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报国 薪火相传:当年的留学生如今成劳模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5月2日 10点35分 PT
  返回列表
68288 阅读
10 评论
北美留学生观察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2025年,又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名字镌刻在了共和国的功勋簿上。

细细翻阅名单,我们欣喜地发现,其中不乏当年负笈海外、如今已成为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归国学子。

当时代的号角吹响,当祖国的召唤传来,他们毅然选择归来,将个人的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他们用行动证明,留学经历不仅是个人履历上的光环,更是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宝贵财富。

1

朱松纯:从哈佛到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的追梦赤子

在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名单中,朱松纯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全球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如今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长,同时担任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讲席教授。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然而,时光倒流三十余载,他也是一名负笈海外的留学生,在美国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深造,开启了他探索智能奥秘的漫漫征程。1991年,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科学高峰的向往,于次年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快在人才济济的哈佛大学脱颖而出。

2002年,他加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统计系与计算机系教授,并一手创办了UCLA视觉、认知、学习与自主机器人中心。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三度问鼎被誉为“计算机视觉领域诺贝尔奖”的马尔奖(Marr Prize),这在华人学者中绝无仅有。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近三十载,朱松纯功成名就,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发展。随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顶尖人才的渴求,朱松纯感受到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召唤。“为什么回国?因为这里是故土,这里有更大的舞台。” 面对媒体的提问,朱松纯的回答朴实而坚定。2020年9月,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到中国,投身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的筹建工作。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回国后,朱松纯的工作更加繁忙。他不仅要负责BIGAI的战略规划和科研方向,还要同时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传道授业,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人才。他深知,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而他愿意做那个播种者和领路人。

从哈佛的求知学子,到UCLA的知名教授,再到归国领军人工智能研究的战略科学家,朱松纯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留学报国的深刻内涵。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对他多年来辛勤耕耘、勇攀高峰的肯定,更是对他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精神的褒扬。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2

张建民:从东京到京华,筑牢工程抗震的“定海神针”

在清华园的菁菁校园里,有一位学者,他将目光投向大地深处,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城市的安全。他就是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张建民。他的研究领域——土动力学与岩土工程抗震,听起来或许有些艰深,但却与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建筑息息相关。而这位在工程抗震领域耕耘三十余载的专家,也曾是一位远赴东瀛求学的留学生。张建民在完成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业后,为了探索更前沿的知识,将目光投向了地震频发的邻国——日本。

日本先进的抗震技术、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频繁地震带来的实践经验,都深深地影响了他。学成归国后,张建民投身于清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他深知,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地下结构、高层建筑、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安全尤为重要。他将留学期间的所学所思与中国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攻坚克难。张建民及其团队建立了以“土体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论及方法,将建筑结构和它所处的地基土体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抗震问题,从而实现更科学、更安全的设计。他主持编写了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并参与了其他7部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这些标准,如同为中国的工程建设戴上了一顶顶“安全帽”。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多部专著、教材和设计规范采纳,更成功应用于70余项大型工程的抗震设计中。

从东瀛求学的青年学子,到清华执教的知名学者,再到守护工程安全的工程院院士、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建民用他的智慧和担当,为中国的工程抗震事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他将留学期间汲取的养分,在中国的大地上浇灌出累累硕果,生动地诠释了留学报国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坚实盾牌。

3

段慧玲:从英德归来,力学世界的“铿锵玫瑰”

在北京大学的燕园深处,有一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以柔肩担重任,在力学这门硬核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就是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这位蒙古族女科学家,不仅在国内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更曾远赴英伦、负笈德意志,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淬炼真金,最终选择回到祖国,将智慧与汗水挥洒在祖国的科研热土上。

段慧玲的求学之路始于东北石油大学,在那里她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随后,她来到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在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继续深造,并于200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前沿的追求并未止步。为了站在更高的起点,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她先后前往英国和德国进行学习和研究。那段海外经历,如同为这位潜心学术的东方女性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得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力学研究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前沿动态。

大约在2008年前后,正值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广纳贤才之际,段慧玲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选择回国。她加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这片曾经培养她的沃土,如今成为了她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舞台。她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固体力学和流固耦合力学——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装备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至关重要。回国后的十余年间,段慧玲展现出了惊人的科研爆发力。

她带领团队在界面力学、流固耦合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她的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等一系列国际顶级期刊上,总数超过240篇。她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这表明她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如同在国际学术界树立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除了基础理论研究,段慧玲同样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她获得了52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如同将实验室里的智慧火花,转化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实用工具。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段慧玲也积极承担着学术共同体的责任。她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并成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国女性科学家的风采与担当。因为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突出的贡献,段慧玲先后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并最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如今,她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从远赴英德求学的青年博士,到北大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博雅教授,再到引领工学院发展的女院长、享誉国际的力学专家,段慧玲院士用她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留学归国人员的巾帼赞歌。她的故事如同一朵在科学园地里傲然绽放的玫瑰,既有严谨的逻辑之美,又不失坚韧的奋斗之姿,激励着更多女性投身科学事业,也鼓舞着更多留学人员归国圆梦。

4

卜显和:南开园的化学巨匠,分子世界的“建筑师”

在化学的世界里,原子与分子如同微观的积木,而有些科学家则像是技艺高超的建筑师,能够巧妙地将这些积木搭建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精美结构。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卜显和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在分子世界里挥洒自如的“建筑师”。

他长期深耕于功能配合物化学领域,用智慧和匠心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新颖的分子体系。而这位土生土长的南开学者,也曾多次走出国门,在日本和香港的顶尖科研机构留下求索的足迹。卜显和与南开大学的缘分深厚。1986年,他在这里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又是在这里,他戴上了博士帽。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这片培育他的沃土。从讲师到教授,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无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然而,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为了追踪国际前沿,拓展学术视野,卜显和多次负笈海外。他先后赴日本的广岛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学习或访问研究。

在日本这个以精密制造和材料科学见长的国度,他深入了解了配位化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在香港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他感受到了不同的科研氛围和思维方式。

每一次的海外交流,都像是在他知识的海洋里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荡起新的思考和灵感。他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见闻带回南开,如同蜜蜂采撷花粉后归巢酿蜜,为自己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卜显和的研究聚焦于功能配位聚合物。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卜显和在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他发表了超过60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如同在分子世界的版图上插上了一面面南开的旗帜。

他主编了《配位聚合物化学》专著,副主编了《配位化学》教材,参编了多部其他著作,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知识体系传承给后学。他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教育部“领军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天津市杰出人才……202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肯定。从南开园走出的化学博士,到多次赴海外交流的访问学者,再到引领功能配合物化学研究的院士、全国先进工作者,卜显和的经历再次印证了“开放交流促进步”的道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基础科学领域,只要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同样能够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卓越贡献。

5

康绍忠:从五湖四海到田间地头的“节水先锋”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命脉。如何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养育更多的人口?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毕生求索的课题。

图片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官网

这位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著名的农业水土工程学家,不仅在国内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更曾游学四方,足迹遍布香港、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地,并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将国际先进的节水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节水先锋”。

康绍忠的求学之路始终与“水”紧密相连。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很快便在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为了探寻更高效的农业用水之道,他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在以色列,他亲身感受了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如何在沙漠中创造绿色奇迹;在澳大利亚,他学习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灌溉的先进经验。每一次的交流与合作,都像是为他解决中国农业水问题注入了新的智慧。带着从五湖四海汲取的知识和经验,康绍忠回到了祖国的田间地头。

他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中国,特别是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基于多年的研究,康绍忠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碳循环理论,提出了更精准的作物耗水计算方法。这就像是为农田装上了一个精密的“水表”,能够更科学地评估作物的需水量。康绍忠的研究并未止步于农田尺度。

他高瞻远瞩,关注到大规模人类水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他创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其应用模式。这就像是为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一次科学的“规划”,不仅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更要保障河流湖泊的生态健康,实现了“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停留在论文和报告中,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农业面貌。他出版了16部学术著作和教材,发表了5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0余篇被SCI收录,论著被引用高达38000余次,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他荣获了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等多项国内外大奖。作为一名学者,康绍忠同样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多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从湖南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到中国大地,康绍忠院士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他用脚步丈量旱塬,用智慧滋养沃土,将留学期间汲取的国际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对这位“节水先锋”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最高褒奖。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6

留学报国,薪火相传在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荣榜上,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曾经负笈海外、学贯中西,最终选择回到祖国,将智慧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的杰出代表。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新时代的留学生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要学习前辈们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要学习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努力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要学习他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实现价值。

留学报国的薪火,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路过青春
1 楼
间谍吧
山药
2 楼
利益最大化,都成了院士,但基本上都成不了大事。
o
oldogzhao
3 楼
董明珠老板给指认指认,哪个是间谍? [1评]
大师画拾苟奴
4 楼
格力离了董明珠就不转了么,都七十岁了,该给年轻人腾地方了
山药
5 楼
多给一些送外卖的,他们应该是真正的劳模。
g
greentee
6 楼
党都出来给董女士擦屁股了。董明珠这篓子捅大了
l
laoxia1968
7 楼
: 李鹏总理,江总书记都在苏联留学。万钢部长,陈部长,吴部长,王校长,郑书记都在国外留学。企业二代娃哈哈,新希望接班人也是国外留学。不说了。董是在为自己找地坑。就看什么时候埋了。
s
skyfall
8 楼
留学生海外华人全是间谍全是反华。
g
gxd
9 楼
“中国留学生是中国间谍”,“海龟留学生是外国间谍”; “中国出身的科研人员应该受到限制”,“1968警告”; 就玩吧,tnnd
l
lyw101
10 楼
好文章!也许董太有难言之隐,没必要纠缠。做好自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