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属于单身人士的节日,很多人戏谑地称其为“光棍节”。
提及光棍,中国还真不少。目前,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岁~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权威预计显示,2020年中国的“剩男”规模将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2013年估计2400万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将终身打“光棍”。
但在现实生活中,女生愁嫁的现象比男生愁娶的现象普遍得多。在出生性别比高居不下的现状下,按理应该表现为男多女少的社会,为什么“剩女”群体还如此庞大呢?
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全世界范围看,约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即出生100个女婴对应出生的男婴数)偏高,但中国最为严重,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其次是持续时间最长,超过了30年,同时波及的人口最多。
过去20多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一直高于115,甚至一度高达120,其中一些省份还长期维持在130。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会多出30个男孩。而国际上通常认为的正常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应保持在103-107之间。
2015年底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虽有所下降却仍远超出国际正常水平。而这些男孩长大成人到二十五六的年纪,就会面临结婚难的问题,甚至成为光棍。
男多女少的性别比失衡背后,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而人们之所以会更喜欢生儿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分析发现,对下一代养老的依赖性越强,生男孩的欲望也越强烈。尤其是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农民们可以依赖的惟一基本保障来自家庭,他们也就不得不选择养儿防老。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背景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与低生育率相生相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出生率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男女性别比的悬殊程度。
人口科学研究学者原新就指出,大家少生了,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一个催化剂。在全世界的共同规律中,有男孩偏好文化的国家,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
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B超设备的开始普及,以及后来D N A等检测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为选择生育性别从意愿变成现实。甚至学者指出,因为有了选择性生育,才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总之,重男轻女思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B超的普及和滥用,以及少生政策的催化,共同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
剩女优质,剩男“屌丝”
现今对“剩女”的讨论越来越多,“剩男”这个问题似乎关注不多。身边多数人都在感叹:现在剩女的数量远远多于剩男。事实上,剩男的数量远远大于剩女的数量,剩女多于剩男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根据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岁-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为什么会感觉“剩女”比较多呢?
原因在于,大城市的剩女比率是最大的,她们更易走进公众视野,同时也更急于成婚,于是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剩女”危机便引起关注。另外,女性被亲友逼婚的比例比率大大高于男性,亲人朋友的逼婚压力也会促使大城市里的女光棍们“脱单”心切,也会给人“剩女”多的印象。
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媒体从某网络约会服务商处获悉,在该网站上寻找伴侣的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4倍,为此,男士可免费注册,女性客户则要交费。从事婚恋服务工作的红娘彩虹也发现,就是每次开相亲会时,都会来很多家长,其中女生的家长远远多于男生的家长。
前年,一大型婚恋网站对全国各省份的光棍比率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各地的光棍排行中,大城市的“剩女脱单”最为迫切。其中,北京女光棍比例以36%位居首位。
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男光棍上千万,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剩女难嫁?主要原因是,中国嫁高娶低的梯度婚配模式。农村女孩想嫁进城,工薪女孩想嫁个富裕男孩,这种错位配偶的结果就是,把梯度两端的男女剩下了—高端的“剩女”和低端的“剩男”。
大城市里很多都属于“优质剩女”,大部分为白领人群,有很好的工作,在生活上可以完全独立,这就直接导致了“优质剩女们”对另一半的要求更高,从而“脱单”更难。“一直没碰到合适的人”是她们大龄未婚的主要原因。
很不幸的是,她们眼中的优秀男性在选择对象时,看重的却是女方的颜值、身材和年龄,他们希望找一个颜值高、身材好、年龄小的女生,学历高收入高的优质女并不是他们理想的目标。所以这些优质女便被无情地剩下了。
另一方面,男多女少必然引发“婚姻挤压”,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男性找不到配偶。当90后进入婚育年龄,大约从2015年开始,这种堆积效应就会放大。
此时,女性在婚姻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选择嫁到城里,甚至愿意降低彩礼等条件。
同时,为了增加自己成功的几率,高龄男性会向低年龄女性中择偶,城里大龄男性会找乡下女性,富裕地区的男性会找欠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而“剩男”最后都沉积在贫困地区。大城市的剩女又断然看不上这些剩男,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时评家洪巧俊认为,这些剩男在中国的婚恋市场处于真正的劣势,打光棍的几率几乎是一定的了。应该说,经济贫困型光棍应是中国光棍的主力军。房子、车子、彩礼,彻底压垮了中国男人,而不断上涨的房价,更加重了男人结不起婚的情况,使得贫困地区的光棍不断增多。贫富差距越大,光棍队伍将更加庞大。
除了“下娶上嫁”的婚恋观,很多“剩女”之所以一直单身,与其择偶机会少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快,交友时间少,再加上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突出,使年轻男女交友机会少。
有超过80%的单身女性表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基本是“公司—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去拓展自己的交友圈。还有30%的女性表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谈恋爱”。
此外,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年龄压力比男性大。三十岁是男性在社会上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很多人认为女性到了三十岁,就已经不再年轻,应该把重心放在家庭上,这直接导致女性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增大,很多女性都有一种心理,觉得要趁年轻时多奋斗几年,感情的事先放一边。
“剩男”“剩女”带来的问题
男女比例失调影响我国人口发展。作为直接的生育者,女性“赤字”必然导致出生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减少人口总量和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并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与人口老龄化交织,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长远看,“盈余”男性没有配偶和子嗣,给未来自身养老及其父母养老带来问题。
男女比例失调还带来就业挤压问题,传统女性占优势的岗位可能会被男性挤压,对妇女就业地位的提升造成影响。一位经常来往于广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服装老板介绍说,目前不少纺织厂因招不到女工而停业。10—20年后,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日益严重。
男性劳动力过剩会增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女性就业难度;某些行业和职业中,可能出现女性短缺而要男性替代的现象;某些男性就业岗位会因为劳动力过剩,引发男性激烈争抢。
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引发的社会问题率先在偏远穷困的农村落地,而非城市。由于这些落后地区信息闭塞,“剩男”危机很少走进公众视野。但事实上,“光棍危机”对社会的潜在危害性更加显著。
当婚而不能婚的男性数量的不断积累,大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和不安定的风险。可以说,光棍队伍越庞大,越容易导致性暴力、拐卖人口、买卖婚姻、儿童失踪等案件的上升。
《百村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技术报告》显示,部分被调查村落的大龄未婚男性,在过去3年中参与了破坏社会治安的活动,发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聚众赌博、聚众闹事、合伙偷窃和聚众斗殴。
如何扭转局面?
事实上,“婚龄”推迟乃至单身族的增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如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约占到美国成年人口的1/7。
而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在其所著的《单身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而推迟结婚甚至成为单身族,正是“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选择之一。
因此,对待“剩男剩女”现象,还需要理性地区别归因并加以对待。一方面,对于诸如像农村男性因为贫困等客观原因而难以成婚的被迫“剩下”现象,需要公共方面的综合性引导与干预。
《新华每日电讯》今年2月刊载的一篇评论文章称,在个体无力解决剩男婚姻问题的情况下,从各级政府到社会组织都应该伸出援手。因为农村剩男不仅是剩男的个体危机,甚至是一种农村危机,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因为自主选择而推迟婚姻甚至抱持单身观念的年轻人,如大多数的城市“剩女”和大龄青年,还请予以足够的宽容。譬如,近年来似乎愈演愈烈的“逼婚”现象,就值得正视。
必须看到,这一趋势有着竞争社会的某种必然性,正如《单身社会》中所预言的——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11月11日,属于单身人士的节日,很多人戏谑地称其为“光棍节”。
提及光棍,中国还真不少。目前,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岁~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权威预计显示,2020年中国的“剩男”规模将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2013年估计2400万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将终身打“光棍”。
但在现实生活中,女生愁嫁的现象比男生愁娶的现象普遍得多。在出生性别比高居不下的现状下,按理应该表现为男多女少的社会,为什么“剩女”群体还如此庞大呢?
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全世界范围看,约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即出生100个女婴对应出生的男婴数)偏高,但中国最为严重,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其次是持续时间最长,超过了30年,同时波及的人口最多。
过去20多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一直高于115,甚至一度高达120,其中一些省份还长期维持在130。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会多出30个男孩。而国际上通常认为的正常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应保持在103-107之间。
2015年底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虽有所下降却仍远超出国际正常水平。而这些男孩长大成人到二十五六的年纪,就会面临结婚难的问题,甚至成为光棍。
男多女少的性别比失衡背后,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而人们之所以会更喜欢生儿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分析发现,对下一代养老的依赖性越强,生男孩的欲望也越强烈。尤其是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农民们可以依赖的惟一基本保障来自家庭,他们也就不得不选择养儿防老。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背景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与低生育率相生相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出生率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男女性别比的悬殊程度。
人口科学研究学者原新就指出,大家少生了,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一个催化剂。在全世界的共同规律中,有男孩偏好文化的国家,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
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B超设备的开始普及,以及后来D N A等检测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为选择生育性别从意愿变成现实。甚至学者指出,因为有了选择性生育,才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总之,重男轻女思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B超的普及和滥用,以及少生政策的催化,共同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
剩女优质,剩男“屌丝”
现今对“剩女”的讨论越来越多,“剩男”这个问题似乎关注不多。身边多数人都在感叹:现在剩女的数量远远多于剩男。事实上,剩男的数量远远大于剩女的数量,剩女多于剩男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根据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岁-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为什么会感觉“剩女”比较多呢?
原因在于,大城市的剩女比率是最大的,她们更易走进公众视野,同时也更急于成婚,于是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剩女”危机便引起关注。另外,女性被亲友逼婚的比例比率大大高于男性,亲人朋友的逼婚压力也会促使大城市里的女光棍们“脱单”心切,也会给人“剩女”多的印象。
很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媒体从某网络约会服务商处获悉,在该网站上寻找伴侣的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4倍,为此,男士可免费注册,女性客户则要交费。从事婚恋服务工作的红娘彩虹也发现,就是每次开相亲会时,都会来很多家长,其中女生的家长远远多于男生的家长。
前年,一大型婚恋网站对全国各省份的光棍比率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各地的光棍排行中,大城市的“剩女脱单”最为迫切。其中,北京女光棍比例以36%位居首位。
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男光棍上千万,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剩女难嫁?主要原因是,中国嫁高娶低的梯度婚配模式。农村女孩想嫁进城,工薪女孩想嫁个富裕男孩,这种错位配偶的结果就是,把梯度两端的男女剩下了—高端的“剩女”和低端的“剩男”。
大城市里很多都属于“优质剩女”,大部分为白领人群,有很好的工作,在生活上可以完全独立,这就直接导致了“优质剩女们”对另一半的要求更高,从而“脱单”更难。“一直没碰到合适的人”是她们大龄未婚的主要原因。
很不幸的是,她们眼中的优秀男性在选择对象时,看重的却是女方的颜值、身材和年龄,他们希望找一个颜值高、身材好、年龄小的女生,学历高收入高的优质女并不是他们理想的目标。所以这些优质女便被无情地剩下了。
另一方面,男多女少必然引发“婚姻挤压”,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男性找不到配偶。当90后进入婚育年龄,大约从2015年开始,这种堆积效应就会放大。
此时,女性在婚姻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选择嫁到城里,甚至愿意降低彩礼等条件。
同时,为了增加自己成功的几率,高龄男性会向低年龄女性中择偶,城里大龄男性会找乡下女性,富裕地区的男性会找欠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而“剩男”最后都沉积在贫困地区。大城市的剩女又断然看不上这些剩男,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时评家洪巧俊认为,这些剩男在中国的婚恋市场处于真正的劣势,打光棍的几率几乎是一定的了。应该说,经济贫困型光棍应是中国光棍的主力军。房子、车子、彩礼,彻底压垮了中国男人,而不断上涨的房价,更加重了男人结不起婚的情况,使得贫困地区的光棍不断增多。贫富差距越大,光棍队伍将更加庞大。
除了“下娶上嫁”的婚恋观,很多“剩女”之所以一直单身,与其择偶机会少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快,交友时间少,再加上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突出,使年轻男女交友机会少。
有超过80%的单身女性表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基本是“公司—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去拓展自己的交友圈。还有30%的女性表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谈恋爱”。
此外,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年龄压力比男性大。三十岁是男性在社会上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很多人认为女性到了三十岁,就已经不再年轻,应该把重心放在家庭上,这直接导致女性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增大,很多女性都有一种心理,觉得要趁年轻时多奋斗几年,感情的事先放一边。
“剩男”“剩女”带来的问题
男女比例失调影响我国人口发展。作为直接的生育者,女性“赤字”必然导致出生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减少人口总量和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并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与人口老龄化交织,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长远看,“盈余”男性没有配偶和子嗣,给未来自身养老及其父母养老带来问题。
男女比例失调还带来就业挤压问题,传统女性占优势的岗位可能会被男性挤压,对妇女就业地位的提升造成影响。一位经常来往于广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服装老板介绍说,目前不少纺织厂因招不到女工而停业。10—20年后,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日益严重。
男性劳动力过剩会增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女性就业难度;某些行业和职业中,可能出现女性短缺而要男性替代的现象;某些男性就业岗位会因为劳动力过剩,引发男性激烈争抢。
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引发的社会问题率先在偏远穷困的农村落地,而非城市。由于这些落后地区信息闭塞,“剩男”危机很少走进公众视野。但事实上,“光棍危机”对社会的潜在危害性更加显著。
当婚而不能婚的男性数量的不断积累,大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和不安定的风险。可以说,光棍队伍越庞大,越容易导致性暴力、拐卖人口、买卖婚姻、儿童失踪等案件的上升。
《百村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技术报告》显示,部分被调查村落的大龄未婚男性,在过去3年中参与了破坏社会治安的活动,发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聚众赌博、聚众闹事、合伙偷窃和聚众斗殴。
如何扭转局面?
事实上,“婚龄”推迟乃至单身族的增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如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约占到美国成年人口的1/7。
而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在其所著的《单身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而推迟结婚甚至成为单身族,正是“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选择之一。
因此,对待“剩男剩女”现象,还需要理性地区别归因并加以对待。一方面,对于诸如像农村男性因为贫困等客观原因而难以成婚的被迫“剩下”现象,需要公共方面的综合性引导与干预。
《新华每日电讯》今年2月刊载的一篇评论文章称,在个体无力解决剩男婚姻问题的情况下,从各级政府到社会组织都应该伸出援手。因为农村剩男不仅是剩男的个体危机,甚至是一种农村危机,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因为自主选择而推迟婚姻甚至抱持单身观念的年轻人,如大多数的城市“剩女”和大龄青年,还请予以足够的宽容。譬如,近年来似乎愈演愈烈的“逼婚”现象,就值得正视。
必须看到,这一趋势有着竞争社会的某种必然性,正如《单身社会》中所预言的——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