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自以为每天在健康饮食,但是殊不知,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摄入了很多糖份。
糖份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此普遍又如此隐匿,如果搬走超市里所有含糖的食物,货架上只会剩下20%的食物。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警告人们,摄入糖份的危害,它不仅让人变得肥胖,过度紧张、还会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通风等疾病。
先从Nigel说起,Nige来自于新西兰,他自称自己在饮食方面是很自律的人。每天早上,Nige都会给自己做一杯咖啡,只会加一勺糖;
泡一碗燕麦(燕麦是很多西方人的早餐标配)。
还经常背着35公斤的石头与书去户外远足;
只有偶尔在周五的晚上,才会犒劳自己,吃一顿汉堡包。
Nigel更是懵圈,自己平时几乎不怎么吃甜食,怎么就摄取了过量糖份?另外一个疑惑是,糖份为什么会影响到他的健康?甚至导致他患有心脏病的风险?
为了弄清楚糖和人类健康状况的关系,另外一个澳大利亚小哥Damon Gameau以自己为“标本”,做了一个“疯狂”的实验:坚持60天吃糖,每天吃40勺会怎么样。为什么是40勺这么多?但实际情况是,这只是澳大利亚的人均水平。
Damon感叹,原来一天吃40勺糖竟然如此容易。实验进行到第18天后,Damon去看医生,医生说Damon已经有了脂肪肝迹象。
实验到一个月的时候,Damon体重重了10斤。
糖份为什么会让人如此容易变胖呢?原来,糖份进入人的身体后,会变成果糖和葡萄糖,由于人的身体没有消化果糖的功能,它就转化成了脂肪,堆积在体内。与此同时,Damon表示自己虽然每天在过度饮食,却很少有饱腹感。
糖份在我们的生活里,究竟有多普遍?新西兰大叔Nigel带我们来到超市一窥究竟。一瓶英国人常吃的马麦酱竟然有7勺糖(马麦酱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相当读中国的老干妈)。
面包、蛋糕这类碳水化合物也含有不少糖份。
有人曾提倡把麦当劳的可口可乐换成果汁会对我们的孩子友好很多,但是殊不知果汁的糖份并不比可口可乐少。Damon在奶茶店随便点了一杯果汁饮料,一杯含139克糖(即34勺糖)。
看完纪录片就会发现,人们的肥胖不仅与人们的食物“误区”有关,还与家庭经济收入有关。一位中学男孩每天坚持运动,但是体重始终降不下来。摄影组记录了他的一天饮食。男孩说自己每天吃得都很健康,早餐给自己泡了一碗燕麦加一杯橙汁。
顺便给自己准备一份“健康”的午餐带到学校,两片吐司面包做成三明治,中间抹上花生酱和果酱。
晚餐和家人一起吃意大利面,沙拉甜点、加一杯甜茶。
殊不知,男孩认为的健康饮食一点都不健康。早餐:一碗燕麦含3勺糖,一杯果汁含5.5勺糖。
午餐:面包含1.5勺糖、花生酱含0.75勺糖,果酱含6勺糖,soda水9.74勺糖。
有些家庭明知道这些快餐食品的危害,但是因为经济能力受限,负担不起超市里的“绿色食品”而别无选择。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把肥胖的罪魁祸首归咎于脂肪,因此在那个年代,低脂肪运动在社会盛行,家庭烘培不再采用天然饱和脂肪。
但是拿走食物中的脂肪后,食物吃起来干巴巴的,一点都不好吃,食物工厂深谙其道,于是,他们在食物中加入了糖,让食物变得便宜又好吃。
这导致低脂运动下,人们的肥胖率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变得变本加厉。于是在197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关于果糖食品是否安全的重新评估。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制糖产业付钱给科学家;癌症、心脏病机构以及公关公司,让他们出具报告与研究,证明糖份是“无辜”的。
这样的研究在媒体上随处可见,糖的危害性在一夜之间被“赦免”了。
就连至今,还不断有为“糖代言”的研讨会在举办着,这些研究人员极力证明糖份与糖尿病、心脏病无关,但是只要深扒就会发现研讨会背后的资助者是食品行业巨头。
很多人自以为每天在健康饮食,但是殊不知,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摄入了很多糖份。
糖份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此普遍又如此隐匿,如果搬走超市里所有含糖的食物,货架上只会剩下20%的食物。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警告人们,摄入糖份的危害,它不仅让人变得肥胖,过度紧张、还会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通风等疾病。
先从Nigel说起,Nige来自于新西兰,他自称自己在饮食方面是很自律的人。每天早上,Nige都会给自己做一杯咖啡,只会加一勺糖;
泡一碗燕麦(燕麦是很多西方人的早餐标配)。
还经常背着35公斤的石头与书去户外远足;
只有偶尔在周五的晚上,才会犒劳自己,吃一顿汉堡包。
Nigel更是懵圈,自己平时几乎不怎么吃甜食,怎么就摄取了过量糖份?另外一个疑惑是,糖份为什么会影响到他的健康?甚至导致他患有心脏病的风险?
为了弄清楚糖和人类健康状况的关系,另外一个澳大利亚小哥Damon Gameau以自己为“标本”,做了一个“疯狂”的实验:坚持60天吃糖,每天吃40勺会怎么样。为什么是40勺这么多?但实际情况是,这只是澳大利亚的人均水平。
Damon感叹,原来一天吃40勺糖竟然如此容易。实验进行到第18天后,Damon去看医生,医生说Damon已经有了脂肪肝迹象。
实验到一个月的时候,Damon体重重了10斤。
糖份为什么会让人如此容易变胖呢?原来,糖份进入人的身体后,会变成果糖和葡萄糖,由于人的身体没有消化果糖的功能,它就转化成了脂肪,堆积在体内。与此同时,Damon表示自己虽然每天在过度饮食,却很少有饱腹感。
糖份在我们的生活里,究竟有多普遍?新西兰大叔Nigel带我们来到超市一窥究竟。一瓶英国人常吃的马麦酱竟然有7勺糖(马麦酱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相当读中国的老干妈)。
面包、蛋糕这类碳水化合物也含有不少糖份。
有人曾提倡把麦当劳的可口可乐换成果汁会对我们的孩子友好很多,但是殊不知果汁的糖份并不比可口可乐少。Damon在奶茶店随便点了一杯果汁饮料,一杯含139克糖(即34勺糖)。
看完纪录片就会发现,人们的肥胖不仅与人们的食物“误区”有关,还与家庭经济收入有关。一位中学男孩每天坚持运动,但是体重始终降不下来。摄影组记录了他的一天饮食。男孩说自己每天吃得都很健康,早餐给自己泡了一碗燕麦加一杯橙汁。
顺便给自己准备一份“健康”的午餐带到学校,两片吐司面包做成三明治,中间抹上花生酱和果酱。
晚餐和家人一起吃意大利面,沙拉甜点、加一杯甜茶。
殊不知,男孩认为的健康饮食一点都不健康。早餐:一碗燕麦含3勺糖,一杯果汁含5.5勺糖。
午餐:面包含1.5勺糖、花生酱含0.75勺糖,果酱含6勺糖,soda水9.74勺糖。
有些家庭明知道这些快餐食品的危害,但是因为经济能力受限,负担不起超市里的“绿色食品”而别无选择。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把肥胖的罪魁祸首归咎于脂肪,因此在那个年代,低脂肪运动在社会盛行,家庭烘培不再采用天然饱和脂肪。
但是拿走食物中的脂肪后,食物吃起来干巴巴的,一点都不好吃,食物工厂深谙其道,于是,他们在食物中加入了糖,让食物变得便宜又好吃。
这导致低脂运动下,人们的肥胖率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变得变本加厉。于是在197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关于果糖食品是否安全的重新评估。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制糖产业付钱给科学家;癌症、心脏病机构以及公关公司,让他们出具报告与研究,证明糖份是“无辜”的。
这样的研究在媒体上随处可见,糖的危害性在一夜之间被“赦免”了。
就连至今,还不断有为“糖代言”的研讨会在举办着,这些研究人员极力证明糖份与糖尿病、心脏病无关,但是只要深扒就会发现研讨会背后的资助者是食品行业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