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张明扬
3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新任掌门人陈立武,结束了长达三个月的CEO空窗期。
至此,美国芯片四巨头首次全面由华人掌舵:英伟达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博通的陈福阳、英特尔的陈立武。
01
尽管都是华人,但四人都不来自中国大陆:黄仁勋与苏姿丰出生于台南,年少时随父母移民美国;陈福阳和陈立武均出生于马来西亚。
这四人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均毕业于美国名校,苏姿丰和陈福阳更是麻省理工学院校友。
随着华人掌舵美国芯片四巨头,华人在硅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气氛都烘托到这了,势必要谈到一个这几年最受关注的话题:曾经由印裔CEO主导硅谷的权力格局,是否被撼动了几分?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鲍尔默执掌微软,成为首个执掌全球科技巨头的印裔CEO。
也是在这一年,苏姿丰接替罗里·里德,被任命为AM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但从体量上讲,此时的AMD远远算不上科技巨头,市值仅在20亿美元左右。
当然,彼时黄仁勋创办英伟达虽已有二十一年(1993年2月17日),但市值也不过在100亿美元左右。
相比当时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微软,AMD和英伟达都是望尘莫及。
从这个角度而言,硅谷的印裔CEO在2014年便已开始确立对华人的绝对优势。
此后,印度人在硅谷更是高歌猛进:
2015年,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成为谷歌CEO,并于2019年同时担任母公司Alphabet 和谷歌的CEO;
2017年,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担任美光科技CEO;
2020年,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被任命为IBM CEO;
2021年,推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Jack Dorsey)将权力移交给帕拉格·阿格拉瓦尔(Parag Agrawal)……
此时,印度CEO占领硅谷,已经成为了国际媒体的热门话题,而关于“华人高管为何斗不过印度人”,却只是一个只有华人才关心的小众话题。
而正当印度CEO在硅谷如日中天之时,硅谷的华人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反转,主角是黄仁勋和苏姿丰,导火线是人工智能。
在苏姿丰的带领下,从2014年到2024年,AMD的市值最高时上涨超过了150倍,也就是从20亿美元到突破3000亿美元;营收从2014财年的55亿美元跃升为2024财年的258亿美元,净利润更是从亏损4亿美元到盈利16.4亿美元;2024年,苏姿丰被《时代》杂志及《CEO》杂志评选为2024最佳CEO。
英伟达和黄仁勋的传奇故事这两年更是街知巷闻,成为了AI时代的最大赢家:
2014年,英伟达的市值还仅为100亿美元左右;
2020年7月,英伟达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厂商;
而在2025年1月底的巅峰时刻,英伟达市值一度达到3.66万亿美元,超越微软和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很显然,无论是黄仁勋还是苏姿丰,同期的表现均远远超越印裔CEO:印度人当得起“稳健”二字,而这对据说是远亲的华人双子星则是熠熠生辉,横扫千军,创造了AI时代无可比拟的科技与商业奇迹。
印裔CEO强于管理,华人CEO强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守成”与“创业”的巨大差异。
由此,硅谷的权力结构正在走向重构:华人技术派执掌美国半导体硬科技,印裔CEO把控美国软件和互联网巨头。
02
华人掌舵美国芯片四巨头,不意遭逢了多故之秋。
几乎在英特尔官宣陈立武就任CEO的同时,美国开始对全球无差别的挥舞起对等关税的大棒,本已萎靡不振的美股迭遭重创,进入了新一轮的下跌,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一度一度下探至技术性熊市。
美国芯片企业面临还不仅是一个关税问题,还是一个出口管制无限升级的问题,所谓的“小院高墙”,正升级为“大院高墙”。
4月15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对英伟达的H20、AMD的MI308等特供中国的“简装版”AI芯片,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自以为已摸准特朗普制裁套路的英伟达措手不及,只得表示,若新规实施,预计公司将损失约55亿美元营收。而AMD也警告,新规将导致公司产生8亿美元的损失。
几天后,黄仁勋迅速开启访华行程,公开强调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重要性,被市场解读为黄仁勋试图在当前紧张局势下安抚中国客户,寻求继续供应中国的途径。
而在此一个月前,苏姿丰也现身中国,停留了至少一周。
出访中国时,黄仁勋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没有穿他招牌式的皮夹克,而是穿上了西装,足见他的郑重其事。
多重打击之下,英伟达的股价一度跌破90美元,而年初曾突破过150美元;AMD则延续了去年的跌势,一度跌穿80美元,几乎时去年3月最高点的1/3。
图/微信公共图库
英特尔的现状之糟糕甚至配不上讨论地缘局势,那是专属于英伟达和AMD们的高端局。
从2022到2024年,英特尔这三年仅芯片代工业务便亏掉了256亿美元,再加上不可思议地完美错过了人工智能浪潮,于是英特尔在2024年底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只得宣布全球裁员约15%。最终CEO帕特•基辛格引咎退休,陈立武火线上岗,受任于败军之际。
内有前两任CEO留下的烂摊子,外有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与芯片管制联动,陈立武选择在危急存亡之秋躬身入局,他真的能够成为英特尔的救世主么?
03
华人一统美国芯片巨头,这当然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也似有迹可循。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芯片市场总规模与美国并驾齐驱。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492亿块,同比增长14.5%,进口金额高达3856亿美元。
对于包括英伟达和AMD在内的美国芯片业而言,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海外第一大市场:2024年,AMD在华营收达62.3亿美元,占全球总营收的24.2%;同年,英伟达在华销售额达到17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3%,据海外媒体报道,仅今年一季度,在AI热潮的刺激下,英伟达H20芯片在华销售额就达到了160亿美元,采购量约在100万颗左右。
要知道,这还是美国各种出口管制下的销售数据。
中国不仅是美国芯片巨头的最大海外市场,且又是出口管制的主要对象,还正在“被迫”成长为美国芯片业不容忽视的竞争者,再加上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又来自中国台湾,考虑到这么些与中国相关的因素,除了华人,还有谁更合适担纲美国芯片巨头的CEO呢?
又有谁比华人CEO,更擅长斡旋奔走于中美两国,同时成为两国座上宾,处理中美科技竞争这一世纪级的棘手难题呢?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但也就是以上这些原因,海外华人背景比中国出生的高管更适合走上CEO这个敏感的岗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一鸣选择周受资这个新加坡华人担任TikTok CEO。
除了地缘政治因素,还有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内部智库MacroPolo发布的《全球AI人才追踪报告》显示,2022年,在美国的机构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AI研究人员分别占到37%和38%,来自印度的占7%;而在全球前20%的顶尖AI人才中,更是有近一半(47%)是来自中国。
OpenAI发布大模型GPT-4o后,GPT-4o关键团队成员被爆出17位团队成员中,有6人是华人,本科分别来自清华、北大、上交、中科大等;在今年马斯克旗下AI公司推出最新程序Grok 3时,同马斯克一同出镜且坐在C位的也有两位华人:吴宇怀和Jimmy Ba。
从存量人才的比率而言,芯片、人工智能乃至整个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未来趋势都将是,有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核心岗位或管理层。
这就是所谓的底层逻辑。
当然,也有变数,也还是要回归到地缘政治逻辑。近年来,美国政府通过推行“中国行动计划”等手段,大力限制STEM领域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获得签证。2023至2024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下降4%。
但所谓的变数也是“灰色”的。我们未来很可能将更多看到,一方面美国科技企业选择更多华人主导核心产业(包括AI行业中大量启用中国留学生),一方面继续加强限制性政策和措施。
竞争与合作并行,“政治打压”与“企业用人”齐飞,企业归企业,政府归政府,这既可以视作美国体系多元化的自我调节能力,折射出其深层次的韧性;也可以看作华人(中国人)精英在中美科技竞争大时代中的隐忍、弹性与坚韧。
撰文丨张明扬
3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新任掌门人陈立武,结束了长达三个月的CEO空窗期。
至此,美国芯片四巨头首次全面由华人掌舵:英伟达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博通的陈福阳、英特尔的陈立武。
01
尽管都是华人,但四人都不来自中国大陆:黄仁勋与苏姿丰出生于台南,年少时随父母移民美国;陈福阳和陈立武均出生于马来西亚。
这四人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均毕业于美国名校,苏姿丰和陈福阳更是麻省理工学院校友。
随着华人掌舵美国芯片四巨头,华人在硅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气氛都烘托到这了,势必要谈到一个这几年最受关注的话题:曾经由印裔CEO主导硅谷的权力格局,是否被撼动了几分?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鲍尔默执掌微软,成为首个执掌全球科技巨头的印裔CEO。
也是在这一年,苏姿丰接替罗里·里德,被任命为AM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但从体量上讲,此时的AMD远远算不上科技巨头,市值仅在20亿美元左右。
当然,彼时黄仁勋创办英伟达虽已有二十一年(1993年2月17日),但市值也不过在100亿美元左右。
相比当时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微软,AMD和英伟达都是望尘莫及。
从这个角度而言,硅谷的印裔CEO在2014年便已开始确立对华人的绝对优势。
此后,印度人在硅谷更是高歌猛进:
2015年,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成为谷歌CEO,并于2019年同时担任母公司Alphabet 和谷歌的CEO;
2017年,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担任美光科技CEO;
2020年,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被任命为IBM CEO;
2021年,推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Jack Dorsey)将权力移交给帕拉格·阿格拉瓦尔(Parag Agrawal)……
此时,印度CEO占领硅谷,已经成为了国际媒体的热门话题,而关于“华人高管为何斗不过印度人”,却只是一个只有华人才关心的小众话题。
而正当印度CEO在硅谷如日中天之时,硅谷的华人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反转,主角是黄仁勋和苏姿丰,导火线是人工智能。
在苏姿丰的带领下,从2014年到2024年,AMD的市值最高时上涨超过了150倍,也就是从20亿美元到突破3000亿美元;营收从2014财年的55亿美元跃升为2024财年的258亿美元,净利润更是从亏损4亿美元到盈利16.4亿美元;2024年,苏姿丰被《时代》杂志及《CEO》杂志评选为2024最佳CEO。
英伟达和黄仁勋的传奇故事这两年更是街知巷闻,成为了AI时代的最大赢家:
2014年,英伟达的市值还仅为100亿美元左右;
2020年7月,英伟达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厂商;
而在2025年1月底的巅峰时刻,英伟达市值一度达到3.66万亿美元,超越微软和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很显然,无论是黄仁勋还是苏姿丰,同期的表现均远远超越印裔CEO:印度人当得起“稳健”二字,而这对据说是远亲的华人双子星则是熠熠生辉,横扫千军,创造了AI时代无可比拟的科技与商业奇迹。
印裔CEO强于管理,华人CEO强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守成”与“创业”的巨大差异。
由此,硅谷的权力结构正在走向重构:华人技术派执掌美国半导体硬科技,印裔CEO把控美国软件和互联网巨头。
02
华人掌舵美国芯片四巨头,不意遭逢了多故之秋。
几乎在英特尔官宣陈立武就任CEO的同时,美国开始对全球无差别的挥舞起对等关税的大棒,本已萎靡不振的美股迭遭重创,进入了新一轮的下跌,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一度一度下探至技术性熊市。
美国芯片企业面临还不仅是一个关税问题,还是一个出口管制无限升级的问题,所谓的“小院高墙”,正升级为“大院高墙”。
4月15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对英伟达的H20、AMD的MI308等特供中国的“简装版”AI芯片,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自以为已摸准特朗普制裁套路的英伟达措手不及,只得表示,若新规实施,预计公司将损失约55亿美元营收。而AMD也警告,新规将导致公司产生8亿美元的损失。
几天后,黄仁勋迅速开启访华行程,公开强调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重要性,被市场解读为黄仁勋试图在当前紧张局势下安抚中国客户,寻求继续供应中国的途径。
而在此一个月前,苏姿丰也现身中国,停留了至少一周。
出访中国时,黄仁勋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没有穿他招牌式的皮夹克,而是穿上了西装,足见他的郑重其事。
多重打击之下,英伟达的股价一度跌破90美元,而年初曾突破过150美元;AMD则延续了去年的跌势,一度跌穿80美元,几乎时去年3月最高点的1/3。
图/微信公共图库
英特尔的现状之糟糕甚至配不上讨论地缘局势,那是专属于英伟达和AMD们的高端局。
从2022到2024年,英特尔这三年仅芯片代工业务便亏掉了256亿美元,再加上不可思议地完美错过了人工智能浪潮,于是英特尔在2024年底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只得宣布全球裁员约15%。最终CEO帕特•基辛格引咎退休,陈立武火线上岗,受任于败军之际。
内有前两任CEO留下的烂摊子,外有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与芯片管制联动,陈立武选择在危急存亡之秋躬身入局,他真的能够成为英特尔的救世主么?
03
华人一统美国芯片巨头,这当然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也似有迹可循。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芯片市场总规模与美国并驾齐驱。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492亿块,同比增长14.5%,进口金额高达3856亿美元。
对于包括英伟达和AMD在内的美国芯片业而言,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海外第一大市场:2024年,AMD在华营收达62.3亿美元,占全球总营收的24.2%;同年,英伟达在华销售额达到17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3%,据海外媒体报道,仅今年一季度,在AI热潮的刺激下,英伟达H20芯片在华销售额就达到了160亿美元,采购量约在100万颗左右。
要知道,这还是美国各种出口管制下的销售数据。
中国不仅是美国芯片巨头的最大海外市场,且又是出口管制的主要对象,还正在“被迫”成长为美国芯片业不容忽视的竞争者,再加上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又来自中国台湾,考虑到这么些与中国相关的因素,除了华人,还有谁更合适担纲美国芯片巨头的CEO呢?
又有谁比华人CEO,更擅长斡旋奔走于中美两国,同时成为两国座上宾,处理中美科技竞争这一世纪级的棘手难题呢?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但也就是以上这些原因,海外华人背景比中国出生的高管更适合走上CEO这个敏感的岗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一鸣选择周受资这个新加坡华人担任TikTok CEO。
除了地缘政治因素,还有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内部智库MacroPolo发布的《全球AI人才追踪报告》显示,2022年,在美国的机构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AI研究人员分别占到37%和38%,来自印度的占7%;而在全球前20%的顶尖AI人才中,更是有近一半(47%)是来自中国。
OpenAI发布大模型GPT-4o后,GPT-4o关键团队成员被爆出17位团队成员中,有6人是华人,本科分别来自清华、北大、上交、中科大等;在今年马斯克旗下AI公司推出最新程序Grok 3时,同马斯克一同出镜且坐在C位的也有两位华人:吴宇怀和Jimmy Ba。
从存量人才的比率而言,芯片、人工智能乃至整个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未来趋势都将是,有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核心岗位或管理层。
这就是所谓的底层逻辑。
当然,也有变数,也还是要回归到地缘政治逻辑。近年来,美国政府通过推行“中国行动计划”等手段,大力限制STEM领域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获得签证。2023至2024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下降4%。
但所谓的变数也是“灰色”的。我们未来很可能将更多看到,一方面美国科技企业选择更多华人主导核心产业(包括AI行业中大量启用中国留学生),一方面继续加强限制性政策和措施。
竞争与合作并行,“政治打压”与“企业用人”齐飞,企业归企业,政府归政府,这既可以视作美国体系多元化的自我调节能力,折射出其深层次的韧性;也可以看作华人(中国人)精英在中美科技竞争大时代中的隐忍、弹性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