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考进编制,当个一官半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终极梦想。在这个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年代,拥有一个铁饭碗,成为“公家人”,更是能让父母笑醒的好事。
中国人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叫做“上岸”——原来之前没当上官的时候,都是在水里挣扎。
像我们这些还在水里的人,当然羡慕岸上的老爷们。无奈考公太卷,只能望洋兴叹。
但总有人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渴望铁饭碗的年轻人,选择去国外考公。在海外,中国“考公大军”已打进各国政府部门,从“全国巡考”走向了“全球巡考”。
苦海无边,只要能上岸,就不管上的是哪里的岸。
最近,一些在海外上岸的中国移民开始在国内的社媒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立即引起了中国网友们的羡慕和讨论。
案例一:26岁河北小伙加拿大考公上岸。
一位名叫Astro的河北小伙,在加拿大硕士毕业之后,先去了一家当地公司上班。干了两年,虽然加班不多,但职场的压力还是很大,让他心力交瘁。于是他就跑到加拿大政府官网,搜索最近招聘的职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了简历。
然后他就收到了笔试题目,自己在家写完交上去后,又收到了面试邀请,最后被高分录取。据他说:“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家里人知道我在这边考上了公务员,还挺高兴。”
这能不高兴吗?不仅上岸了,还上的是洋岸。据说加拿大公务员的生活也是相当轻松,大小周,一周休两天,一周休三天。领导还相当客气,每次安排工作都会先说一声“please”。
只不过,加拿大公务员的福利就差点意思了。
工资不高,4000多加币。没有单位食堂,没有单位宿舍,逢年过节也不发福利,吃住都要自理。
案例二:山东男生随手报名考上意大利公务员。
在考公圈子里面有一句话,叫“考公不异地,异地不乡镇”。异地发展起来涉及到安家的问题,会比较麻烦,乡镇工作会比较艰苦。但如果是异国的话就另当别论,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一位来自考公大省山东的男生,可能从小就有一个考公的梦想。即便是在意大利留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也是“不忘初心”。
当他博士毕业后,本来想像其他同学那样找份工作。但转念一想,自己在意大利都念到博士了,意大利语讲得比山东话还要利索,为什么不试试考公务员呢?
这种从小深入内心的想法立即点燃了他的热情,照亮了他的道路。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裸考”,没想到真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西西里岛美丽公家人”。
上岸之后的空气都是香甜的,他在中国的社媒上发文说:“随手报个名,竟然考上了意大利的公务员,一年公休40个工作日,一周只用工作36小时”。俺滴亲娘嘞!这不让网友们羡慕死吗?
案例三:哈佛学霸当上纽约公务员,业余时间写书。
全球最知名的城市纽约,也有中国考公大军已经“打入内部”,成为了公务员。
来自中国“三线城市”的罗雨翔,是哈佛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的双硕士。毕业后应聘到了纽约市预算局担任分析师。连毕业典礼都没来得及参加,就要急匆匆赶去报道,成为了一名纽约市光荣的公务员。
业余时间,罗雨翔喜欢逛纽约的公园,一边欣赏纽约的风景,一边思考这座巨型城市是如何被规划建造出来的。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在空白的稿纸上打上了第一行字“创造大都会”。
自此开始了他对纽约城建的观察记录,写成了一本《创造大都会》的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书封上的推荐语是——“中国人在纽约当“公务员”和规划师,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在中国市场卖得还挺好。
从上面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似乎他们在国外考公务员有点过于简单了,只要想考就能考上。但其实他们为此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首先你得有被当地承认的高学历吧?这三位可以都是在当地高校拿到了硕士以上的学位,其中还有一位博士。
另外你外语得学好吧?不然笔试面试怎么可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然后你至少还得有当地的永居身份吧?国外的公务员报考标准虽然不高,但总不可能开放给拿着短期签证的外国人吧!
总体来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公务员都不是什么特别吃香的职业。除了工作稳定以外,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跟其他职业相比也没有啥优势。
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跟酒吧服务员、公司白领、工厂工人没啥区别。意大利总理梅罗妮只有高中毕业,当上“意大利社会运动党”青年主席之后,晚上还要去酒吧当服务员来维持生计。
所以只要你拥有一些基本素质,比如高学历、年轻、看着靠谱,有当地永久居民身份或者入籍,去报考的话机会还是很多的。
现在流行出海,“考公出海”也是很有前途的。等到中国考公大军遍布世界各地政府,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同时还能为华人同胞争取权益,那可真是“忒中啦”!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考进编制,当个一官半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终极梦想。在这个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年代,拥有一个铁饭碗,成为“公家人”,更是能让父母笑醒的好事。
中国人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叫做“上岸”——原来之前没当上官的时候,都是在水里挣扎。
像我们这些还在水里的人,当然羡慕岸上的老爷们。无奈考公太卷,只能望洋兴叹。
但总有人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渴望铁饭碗的年轻人,选择去国外考公。在海外,中国“考公大军”已打进各国政府部门,从“全国巡考”走向了“全球巡考”。
苦海无边,只要能上岸,就不管上的是哪里的岸。
最近,一些在海外上岸的中国移民开始在国内的社媒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立即引起了中国网友们的羡慕和讨论。
案例一:26岁河北小伙加拿大考公上岸。
一位名叫Astro的河北小伙,在加拿大硕士毕业之后,先去了一家当地公司上班。干了两年,虽然加班不多,但职场的压力还是很大,让他心力交瘁。于是他就跑到加拿大政府官网,搜索最近招聘的职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了简历。
然后他就收到了笔试题目,自己在家写完交上去后,又收到了面试邀请,最后被高分录取。据他说:“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家里人知道我在这边考上了公务员,还挺高兴。”
这能不高兴吗?不仅上岸了,还上的是洋岸。据说加拿大公务员的生活也是相当轻松,大小周,一周休两天,一周休三天。领导还相当客气,每次安排工作都会先说一声“please”。
只不过,加拿大公务员的福利就差点意思了。
工资不高,4000多加币。没有单位食堂,没有单位宿舍,逢年过节也不发福利,吃住都要自理。
案例二:山东男生随手报名考上意大利公务员。
在考公圈子里面有一句话,叫“考公不异地,异地不乡镇”。异地发展起来涉及到安家的问题,会比较麻烦,乡镇工作会比较艰苦。但如果是异国的话就另当别论,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一位来自考公大省山东的男生,可能从小就有一个考公的梦想。即便是在意大利留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也是“不忘初心”。
当他博士毕业后,本来想像其他同学那样找份工作。但转念一想,自己在意大利都念到博士了,意大利语讲得比山东话还要利索,为什么不试试考公务员呢?
这种从小深入内心的想法立即点燃了他的热情,照亮了他的道路。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裸考”,没想到真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西西里岛美丽公家人”。
上岸之后的空气都是香甜的,他在中国的社媒上发文说:“随手报个名,竟然考上了意大利的公务员,一年公休40个工作日,一周只用工作36小时”。俺滴亲娘嘞!这不让网友们羡慕死吗?
案例三:哈佛学霸当上纽约公务员,业余时间写书。
全球最知名的城市纽约,也有中国考公大军已经“打入内部”,成为了公务员。
来自中国“三线城市”的罗雨翔,是哈佛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的双硕士。毕业后应聘到了纽约市预算局担任分析师。连毕业典礼都没来得及参加,就要急匆匆赶去报道,成为了一名纽约市光荣的公务员。
业余时间,罗雨翔喜欢逛纽约的公园,一边欣赏纽约的风景,一边思考这座巨型城市是如何被规划建造出来的。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在空白的稿纸上打上了第一行字“创造大都会”。
自此开始了他对纽约城建的观察记录,写成了一本《创造大都会》的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书封上的推荐语是——“中国人在纽约当“公务员”和规划师,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在中国市场卖得还挺好。
从上面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似乎他们在国外考公务员有点过于简单了,只要想考就能考上。但其实他们为此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首先你得有被当地承认的高学历吧?这三位可以都是在当地高校拿到了硕士以上的学位,其中还有一位博士。
另外你外语得学好吧?不然笔试面试怎么可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然后你至少还得有当地的永居身份吧?国外的公务员报考标准虽然不高,但总不可能开放给拿着短期签证的外国人吧!
总体来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公务员都不是什么特别吃香的职业。除了工作稳定以外,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跟其他职业相比也没有啥优势。
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跟酒吧服务员、公司白领、工厂工人没啥区别。意大利总理梅罗妮只有高中毕业,当上“意大利社会运动党”青年主席之后,晚上还要去酒吧当服务员来维持生计。
所以只要你拥有一些基本素质,比如高学历、年轻、看着靠谱,有当地永久居民身份或者入籍,去报考的话机会还是很多的。
现在流行出海,“考公出海”也是很有前途的。等到中国考公大军遍布世界各地政府,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同时还能为华人同胞争取权益,那可真是“忒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