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没拉动经济?专家:无视中国震撼全球的生产力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8月14日 19点29分 PT
  返回列表
72650 阅读
36 评论
底线思维

今年以来,推动消费成为热点话题,消费和投资哪个对经济贡献更大,也成为争论的焦点。近日,国务院及各部委公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等多项促进消费的政策,引发了很大关注。

许多人想消费,又觉得没钱,不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7月31日,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向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提问,说中国消费者对就业和收入的预期悲观,问政府如何改善家庭部门的消费意愿。《经济日报》8月3日文章提出,“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化消费意愿为消费能力”,读者将信将疑。

笔者长期研究投资、消费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对此会心一笑:等待多年的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机终于到了。

中国前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投资为核心的,极为独特。目前正在转向以消费为核心发展,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经济数据趋势很明确,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速成为关键。

事实证明,中国以投资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极为成功,生产力之强大震憾全球。以超强生产力为基础,中国发展消费势能极强,必然成为全球最强消费大国。在这两个阶段中,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都有快速增长的动力,最终实现普遍的较高收入,实质生活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投资形成全球最强生产力

在全球经济学界,中国的投资在多年前就成了无法理解的怪物,唱衰文章无数,普遍看不懂。笔者对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非常赞同,但也搞不懂投资数据。

例如,2015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10677亿,离奇地超过了10503亿的GDP。2016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12929亿元,同比增21.1%,继续超过11734亿的GDP。2017年固投再增20%达到1.55万亿,领先13541亿的GDP越来越多,很难理解。2018年数据,贵州只报告说固投增长15.8%,之后几年都只报增长率,不再报具体数值了。

固定资产投资2011-2022年

全国固投数据2017年冲到了64万亿的可怕数字,后来大规模统计调整到46万亿,应该是之前固投数据报得不合理。近年来每年50多万亿的固投,绝对规模十分庞大。这些数字已经难以理解了,国际上普遍低估了中国建设力度。

中国、美国、印度、韩国、越南固定资产形成占GDP比例,1970-2022

从1970年到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例,从25%升到了40%以上,2009年以后一直在42%-45%的绝对高位。印度在2000年之后一度升到35%,后来跌到25%-30%之间,越南和印度曲线走势差不多。韩国是二战后全球经济增长最高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固定资产形成占比一度高到35%-40%,后来也和印度、越南差不多了,发展中国家普遍类似。美国稳定在20%左右多年了,发达国家也类似美国。

2021年全球固定资产形成占GDP平均数值是26%,以中国GDP占全球18%、资产形成占GDP的42%计,中国固定资产形成约占全球29%。但是多项数据说明,中国建设效率很高,实际值要超过一半。

中国在2010年后42%-45%的高投资比例(以及高效率)是全球特殊现象,只有我们能长期维持如此高的投资占比。可以肯定,过去多年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靠投资拉动。依靠长期大力度投资,中国的基建与工业产能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简单的理解是,全球一半的建设与工业产出发生在中国,我们多项工业产品的人均产出位居世界第一或者前列,形成了“中国VS外国”的对比模式。

中国粗钢产出占世界比例2010-2021

2022年全球粗钢产量18.85亿吨,中国10.18亿吨,占比54%。印度第二1.25亿吨,占比6.6%。中国粗钢产量全球占比从1990年的8.5%,升到2000年的15.4%,到2010年大幅增长到44.3%,2020年小幅爬升至56.7%,应该是最高点了。2022年中国人均产钢0.72吨,外国人均0.13吨(不计中国人口与产量)。但中国人均产钢不是世界最高,比韩国的人均1.27吨少,比日本稍多。

2022年,全球水泥产量41.6亿吨,中国21.3亿吨,占比51.2%。印度第二3.84亿吨,占比9.2%。中国人均产水泥1.51吨,外国人均0.31吨。中国人均水泥产量世界最高,比韩国高50%。沙特人均1.46吨与中国接近,当地也在大兴土木。越南、土耳其、伊朗建设力度也较高。越南人均1.25吨,但出口3500万吨,主要是高污染的水泥熟料,远期可能增长到1亿吨出口。因为区位优势明显,中国就大量进口越南水泥。

从国际钢铁与水泥人均产量来看,水泥更能代表基建力度,钢铁还代表了工业能力。中国人均建设力度超过韩国,但是人均工业产出还差些。

2021年世界各国高铁长度

2022年全球高铁运营里程6.1万公里(也有不同标准的数据),中国4.2万公里占比69%。西班牙3700公里第二,占比6%。中国人均高铁3厘米,外国人均3毫米。中国人均高铁长度超过了日本,但少于芬兰、瑞典、西班牙、法国。2035年按计划发展到7万公里高铁,人均也无法超过几个欧洲国家,但是全球占比可能会达到80%。

2022年全球地铁长度前30的城市

2022年全球约有190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约2万公里。中国地铁总长约1万公里占一半,还在快速增加。中国大陆43个城市有地铁,另外香港、澳门、台北、高雄、台中加起来有400多公里地铁。中国大陆城市地铁规模较大,在全球前30里占18个,垄断前8。和高铁一样,中国地铁也是2010年以后的投资热潮中兴起的,之前人均地铁长度与俄罗斯、巴西差不多。

2021年全球金属产出约28亿吨,分为铁矿石、工业金属、技术与稀有金属三类,中国基本有超过一半的产出或者消费。2021年中国消费14.2亿吨铁矿石,占世界62%,是第二名印度的8倍。前十种有色金属,中国2022年生产6774.3万吨,占全球56%,其中产氧化铝8186.2万吨占全球59%,精铜1106.2万吨占全球43.1%,是外国前12之和。技术和稀有金属中,2022年中国稀土矿产出占全球70%,稀土加工占90%,镓产量占95%,锗72%。

我国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巨大生产优势,就是化工。化工其实非常重要,是工业、农业、医药、建筑、能源等多领域的基础。化工特性是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很适合中国。许多化工项目投资极大,需要强大的投资与建设、运营能力,也需要生产技术。技术可以买,但化工厂粗放管理容易出事故,运营需要大量负责任的中低层技术人员,这方面中国优势很大,沙特、德国企业投入巨资合作。

2021年中国化工产值占全球43%,是美国4倍,欧盟27国的约3倍,政府规划是2030年占全球50%。中国并无化工资源优势,但是深加工做得好。化工产业产值很高,石化行业2022年出口3564.8亿美元。抓住了面板、新能源等多个产业大机会的合肥GDP狂飙突进,但是福州不声不响地GDP同时破万亿,几年来贴身肉搏压了合肥一头,靠的就是数个千亿产值的大化工项目。

由于中国化工产品需求太多,有机化学品和合成材料仍然是净进口状态,不过进口大降、出口增加。2022年,有机化学品进口量同比降26.6%,出口量同比增11.3%,净进口量2280.4万吨,同比降45.7%;合成材料进口量同比降9.7%,出口量同比增12.3%,净进口量2130.4万吨,同比降24.5%。化工行业的进口替代在快速推进,而中国化工产值占比如此之高,仍然要净进口,说明我国在全球工业生产中的占比超乎想象地高。

一个有趣现象是,中国不少产业的全球占比是30%,虽然GDP占比不到18%。如农业GDP占全球30%,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汽车产量占全球30%,发电量占全球30%。但是根据钢铁、水泥、金属、化工等基础产品的产出来看,一些统计应该是低估了中国的生产力。

如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是7%多点,美国是4.0%-4.3%,两国建筑业增加值中国要稍高一点。2023年一季度,中国建筑业增加值1982亿美元,占GDP比例跌到4.8%,美国占比4.0%,增加值2655亿美元,比中国还高三分之一。但是中国每年新建住宅数量约是美国6-8倍,钢铁、水泥用量是美国13倍、22倍。两国建筑业增加值相当,是因为美国增加值里包含了太多人工成本、附加成本,实际产出并不高。

再如2022年中国工业用电占全部用电比例是64.8%,全球是约40%。因此,中国工业用电占全球比例是约50%,与许多工业产出的数据就相符了。美国工业用电占比是26%,工业用电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2023年美国工业用电还在下滑。但是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有中国的一半,说明单位用电的增加值比中国高不少。

不少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很多制造业产品在中国看来也没啥,技术上还能看看的不是太多了,但是增加值就非常高。如近来看到一款外国冲牙器700多元,中国160元的替代产品性能体验还要更好。这样震撼的产品价格对比已经有过多次,未来肯定还会继续发生。

以上多类数据能说明,中国工业生产力应该占到全球的50%了。这是靠多年来持续投资实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绝招。可以说,投资本身就是在滚动指数增长的,前面的投资让后面的投资能力更强,其增速还高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如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是1990年的126倍,而名义GDP只有64倍。

笔者早就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凯恩斯式的“经济低谷时增加投资”,而是持续30多年都是投资高增长。不可能几十年都是凯恩斯刺激经济,投资高增长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在这个阶段,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很简单,消费是投资的结果,投资形成产能与基础设施,消费才有基础。虽然中国消费增长也是全球最高远超其它国家,但其根源是投资。

1990-2022年,中国年均名义经济增长率是13%(以汇率计),而印度是7.6%。当初几乎一样的GDP数据,30多年长期下来,区别是五六倍。这样的长期经济增长,只可能用投资拉动实现,靠消费拉动绝对做不到。

这个道理以前争议很大,中国投资、印度消费,谁的经济模式更优秀,到2010年还是挺印的声音更大。中国内部容易看不起印度,其实印度的长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算得上优秀(32年能持续每年7.6%),国际上看好印度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主要还是创造了投资拉动的绝招,这是发展中国家学不了的。

但是也要注意到,投资拉动这个道理,真的已经过了它适用的阶段了。道理很简单:工业产出都占全球50%了,规模太大了,量变导致质变。当然还要大力投资,但是每年50万亿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即使不增长,也是极大的规模,完成的建设会让别国无比震撼。投资本身的增长已经到尾声了,增长率不断下滑,从高峰期的20%到4%以下。就如房地产投资,中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要转入新阶段了。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理非常好,功劳很大,创造了极为震撼的发展奇迹。但是我们发现,要和它说再见了。这有个心态问题,往坏里说,客气点是投资“边际效应递减”,过去管用的经济模式不行了,不客气就说投资造成的大问题要“爆发”,提出“中国经济见顶论”。换位思考,任何发展中国家要有中国这个产能,都会是很幸福的事,但只能流口水。即使美西方也不时表示忧虑或者羡慕,害怕一个个产业被中国统治。

对投资的性质,可以果断地判断。一是我国还会有极大的绝对投资规模,不能否定投资的重要性,更不应该唱衰。投资会一直是我们的看家本事,哪里有机会,投资扑上去多半能占领行业或成为最大玩家,哪里需要优化,哪里就会有投资。例如房地产也不是不要投资了,建筑业会一直是重要经济部门,中国人改善居住的需求会一直有,而且会非常巨大。

二是投资规模本身应该就这样了,相对整体经济规模的比例会不断下降。投资规模不再需要大幅上升,因为主要的基建、产能,已经大体成型,工业产出规模也够了。近来外国人到中国到处拍视频流行起来,我们自己也惊讶地发现,所有地区的基建都不错了,看上去比发达国家不差。新基建、高新技术还需要大力投资,但从规模上不可能带动整体投资加速增长,也会饱和。

如果投资无法拉动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增长靠什么?很简单,就是靠消费。这个道理一定不要想太复杂了,越简单越好。中国投资出了占全球50%的工业产能,中国人的消费就有坚实的基础。手里抓着这么大的投资成果,不少人却在哀嚎“消费不行”,这是被一些不利的短期因素影响了,不是主要逻辑。一般人容易被短期信息影响,忽视长期趋势。

我们来看看,中国极为明显的长期趋势是什么,看看消费的情况。

消费概况

前一节论证了,中国的生产力极为强大,消费的物质基础没有问题。不要小看这个成就,意义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发展中国家只有我们是这个状态,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是靠透支借债进口商品维持生活水平的。再考虑到我们占了全球工业产出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地球唯一了。

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越南最终消费占GDP比例,1990-2021

国际上用“最终消费占GDP比例”来评估消费占比,又分为居民最终消费以及政府最终消费两类。中国近年来的最终消费占比在55%左右,在大国里是最低的,只比爱尔兰、卡塔尔、新加坡、文莱、卢森堡等人口不多又情况特殊的小国低。美国是82%左右,日本约75%,印度约72%,越南约65%。除中国以外,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规模稍大的国家,最终消费占比基本在64%以上。中国固定资产形成与最终消费占比两个图,形成了一上一下的鲜明对比。

中国在90年代消费占比60%-65%,算是“相对正常”些的时期。后来投资力度上来了,消费占比就不断下跌,2010年到了48.9%的惊人低点。到2016年消费占比回升到55%,这几年上升势头受了影响,主要是房地产投资热潮,以及疫情压制了消费占比。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居民最终消费为52.99万亿美元,占GDP比例为54.9%,政府最终消费为16.5万亿美元占17.1%,合计占比72%。2021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6.8万亿美元占GDP的38.1%,政府最终消费占比15.8%,合计53.9%,主要是居民消费占比太低。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68.2%,政府消费占14.4%,合计82.6%。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仅占全球的12.8%,而美国居民最终消费占了全球30%,占比是中国的2.3倍,人均最终消费是中国的10倍。

因此,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在全球是显著偏低的。而且中国人关注的消费,主要是吃喝、电器、住房、汽车之类的工农业、建筑业、制造业商品(goods),觉得日子还行,或者觉得不行,买不起好房子、水果太贵。中国人普遍对服务(service)费用没太多感觉,手机月费几十块、百把块,看个小病几十块、几百块,最多的可能是大学学费,本科一年5000、6000元。但是发达国家并不是这样,服务消费数额很大,大幅超过实物商品消费。

美国2023年2季度GDP年化值

美国2023年二季度GDP年化值为26.835万亿美元,其中个人消费为18.3053万亿,占比68.2%。个人消费中,商品消费为6.0954万亿占33.3%,服务消费为12.2099万亿占66.7%,正好是商品消费的2倍。医疗服务消费就有2.9243万亿占16%,快到商品消费的一半了,住房与设施服务有3.2161万亿占17.6%,两者相加就超过商品消费了。金融、保险、交通、娱乐、餐饮以及其它服务消费,加起来又相当于一个商品消费。以美国3.33亿人口计,人均消费年化值为5.5万美元,半年2.75万美元。

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增长8.4%还可以。但以上半年平均汇率6.9181计,半年消费只有1841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居民人均消费的15分之1!美国上半年人均医疗服务消费就有4390美元,人均住房与设施服务消费4830美元,分别是中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的2.4倍、2.6倍!

中美这个人均消费数据差异,说实在的有些夸张,甚至难以理解。中国数据是16万户抽样调查的,有低报的倾向,而且应该是代表普通人的开支,收入较高的人不太愿意接受调查。而美国的数据就有些虚高,医疗服务消费那么高,人均寿命也没多高。美国人各类消费加起来,每人每年要5.5万美元,合38万元人民币,一家三口就要上百万元,实际收入真没有这么高。例如住房服务消费,里面就有“虚拟房租”,自住房也要按市价折算租金。再如医疗支出,往往并不是真去看病了,而是买医疗保险,被医疗利益集团打劫一样不买不行,但是公司会帮买部分。

即使有低估,数据也能说明,中国居民消费真的很低。有三个现象,一是挣多花少注重储蓄,社会储蓄率高。二是物价较低,特别是服务价格很低。三是普通劳动者收入较低。

世界银行相关数据叫“Gross domestic savings (% of GDP)”,其实就是100%减去前面的最终消费占GDP比率,中国储蓄率是45%,在主要大国里领先较多。

关于中国物价是高是低,说啥的都有,有些人还说物价比美国高,美国东西便宜。这是因为中国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商品供应种类丰富,高中低的物价都有。一些进口商品有关税,是可能比美国价格高,美国部分农产品还有资源优势。

但是中国制造业商品价格肯定是全球最低之列,多年来不断优化生产降低成本,经常能给出外国几分之一的价格。许多制造业商品,发展中国家成本太高都很贵,所以中国商品出口优势很大。中国制造业商品的成本低,经过市场经济里渠道与广告包装吹嘘加价,到消费者手里,最终就形成了多层次的价格体系,高中低都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的服务价格特别低。例如公交、地铁、普铁、高铁,服务水平相当高,设备好、速度快,但是价格只有发达经济体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大学学费,公办本科一年只要约5500元,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以前有抱怨说上不起大学的,现在感觉压力不大了,主要问题是考不上,留学外国一年学费就要10万、20万的常见,也一堆人去。

医疗服务费也很低,一般看个病几十元,手术费低的几百,上万的就是大手术了,这个费用在发达国家会觉得不可思议地低。一些熬资历的医护要连轴转服务多人,感觉很累。许多人觉得看病贵,主要是进口药贵,或者开药太多。

中国大陆物业管理费也算便宜,一般一个月100多元,还经常收不上,易生纠纷。香港物业管理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7.4%,一般要上千元。香港预计全年物业管理服务总收入551亿港元,以740万人口计,人均7440港元(约6830人民币)。如果按香港的物业管理费水平,中国大陆物业管理费收入应该有9.6万亿,而2021年实际营收只有1.27万亿。

中国大陆有线电视服务费农村8-12元,城市20-30元,频道很多,体育节目资源就非常多。音乐、视频流媒体服务月费10-20元,都算便宜。发达经济体同等资源,感觉要十倍的价格。通信服务费也不贵,月费几十的多,100多的就算贵的了。通信服务费价格优势就不算太大,发达国家只是三四倍的价格。

2023上半年中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21.4%,折合3517亿美元。美国上半年餐饮行业收入6796亿美元,是中国的1.93倍了。餐饮统一算在服务消费里,厨师做饭、服务员上菜等服务,和食品不单独结算。这也是个难以理解的数字,美国人均餐饮消费是中国的8.2倍。中国应该很多餐饮消费没统计,但是餐饮服务价格是比美国便宜很多。

总体来说,中国涉及到人的服务价格就比较低,服务人员工资不高。还有大市场的优势,一些内容服务的价格不高,世界杯等重要赛事免费看,全球流行歌曲十来元月费基本都能听。

从中国普通人的商品与服务消费开支数值来看,在国际上是很低的状态,特别是与美国对比。

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生活水平差,实际上因为农业发展好,农业GDP全球占比达到了30%,吃喝生活并不差。水电基础设施完善,家电、手机、网络普及,空调这一项就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大量普通中国人谈论的生活是买车买房,档次不低的就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档次低的也有微型车、县城房,也不算差。但是消费数字呈现出来就相当特殊。

从多项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来看,普通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比数据显示的要好得多。这是中国的特点,大量底层人口生活其实也过得去,起码和中产能够比较起来。

月入数万的中产家庭与月入数千元的普通家庭,收入可能差出去5-10倍,但生活还真可以相比。与富人相比,中产消费形态与思维方式更接近穷人与普通家庭。

中产与穷人普通家庭主要区别是: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小区的档次,厨房的档次,车有没有,有车的话档次如何,打车的次数,坐飞机次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数量、档次、更新频率,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的档次,旅游消费的档次与频率,叫外卖、上餐馆、自己做饭的频率,有没有较高档次的衣服,营养品、化妆品、美容美发与烟酒档次,网购商品的频率与档次,有没有较多的闲钱投资,有没有大笔的补习、出国留学等教育开支,看电影频率,有没有大笔游戏开支。

即使是较为底层的家庭,基本的衣、食、住、行、电器、娱乐、餐饮、烟酒、化妆、旅游、教育等各项消费,都是有的,只是档次低些,要按发展中国家的低标准也算中产了。自己做饭营养不差,普通家庭小孩与中产家庭小孩猛一看,区别不大,也能玩到一起。穷人和普通家庭收入增多了,和中产家庭的各类生活方式区别就减小,逐渐改善区别不大了,就变中产了。把这些点列出来配权重打分,各个家庭可以评估自己,“中产指数”是多少,100分就是完全的中产,50分就是半中产。有些人虽然收入能算中产,但生活方式更接近穷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许多家庭的“中产指数”是不断爬升的,买车买房还会大幅跃升。

富人家庭不论,中国中产家庭基本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了。这两类人的生活水平比较明确,肯定是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水平也不比发达国家普通人差。不少中产有多套房,中产小区地库里一堆BBA伪豪车,存款、股票、基金不少,会琢磨投资。一个标志性的能力是,花四五十万或者上百万送子女出国留学,读本科或者水硕,主要是中产家庭干的,富人家庭另有玩法。中国富人与中产的绝对数量已经很庞大,从各类奢侈品、高档汽车销售数量来看,可能是全球人数最多的了,笔者估计应该在2亿以上。美国刨去穷人,中产人数不一定有中国多,不少人收入高开支也大,生活水平还不如中国中产。

而穷人或者普通家庭,肯定到不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主要是收入比较低,但算是有起点、有希望了,特别是全面脱贫后。这些人数量应该在10亿以上,过着“中国特色”的低价现代生活,各类需求也都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低价商品与服务满足需求。这些低价商品与服务,质量还越来越好,有监管和市场经济竞争不断优化。

一些简单的数据可以说明,中产家庭数量,或者说普通家庭的平均“中产指数”是在大幅上升的,每年至少有大几百万个家庭朝着中产状态大幅跃升。

例如,外卖行业在高速增长。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增长55.05%,2019年35.97%,2020年15%,2021年18.2%,2022年19.80%。点外卖越多,越像中产。

再如,新买房买车的家庭,会大幅接近中产状态。是有人“阶层跌落”,房子断供、车子卖了还债,但主要还是跃升的家庭多,怎么也有每年大几百万个家庭。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米,乘用车国内销售2054万辆,这都对应上千万个家庭。需要注意,即使新房新车销售从顶峰值下降了,中产家庭数量也是不断上升的,已经上位的一般能保持中产地位。

无论如何,中国普通家庭的“中产指数”整体是在不断上升的。增速有点放缓,但怎么也谈不上停滞。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国际国内的多重因素,社会气氛有点低迷,部分中产家庭说钱不好赚了、跳槽加薪不容易了,投资消费情绪低了些。这都是正常的情绪波动,再怎么也还是中产。居民存款还增多了,投资和消费不够积极,2022年增加17万亿,2023年上半年增加11.91万亿。

等情绪又好起来,许多忧心的事就没啥了。目前消费情绪恢复得还不错,餐饮、旅游、文艺演出等市场情绪饱满,人挤人又出现了。投资情绪恢复得慢些,房地产和股市不断给利好,不可能一直低迷,会滞后恢复。利息不断走低,巨额存款总会又跑出来活动,时间问题。

中国以前明显的长期趋势,是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镇化,但是主要阶段过去了。现在的长期趋势,是大量穷人和普通家庭,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不断接近中产,也就是追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从“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均消费只有美国人均消费的15分之1”这类夸张数据来看,普通中国人的起点还比较低,但追赶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

笔者不主张搞太复杂、宏大的分析,或者搞阶级对立分析,贫富分化生产力过剩云云,或者因为房地产等局部市场饱和就推广到整体经济。就看看普通家庭的收入增长,趋势很明显。

收入增长情况

中国就业人员的收入统计,较为准确的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因为正规单位报表明确,收入基本会进入统计。2022年正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14029元,同比增长6.7%,是2012年的2.44倍,年均增长9.3%。这个增速真的相当可以了,年收入绝对值也不算低了,北京上海达到了20万元的水平。

这些正规单位分为国有、城镇集体、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外商投资等多种,主要问题是就业人数不太多。2021年正规单位就业总人数只有1.7亿人,相比2015年还减少了1000万。从业人员想进正规单位,需要编制、工作经验、学历等门槛,不太容易。

在城镇就业不太正规的,就是“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发放较为粗放,统计不易,是抽样统计的,误差大些。2022年私营单位平均工资65237元,同比仅增3.7%,是2012年的2.27倍,年增8.6%。增速低于正规就业,绝对值也低不少。

城镇非正规就业2.97亿人,人数较多,比2017增加4200万。其实之前平均工资增速不错,2019年时是10年2.95倍,年增11.4%,在追赶正规就业收入。但是这三年增速下来了,不太稳定的“灵活就业”规模庞大,根据不同定义有1-2亿人,社会上对正规就业追捧情绪大增。

全国劳动力的整体情况是,2017到2021年,从7.9亿减少到7.8亿。其中城镇就业4.67亿,增加了3600万,乡村就业2.79亿,减少了约5000万。城镇正规就业1.7亿减少600万,非正规就业2.97亿,增加4200万。

另外还有个统计叫“农民工”,是指乡村户口的人到城镇劳动,收入统计类似非正规就业,较为粗放。农民工和乡村就业有大量重合,有时在乡村劳动,有时外出打工。2022年农民工29562万人,增加了311万。2019到2022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分别是3962元、4072元、4432元、4615元,与城镇非正规就业收入接近,都大幅低于正规就业收入。

很多私企,招的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讲究,学历要求低,招工合同简单,来干活就行。不少私企老板自己也干很多活,收钱不走银行正规公司账号,工资发放较为随意。但是从就业人数来看,这些私企是社会就业主体,接近6亿人。

乡村户口的农民工人数约3亿,超过了乡村就业的2.79亿,乡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生活乃至买房已经是普遍现象,就差个户口变更,农村并没有多少剩余劳动力。虽然2021年七普统计城市人口是约9亿人,占比约64%,农村户籍人口还有5亿之多,但农村人口城镇化程度也不低,许多人只是偶尔回乡过年、探亲访友。

因此,中国大部分劳动力已经是在城镇中赚取主要收入了。根据以上数据,在城市就业的劳动力,可以大致分为中产家庭希望大些的1.7亿正规就业,以及6亿收入较低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与农民工。粗略判断,前者是城市中产家庭的主体人员,其生活模式至少部分是按中产标准进行的。而后者是穷人与普通家庭的主体人员,收入要低一些,除少数收入较高者,离中产生活差距还较大。

过去的趋势是,这两类人收入都在高速增长,生活指标不断改善,迈向中产。只要不断增长下去,再用10年时间收入翻倍,基本就可以全面中产化了。非正规就业人员与农民工也能月入上万,买车买房,过标准低些的中产生活都可以安排了,就接近发达了。

2020年以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速较好,10年2.5-3倍,年增10%以上,预期不错,还有些不进入统计的高收入机会,挣钱门路较多。确实再过10年就基本有低档发达国家的收入了,心态有盼头。

最近几年趋势有了波折,因此社会上产生了焦虑情绪。2020-2022疫情三年,正规就业收入增长分别是7.6%、9.7%、6.7%,非正规就业7.7%、8.9%、3.7%,农民工2.8%、8.8%、4.1%,高收入的挣钱门路也减少,预期转差,非正规就业与农民工群体感受还要更差一些。

另一个相关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这些年的就业人员收入增长趋势变化是相符的。2013到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幅分别为:10.9%、10.1%、8.9%、8.4%、9.0%、8.7%、8.9%,2020到2022年分别为4.7%,9.1%,5.0%,2023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增6.5%。从历史趋势来看,8%-10%是较为正常、情况不错的增速,4%-5%就偏低了,上半年的6.5%有所恢复,但还应该再高些才好。

收入增长与消费拉动循环

上节介绍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分布基本情况,以及历史增速。如果接下来几年,几类就业人员恢复了8%-9%的收入增速,或因为基数高了,稍降一点到7%-8%,都能算是在“10年翻倍”的节奏里。主要的经济问题都将得到化解,一个新的10年增长期将让中国接近发达国家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因为现在还没有恢复,就业还有些紧张,所以社会有疑虑都是正常的,外界质疑就更多。大学生近期就业感觉不好,因为基本还是想去1.7亿人的正规就业里,觉得6亿人的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收入低、不稳定,相当多人会考研考公磨蹭到25岁再去就业,家庭也有条件支持晃几年。如果收入增速与绝对值上来了,非正规就业对大学生也会有足够吸引力。

对我国主要劳动力的收入恢复较高增速,笔者非常期待,也很有信心。一些人建议了“按人发钱”、“货币扩张”等大招,说明中国政策储备较多。不少国家已经这么干了,通胀起来不好办了,中国通胀还很低。

个人判断,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生产力强大,并不需要特别大的招数。只要有扩大消费的基本路线,通过各种手段不断促进消费、提高收入,应该就可以恢复增长势头。

前期中国是拉资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劳动群体工资还处于较低阶段,客观上能降低投资成本。劳动力工资在较低的水平快速增长,主要是招工博弈所致,不加工资招不到人。总体来说,收入增长较容易,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劳动力工资自然就会高速增长。

但是,这种“不加工资招不到人”的收入增长机制随时可能失效,有个风吹草动,企业招人容易了,就没有动力增加工资。许多企业互相竞争,为了生存需要压低成本,就业人员工资增速慢下来了。私营企业更为敏感,工资增速降得更多。

在扩大消费的阶段,全社会需要新的经济意识:消费扩张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发达经济体这方面是有强烈意识的,拒绝低工资、低价合同,因为会让劳动者收入不足,影响消费这个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很多情况下,中国大陆公司能提供低价工程、低价服务、低价商品,都被拒绝,因为会破坏当地劳动力收入体系。如香港公司不让大陆公司来低价接项目合同,宁肯天价搞工程。

中国在投资优先、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阶段,就存在低价中标、压榨供应商利润的普遍现象。但是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全社会要转变观念了,不要互相往死里“卷”。需要人性化一些,把生意伙伴当成许多劳动者组成的群体,留出利润让合作伙伴的员工能有过得去的收入增长空间。

一个现象是,企业将生产研发环节从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地区转移,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当地就业人员的收入。这类机制还需要很多。

从中国的生产力优势来看,外国竞争对手并不可怕,我们价格优势非常大。主要还是内部自己人竞争得太厉害,有时甚至白白便宜了外人。

投资因为规模太大,增速下降,经济增长必然要切换到消费拉动了。这本来是相对容易的事,不少国家都做得到,中国也没有问题。通过一系列主动操作,或者倒逼不得不做,切换到消费拉动是必然的。

消费拉动切换的标志是,消费增速显著高于投资增速,前面图表中55%的最终消费率,将逐渐上行到65%以上。其实2010年以后最终消费率从48.9%上行到了55%,恢复这个上行趋势就好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率高到45%远远领先其它国家,不应该当成坏事,这是中国的能力。更不应该以为,中国只会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有过工资快速增长的年代,许多人工资快速翻倍。

现在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很复杂了,规模庞大,产业众多,不太能像以前一样大动作改革。但是原理上没有问题,确定了方向,提升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生产力没有问题,各种调控办法总能想出来。

近日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这些文件,笔者认为是正确的模式。方向正确,手段多样,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多个部门持续向一个方向缓缓发力,最终总能扭转方向。

劳动者收入增长、消费增加、企业营收增加、主动给劳动者增加收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个相当有利的现象是,由于工资成本只占企业成本的10%左右,只要允许企业产品加一些价,企业就有能力让员工大幅增收。

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的核心原因是利润增长。消费增加,企业营收增长,股市波动中心长期上移,投资者受益于股票分红和市值增长,消费更为畅旺,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消费拉动经济的阶段,股市会比投资拉动时更容易增长,因为投资容易搞出产能过剩,不利于公司利润增长。

中国生产力强大、储蓄率高,扩大消费的势能很好。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劳动者收入增长的客观条件肯定更好。化解内部过于“卷”的问题,接受适度通胀,企业在营收与效率增长中,大幅增加员工收入。人们互相理解,收入较好的中产阶级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时,愿意给劳动者付出合理回报,促进社会繁荣。

普通劳动者增收、扩大消费的具体办法,笔者相信需要实践中走出来,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在贡献思路。政府与企业、社会,一定会想出很多实践管用的措施,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各种有利于普通劳动者增收的理念、办法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全社会努力之下,当收入增长与扩大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之后,我们的主要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就会浮现,未来走向发达的确定性大增了。

j
junkerus
1 楼
召开各级党委 党员带头 我就不信 大家团结一个破经济搞不上去了 大家 一起来 搓 弄 搞 年底前 把经济搞上去 写血书 年底前超过美国
圣剑
2 楼
这么长的篇幅,楼下狗粮没看完纷纷开始放屁。。。 [1评]
雁过留言机
3 楼
十年执政两茫茫 党指定 红二郎 貌似合理 国运陷泥塘 奈何草包根底浅 瞎折腾 不自量 怨声一浪高一浪 脸皮厚 不下岗 路在何方 傻逼挂倒挡 百姓家国无希望 混不吝 耍流氓 才疏学浅不自量 大撒币 指方向 千年大计 雄安事荒唐 无奈老天不作脸 淹涿州 灌廊坊 天灾人祸不敢当 指责任 躲迷藏 一带一路 几成烂泥塘 内外交困无法章 二百斤 也能扛?
M
Mukdenboy
4 楼
几楼的屁把你给崩出来了 [1评]
柳生京
5 楼
"普通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比数据显示的要好得多。"  纳尼?!
圣剑
6 楼
赶紧吃 老子刚拉完 你多赚两块 哈哈哈哈 [1评]
M
Mukdenboy
7 楼
真low
蜡笔xiaoxin
8 楼
在发钱跟发政策之间 选择发喇叭。 在小马和老马之间选择西洋马
h
hhz
9 楼
又臭又长 真有人能看完的嚒? 直接拉下去看评论更精彩
c
citygroup
10 楼
最近很多又长又臭的垃圾文章摆出来,竭力证明墙国经济如何如何好,形势一片大好的样子,lol
s
sheng诸葛
11 楼
没了需求(投资,房地产,外贸),生产力有毛用。而过剩的生产力是典型的引起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什么人
12 楼
治國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治國的,不懂治國,專門治人,完犢子
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
13 楼
没有中国世界一样转,全球去中国化,中国去世界化,回到满清末年闭关锁国靠内需咇。
爷来也
14 楼
一手好牌,最后打烂了,不是常见吗
飞哥
15 楼
光有生产力有毛用?
s
sheng诸葛
16 楼
今天的中国,普通百姓也好, 民营企业家们也罢, 大家都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明天是咋样的,都不敢消费,更是不敢投资。 消费,投资,包括房地产,必然无以为继。
j
jijiwiwi
17 楼
独山县牛b
高个儿
18 楼
有理有据的好文,虽然带有作者个人的观点!👍👍👍!
千奇百怪党
19 楼
如果消费拉动的意思提高商品服务价格,对人的生活无益。提高工资才是王道。资本主义国家是提高服务费用从而提高利润。我们要提高的是生活水平,不是利润。纯碎的消费占比没有意义。提高工资,压制商品服务价格。如果能够做到,GDP还是让给美国,但是生活水平越超,才是最理想的。
t
tony_20471120
20 楼
然并卵
老吃
21 楼
几十年刚攒下点家底,两年就能折腾败家。
系统不忙了
22 楼
有产能没订单有啥用?有产品没人买有啥用?
a
abc868
23 楼
不管再怎么说,中国十四亿下贱畜生还是赢麻痹了!
k
kacha7
24 楼
黄狗不好好服侍我们美国,都得饿死😉
k
kacha7
25 楼
黄狗给我们美国当奴隶应该感到自豪😉,不要以为奴隶不好,你们黄狗有多少想到我们白人的奴隶还排不上号呢😂😂😂
k
kacha7
26 楼
不老老实实服侍我们美国,黄狗就是个死而已😉
k
kacha7
27 楼
放屁,就一群黄狗,敢不老老实实侍奉我们美国白人,直接杀绝种😂😂😂
s
superspider
28 楼
没有消费市场,强劲生产力有屁用啊?过剩产能只能靠西方国家消费才能维持才能生存。天天战狼外交把中国孤立于世界之外,过剩产能也只能闷死在国内。5毛成天说什么这个世界不只有西方,问题是其他150个国家根本就对世界经济没有贡献,只会天天问你要钱要资源,这些国家是不能帮助中国的,不光经济上帮不了,政治上也不帮不了。这个世界确实只有西方是最终消费市场。
s
soogood
29 楼
中国人不是没钱,是有钱不敢花,一古脑的存银行,还是对末来没有什么信心。
北美村夫
30 楼
产能过剩 俄罗斯 朝鲜 塔利班及非洲朋友买不起。
m
myth999us
31 楼
直接共同富裕 粗暴点 快速点 一步到位
s
sws6park
32 楼
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洗个热水澡,每家都有抽水马桶,让过敏的牙齿亮起来。每家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这每项都是万亿级经济。 [1评]
s
sws6park
33 楼
errta:让国民的牙齿亮起来instead of让过敏的牙齿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