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成都市民发现,当年政府斥巨资兴建的“环城绿道”拆除了绿化植物,种上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这是怎么回事?有媒体联系了相关部门得到回应,称相关市民反映的“拆绿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但均属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动复耕,不存在违规之处。
对此,有网友表示,成都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串联起121个公园,自己和朋友经常沿途骑行欣赏美景。
在得知上述消息后,其失望的表示:
“花了341亿打造的天府绿道公园。这得收多少大米才能回本?作为农盲,我还是上网学习了一下。一亩水稻的利润在770元人民币算是比较高的。在不算地租的情况下。10万亩地一年能赚7700万……嗯,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园成本。”
“这没有算复耕的费用,拆迁,养田培肥,引水等等。仅仅就是在正常的稻田上种水稻。就算双季种植,也是同样利润也要2214年。”
该网友最后无奈的吐槽:“真是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责任啊。这算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啊!比秦始皇修长城还伟大。”
有关上述“退林还耕”的争议,有人认为,天府绿道并非仅仅是一条绿色通道,而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性、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系统。成都天府绿道的复垦复耕并不是要把原有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而是对原有农用地进行合理利用。这一举措旨在确保粮食安全,同时满足耕地红线要求。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当年斥资341亿兴建,如今又要改回去,这些钱难道不是都打水漂了吗?这是形式主义或权宜之计,是浪费资源的行为。
二
你不必是成都人,也不必去成都旅游,这三个理由足够,成都被铲平的十万亩公园,与你有关。
第一个理由,耗资巨大的环城公园,花费的是全国人民的公共财政资金。
虽然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是西部中心;虽然四川是全国GDP总量第六的经济大省,虽然成都是全国GDP总量第七的大都市;但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是欠发达地区。
用一个数据来佐证,四川省持续多年是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一大省份。2023年,四川省将接收约5880亿元,超过第二名河南省的约5100亿元达到780亿元之多,按比例计算高出15%。
四川和河南在很多方面相似,简要做一个比较的话,2022年四川人口8368万人,河南人口9872万;四川GDP总量5.67万亿元,河南GDP总量6.13万亿元;四川人均GDP6.78万元,河南人均GDP6.21万元,都没有达到全国人均GDP的8.57万元。
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四川省人均接收约7000元,河南省人均接收约5200元。换一个算法,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每个人为四川支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约420元。
成都的环城公园总投资金额,暂时查不到官方、准确的数据,以网传的341亿元为例,平均摊到全国每个人身上,大约24元。
第二个理由,粮食安全。
关于为什么铲平公园种粮食,许多网友都提出了疑问,目前官方回应并不多,根据腾讯网4月19日登载的“上游新闻”的文章,这个措施的依据是保障粮食安全。原文如下:
“成都兴城集团纪委书记孙泽晖提出,坚决完成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任务。绿道团队推动环城生态区逐步转变为城市产粮区,是保护耕地工作的具体执行。”
但是,与此对照的是,近年来全国粮食每年都是丰收。农业农村部网站在1月10日登载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四川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700亿斤》,摘录原文如下:
“702.1亿斤!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9695.3万亩、居全国第6位,粮食产量702.1亿斤、居全国第9位,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虽然,一方面铲平公园种粮食,一方面粮食基地四川省连年丰收,看似违和,然而很多网友也提出,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很大,粮食安全的确值得关注。
第三个问题,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
成都这次铲平公园种粮食的举措,原本是符合保障粮食安全的方针,之所以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议,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可惜!因为复耕的不是荒山荒地,而是花费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了几百亿资金、定位成四川省和成都市面向世界的名片的王牌工程,环城公园。
不仅是四川人、成都人,许多人都对这个规划、这个工程,期望甚高。
直到去年,成都官方媒体依然在大力宣传、推介这个环城公园,而从社会反响来看,大部分普通百姓也很认可、很欢迎这个环城公园。
那么,对成都以外的人来说,恐怕最大的疑虑就是,类似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城市,自己的身边。
因为,成都的环城公园的反复之间,显然埋下了一个法律、政策的悬疑:
中国是有国土规划的,如果这十万亩土地的性质是耕地,那么之前十几年建设公园全部违法;如果这十万亩土地本来就是绿化景观用地,那么变回耕地的决策有什么意义?——难道,成都政府这么短时间内就已经完成了十万亩土地的国土规划变更?
按照前文提到的报道,
“相关人士解释称,整改项目的土地,并不涉及土地性质改变的问题,‘从一开始都是耕地,复耕复垦里面的“复”字就是恢复的意思’。除了绕城绿道,成都城区内多地也在推动‘复耕复产’工作。”
也就是说,根据成都方面的“相关人员”解释,成都环城公园复耕的十万亩土地,其性质原本就是耕地。
问题是,之前轰轰烈烈的建设环城公园,从规划到立项,再到投入真金白银建设,再到铺天盖地的宣传,莫非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几百亿投资,十万亩土地,十几年建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同一场风,或者一场运动。
任谁都一时难以消化吧。
近日,很多成都市民发现,当年政府斥巨资兴建的“环城绿道”拆除了绿化植物,种上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这是怎么回事?有媒体联系了相关部门得到回应,称相关市民反映的“拆绿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但均属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动复耕,不存在违规之处。
对此,有网友表示,成都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串联起121个公园,自己和朋友经常沿途骑行欣赏美景。
在得知上述消息后,其失望的表示:
“花了341亿打造的天府绿道公园。这得收多少大米才能回本?作为农盲,我还是上网学习了一下。一亩水稻的利润在770元人民币算是比较高的。在不算地租的情况下。10万亩地一年能赚7700万……嗯,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园成本。”
“这没有算复耕的费用,拆迁,养田培肥,引水等等。仅仅就是在正常的稻田上种水稻。就算双季种植,也是同样利润也要2214年。”
该网友最后无奈的吐槽:“真是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责任啊。这算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啊!比秦始皇修长城还伟大。”
有关上述“退林还耕”的争议,有人认为,天府绿道并非仅仅是一条绿色通道,而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性、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系统。成都天府绿道的复垦复耕并不是要把原有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而是对原有农用地进行合理利用。这一举措旨在确保粮食安全,同时满足耕地红线要求。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当年斥资341亿兴建,如今又要改回去,这些钱难道不是都打水漂了吗?这是形式主义或权宜之计,是浪费资源的行为。
二
你不必是成都人,也不必去成都旅游,这三个理由足够,成都被铲平的十万亩公园,与你有关。
第一个理由,耗资巨大的环城公园,花费的是全国人民的公共财政资金。
虽然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是西部中心;虽然四川是全国GDP总量第六的经济大省,虽然成都是全国GDP总量第七的大都市;但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是欠发达地区。
用一个数据来佐证,四川省持续多年是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一大省份。2023年,四川省将接收约5880亿元,超过第二名河南省的约5100亿元达到780亿元之多,按比例计算高出15%。
四川和河南在很多方面相似,简要做一个比较的话,2022年四川人口8368万人,河南人口9872万;四川GDP总量5.67万亿元,河南GDP总量6.13万亿元;四川人均GDP6.78万元,河南人均GDP6.21万元,都没有达到全国人均GDP的8.57万元。
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四川省人均接收约7000元,河南省人均接收约5200元。换一个算法,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每个人为四川支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约420元。
成都的环城公园总投资金额,暂时查不到官方、准确的数据,以网传的341亿元为例,平均摊到全国每个人身上,大约24元。
第二个理由,粮食安全。
关于为什么铲平公园种粮食,许多网友都提出了疑问,目前官方回应并不多,根据腾讯网4月19日登载的“上游新闻”的文章,这个措施的依据是保障粮食安全。原文如下:
“成都兴城集团纪委书记孙泽晖提出,坚决完成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任务。绿道团队推动环城生态区逐步转变为城市产粮区,是保护耕地工作的具体执行。”
但是,与此对照的是,近年来全国粮食每年都是丰收。农业农村部网站在1月10日登载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四川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700亿斤》,摘录原文如下:
“702.1亿斤!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9695.3万亩、居全国第6位,粮食产量702.1亿斤、居全国第9位,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虽然,一方面铲平公园种粮食,一方面粮食基地四川省连年丰收,看似违和,然而很多网友也提出,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很大,粮食安全的确值得关注。
第三个问题,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
成都这次铲平公园种粮食的举措,原本是符合保障粮食安全的方针,之所以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议,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可惜!因为复耕的不是荒山荒地,而是花费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了几百亿资金、定位成四川省和成都市面向世界的名片的王牌工程,环城公园。
不仅是四川人、成都人,许多人都对这个规划、这个工程,期望甚高。
直到去年,成都官方媒体依然在大力宣传、推介这个环城公园,而从社会反响来看,大部分普通百姓也很认可、很欢迎这个环城公园。
那么,对成都以外的人来说,恐怕最大的疑虑就是,类似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城市,自己的身边。
因为,成都的环城公园的反复之间,显然埋下了一个法律、政策的悬疑:
中国是有国土规划的,如果这十万亩土地的性质是耕地,那么之前十几年建设公园全部违法;如果这十万亩土地本来就是绿化景观用地,那么变回耕地的决策有什么意义?——难道,成都政府这么短时间内就已经完成了十万亩土地的国土规划变更?
按照前文提到的报道,
“相关人士解释称,整改项目的土地,并不涉及土地性质改变的问题,‘从一开始都是耕地,复耕复垦里面的“复”字就是恢复的意思’。除了绕城绿道,成都城区内多地也在推动‘复耕复产’工作。”
也就是说,根据成都方面的“相关人员”解释,成都环城公园复耕的十万亩土地,其性质原本就是耕地。
问题是,之前轰轰烈烈的建设环城公园,从规划到立项,再到投入真金白银建设,再到铺天盖地的宣传,莫非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几百亿投资,十万亩土地,十几年建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同一场风,或者一场运动。
任谁都一时难以消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