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期刊》8月28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回顾F-22战斗机的出口禁令,认为这是美国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战略失误之一。
文章指出,F-22是目前“全球最强”的制空战斗机,但美国在1998年通过《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禁止向任何国家出口F-22,理由是担心核心技术泄露,导致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最亲密的盟友无法获得这款顶尖平台。
短期看,这一政策让美国保住了技术优势,但长期后果却十分严重:生产线提前关闭,单机成本飙升,供应链大量流失,导致美军至今仅装备不到200架F-22。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当盟友无法共享顶尖制空能力时,中国的歼-20正快速形成规模化部署,导致美方的制空优势将逐渐消失。
文章认为,F-35虽然数量多,但它的设计定位并非空优战机,在纯粹的制空作战中无法取代F-22,这给东亚和欧洲盟友留下了明显的防御缺口。
(美媒报道截图,标题:美国在F-22上的重大失误至今仍令人痛心)
回头来看,F-22的出口禁令,确实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首先,在工业层面,美国最初计划生产750架F-22,但因为没有盟友订单,生产规模被一再压缩,最终在2011年提前停产,仅制造195架,导致单机成本攀升到1.5亿美元以上。
生产线的关闭不仅让供应链萎缩,相关隐身涂层、复合材料、雷达与发动机的产业能力大幅流失,重启成本高达250亿美元,几乎不可能再恢复。
再看战略层面,F-22是美国唯一一款专门为夺取绝对制空权而设计的五代机,盟友拿不到这款机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F-35,但F-35的核心定位是多用途,空战机动性、瞬时推重比、隐身优化等指标均不及F-22。
如今,中国的歼-20批量列装,配合PL-15远程空空导弹,在东亚方向形成了区域优势,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只能依赖数量有限的F-35来补位,在高端空战中没有任何压制力可言。
而在联盟层面,由于F-22的技术封锁,盟友被迫自主研发高端战机,导致平台标准碎片化:欧洲搞FCAS、英日意搞GCAP、韩国做KF-21、日本推F-X。
表面上看多样化,但意味着整个后勤和战术体系越来越割裂,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美国在第五代战斗机时代的领先优势已经被抹除。
(美国战机)
当然,找问题都会找,尤其是马后炮,回头看,很多事情都让人后悔,但如果放在F-22刚问世的1990年代,美国的决策并没有错。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冷战刚刚结束,美军仍处于压倒性技术优势期,俄罗斯陷入衰退,中国更是连四代机都没摸到边。
彼时的歼-8II刚刚服役,雷达探测距离、导弹挂载量、机动性等核心指标全面落后,连对空导弹大多还停留在半主动制导阶段,根本无法构成对F-15、F-16的威胁,更不用说F-22这种跨代平台。
而在美国军方的战略设想中,F-22原本就是为应对高烈度全面战争而生的高端杀器,属于技术压制型平台,并不面向多用途或广泛出口。其隐身设计、推重比、超音速巡航能力、态势感知系统,构成了空战代差,这是压箱底的东西。
而且当时美国已开始筹划F-35,用于满足广泛盟友需求。
F-22定位是高端自用,F-35则是开放给盟友,形成高低搭配模式。
有毛病吗?没毛病!完全符合当时的战略逻辑。
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空军发展速度出现了严重误判。
歼-20在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比美国预期整整提前了15年。
PL-15远程导弹直接碾压了美军现役AIM-120D。
中国快速整合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雷达、数据链等全产业链,形成规模化量产能力,如今歼-20数量已经超过美军F-22现役规模。
原本美国设想用少量F-22配合大规模F-35,维持长期代差优势,但这一假设被中国空军的崛起彻底打破。
所以说,美国真正的战略失误,不在于F-22是否出口,而在于错判了中国的技术追赶速度。
美媒现在的批评,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往回推30年,告诉美国中国空军现在的水平,只会被当成科幻故事,美国再怎么想,也想不到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就把代差抹平并在数量上实现了反超。
(中国战机)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F-22的生产线早在2011年就关闭,相关供应链高度解散,重新启动已经不现实,且技术很多出现断代。
美军寄希望于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但最快也要2030年后才能服役,而在未来这五到七年里,美军和盟友在亚太方向的制空优势存在明显真空。
F-35虽然数量庞大,但性能无法硬碰硬对抗歼-20,而且哪怕仅从数量来说,中国在台海和东海的部署速度也比美方更快。
所以说,现在美国已经处在彻底没招了的状态,只能寄希望于六代机时代进行调整,但以中美当前的进度来看,六代机时代美国恐怕连一分一秒的都领先不了。
美国《国家安全期刊》8月28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回顾F-22战斗机的出口禁令,认为这是美国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战略失误之一。
文章指出,F-22是目前“全球最强”的制空战斗机,但美国在1998年通过《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禁止向任何国家出口F-22,理由是担心核心技术泄露,导致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最亲密的盟友无法获得这款顶尖平台。
短期看,这一政策让美国保住了技术优势,但长期后果却十分严重:生产线提前关闭,单机成本飙升,供应链大量流失,导致美军至今仅装备不到200架F-22。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当盟友无法共享顶尖制空能力时,中国的歼-20正快速形成规模化部署,导致美方的制空优势将逐渐消失。
文章认为,F-35虽然数量多,但它的设计定位并非空优战机,在纯粹的制空作战中无法取代F-22,这给东亚和欧洲盟友留下了明显的防御缺口。
(美媒报道截图,标题:美国在F-22上的重大失误至今仍令人痛心)
回头来看,F-22的出口禁令,确实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首先,在工业层面,美国最初计划生产750架F-22,但因为没有盟友订单,生产规模被一再压缩,最终在2011年提前停产,仅制造195架,导致单机成本攀升到1.5亿美元以上。
生产线的关闭不仅让供应链萎缩,相关隐身涂层、复合材料、雷达与发动机的产业能力大幅流失,重启成本高达250亿美元,几乎不可能再恢复。
再看战略层面,F-22是美国唯一一款专门为夺取绝对制空权而设计的五代机,盟友拿不到这款机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F-35,但F-35的核心定位是多用途,空战机动性、瞬时推重比、隐身优化等指标均不及F-22。
如今,中国的歼-20批量列装,配合PL-15远程空空导弹,在东亚方向形成了区域优势,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只能依赖数量有限的F-35来补位,在高端空战中没有任何压制力可言。
而在联盟层面,由于F-22的技术封锁,盟友被迫自主研发高端战机,导致平台标准碎片化:欧洲搞FCAS、英日意搞GCAP、韩国做KF-21、日本推F-X。
表面上看多样化,但意味着整个后勤和战术体系越来越割裂,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美国在第五代战斗机时代的领先优势已经被抹除。
(美国战机)
当然,找问题都会找,尤其是马后炮,回头看,很多事情都让人后悔,但如果放在F-22刚问世的1990年代,美国的决策并没有错。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冷战刚刚结束,美军仍处于压倒性技术优势期,俄罗斯陷入衰退,中国更是连四代机都没摸到边。
彼时的歼-8II刚刚服役,雷达探测距离、导弹挂载量、机动性等核心指标全面落后,连对空导弹大多还停留在半主动制导阶段,根本无法构成对F-15、F-16的威胁,更不用说F-22这种跨代平台。
而在美国军方的战略设想中,F-22原本就是为应对高烈度全面战争而生的高端杀器,属于技术压制型平台,并不面向多用途或广泛出口。其隐身设计、推重比、超音速巡航能力、态势感知系统,构成了空战代差,这是压箱底的东西。
而且当时美国已开始筹划F-35,用于满足广泛盟友需求。
F-22定位是高端自用,F-35则是开放给盟友,形成高低搭配模式。
有毛病吗?没毛病!完全符合当时的战略逻辑。
(美国战机)
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空军发展速度出现了严重误判。
歼-20在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比美国预期整整提前了15年。
PL-15远程导弹直接碾压了美军现役AIM-120D。
中国快速整合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雷达、数据链等全产业链,形成规模化量产能力,如今歼-20数量已经超过美军F-22现役规模。
原本美国设想用少量F-22配合大规模F-35,维持长期代差优势,但这一假设被中国空军的崛起彻底打破。
所以说,美国真正的战略失误,不在于F-22是否出口,而在于错判了中国的技术追赶速度。
美媒现在的批评,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往回推30年,告诉美国中国空军现在的水平,只会被当成科幻故事,美国再怎么想,也想不到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就把代差抹平并在数量上实现了反超。
(中国战机)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F-22的生产线早在2011年就关闭,相关供应链高度解散,重新启动已经不现实,且技术很多出现断代。
美军寄希望于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但最快也要2030年后才能服役,而在未来这五到七年里,美军和盟友在亚太方向的制空优势存在明显真空。
F-35虽然数量庞大,但性能无法硬碰硬对抗歼-20,而且哪怕仅从数量来说,中国在台海和东海的部署速度也比美方更快。
所以说,现在美国已经处在彻底没招了的状态,只能寄希望于六代机时代进行调整,但以中美当前的进度来看,六代机时代美国恐怕连一分一秒的都领先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