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董明珠多番公开炮轰、与格力对簿公堂数十次的奥克斯电气(以下简称“奥克斯”),如今终于站在了IPO的关键节点之上。
上月中旬,奥克斯正式向港交所递表。若顺利完成IPO,奥克斯将与美的、海尔智家等家电巨头齐聚港股,抢夺投资者们的注意力。
在招股书中,奥克斯这样自我介绍道:“大众市场家用空调第一”“全球空调行业第五”……不过仍难掩其身后的麻烦——关于钱,关于技术,也关于公司整体的形象。
如今,奥克斯能否借迟来的上市走出眼下的困境?
“价格杀手”
1994年,奥克斯空调问世。
那是个家电行业尚以高利润率著称、大小企业们前赴后继入局的年代。彼时,空调正经历由奢侈品向日常耐用品转型,需求迅速释放,国内市场涌现了近400个注册品牌,索尼、松下等也纷纷组建合资企业进入中国。
其中,行业老大春兰于当年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实现53亿元营收、6亿元净利润,并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价一路上涨。而后来的空调巨头美的和格力,前者空调产量不足春兰的1/5,后者销售额则只是春兰净利润的规模。
诞生之初的前七年里,奥克斯在这样的战局中可谓寂寂无名。
直到2002年,借入选首批20家空调免检企业的机会,奥克斯发布《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详细列出空调每个部件的成本,公开其一款售价1880元的1.5匹空调,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分别为1378元、370元,卖一台厂家赚52元;而当时市面上其他厂商的同规格空调均价在3000元左右。
由此,奥克斯宣布将自家主打机型平均降价20%以上,向一众前辈发起了口号为“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随之,奥克斯喜提“价格杀手”称号,迅速出圈,抢占市场份额,当年便以157万台的销量迈入行业四强。
而平价空调,至今仍是奥克斯的主战场。在招股书中,奥克斯将自己介绍为中国大众市场家用空调品牌第一。据其定义,大众市场即产品单价低于2500元的空调消费市场。
不同的是,在家用之外,奥克斯又将覆盖场景延伸向了写字楼、商场等商用场景。但目前来看,家用空调仍是其核心支柱。
根据招股书,去年前9个月,奥克斯营收为242.78亿元,空调贡献98%以上,其中家用空调占了总营收的88.32%。
2024年前三季度,奥克斯营收构成。图/中国新闻周刊整理自招股书
在家电行业专家丁少将看来,奥克斯的特点是品牌资产集中于单一品类,有助于培养用户心智,同时其非常擅长打造性价比产品,这也让奥克斯得以在日益激烈的空调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如此特点,也让奥克斯海外业务稳步提升。招股书显示,其业务已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前三季度,其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5.9%。
这或许也能解释,去年前三季度,在中国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7.8%(奥维云网数据),及同样以空调为核心业务的格力营收同比下降5.34%的情况下,奥克斯营收为何能获得15.40%的增长。
若将时间拉长,奥克斯2022年、2023年均保持着不错的增速,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7.89%、27.16%。虽营收规模与格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譬如2023年奥克斯的210.39亿元对格力的2039.79亿元,但与同期格力营收0.60%、7.93%的涨幅相比,奥克斯的未来似乎还有空间。
奥克斯与格力营收对比。图/中国新闻周刊整理自招股书、财报
核心技术受制
但涨势不错的同时,奥克斯的隐忧也并不少。
从业绩上看,与其他家电企业相比,奥克斯的毛利率并不高。
根据招股书,去年前三季度,奥克斯综合毛利率为21.46%,与此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同期,美的、海尔智家、格力的综合毛利率则分别为26.76%、30.85%、30.21%。若单以空调业务毛利率对比,去年前三季度,奥克斯未达20%,格力则在30%以上。
“制约奥克斯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是它的定价策略。较低的价格虽然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利润空间,且导致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表示,考虑到营收规模间的差距,奥克斯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控制可能不如竞争对手有效,这也会对其毛利率造成影响。
这背后延伸的一个问题是,奥克斯在空调的核心技术上与格力、美的等企业仍存在差距。
奥克斯在招股书中也坦承,包括空调的“心脏”压缩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于外部采购。而像格力和美的,则均具备压缩机自主生产能力,前者完全自研,后者则通过收购日本东芝实现技术自主。
丁少将指出,奥克斯的生产模式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问题。“在产业链合作共赢的时代里,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从头到尾把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做一遍。但客观来说,没有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那么在成本控制以及产品技术的迭代方面,就会处于劣势。”
“核心零部件存在对外采购的依赖,也会让奥克斯面临供应链风险。”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对中国新闻周刊补充。
而技术专利纠纷,正是导致格力与奥克斯缠斗十余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2013年,董明珠便曾公开指责奥克斯挖自家的人,目的是“偷技术”。2015年,格力首次将奥克斯告上法庭,指控其侵犯3项新型实用专利,并以格力胜诉告终。2017年,格力再对奥克斯提起诉讼,涉及多项专利侵权,最终奥克斯被判向格力赔偿4000万元,轰动一时。浙商杂志在2023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提及,截至当时,格力共27次起诉奥克斯侵权,全部胜诉。
奥克斯也曾反击。2017年及2018年,奥克斯三度起诉格力侵权,后均因涉案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选择撤诉。根据公开资料,面对格力,奥克斯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迎战,至今仍未尝一胜。
专利之争,后续也演变成了格力对奥克斯空调产品的一记重锤。
2019年6月,格力在其官微上发文,向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举报奥克斯销售不合格空调,涉及能耗虚标等问题。随后,奥克斯发表声明回应称,格力举报行为属于诋毁,涉嫌不正当竞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不过次年,宁波市监局便责令奥克斯整改利用能效标识进行虚假宣传的做法,并罚款10万元。
根据上海清算所发布的奥克斯集团年报,2020年,奥克斯营收较上年的250.48亿元大跌35.25%,至162.18亿元。此后其营收虽逐年回升,但至2023年的248.32亿元,仍未回到2019年的水平。
在这些因技术而起的大大小小的纷争中,奥克斯损失的既有真金白银,亦有难以估量的品牌形象与价值。
“家电的竞争最终仍然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最终落在核心技术的竞争中。”屈放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而对于站在上市关口的奥克斯来说,这意味着其仍有重要的功课需要补足。
急转港股
这一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被进一步放大。
据奥克斯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8~2023年,全球空调市场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国内市场则为2.9%。空调渗透率的提升、产品创新不足、房地产的不景气及消费行为趋于保守等因素影响下,整个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于奥克斯而言,前有同期巨头格力、美的,规模、产品分布难以匹敌;后有小米这样的新秀,以性价比及智能家居生态快速崛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去年,美的、格力、小米分列线上份额前三名,奥克斯则位列第五。
更何况,相比于其他对手各有多元化通道,业务单一的奥克斯尚无其他退路。
当然,空调行业仍有更多空间等待玩家挖掘。在丁少将看来,整个行业未来有两大发展机遇,一是全球绿色低碳的产业趋势下,市场对高节能、低碳的空调产品仍有较大需求;二是随着AI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空气调节等效果的智能化需求仍待满足。“对企业来说,加强技术方面的投入,构建科技竞争壁垒将是非常重要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奥克斯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
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底,奥克斯宣布与松下达成研发与生产战略合作,在安徽芜湖建设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一期投资超过22亿元。“进一步提升一体化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招股书中,奥克斯如此介绍这次合作的意义。
在销售方面,奥克斯也在探索转型之路,并持续加强销售和经销渠道建设。
但研发投入、制造能力升级和渠道建设,都是需要大本钱的。与同行相比,奥克斯并不宽裕。
从净利润水平来看,2022年、2023年及去年9月,奥克斯分别实现净利润14.42亿元、24.87亿元、27.16亿元,同期,格力净利润分别为245.07亿元、290.17亿元、219.61亿元,美的则更高。
与此同时,去年前三季度,奥克斯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近40%至约25亿元;截至该期末,奥克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8.9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1.02亿元。截至2024年9月,奥克斯的资产负债率达到84.6%,大幅高于同期美的和格力的约65%,存在较高的风险。
自身资金并不算充足的同时,奥克斯自2016年底计划上交所上市、2018年10月开始上市辅导至今,迟迟还未能打开二级市场的融资渠道,进度远落后于头部家电企业。
“奥克斯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调节发展速度与资金充足间的平衡。因此上市融资对奥克斯而言较为迫切。”屈放分析。
这或许也是奥克斯筹谋A股上市八年后,改道港股的原因之一。“港股上市相对容易,监管要求相对简单,审核周期较短,更符合奥克斯早日实现上市的诉求;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更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有助于奥克斯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袁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同时柏文喜指出,A股市场家电企业众多,奥克斯在200多亿元营收的规模下,较难在A股市场获得足够的关注,而港股市场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奥克斯表现出的增长性符合港交所的取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奥克斯于去年前三季度进行了一次37.9亿元的分红。这个数字,是其当期内净利润的1.4倍。这也让不少投资者生出了对其融资动机的质疑。
对此,康德智库专家、北京清律(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齐鹏帅分析,IPO前的大额分红,一方面会导致公司资金压力的必然上升,此时公司如果严重依赖IPO的募资运营,会导致市场对于公司发展潜力的判断,进而影响股价;另一方面,大额分红多数情况下会引起市场的关注,此时还在IPO的企业也会因此遭遇监管机构延长问询周期,同时对分红的合理性以及资金来源进行说明的要求。此外,大额分红如果主要流向控股股东,会导致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负面评价。
从这一点来看,奥克斯能否如愿登陆港股,又能否在投资者那儿拿到期待中的市值,仍有待观望。
曾被董明珠多番公开炮轰、与格力对簿公堂数十次的奥克斯电气(以下简称“奥克斯”),如今终于站在了IPO的关键节点之上。
上月中旬,奥克斯正式向港交所递表。若顺利完成IPO,奥克斯将与美的、海尔智家等家电巨头齐聚港股,抢夺投资者们的注意力。
在招股书中,奥克斯这样自我介绍道:“大众市场家用空调第一”“全球空调行业第五”……不过仍难掩其身后的麻烦——关于钱,关于技术,也关于公司整体的形象。
如今,奥克斯能否借迟来的上市走出眼下的困境?
“价格杀手”
1994年,奥克斯空调问世。
那是个家电行业尚以高利润率著称、大小企业们前赴后继入局的年代。彼时,空调正经历由奢侈品向日常耐用品转型,需求迅速释放,国内市场涌现了近400个注册品牌,索尼、松下等也纷纷组建合资企业进入中国。
其中,行业老大春兰于当年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实现53亿元营收、6亿元净利润,并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价一路上涨。而后来的空调巨头美的和格力,前者空调产量不足春兰的1/5,后者销售额则只是春兰净利润的规模。
诞生之初的前七年里,奥克斯在这样的战局中可谓寂寂无名。
直到2002年,借入选首批20家空调免检企业的机会,奥克斯发布《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详细列出空调每个部件的成本,公开其一款售价1880元的1.5匹空调,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分别为1378元、370元,卖一台厂家赚52元;而当时市面上其他厂商的同规格空调均价在3000元左右。
由此,奥克斯宣布将自家主打机型平均降价20%以上,向一众前辈发起了口号为“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随之,奥克斯喜提“价格杀手”称号,迅速出圈,抢占市场份额,当年便以157万台的销量迈入行业四强。
而平价空调,至今仍是奥克斯的主战场。在招股书中,奥克斯将自己介绍为中国大众市场家用空调品牌第一。据其定义,大众市场即产品单价低于2500元的空调消费市场。
不同的是,在家用之外,奥克斯又将覆盖场景延伸向了写字楼、商场等商用场景。但目前来看,家用空调仍是其核心支柱。
根据招股书,去年前9个月,奥克斯营收为242.78亿元,空调贡献98%以上,其中家用空调占了总营收的88.32%。
2024年前三季度,奥克斯营收构成。图/中国新闻周刊整理自招股书
在家电行业专家丁少将看来,奥克斯的特点是品牌资产集中于单一品类,有助于培养用户心智,同时其非常擅长打造性价比产品,这也让奥克斯得以在日益激烈的空调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如此特点,也让奥克斯海外业务稳步提升。招股书显示,其业务已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前三季度,其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5.9%。
这或许也能解释,去年前三季度,在中国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7.8%(奥维云网数据),及同样以空调为核心业务的格力营收同比下降5.34%的情况下,奥克斯营收为何能获得15.40%的增长。
若将时间拉长,奥克斯2022年、2023年均保持着不错的增速,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7.89%、27.16%。虽营收规模与格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譬如2023年奥克斯的210.39亿元对格力的2039.79亿元,但与同期格力营收0.60%、7.93%的涨幅相比,奥克斯的未来似乎还有空间。
奥克斯与格力营收对比。图/中国新闻周刊整理自招股书、财报
核心技术受制
但涨势不错的同时,奥克斯的隐忧也并不少。
从业绩上看,与其他家电企业相比,奥克斯的毛利率并不高。
根据招股书,去年前三季度,奥克斯综合毛利率为21.46%,与此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同期,美的、海尔智家、格力的综合毛利率则分别为26.76%、30.85%、30.21%。若单以空调业务毛利率对比,去年前三季度,奥克斯未达20%,格力则在30%以上。
“制约奥克斯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是它的定价策略。较低的价格虽然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利润空间,且导致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表示,考虑到营收规模间的差距,奥克斯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控制可能不如竞争对手有效,这也会对其毛利率造成影响。
这背后延伸的一个问题是,奥克斯在空调的核心技术上与格力、美的等企业仍存在差距。
奥克斯在招股书中也坦承,包括空调的“心脏”压缩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于外部采购。而像格力和美的,则均具备压缩机自主生产能力,前者完全自研,后者则通过收购日本东芝实现技术自主。
丁少将指出,奥克斯的生产模式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问题。“在产业链合作共赢的时代里,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从头到尾把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做一遍。但客观来说,没有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那么在成本控制以及产品技术的迭代方面,就会处于劣势。”
“核心零部件存在对外采购的依赖,也会让奥克斯面临供应链风险。”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对中国新闻周刊补充。
而技术专利纠纷,正是导致格力与奥克斯缠斗十余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2013年,董明珠便曾公开指责奥克斯挖自家的人,目的是“偷技术”。2015年,格力首次将奥克斯告上法庭,指控其侵犯3项新型实用专利,并以格力胜诉告终。2017年,格力再对奥克斯提起诉讼,涉及多项专利侵权,最终奥克斯被判向格力赔偿4000万元,轰动一时。浙商杂志在2023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提及,截至当时,格力共27次起诉奥克斯侵权,全部胜诉。
奥克斯也曾反击。2017年及2018年,奥克斯三度起诉格力侵权,后均因涉案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选择撤诉。根据公开资料,面对格力,奥克斯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迎战,至今仍未尝一胜。
专利之争,后续也演变成了格力对奥克斯空调产品的一记重锤。
2019年6月,格力在其官微上发文,向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举报奥克斯销售不合格空调,涉及能耗虚标等问题。随后,奥克斯发表声明回应称,格力举报行为属于诋毁,涉嫌不正当竞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不过次年,宁波市监局便责令奥克斯整改利用能效标识进行虚假宣传的做法,并罚款10万元。
根据上海清算所发布的奥克斯集团年报,2020年,奥克斯营收较上年的250.48亿元大跌35.25%,至162.18亿元。此后其营收虽逐年回升,但至2023年的248.32亿元,仍未回到2019年的水平。
在这些因技术而起的大大小小的纷争中,奥克斯损失的既有真金白银,亦有难以估量的品牌形象与价值。
“家电的竞争最终仍然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最终落在核心技术的竞争中。”屈放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而对于站在上市关口的奥克斯来说,这意味着其仍有重要的功课需要补足。
急转港股
这一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被进一步放大。
据奥克斯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8~2023年,全球空调市场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国内市场则为2.9%。空调渗透率的提升、产品创新不足、房地产的不景气及消费行为趋于保守等因素影响下,整个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于奥克斯而言,前有同期巨头格力、美的,规模、产品分布难以匹敌;后有小米这样的新秀,以性价比及智能家居生态快速崛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去年,美的、格力、小米分列线上份额前三名,奥克斯则位列第五。
更何况,相比于其他对手各有多元化通道,业务单一的奥克斯尚无其他退路。
当然,空调行业仍有更多空间等待玩家挖掘。在丁少将看来,整个行业未来有两大发展机遇,一是全球绿色低碳的产业趋势下,市场对高节能、低碳的空调产品仍有较大需求;二是随着AI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空气调节等效果的智能化需求仍待满足。“对企业来说,加强技术方面的投入,构建科技竞争壁垒将是非常重要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奥克斯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
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底,奥克斯宣布与松下达成研发与生产战略合作,在安徽芜湖建设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一期投资超过22亿元。“进一步提升一体化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招股书中,奥克斯如此介绍这次合作的意义。
在销售方面,奥克斯也在探索转型之路,并持续加强销售和经销渠道建设。
但研发投入、制造能力升级和渠道建设,都是需要大本钱的。与同行相比,奥克斯并不宽裕。
从净利润水平来看,2022年、2023年及去年9月,奥克斯分别实现净利润14.42亿元、24.87亿元、27.16亿元,同期,格力净利润分别为245.07亿元、290.17亿元、219.61亿元,美的则更高。
与此同时,去年前三季度,奥克斯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近40%至约25亿元;截至该期末,奥克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8.9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1.02亿元。截至2024年9月,奥克斯的资产负债率达到84.6%,大幅高于同期美的和格力的约65%,存在较高的风险。
自身资金并不算充足的同时,奥克斯自2016年底计划上交所上市、2018年10月开始上市辅导至今,迟迟还未能打开二级市场的融资渠道,进度远落后于头部家电企业。
“奥克斯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调节发展速度与资金充足间的平衡。因此上市融资对奥克斯而言较为迫切。”屈放分析。
这或许也是奥克斯筹谋A股上市八年后,改道港股的原因之一。“港股上市相对容易,监管要求相对简单,审核周期较短,更符合奥克斯早日实现上市的诉求;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更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有助于奥克斯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袁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同时柏文喜指出,A股市场家电企业众多,奥克斯在200多亿元营收的规模下,较难在A股市场获得足够的关注,而港股市场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奥克斯表现出的增长性符合港交所的取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奥克斯于去年前三季度进行了一次37.9亿元的分红。这个数字,是其当期内净利润的1.4倍。这也让不少投资者生出了对其融资动机的质疑。
对此,康德智库专家、北京清律(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齐鹏帅分析,IPO前的大额分红,一方面会导致公司资金压力的必然上升,此时公司如果严重依赖IPO的募资运营,会导致市场对于公司发展潜力的判断,进而影响股价;另一方面,大额分红多数情况下会引起市场的关注,此时还在IPO的企业也会因此遭遇监管机构延长问询周期,同时对分红的合理性以及资金来源进行说明的要求。此外,大额分红如果主要流向控股股东,会导致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负面评价。
从这一点来看,奥克斯能否如愿登陆港股,又能否在投资者那儿拿到期待中的市值,仍有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