打地铺的外地人对记者说。
这一天,武汉下了一场大雪,气温从前一天的4至15摄氏度,骤降至零下2至4摄氏度。记者在地下车库发现,此处不算寒冷,但空气流通不畅,明显有氨味。
53岁的黄冈人张大爷18天前经朋友介绍来到这里。他在武汉打工多年,本来买了1月23日下午回乡的车票,去了被告知列车停运,这才听说新冠肺炎这回事。1月28日早上,他在群租房内刷牙时咳嗽干呕,被合租者怀疑“有那个病”,劝了出来。
张大爷告诉记者,最初火车站地库有超过50人,政府安排他们住到上面的旅馆,有20多个人已搬了。
但他觉得不太方便, 住不惯,“我不愿意进去旅店。”张大爷说,在宾馆也是一日两桶泡面,还不怎么让出门,“有被子有褥子就行,这里安静、空旷。”
他说,辖区城管每天都会派人来给他们量体温,1月31日时,民政部门送来一些被褥,还给每人发了一箱泡面。除夕夜,他和老伴、儿子通了个电话,因为只用老人机,他也没法视频。
62岁的汤师傅,因为老板临时让他多装2天货,没能在封城前离开。在这个地下车库,他靠兜里的400元钱撑了23天。
39岁的湖南人王哥,因为发现自己租住的旅店涌入越来越多外地人,担心感染新冠肺炎,主动来到这里。他早早在京东买了睡袋和零食,每天靠外卖度日。但这里的人大多是50岁上下的中年人,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
地库有公厕,也可以用电,也有开水可以打。在地库岗亭值班的管理员曾告诉媒体:“我在这值班,从封城那一天起,他们在这,我就在这。”“这些设备也需要看护。眼下特殊时期,没办法,有困难多克服,大家互相体谅吧。”
4
陪丈夫看病滞留武汉的刘艳芳是一名初三班主任,学校通知她尽快回去。她也着急回去上课,惦记毕业生。
刘洋在英国读博,已在武汉的男朋友家滞留一个月。学校通知她,如果不能在3月1日及时回学校进行学籍注册,英国移民局将注销签证,这意味着她将面临失学。
王静在一家房地产企业上班,公司将于2月24日复工,通知只能等她半个月,“万一工作丢了,房贷车贷一个都还不上。”
王静打电话向社区询问,社区让她问街道,街道又让她问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说不知道,她又开始打市长热线。市长热线说,现在没有政策,让她去网上看有没有通知。可网上没有任何相关内容。
几乎所有滞留者都经历了这样的求助过程。刘艳芳从学校得知,只要有健康证明,就可以回去上班,她去社区开健康证明,但社区工作人员称未接到相关政策,让她去问区指挥部,但区指挥部一名主任告诉她,办不了,只能等着。
前几日,刘艳芳听人说有私人救护车能出城,她打电话咨询,对方称不用别的手续,有体检证明就能走,每公里24元。刘艳芳算了算,从武汉到开封,要花1.4万多元。
她想走,但对方说无法送到开封市内。老公是病人,她担心一旦在高速上被困住,更难办。2月13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称,湖北省内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20日24时前复工。刘艳芳心想,20日或许会解封,她又开始等待。
张文也在等待。直到现在,家人也不知道他在武汉。住地下车库时,他也没跟家里要钱。
在方舱医院做志愿者,他每天要在门外站12个小时,“工作量不大,就是有点冷。”15天志愿者工作满后,他要再隔离14天。
在有着200多人的滞留者群里,人们每天都在讨论着,什么时候能重新上班、上学,能回家见到亲人。
2月17日凌晨,一个女人在群里说,母亲昨日下午5点多钟去世,她没能见妈妈最后一面。
中年女人称,自己在江苏的一个工地上开塔吊车,大年初三开车回云南看望病重母亲,途经武汉,不小心下了武汉高速路,就再也出不去了。
“感觉很对不起我的妈妈,就因为我走错了路,在这里出不去,我现在很讨厌我自己。”有人在群里安慰她。
她向有关部门求助,有工作人员劝慰她,暂时无法出城,会帮助她解决食宿问题。
群里很热闹,消息迅速被淹没。人们又开始讨论,明天吃什么,去哪里买菜。大家互相鼓励,日子要好好过。
(文中刘艳芳、王静、刘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