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上升时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跃迁成为社会中间层。所以,哪怕再糟糕的时代,人们都可以依靠这样的认知和手工,保持生存的状态。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连清川
1999年,我到越南采访克林顿访越,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碰到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美国记者。他是第一次正式的采访。
从一所名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之后,他在这家大报里当了五年的跑腿记者,也就是见习记者,没资格独立署名。刚刚放出来,第一次当正式记者。他已经年过三旬。
我才二十郎当岁,已经是三年老记者,独立编辑一个版面。
他什么时候才能混到我这个位置。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图/图虫创意
我的一个朋友,2000年前后已经做到《商业周刊》的副总编辑。但那个时候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的全面冲击,《商业周刊》穷途末路,开始大裁员。
她中招了,下岗。
后来她应聘《纽约》杂志成功,成为了一名基层编辑。说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
《商业周刊》是全球知名杂志,《纽约》杂志是一份非常地方性的媒体。
我肯定受不了。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01
在同一天里连续看见了两篇稿子。
《北京青年报》的《父亲手机里满屏求职信息,女儿看哭了:好心疼,想快点长大保护他们》。
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的《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
两个主角几乎是两个极端的人群。北青的报道人物老王,54岁,是一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农民工,建筑工地工人;极昼的报道化名为魏鹏的人,45岁,曾经是金领,30多岁就已经在杭州拥有房子车子。
他们都失业了,并且都难以找到工作。北青报道的结局比较光明,老王在江苏找到了建筑工地的活儿。但魏鹏只能找到一个送花的兼职,时薪12.5元。
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在朋友圈里时隐时现。
据说失业的中年人,已经拥挤在星巴克里消磨时光,以逃避家人热切而焦灼的目光。更加糟糕的是身边的真实案例。大厂的朋友们眼见着一个个中箭落马,而能够重新上岗的人绝无仅有。还有更多的人不过是在等待“毕业证“的分发。
中年人下岗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不管是高管还是农民工。这就是经济周期,恐难幸免。
但仅仅是周期吗?
北大教授姚洋前一段时间在一档节目里,批评大厂的“35岁退休政策”,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8岁,凭什么让人35岁就退休?
姚教授的话当然对,但是有点后知后觉。35岁退休政策是在2010年代的狂飙时代,而现在的问题是35岁之后的人面临失业,两者不是一回事。
但也可以说,两者是一回事。当年的35岁退休,或者整个社会大力倡导的年轻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35岁失业。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实现年轻化,35岁退休背后的逻辑,就是要用青年人的芳华铸就超高的发展速度。
如果一直能够保持超高,或者高速的发展,那么一切当然都可以自圆其说。可惜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直”这回事,经济周期就是规律之一。
当一个年轻人从25岁到35岁这个精力和体力最旺盛的时期,进入中年的时候,他的经验和阅历,事实上才进入黄金时期。在未来20年到30年的时间里,他们才真正地能够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建构一个不依靠血肉,而依靠知识、经验和判断力的稳固、长久的发展策略。
但是事实是,这个社会依旧沉溺在依靠消耗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的发展道路之上,而中年人却被提前清除出去。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一个亢奋的、投机的、消耗型的发展道路之上。
这种建立在技术输入、低端输出、缺乏基础教育底子和消耗年轻人资源的发展方式,是难以持续的。只是那个时候所有一切都年轻化了,荷尔蒙只看得见腾飞,却看不见坠落。
当周期从阴霾变成沙尘暴终于覆盖下来的时候,无论是大厂的35岁,魏鹏的45岁,还是老王的55岁,所有代际的人,都发现自己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易耗品。
成了“代价”的,不仅仅是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无法依赖经验、知识和资源去建立这个社会的基础架构的时候,年轻人也就无从依附。
大厂的35岁发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已经无法支撑;民企的45岁发现再就业的机遇已经十分狭窄;而55岁的农民工发现潮水已经退却,曾经遍地开花的工地已经十分寥落。
中年人失业的窘境发生在今天,但是在多年前早已命定。我在出道之初的那种洋洋得意,其实也不过是当时的运气和亢奋所致而已。
同样站立在中年失业的失落境遇之中,除了对当年自己的自大与愚蠢懊恼不已之外,连抱怨,我都已经失去了依据。
02
我也想像我朋友那样,找一个基层编辑的位置重新开始。
环境是一个因素,因为我们这里的媒体并没有那样的可能性。现实是一个更加要紧的因素:谁会愿意伺候一个已过中年,动不动就提当年辉煌的大爷来伺候?
我非常希望能够给中年人传递一些好消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非常抱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切可能就这样了。
中年人回家的数量会不断加大,再就业的可能性还会不断缩减。
老王女儿的期望大概率也是要落空的。她长大就业之后的情况未必能够让她保护自己的父母,经济周期同样也在压缩她的机会。
魏鹏试图通过送花来过渡一下,但他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漫长的季节”,就像电视剧里的彪子一样,生活会不断地向下沉沦,直至把他吞噬。
这是周期时代的普遍规律,从现代社会肇始至今,屡试不爽。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剧照(图/网络)
中年人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提前被这个时代和世界淘汰,原本所拥有的世界基本上已经与我们无关。
周期一定会过去的,但是还是与我们无关。因为复苏的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大概率只能坐在轮椅上,看晚霞映满天。
因为构成这一轮周期的元素太过庞大与繁复,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化退潮因素、全球供应链重组因素、科学技术新一轮爆发因素、产业链转移因素、人口老龄化因素……
在现代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次经济周期,叠加了如此众多的复杂元素。
我们本来就已经在风暴眼中,而多年来不惜一切代价执行的年轻化,让中年人根本来不及为这一切的变化做足够的应对措施。
03
中年人难道只有混吃等死这一条道路了吗?
现代医疗这么发达,未来还有30年到50年的时光,这个季节也未免太过漫长。
当然并不是。中年人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创业”。
千万不要误会,我说的创业并不是创富意义上的那个创业。我所说的创业是给自己重新寻找一条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
首先应该做的是认清和接受现实,知道自己所能够创造的财富价值已经基本屈指可数。所以必须把自己的存量做有效的资产配置以求能够生存下去。
当然我并不是理财专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理财专家。但是冰川思想库研究员张明扬此前的文章已经非常清晰地做了一个说明,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这种创业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法是重新出发,目标并不是期望能够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或者试图如同以前一样寻求阶层跃升,而毋宁说是求生存。
既然我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已经无法继续成为媒体行业里的一员,那么我就得找到另外一种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的方式。
我的经验无法提供给任何人参考,也并不是成功先例。但是我会写字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我会做饭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厨师,或者我会开车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司机。
我并不十分赞同魏鹏的选择。因为送花并不是一项能够增加个体价值的方法。当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用性被打破的时候,我们恐怕得选择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知识体系。
中年人大多数情况下的绝望,并不产生于生存技能的丧失,而在于内心价值体系的崩溃,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和下沉真实发生时的幻灭感。
然而,时代的火山灰已经沉重地覆盖在身上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已经低到尘埃里去,才能在尘埃里开出可能性的花。
中年人变成时代的消耗品,这是时代的错,而不是中年人的错。
他们原本是财富,却变成了负债。要拯救整整一代从高阶到中层到底层的中年人,只有重新找回开放与变革的时代气氛,把他们重新变成人才而不是耗材。
毕竟,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年轻人的,也是中年人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上升时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跃迁成为社会中间层。所以,哪怕再糟糕的时代,人们都可以依靠这样的认知和手工,保持生存的状态。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连清川
1999年,我到越南采访克林顿访越,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碰到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美国记者。他是第一次正式的采访。
从一所名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之后,他在这家大报里当了五年的跑腿记者,也就是见习记者,没资格独立署名。刚刚放出来,第一次当正式记者。他已经年过三旬。
我才二十郎当岁,已经是三年老记者,独立编辑一个版面。
他什么时候才能混到我这个位置。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图/图虫创意
我的一个朋友,2000年前后已经做到《商业周刊》的副总编辑。但那个时候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的全面冲击,《商业周刊》穷途末路,开始大裁员。
她中招了,下岗。
后来她应聘《纽约》杂志成功,成为了一名基层编辑。说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
《商业周刊》是全球知名杂志,《纽约》杂志是一份非常地方性的媒体。
我肯定受不了。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01
在同一天里连续看见了两篇稿子。
《北京青年报》的《父亲手机里满屏求职信息,女儿看哭了:好心疼,想快点长大保护他们》。
图/图虫创意
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的《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
两个主角几乎是两个极端的人群。北青的报道人物老王,54岁,是一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农民工,建筑工地工人;极昼的报道化名为魏鹏的人,45岁,曾经是金领,30多岁就已经在杭州拥有房子车子。
他们都失业了,并且都难以找到工作。北青报道的结局比较光明,老王在江苏找到了建筑工地的活儿。但魏鹏只能找到一个送花的兼职,时薪12.5元。
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在朋友圈里时隐时现。
据说失业的中年人,已经拥挤在星巴克里消磨时光,以逃避家人热切而焦灼的目光。更加糟糕的是身边的真实案例。大厂的朋友们眼见着一个个中箭落马,而能够重新上岗的人绝无仅有。还有更多的人不过是在等待“毕业证“的分发。
中年人下岗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不管是高管还是农民工。这就是经济周期,恐难幸免。
但仅仅是周期吗?
北大教授姚洋前一段时间在一档节目里,批评大厂的“35岁退休政策”,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8岁,凭什么让人35岁就退休?
姚教授的话当然对,但是有点后知后觉。35岁退休政策是在2010年代的狂飙时代,而现在的问题是35岁之后的人面临失业,两者不是一回事。
但也可以说,两者是一回事。当年的35岁退休,或者整个社会大力倡导的年轻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35岁失业。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实现年轻化,35岁退休背后的逻辑,就是要用青年人的芳华铸就超高的发展速度。
如果一直能够保持超高,或者高速的发展,那么一切当然都可以自圆其说。可惜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直”这回事,经济周期就是规律之一。
当一个年轻人从25岁到35岁这个精力和体力最旺盛的时期,进入中年的时候,他的经验和阅历,事实上才进入黄金时期。在未来20年到30年的时间里,他们才真正地能够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建构一个不依靠血肉,而依靠知识、经验和判断力的稳固、长久的发展策略。
但是事实是,这个社会依旧沉溺在依靠消耗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的发展道路之上,而中年人却被提前清除出去。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一个亢奋的、投机的、消耗型的发展道路之上。
这种建立在技术输入、低端输出、缺乏基础教育底子和消耗年轻人资源的发展方式,是难以持续的。只是那个时候所有一切都年轻化了,荷尔蒙只看得见腾飞,却看不见坠落。
当周期从阴霾变成沙尘暴终于覆盖下来的时候,无论是大厂的35岁,魏鹏的45岁,还是老王的55岁,所有代际的人,都发现自己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易耗品。
成了“代价”的,不仅仅是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无法依赖经验、知识和资源去建立这个社会的基础架构的时候,年轻人也就无从依附。
大厂的35岁发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已经无法支撑;民企的45岁发现再就业的机遇已经十分狭窄;而55岁的农民工发现潮水已经退却,曾经遍地开花的工地已经十分寥落。
中年人失业的窘境发生在今天,但是在多年前早已命定。我在出道之初的那种洋洋得意,其实也不过是当时的运气和亢奋所致而已。
同样站立在中年失业的失落境遇之中,除了对当年自己的自大与愚蠢懊恼不已之外,连抱怨,我都已经失去了依据。
02
我也想像我朋友那样,找一个基层编辑的位置重新开始。
环境是一个因素,因为我们这里的媒体并没有那样的可能性。现实是一个更加要紧的因素:谁会愿意伺候一个已过中年,动不动就提当年辉煌的大爷来伺候?
我非常希望能够给中年人传递一些好消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非常抱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切可能就这样了。
中年人回家的数量会不断加大,再就业的可能性还会不断缩减。
老王女儿的期望大概率也是要落空的。她长大就业之后的情况未必能够让她保护自己的父母,经济周期同样也在压缩她的机会。
魏鹏试图通过送花来过渡一下,但他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漫长的季节”,就像电视剧里的彪子一样,生活会不断地向下沉沦,直至把他吞噬。
这是周期时代的普遍规律,从现代社会肇始至今,屡试不爽。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剧照(图/网络)
中年人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提前被这个时代和世界淘汰,原本所拥有的世界基本上已经与我们无关。
周期一定会过去的,但是还是与我们无关。因为复苏的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大概率只能坐在轮椅上,看晚霞映满天。
因为构成这一轮周期的元素太过庞大与繁复,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化退潮因素、全球供应链重组因素、科学技术新一轮爆发因素、产业链转移因素、人口老龄化因素……
在现代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次经济周期,叠加了如此众多的复杂元素。
我们本来就已经在风暴眼中,而多年来不惜一切代价执行的年轻化,让中年人根本来不及为这一切的变化做足够的应对措施。
03
中年人难道只有混吃等死这一条道路了吗?
现代医疗这么发达,未来还有30年到50年的时光,这个季节也未免太过漫长。
当然并不是。中年人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创业”。
千万不要误会,我说的创业并不是创富意义上的那个创业。我所说的创业是给自己重新寻找一条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
首先应该做的是认清和接受现实,知道自己所能够创造的财富价值已经基本屈指可数。所以必须把自己的存量做有效的资产配置以求能够生存下去。
当然我并不是理财专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理财专家。但是冰川思想库研究员张明扬此前的文章已经非常清晰地做了一个说明,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这种创业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法是重新出发,目标并不是期望能够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或者试图如同以前一样寻求阶层跃升,而毋宁说是求生存。
既然我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已经无法继续成为媒体行业里的一员,那么我就得找到另外一种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的方式。
图/图虫创意
我的经验无法提供给任何人参考,也并不是成功先例。但是我会写字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我会做饭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厨师,或者我会开车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司机。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上升时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跃迁成为社会中间层。所以,哪怕再糟糕的时代,人们都可以依靠这样的认知和手工,保持生存的状态。
我并不十分赞同魏鹏的选择。因为送花并不是一项能够增加个体价值的方法。当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用性被打破的时候,我们恐怕得选择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知识体系。
中年人大多数情况下的绝望,并不产生于生存技能的丧失,而在于内心价值体系的崩溃,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和下沉真实发生时的幻灭感。
然而,时代的火山灰已经沉重地覆盖在身上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已经低到尘埃里去,才能在尘埃里开出可能性的花。
图/图虫创意
中年人变成时代的消耗品,这是时代的错,而不是中年人的错。
他们原本是财富,却变成了负债。要拯救整整一代从高阶到中层到底层的中年人,只有重新找回开放与变革的时代气氛,把他们重新变成人才而不是耗材。
毕竟,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年轻人的,也是中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