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回家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已变得极其复杂。关于哪些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回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这些规则变得五花八门,而且各国经常不事先通知就修改规则。”
7月3日,是船员林伊在海上漂荡的第117天。她上一次走下邮轮,踏上陆地还是在3月8日。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蔓延,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出现了超700人感染的事件。3月14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对美国海域的邮轮发布了首份禁航令。包括嘉年华邮轮集团、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诺唯真邮轮公司在内的世界几大邮轮公司先后宣布,暂停在全球或部分地区的运营。
同一时间,林伊所在的邮轮回到母港新奥尔良后正式停航。林伊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回家,但没想到,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她经历了船上隔离,换船,穿越大半个地球的漂泊……现在,她和其他三百多位中国船员仍在印度附近海域等待着。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还得知船员杨柳、陈星所在的海洋皇后号滞留在英国的南安普顿,船上有323位中国船员,同一海域的海洋帝王号上还有300位;船员小白的邮轮正从济州岛西侧的公海海域驶向釜山,准备加油补给;船员Flor和其他15位中国船员所在的名人邮轮在希腊附近抛锚,他们是从迪拜开过来的,在这里停了两个多月了……
他们的命运只是全球数万名船员的缩影。疫情当下,全球邮轮业受到巨大的影响,据《迈阿密先驱报》报道,目前估计有4.2万名船员仍旧滞留在船上,约有578位船员感染了新冠病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杨新宅此前曾表示,截止到5月底,有大概1万名中国籍船员的上船协议或劳动合同到期,需要下船休假。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泊数月,又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巨大的精神压力伴随着这个群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月12日报道,10天中有4名滞留船员在邮轮上自杀。其中一起发生在嘉年华公司旗下的帝王公主号上,一位39岁的乌克兰籍船员跳海自杀。当时,帝王公主号正滞留在鹿特丹港。
过去几个月,他们曾拥有过数个回国的方案,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
01
停航
去年10月,林伊在丹麦上船,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工作。船员和邮轮公司的合同大多是六至八个月,期间没有休息日。按照合同,林伊将在今年4月结束工作,回家休假。
滞留在邮轮上的船员冲着岸上的男朋友比心。(林伊供图)
3月中旬,林伊所在的邮轮公司决定停航。当时,林伊的邮轮正载着数千名游客在加勒比海域加足马力前行,目的地是母港新奥尔良。那时,船上还没有人佩戴口罩。有中国船员曾提过建议,但没有被采纳。
林伊是这艘邮轮的部门经理,每天要接触大量的游客和船员。返程路上,她心里非常紧张。“因为当时有很多疫情的报道了,但你又能做什么呢?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带来安慰的,是随处可见的消毒液。林伊每路过一个消毒液装置,都要消一遍毒。没过几天,她的手就脱皮了。
幸运的是,这艘船上没有出现疫情,但回到新奥尔良后,船员们不被允许下船。
3月底,公司给林伊和其他合同到期的员工提前订好了回国的机票。林伊感到庆幸,停航后可以回家了。她收拾好行李,按照要求,在出发前一天将行李送去检查。然而出发当天,她却收到通知,受疫情影响航班取消了。
几天后,公司又公布了一批可以回家的船员名单,林伊的名字还在里面。但她隐隐觉得这次依然无望,连行李都没再送去检查。果然,计划又取消了。
刚停航时,船员们觉得新鲜,那些平时供游客玩耍、休息的地方,比如泳池、攀岩、水滑道,终于允许员工自由使用了。林伊还能和朋友们坐在甲板上聊天、打牌。大家都觉得很快就能回家了。
林伊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三个多月,她没能再次踏上陆地。
在另一艘国际邮轮餐厅工作的中国船员杨柳是3月底结束合同。国内疫情刚暴发时,家人就劝她赶紧辞职回家。“可是那会儿我又不想自己买机票,蛮贵的,就想再工作一段吧,再挣一点钱。”
那时距离合同结束只剩一两个月了,杨柳决定干完再走。合同结束前,公司为她准备了联程机票,从美国转到中东的一个国家,再转泰国,最后是国内。杨柳同样是在出发前得知其中一个航班取消了。她只好继续随船在美国迈阿密的港口等待。
3月31日,杨柳所在的邮轮进行全体隔离。船员们每人一个房间,每天量两次体温,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送到门口。杨柳的房间没有阳台,一点新鲜空气都进不来。“每天根本就不知道干吗,看一下手机,吃个饭,睡觉,每天都是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特别压抑。”她的同事陈星要幸运一些,被分到有阳台的房间,偶尔能坐在那里透透气。
隔离期间,恰好赶上今年最大的一次超级月亮。杨柳趴在窗边,看着满月挂在离海岸线不远的夜空里,月光洒在海面上,随着海浪起伏跳跃着。由于时差,国内朋友已经在朋友圈晒了一轮图了。看着迟到12小时的超级月亮,杨柳特别想家。
更让人担忧的问题还是疫情。邮轮是密闭空间,必须依靠中央空调通风换气,一旦出现疫情,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命中者。杨柳朋友所在的一艘邮轮上就出现了新冠病例。重症患者被送到医院救治,轻症患者在船上隔离,其他人也只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广播每天播报新增病例的情况,后来,广播停了,因为“太恐慌了”。
口罩成了奢侈品。国内疫情刚暴发时,陈星的妈妈提醒她囤口罩。当时,她们所在的邮轮还在沿着美洲航线正常行驶,陈星在墨西哥下船时就买了两包。等她们再次准备在墨西哥买口罩时,那边也断货了。有的船员只好把旧衣服剪一剪,缝成棉布口罩。
小白在另一艘国际邮轮上担任娱乐经理。她所在的邮轮以上海为母港。1月27日,国内疫情蔓延,邮轮停航。随后,公司派遣这艘邮轮前往澳大利亚,为当地救护山火的人员提供免费邮轮旅行。“当时想的非常轻松、愉快,觉得疫情不会持续那么久。”小白回忆。
在悉尼时,小白还下船买了一双UGG,她在粉色和灰色中纠结。当时,她想,粉色比较新鲜,下次来再买那个灰色,没想到没有下次了。
船员在排队购物。(林伊供图)
3月19日,同样停靠在澳大利亚的红宝石公主号邮轮曝出船上有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来这艘船上超600人感染。“那个时候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心里比较担忧。”小白说。
第二天,随着最后一批客人下船,小白和同事们也开启了漂泊之旅。他们先抵达印度尼西亚,送当地的员工回家,随后来到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按照计划,3月29日,小白将和部分船员在这里乘坐飞机回家。然而航班临时取消,他们继续留在马尼拉。
有天早上,小白测完体温回到房间,从阳台望出去,海面上全是大大小小的邮轮和货轮。“除了航行者号,还有数艘歌诗达号,公主号……12艘巨无霸在海上碰头。也许除了这段特殊时期,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小白在个人公众号上记录道。现在她好怀念踩在悉尼沙滩上的感觉。
当时,全球只有少数港口国允许邮轮公司将船员转移到岸上,再乘坐飞机回家,马尼拉是其中之一。据媒体报道,5月底,菲律宾马尼拉聚集了20多艘邮轮。
林伊随船来到迈阿密。在这儿等待时,一位当地居民在邮轮停靠点的对岸,拉起一块横幅,上面画了一颗红色爱心,里面写着“船员”。
02
漂泊
随着美国疫情加剧,4月9日,美国疾控中心延长了邮轮禁航令,并且仅允许船员乘坐包机和其他私人交通工具回国。这意味着,船员们无法在美国通过商业航班回家,而包机必须要获得入境批复。
此时,美国东海岸、西海岸和墨西哥湾约停靠了100艘邮轮,船上有近8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员。有20艘停靠于美国港口或锚地的邮轮上,有船员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林伊的公司计划开船送船员们回国,或者到其他可以停靠的港口乘飞机中转。林伊和其他300多位中国籍船员分到遁逸号邮轮。换船是在公司的私人小岛附近海域通过小型船只过渡完成的,林伊没能趁机“接接地气”。
5月24日,遁逸号邮轮离开美国。除了中国船员,还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船员,共有3000多人。由于巴拿马运河封锁,遁逸号只能绕道横穿大西洋,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再经苏伊士运河抵达红海后一路向东。
这一路,遁逸号花费的时间是正常航行的好几倍。林伊推测,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原因,邮轮停靠港口补给、加油时需要各种手续和协调。
船上的物资也逐渐紧张。遁逸号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3000位船员分成四组,每天只有一组可以购物,每人限购5种商品,同一种类只能买一件。有段时间,大家的问候语变成了:“有没有洗衣粉?”“你有多余的牙刷吗?”“有多余的面霜吗?”“有没有袜子?”“这种对话,对于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蛮心酸的,但是确实是当时的生活现状。”林伊说。
接受本刊采访时,林伊发来了十几张她在疫情发生后拍的照片。由于她所在的邮轮网络很差,照片整整传了一天——这也是很多船员的生活日常。
4月中旬,杨柳所在的邮轮公司也重新分船了。换船是在他们公司开发的私人小岛进行的。没有游客,但船员们依然不被允许随意走动,下船后原地等候。30分钟后,她们被分到了海洋皇后号上,船上有323位中国籍船员。另一艘海洋帝王号上有300位中国籍员工。5月中旬,海洋皇后号和海洋帝王号离开迈阿密,驶向英国。
6月5日晚上,两艘邮轮抵达英国南安普顿的港口。当本刊记者问她们,每天都怎么安排生活时,她们只说了一个词:“睡觉。”
03
咫尺天涯
从3月底开始,船员要在网上申报健康信息,每天打卡两次。如果不间断打卡,页面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小飞机,这是入境的条件之一。大家都很关注这个“小飞机”。船上网络差,有时候一直打也不成功,有的小姑娘还为此急哭了。有人把体温填错了,“小飞机”也会消失。“每天恨不得打个三遍五遍的,半夜起来大家都不用网,速度快的时候打一打。一天打好几次,就怕‘小飞机’没有了。”林伊说。
数月的漂流中,何时能回家是船员们唯一关心的事情。但计划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为了送船员回家,遁逸号几乎穿越了大半个地球。6月29日,它抵达印度。完成补给后,他们将开往菲律宾,继续等待。三个多月来,林伊手机上收到的回家计划,一个接一个取消了。船上甚至有怀孕的女船员,原本计划结束合同后回家安胎,却漂流至今。
疫情当前,海员归家的途中竖着一道道关卡。疫情暴发后,全球多个国家宣布关闭港口,实行严格的入境政策。即便解决了入境许可的问题,邮轮公司还要和不同国家商议运输方案,到底是包机、商业航班还是邮轮直达?
4月23日,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红宝石公主号邮轮离开澳大利亚,船员们挥手告别。(新华社 图)
据彭博社报道,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贝利在给船员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如何回家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已变得极其复杂。关于哪些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回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这些规则变得五花八门,而且各国经常不事先通知就修改规则。”
小白与家的距离曾只有咫尺之遥。5月29日,经过一系列的协调沟通后,小白和其余550名中国船员终于回到上海。看着熟悉的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小白却还是不能下船。因为几天前,邮轮公司收到相关部门通知,只允许400位中国籍船员下船。公司按照船员的上船时间进行排序,小白是今年1月初上的船,不在名单之列。“那一天真的是又爱又恨的感觉,就是你看到它了,它离你那么近。”她只好把打包好的行李拆开,一一放回原位。
此时的上海正值梅雨季节,阴雨天气给船上的空调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又考虑到滞留海员们的情绪,邮轮决定往附近天气好的地方开。于是,剩下的海员们一路向北,来到了韩国济州岛西侧的公海海域。7月1日,他们停靠釜山港加油、补给物资。
疫情之下,咫尺之遥却难以跨越。在迈阿密停靠时,林伊看到一位印度尼西亚的船员站在遁逸号船尾,冲对面一艘邮轮打电话,那艘邮轮的船头站着他的女朋友。“他们俩的直线距离也就五十米,可以看到对方,但是没有办法相聚。”那天,这位印度尼西亚男孩即将前往机场回国,而他的女朋友还没来得及转移到遁逸号上。
04
孤独
过去三个多月,来自武汉的船员Flor也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等待着。Flor所在的名人邮轮常年走亚洲航线,途经迪拜、斯里兰卡、印度、新加坡等港口。疫情暴发后,由于港口均拒绝国际邮轮停靠,他们只好从迪拜一路向西驶向希腊。目前,邮轮在希腊附近海域抛锚,每隔半个月靠一次岸。
从4月25日第一次包机计划取消,Flor已经不记得这种情况出现多少次了。“公司一直都在给我们发邮件,计划是怎样,但是基本上每个星期都在变。”不久前,公司安排洪都拉斯海员回家,一行人到了机场被拒绝登机,又被送回到船上,单独安排在一层船舱里进行隔离。
漫长的等待中,林伊的一副扑克牌已经玩出了一圈毛边,有的牌快断了,同事用透明胶带缠了一圈,得撑到回家前。
林伊做船员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过三个多月不下船的经历。尽管海员在合同期间没有休息日,但是邮轮停港期间,他们可以正常下船,休息、购物,一般隔几天就会登陆一次。“如果让我在陆地上隔离,有网络,让我待一两个月,不会有这么大压力。在陆地和在船上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林伊说,遁逸号上的一位女船员已经在船上待十三四个月了。
今年端午节,林伊的一位船员朋友收到了男朋友的问候:“记得吃粽子啊。”朋友气不打一处来,“我们在船上能吃到粽子吗?”
林伊偶尔会觉得,这个行业做得越久越孤独,因为“我们离陆地很远,离家很远,离朋友很远”。但这些压力和无奈她几乎不会对家人、朋友提起,甚至会故意回避。“你越讲,就觉得你越孤独。”这次疫情,更让她感到海员群体“真的是太孤独,太薄弱了,太没有影响力了”。采访中,林伊突然说了一句:“跟你讲话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好委屈,特别想哭一场。”
有个关系很好的马来西亚船员要走了,陈星羡慕得不行,“差点把那个小伙子骂一顿”。“生活在没有希望中,感觉每天都很压抑。”尤其是回家计划不断取消的那段时间,陈星感觉“整个人都要爆炸了”。一次排队,她遇到有人插队,要是以前,她会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但那天她冲到对方面前吼了几句,理直气壮地夺回自己的位置。
还有一天中午,工作人员要对房间消毒,陈星还在睡觉。对方敲了三次门,没人应声。陈星走到门口,手刚放在门把手上,外面就用备用钥匙开了锁。陈星很生气,争执了几句,一把关上门。那位工作人员的上司也来敲门解释。陈星平静了一会儿,觉得大家都不容易,给人家道了歉。
“船上的环境让人感到非常压抑。他们被困在船上太长时间,这会让他们陷入不安的状态。人们会变得焦虑,情绪可能会爆发。”在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国际运输工人联盟海运部助理秘书法布里奇奥·巴塞罗那说。过去几个月,嘉年华邮轮旗下的帝王公主号、嘉年华微风号,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的海洋珠宝号上都发生了船员自杀的事件。
前挪威邮轮公司客户经理克里斯塔·托马斯表示,船员们称这些自杀事件让他们非常紧张,士气低落。她负责运营两个Facebook页面,分别针对被困在海上的船员及其家人。她说,最近几天有多位船员私信她说想要自杀。“许多人每天21个小时被隔离在狭小的舱房内,孤独和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许多人被要求马上收拾行李离开,但他们的包机却被取消了。这些起起伏伏的遭遇让他们备受打击。”
小白觉得,不能武断地把发生在这些船员身上的悲剧简单归结于滞留,但她认为船员的确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甚至是被遗忘的群体。她介绍,去年12月7日,一艘名叫mvCelanova的西班牙货船由于船舵故障滞留在菲律宾马尼拉。由于船东遗弃,加上疫情影响,货轮在这里停泊了数月之久。船上燃料几乎耗尽,食物、药品也快没了。后来,还是当地部门和旁边的邮轮为他们送去了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希望外界能够有一个公正的角度看待这个职业。”小白说,疫情之后,钻石公主号、红宝石公主号的集中感染事件也让邮轮业站上风口浪尖,在人们眼里变成了“恐怖邮轮”。“在某种程度上,船员是被妖魔化的群体。”
05
海鸥
小白所在的邮轮条件比较好,她也很乐观,利用这段被困的日子学习充电。在她看来,邮轮的工作就像一个围城。“陆地和海上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陆地上的朋友经常羡慕地说,我好想去船上,在这个桃花源里面吃穿不愁,每天好景,有各种各样的服务设施。但是你在海上的时候,又会很怀念陆地上的人间烟火,你随时可以叫的一个外卖,随时可以吃的烤串。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不要总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要关注当下。”
无尽的等待中,总算有曙光初现。7月2日上午,小白的手机收到航旅纵横的一条消息,显示已经有了7月6日从香港飞往上海的机票。那将是小白海上漂流的第109天。
6月27日,本刊记者刚结束对林伊的语音采访,她就收到群里的消息:“公司已经帮我们买到了回程的机票,厦门航空,我们将分为3趟回家,不是包机但基本都是我们船上的船员……第一趟大概是7月24日左右。”
“每隔一段时间都有这样的消息。”林伊说,她的语气很平静,“希望这次可以成行,按第一批下船算,隔离完就立秋了……”
被海洋包围的日子里,林伊偶尔会翻看漂泊时拍摄的照片。有一张是在意大利拍的,当时,遁逸号在一座海边小镇附近海面驶过,一艘小型游艇开到了邮轮侧面,上面站着三四个出海游玩的人。远处,岛屿延伸出一个角,岛上红色房顶的矮房子层层叠叠的。那天的海面十分平静,碧蓝碧蓝的,海风温暖舒适。尽管自己还要在海上继续漂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但对岸的小镇似乎已经恢复如初,人们像往常一样生活。“当时这个小镇看起来很宁静,很美,就觉得疫情再怎么样,天啊,海啊,空气都还是很美的。”
与此同时,杨柳所在的海洋皇后号收到了订购的核酸检测器。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核酸检测必须在登机前的120小时内完成。但是,何时能回家,依然没有明确的时间。
这是杨柳签的第一份船员合同,她想趁着年轻出来看看,到处走走才来做船员的。然而第一份合同还没结束,就在船上滞留了三个多月。“618”购物节期间,还在英国海域滞留的杨柳在网上买了护肤品、化妆品、防晒衣、瑜伽服,通通寄回了家。“当时觉得快要回家了”,杨柳期待早日回家拆快递,喝妈妈熬的骨头汤,然后安安心心找个工作好好上班。而陈星家人也不许她再做船员了。
5月下旬,陈星和杨柳的船从迈阿密开往英国,这是她们第一次穿越大西洋。海洋皇后号是一艘只能载客1602人的小邮轮,刚开始陈星一天吐三次。跨洋时,有几天浪非常大,船晃动得厉害。陈星向窗外看,天空电闪雷鸣,海平面忽上忽下,房间在摇晃中发出吱呀的声响。她坐在最高层的餐厅吃饭时,感觉“整个桌子都要掀了”。
直到看见海鸥在邮轮上空飞行时,她们才稍感安慰,因为这意味着陆地不远了。(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伊、陈星、杨柳、小白、Flor为化名)
“我们如何回家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已变得极其复杂。关于哪些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回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这些规则变得五花八门,而且各国经常不事先通知就修改规则。”
7月3日,是船员林伊在海上漂荡的第117天。她上一次走下邮轮,踏上陆地还是在3月8日。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蔓延,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出现了超700人感染的事件。3月14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对美国海域的邮轮发布了首份禁航令。包括嘉年华邮轮集团、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诺唯真邮轮公司在内的世界几大邮轮公司先后宣布,暂停在全球或部分地区的运营。
同一时间,林伊所在的邮轮回到母港新奥尔良后正式停航。林伊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回家,但没想到,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她经历了船上隔离,换船,穿越大半个地球的漂泊……现在,她和其他三百多位中国船员仍在印度附近海域等待着。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还得知船员杨柳、陈星所在的海洋皇后号滞留在英国的南安普顿,船上有323位中国船员,同一海域的海洋帝王号上还有300位;船员小白的邮轮正从济州岛西侧的公海海域驶向釜山,准备加油补给;船员Flor和其他15位中国船员所在的名人邮轮在希腊附近抛锚,他们是从迪拜开过来的,在这里停了两个多月了……
他们的命运只是全球数万名船员的缩影。疫情当下,全球邮轮业受到巨大的影响,据《迈阿密先驱报》报道,目前估计有4.2万名船员仍旧滞留在船上,约有578位船员感染了新冠病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杨新宅此前曾表示,截止到5月底,有大概1万名中国籍船员的上船协议或劳动合同到期,需要下船休假。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泊数月,又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巨大的精神压力伴随着这个群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月12日报道,10天中有4名滞留船员在邮轮上自杀。其中一起发生在嘉年华公司旗下的帝王公主号上,一位39岁的乌克兰籍船员跳海自杀。当时,帝王公主号正滞留在鹿特丹港。
过去几个月,他们曾拥有过数个回国的方案,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
01
停航
去年10月,林伊在丹麦上船,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工作。船员和邮轮公司的合同大多是六至八个月,期间没有休息日。按照合同,林伊将在今年4月结束工作,回家休假。
滞留在邮轮上的船员冲着岸上的男朋友比心。(林伊供图)
3月中旬,林伊所在的邮轮公司决定停航。当时,林伊的邮轮正载着数千名游客在加勒比海域加足马力前行,目的地是母港新奥尔良。那时,船上还没有人佩戴口罩。有中国船员曾提过建议,但没有被采纳。
林伊是这艘邮轮的部门经理,每天要接触大量的游客和船员。返程路上,她心里非常紧张。“因为当时有很多疫情的报道了,但你又能做什么呢?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带来安慰的,是随处可见的消毒液。林伊每路过一个消毒液装置,都要消一遍毒。没过几天,她的手就脱皮了。
幸运的是,这艘船上没有出现疫情,但回到新奥尔良后,船员们不被允许下船。
3月底,公司给林伊和其他合同到期的员工提前订好了回国的机票。林伊感到庆幸,停航后可以回家了。她收拾好行李,按照要求,在出发前一天将行李送去检查。然而出发当天,她却收到通知,受疫情影响航班取消了。
几天后,公司又公布了一批可以回家的船员名单,林伊的名字还在里面。但她隐隐觉得这次依然无望,连行李都没再送去检查。果然,计划又取消了。
刚停航时,船员们觉得新鲜,那些平时供游客玩耍、休息的地方,比如泳池、攀岩、水滑道,终于允许员工自由使用了。林伊还能和朋友们坐在甲板上聊天、打牌。大家都觉得很快就能回家了。
林伊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三个多月,她没能再次踏上陆地。
在另一艘国际邮轮餐厅工作的中国船员杨柳是3月底结束合同。国内疫情刚暴发时,家人就劝她赶紧辞职回家。“可是那会儿我又不想自己买机票,蛮贵的,就想再工作一段吧,再挣一点钱。”
那时距离合同结束只剩一两个月了,杨柳决定干完再走。合同结束前,公司为她准备了联程机票,从美国转到中东的一个国家,再转泰国,最后是国内。杨柳同样是在出发前得知其中一个航班取消了。她只好继续随船在美国迈阿密的港口等待。
3月31日,杨柳所在的邮轮进行全体隔离。船员们每人一个房间,每天量两次体温,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送到门口。杨柳的房间没有阳台,一点新鲜空气都进不来。“每天根本就不知道干吗,看一下手机,吃个饭,睡觉,每天都是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特别压抑。”她的同事陈星要幸运一些,被分到有阳台的房间,偶尔能坐在那里透透气。
隔离期间,恰好赶上今年最大的一次超级月亮。杨柳趴在窗边,看着满月挂在离海岸线不远的夜空里,月光洒在海面上,随着海浪起伏跳跃着。由于时差,国内朋友已经在朋友圈晒了一轮图了。看着迟到12小时的超级月亮,杨柳特别想家。
更让人担忧的问题还是疫情。邮轮是密闭空间,必须依靠中央空调通风换气,一旦出现疫情,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命中者。杨柳朋友所在的一艘邮轮上就出现了新冠病例。重症患者被送到医院救治,轻症患者在船上隔离,其他人也只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广播每天播报新增病例的情况,后来,广播停了,因为“太恐慌了”。
口罩成了奢侈品。国内疫情刚暴发时,陈星的妈妈提醒她囤口罩。当时,她们所在的邮轮还在沿着美洲航线正常行驶,陈星在墨西哥下船时就买了两包。等她们再次准备在墨西哥买口罩时,那边也断货了。有的船员只好把旧衣服剪一剪,缝成棉布口罩。
小白在另一艘国际邮轮上担任娱乐经理。她所在的邮轮以上海为母港。1月27日,国内疫情蔓延,邮轮停航。随后,公司派遣这艘邮轮前往澳大利亚,为当地救护山火的人员提供免费邮轮旅行。“当时想的非常轻松、愉快,觉得疫情不会持续那么久。”小白回忆。
在悉尼时,小白还下船买了一双UGG,她在粉色和灰色中纠结。当时,她想,粉色比较新鲜,下次来再买那个灰色,没想到没有下次了。
船员在排队购物。(林伊供图)
3月19日,同样停靠在澳大利亚的红宝石公主号邮轮曝出船上有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来这艘船上超600人感染。“那个时候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心里比较担忧。”小白说。
第二天,随着最后一批客人下船,小白和同事们也开启了漂泊之旅。他们先抵达印度尼西亚,送当地的员工回家,随后来到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按照计划,3月29日,小白将和部分船员在这里乘坐飞机回家。然而航班临时取消,他们继续留在马尼拉。
有天早上,小白测完体温回到房间,从阳台望出去,海面上全是大大小小的邮轮和货轮。“除了航行者号,还有数艘歌诗达号,公主号……12艘巨无霸在海上碰头。也许除了这段特殊时期,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小白在个人公众号上记录道。现在她好怀念踩在悉尼沙滩上的感觉。
当时,全球只有少数港口国允许邮轮公司将船员转移到岸上,再乘坐飞机回家,马尼拉是其中之一。据媒体报道,5月底,菲律宾马尼拉聚集了20多艘邮轮。
林伊随船来到迈阿密。在这儿等待时,一位当地居民在邮轮停靠点的对岸,拉起一块横幅,上面画了一颗红色爱心,里面写着“船员”。
02
漂泊
随着美国疫情加剧,4月9日,美国疾控中心延长了邮轮禁航令,并且仅允许船员乘坐包机和其他私人交通工具回国。这意味着,船员们无法在美国通过商业航班回家,而包机必须要获得入境批复。
此时,美国东海岸、西海岸和墨西哥湾约停靠了100艘邮轮,船上有近8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员。有20艘停靠于美国港口或锚地的邮轮上,有船员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林伊的公司计划开船送船员们回国,或者到其他可以停靠的港口乘飞机中转。林伊和其他300多位中国籍船员分到遁逸号邮轮。换船是在公司的私人小岛附近海域通过小型船只过渡完成的,林伊没能趁机“接接地气”。
5月24日,遁逸号邮轮离开美国。除了中国船员,还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船员,共有3000多人。由于巴拿马运河封锁,遁逸号只能绕道横穿大西洋,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再经苏伊士运河抵达红海后一路向东。
这一路,遁逸号花费的时间是正常航行的好几倍。林伊推测,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原因,邮轮停靠港口补给、加油时需要各种手续和协调。
船上的物资也逐渐紧张。遁逸号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3000位船员分成四组,每天只有一组可以购物,每人限购5种商品,同一种类只能买一件。有段时间,大家的问候语变成了:“有没有洗衣粉?”“你有多余的牙刷吗?”“有多余的面霜吗?”“有没有袜子?”“这种对话,对于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蛮心酸的,但是确实是当时的生活现状。”林伊说。
接受本刊采访时,林伊发来了十几张她在疫情发生后拍的照片。由于她所在的邮轮网络很差,照片整整传了一天——这也是很多船员的生活日常。
4月中旬,杨柳所在的邮轮公司也重新分船了。换船是在他们公司开发的私人小岛进行的。没有游客,但船员们依然不被允许随意走动,下船后原地等候。30分钟后,她们被分到了海洋皇后号上,船上有323位中国籍船员。另一艘海洋帝王号上有300位中国籍员工。5月中旬,海洋皇后号和海洋帝王号离开迈阿密,驶向英国。
6月5日晚上,两艘邮轮抵达英国南安普顿的港口。当本刊记者问她们,每天都怎么安排生活时,她们只说了一个词:“睡觉。”
03
咫尺天涯
从3月底开始,船员要在网上申报健康信息,每天打卡两次。如果不间断打卡,页面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小飞机,这是入境的条件之一。大家都很关注这个“小飞机”。船上网络差,有时候一直打也不成功,有的小姑娘还为此急哭了。有人把体温填错了,“小飞机”也会消失。“每天恨不得打个三遍五遍的,半夜起来大家都不用网,速度快的时候打一打。一天打好几次,就怕‘小飞机’没有了。”林伊说。
数月的漂流中,何时能回家是船员们唯一关心的事情。但计划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为了送船员回家,遁逸号几乎穿越了大半个地球。6月29日,它抵达印度。完成补给后,他们将开往菲律宾,继续等待。三个多月来,林伊手机上收到的回家计划,一个接一个取消了。船上甚至有怀孕的女船员,原本计划结束合同后回家安胎,却漂流至今。
疫情当前,海员归家的途中竖着一道道关卡。疫情暴发后,全球多个国家宣布关闭港口,实行严格的入境政策。即便解决了入境许可的问题,邮轮公司还要和不同国家商议运输方案,到底是包机、商业航班还是邮轮直达?
4月23日,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红宝石公主号邮轮离开澳大利亚,船员们挥手告别。(新华社 图)
据彭博社报道,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贝利在给船员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如何回家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已变得极其复杂。关于哪些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回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这些规则变得五花八门,而且各国经常不事先通知就修改规则。”
小白与家的距离曾只有咫尺之遥。5月29日,经过一系列的协调沟通后,小白和其余550名中国船员终于回到上海。看着熟悉的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小白却还是不能下船。因为几天前,邮轮公司收到相关部门通知,只允许400位中国籍船员下船。公司按照船员的上船时间进行排序,小白是今年1月初上的船,不在名单之列。“那一天真的是又爱又恨的感觉,就是你看到它了,它离你那么近。”她只好把打包好的行李拆开,一一放回原位。
此时的上海正值梅雨季节,阴雨天气给船上的空调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又考虑到滞留海员们的情绪,邮轮决定往附近天气好的地方开。于是,剩下的海员们一路向北,来到了韩国济州岛西侧的公海海域。7月1日,他们停靠釜山港加油、补给物资。
疫情之下,咫尺之遥却难以跨越。在迈阿密停靠时,林伊看到一位印度尼西亚的船员站在遁逸号船尾,冲对面一艘邮轮打电话,那艘邮轮的船头站着他的女朋友。“他们俩的直线距离也就五十米,可以看到对方,但是没有办法相聚。”那天,这位印度尼西亚男孩即将前往机场回国,而他的女朋友还没来得及转移到遁逸号上。
04
孤独
过去三个多月,来自武汉的船员Flor也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等待着。Flor所在的名人邮轮常年走亚洲航线,途经迪拜、斯里兰卡、印度、新加坡等港口。疫情暴发后,由于港口均拒绝国际邮轮停靠,他们只好从迪拜一路向西驶向希腊。目前,邮轮在希腊附近海域抛锚,每隔半个月靠一次岸。
从4月25日第一次包机计划取消,Flor已经不记得这种情况出现多少次了。“公司一直都在给我们发邮件,计划是怎样,但是基本上每个星期都在变。”不久前,公司安排洪都拉斯海员回家,一行人到了机场被拒绝登机,又被送回到船上,单独安排在一层船舱里进行隔离。
漫长的等待中,林伊的一副扑克牌已经玩出了一圈毛边,有的牌快断了,同事用透明胶带缠了一圈,得撑到回家前。
林伊做船员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过三个多月不下船的经历。尽管海员在合同期间没有休息日,但是邮轮停港期间,他们可以正常下船,休息、购物,一般隔几天就会登陆一次。“如果让我在陆地上隔离,有网络,让我待一两个月,不会有这么大压力。在陆地和在船上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林伊说,遁逸号上的一位女船员已经在船上待十三四个月了。
今年端午节,林伊的一位船员朋友收到了男朋友的问候:“记得吃粽子啊。”朋友气不打一处来,“我们在船上能吃到粽子吗?”
林伊偶尔会觉得,这个行业做得越久越孤独,因为“我们离陆地很远,离家很远,离朋友很远”。但这些压力和无奈她几乎不会对家人、朋友提起,甚至会故意回避。“你越讲,就觉得你越孤独。”这次疫情,更让她感到海员群体“真的是太孤独,太薄弱了,太没有影响力了”。采访中,林伊突然说了一句:“跟你讲话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好委屈,特别想哭一场。”
有个关系很好的马来西亚船员要走了,陈星羡慕得不行,“差点把那个小伙子骂一顿”。“生活在没有希望中,感觉每天都很压抑。”尤其是回家计划不断取消的那段时间,陈星感觉“整个人都要爆炸了”。一次排队,她遇到有人插队,要是以前,她会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但那天她冲到对方面前吼了几句,理直气壮地夺回自己的位置。
还有一天中午,工作人员要对房间消毒,陈星还在睡觉。对方敲了三次门,没人应声。陈星走到门口,手刚放在门把手上,外面就用备用钥匙开了锁。陈星很生气,争执了几句,一把关上门。那位工作人员的上司也来敲门解释。陈星平静了一会儿,觉得大家都不容易,给人家道了歉。
“船上的环境让人感到非常压抑。他们被困在船上太长时间,这会让他们陷入不安的状态。人们会变得焦虑,情绪可能会爆发。”在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国际运输工人联盟海运部助理秘书法布里奇奥·巴塞罗那说。过去几个月,嘉年华邮轮旗下的帝王公主号、嘉年华微风号,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的海洋珠宝号上都发生了船员自杀的事件。
前挪威邮轮公司客户经理克里斯塔·托马斯表示,船员们称这些自杀事件让他们非常紧张,士气低落。她负责运营两个Facebook页面,分别针对被困在海上的船员及其家人。她说,最近几天有多位船员私信她说想要自杀。“许多人每天21个小时被隔离在狭小的舱房内,孤独和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许多人被要求马上收拾行李离开,但他们的包机却被取消了。这些起起伏伏的遭遇让他们备受打击。”
小白觉得,不能武断地把发生在这些船员身上的悲剧简单归结于滞留,但她认为船员的确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甚至是被遗忘的群体。她介绍,去年12月7日,一艘名叫mvCelanova的西班牙货船由于船舵故障滞留在菲律宾马尼拉。由于船东遗弃,加上疫情影响,货轮在这里停泊了数月之久。船上燃料几乎耗尽,食物、药品也快没了。后来,还是当地部门和旁边的邮轮为他们送去了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希望外界能够有一个公正的角度看待这个职业。”小白说,疫情之后,钻石公主号、红宝石公主号的集中感染事件也让邮轮业站上风口浪尖,在人们眼里变成了“恐怖邮轮”。“在某种程度上,船员是被妖魔化的群体。”
05
海鸥
小白所在的邮轮条件比较好,她也很乐观,利用这段被困的日子学习充电。在她看来,邮轮的工作就像一个围城。“陆地和海上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陆地上的朋友经常羡慕地说,我好想去船上,在这个桃花源里面吃穿不愁,每天好景,有各种各样的服务设施。但是你在海上的时候,又会很怀念陆地上的人间烟火,你随时可以叫的一个外卖,随时可以吃的烤串。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不要总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要关注当下。”
无尽的等待中,总算有曙光初现。7月2日上午,小白的手机收到航旅纵横的一条消息,显示已经有了7月6日从香港飞往上海的机票。那将是小白海上漂流的第109天。
6月27日,本刊记者刚结束对林伊的语音采访,她就收到群里的消息:“公司已经帮我们买到了回程的机票,厦门航空,我们将分为3趟回家,不是包机但基本都是我们船上的船员……第一趟大概是7月24日左右。”
“每隔一段时间都有这样的消息。”林伊说,她的语气很平静,“希望这次可以成行,按第一批下船算,隔离完就立秋了……”
被海洋包围的日子里,林伊偶尔会翻看漂泊时拍摄的照片。有一张是在意大利拍的,当时,遁逸号在一座海边小镇附近海面驶过,一艘小型游艇开到了邮轮侧面,上面站着三四个出海游玩的人。远处,岛屿延伸出一个角,岛上红色房顶的矮房子层层叠叠的。那天的海面十分平静,碧蓝碧蓝的,海风温暖舒适。尽管自己还要在海上继续漂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但对岸的小镇似乎已经恢复如初,人们像往常一样生活。“当时这个小镇看起来很宁静,很美,就觉得疫情再怎么样,天啊,海啊,空气都还是很美的。”
与此同时,杨柳所在的海洋皇后号收到了订购的核酸检测器。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核酸检测必须在登机前的120小时内完成。但是,何时能回家,依然没有明确的时间。
这是杨柳签的第一份船员合同,她想趁着年轻出来看看,到处走走才来做船员的。然而第一份合同还没结束,就在船上滞留了三个多月。“618”购物节期间,还在英国海域滞留的杨柳在网上买了护肤品、化妆品、防晒衣、瑜伽服,通通寄回了家。“当时觉得快要回家了”,杨柳期待早日回家拆快递,喝妈妈熬的骨头汤,然后安安心心找个工作好好上班。而陈星家人也不许她再做船员了。
5月下旬,陈星和杨柳的船从迈阿密开往英国,这是她们第一次穿越大西洋。海洋皇后号是一艘只能载客1602人的小邮轮,刚开始陈星一天吐三次。跨洋时,有几天浪非常大,船晃动得厉害。陈星向窗外看,天空电闪雷鸣,海平面忽上忽下,房间在摇晃中发出吱呀的声响。她坐在最高层的餐厅吃饭时,感觉“整个桌子都要掀了”。
直到看见海鸥在邮轮上空飞行时,她们才稍感安慰,因为这意味着陆地不远了。(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伊、陈星、杨柳、小白、Flor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