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中午好;让我首先发出灵魂一问:你吃了吗?今天吃啥?明天吃啥?后天吃啥?已经成了当代最本源的哲学问题。当我们不断解构着人生意义,上升通道也陷入僵局;“认识你自己”已经成了旧日哲学;于是我们回归最为质朴和刚需的问题——饮食。饮食不仅是温饱和口味的展现,更是消费和阶级的一面镜子。要问当代最敢吃的是啥人?答案必须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饮食是一种融合的情绪。
既有与世无争的松弛,又有可尝百态的勇气。“你吃的食物就是你的生活”这句话在上海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大家口口声声搞着消费降级;但上海人依旧有自己的沪币。最近上海某餐厅卖4000元一份大象粑粑的新闻,登上热搜。
“吃屎啦你”已经从表情包跃入现实生活。
有探店美食博主带着“神农氏尝百草”的探索欲,深入虎穴。这是一家开在上海的云南餐厅;在服务员的引导下博主开启了对这家餐厅的探险之旅。热带雨林般的环境,让人不禁喊出口号“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云南”。人均3888(不含酒水)的不菲价格,自然也有些别致的体验。首先是沉浸式啃树叶、喝露水、舔蜂蜜;
原来吃到大象粑粑的第一步是先成为大象。接着是由讲解员开课,讲述啥是生态融合料理?又是先锋饮食,又是生态哲学;当代人喜欢玩概念,要换不同的讲师讲述每道菜品的渊源和意义。又是烟雾缭绕,又是深度叙事;吃个饭搞得像生物化学的高端实验室般神秘。导致博主到店一小时除了树叶啥都没吃上。继续闯关,服务员让顾客们站着用手抓树叶吃;然后一人发盏小灯走夜路,吃个饭也是玩上密室逃脱了。总算能坐下吃饭了,再苦不能苦舌头,毕竟是人均4000的餐厅,勺子上也有奥秘在其中。服务员说博主正用的勺子是个“味蕾按摩勺”;上面有相应的凸起,用舌头碰一下它就会按摩你的舌头;接着友情提示:上一个客人也这么用过。
正当顾客们一头雾水时,服务员终于提到了关键词:大象粪便。“大家今天会吃到大象粪便,到最后会为大家揭晓,到底在哪道菜里面”。好消息:要吃大象粑粑了;坏消息:不确定哪道菜里有。
终于能坐下吃点肉了,上来的第一道菜是竹虫。干吃多少会有些单调,于是餐厅开始打雷下雨,仿佛一种沉浸式野外求生。之后的菜是吃芭蕉叶长大的野猪肉;声光电继续演绎,顾客们边野猪肉,餐厅边放野猪的叫声。
两岸猪声啼不住,猪肉已进顾客肚;吃野鸡的时候野鸡叫,吃鹿肉的时候听鹿叫;这是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哲学反思?还是对“肉食者鄙”的重新定义?“活阎王”成了顾客们的人物新设定,怕的就是猪、鸡、鹿这些冤魂索命。吃了几口蚂蚁,顾客们又爬楼梯开始了甜品之旅;爬了四层楼,万众期待的大象粑粑终于来了,这道甜品名为“鲜花插在象粪上”,吃之前要喷点香水。
最后两个人花了8000块,你说这饭吃的值不值?有人说这不就是花了8000块在假雨林里吃真屎?有人怀疑这餐厅是故意整有钱人的;有人判断出了这家餐厅为啥要预约?因为在等大象拉屎,干净又卫生,新鲜又热乎。最冤的还是云南人;以前上学被问是不是骑大象出门,现在被问吃不吃大象粑粑。许多云南人站出来撇清关系;言语振聋发聩:我们云南人真不吃屎。
一趟体验完毕,仿佛看了一出荒诞派戏剧;
还像一场对有钱人的服从性测试、主人的任务;让他们赚钱都没有花钱憋屈。
据了解餐厅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来自云南和法国;在雨林里待了七年才研究出如此别致的料理。相比于体验和味道,他们销售的其实是一种身份和阶级。其实餐厅低廉或昂贵,都有它的消费目标群体;但全靠噱头,忽视品质,必然没啥好果子吃。原以为美食博主测评后,此家餐厅就没了后续。没想到没过几天,这家餐厅就被立案调查,已经关闭。
不过两位创始人蛰伏7年选择在上海开这家店,倒也算是有理有据。毕竟上海是咱这儿最注重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的城市。在互联网上,也流传着“卖给上海人”的段子。1600一碗的泡面;
16块四分之一个馒头;
396的花生核桃,卖到200块的可口可乐。
甚至网友还总结出了针对上海人的美食消费策略:“盘要大,量要少,空的地方放根草,抹点酱,撇点渣,卖给沪爷八千八”。
当然除了看重食物的精致,上海还是抽象艺术美食根据地;有人花158在上海一美术馆吃饭;进门先领取吃饭指南;山东煎饼是挂墙上手撕的;
海苔是大家站着蘸蔬菜泥吃的;中途要欣赏一段艺术展览,然后在黑暗中想办法把一盆果冻倒在桌上;
再用吸管一起吸食桌上的果冻。
高情商来讲,这是一场别出心裁的美学体验;低情商来讲:退钱!其实“卖给上海人”这个梗,不单单代表着玩笑式的把上海人当冤大头整。更是对上海人追求较高生活格调的一种观察。有人在小某书上提问,想在山东开一家馒头咖啡店是否可行?
评论区的野生营销专家给出了锐评:“拿去上海买,店前面搞个大海报;带上关键词「谁说馒头是脏碳水?100%山东XX地全麦面粉,全程可溯源,低升糖指数,咖馒饱腹好壮态CP」……“还有人说拿去上海卖,宣传是山东非遗馒头。
其实4000元一份的大象粑粑也好,“卖给上海人”的网络段子也罢。这背后映照的其实是一份饮食人类学研究。大厂打工人吃花样食堂;工地民工只选十块钱盒饭;减脂白领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PPT;每个消费群体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贵是贱,是值是冤,我们无意评判,都是个人选择。
真正出现问题的不是消费者的习惯;4000块大象粑粑可能涉嫌诈骗;
40块的一餐也不见得完全安全。无论哪个消费阶级,无论什么消费习惯;都有可能碰见专属自己的诈骗。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那些用概念将商品本身夸张化的商家里。出现在那些违背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初心的经营者中;赵丽蓉老师在春晚上写下“货真价实”的四个大字不该被遗忘。每年315曝光的问题,已经是最好的证据。货真价实是商家们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每次都要等“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
朋友们,中午好;让我首先发出灵魂一问:你吃了吗?今天吃啥?明天吃啥?后天吃啥?已经成了当代最本源的哲学问题。当我们不断解构着人生意义,上升通道也陷入僵局;“认识你自己”已经成了旧日哲学;于是我们回归最为质朴和刚需的问题——饮食。饮食不仅是温饱和口味的展现,更是消费和阶级的一面镜子。要问当代最敢吃的是啥人?答案必须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饮食是一种融合的情绪。
既有与世无争的松弛,又有可尝百态的勇气。“你吃的食物就是你的生活”这句话在上海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大家口口声声搞着消费降级;但上海人依旧有自己的沪币。最近上海某餐厅卖4000元一份大象粑粑的新闻,登上热搜。
“吃屎啦你”已经从表情包跃入现实生活。
有探店美食博主带着“神农氏尝百草”的探索欲,深入虎穴。这是一家开在上海的云南餐厅;在服务员的引导下博主开启了对这家餐厅的探险之旅。热带雨林般的环境,让人不禁喊出口号“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云南”。人均3888(不含酒水)的不菲价格,自然也有些别致的体验。首先是沉浸式啃树叶、喝露水、舔蜂蜜;
原来吃到大象粑粑的第一步是先成为大象。接着是由讲解员开课,讲述啥是生态融合料理?又是先锋饮食,又是生态哲学;当代人喜欢玩概念,要换不同的讲师讲述每道菜品的渊源和意义。又是烟雾缭绕,又是深度叙事;吃个饭搞得像生物化学的高端实验室般神秘。导致博主到店一小时除了树叶啥都没吃上。继续闯关,服务员让顾客们站着用手抓树叶吃;然后一人发盏小灯走夜路,吃个饭也是玩上密室逃脱了。总算能坐下吃饭了,再苦不能苦舌头,毕竟是人均4000的餐厅,勺子上也有奥秘在其中。服务员说博主正用的勺子是个“味蕾按摩勺”;上面有相应的凸起,用舌头碰一下它就会按摩你的舌头;接着友情提示:上一个客人也这么用过。
正当顾客们一头雾水时,服务员终于提到了关键词:大象粪便。“大家今天会吃到大象粪便,到最后会为大家揭晓,到底在哪道菜里面”。好消息:要吃大象粑粑了;坏消息:不确定哪道菜里有。
终于能坐下吃点肉了,上来的第一道菜是竹虫。干吃多少会有些单调,于是餐厅开始打雷下雨,仿佛一种沉浸式野外求生。之后的菜是吃芭蕉叶长大的野猪肉;声光电继续演绎,顾客们边野猪肉,餐厅边放野猪的叫声。
两岸猪声啼不住,猪肉已进顾客肚;吃野鸡的时候野鸡叫,吃鹿肉的时候听鹿叫;这是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哲学反思?还是对“肉食者鄙”的重新定义?“活阎王”成了顾客们的人物新设定,怕的就是猪、鸡、鹿这些冤魂索命。吃了几口蚂蚁,顾客们又爬楼梯开始了甜品之旅;爬了四层楼,万众期待的大象粑粑终于来了,这道甜品名为“鲜花插在象粪上”,吃之前要喷点香水。
最后两个人花了8000块,你说这饭吃的值不值?有人说这不就是花了8000块在假雨林里吃真屎?有人怀疑这餐厅是故意整有钱人的;有人判断出了这家餐厅为啥要预约?因为在等大象拉屎,干净又卫生,新鲜又热乎。最冤的还是云南人;以前上学被问是不是骑大象出门,现在被问吃不吃大象粑粑。许多云南人站出来撇清关系;言语振聋发聩:我们云南人真不吃屎。
一趟体验完毕,仿佛看了一出荒诞派戏剧;
还像一场对有钱人的服从性测试、主人的任务;让他们赚钱都没有花钱憋屈。
据了解餐厅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来自云南和法国;在雨林里待了七年才研究出如此别致的料理。相比于体验和味道,他们销售的其实是一种身份和阶级。其实餐厅低廉或昂贵,都有它的消费目标群体;但全靠噱头,忽视品质,必然没啥好果子吃。原以为美食博主测评后,此家餐厅就没了后续。没想到没过几天,这家餐厅就被立案调查,已经关闭。
不过两位创始人蛰伏7年选择在上海开这家店,倒也算是有理有据。毕竟上海是咱这儿最注重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的城市。在互联网上,也流传着“卖给上海人”的段子。1600一碗的泡面;
16块四分之一个馒头;
396的花生核桃,卖到200块的可口可乐。
甚至网友还总结出了针对上海人的美食消费策略:“盘要大,量要少,空的地方放根草,抹点酱,撇点渣,卖给沪爷八千八”。
当然除了看重食物的精致,上海还是抽象艺术美食根据地;有人花158在上海一美术馆吃饭;进门先领取吃饭指南;山东煎饼是挂墙上手撕的;
海苔是大家站着蘸蔬菜泥吃的;中途要欣赏一段艺术展览,然后在黑暗中想办法把一盆果冻倒在桌上;
再用吸管一起吸食桌上的果冻。
高情商来讲,这是一场别出心裁的美学体验;低情商来讲:退钱!其实“卖给上海人”这个梗,不单单代表着玩笑式的把上海人当冤大头整。更是对上海人追求较高生活格调的一种观察。有人在小某书上提问,想在山东开一家馒头咖啡店是否可行?
评论区的野生营销专家给出了锐评:“拿去上海买,店前面搞个大海报;带上关键词「谁说馒头是脏碳水?100%山东XX地全麦面粉,全程可溯源,低升糖指数,咖馒饱腹好壮态CP」……“还有人说拿去上海卖,宣传是山东非遗馒头。
其实4000元一份的大象粑粑也好,“卖给上海人”的网络段子也罢。这背后映照的其实是一份饮食人类学研究。大厂打工人吃花样食堂;工地民工只选十块钱盒饭;减脂白领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PPT;每个消费群体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贵是贱,是值是冤,我们无意评判,都是个人选择。
真正出现问题的不是消费者的习惯;4000块大象粑粑可能涉嫌诈骗;
40块的一餐也不见得完全安全。无论哪个消费阶级,无论什么消费习惯;都有可能碰见专属自己的诈骗。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那些用概念将商品本身夸张化的商家里。出现在那些违背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初心的经营者中;赵丽蓉老师在春晚上写下“货真价实”的四个大字不该被遗忘。每年315曝光的问题,已经是最好的证据。货真价实是商家们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每次都要等“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