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研究不会止步不前 希望能活到100岁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9月22日 15点56分 PT
  返回列表
76292 阅读
16 评论
新华网

(原标题: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9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

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未来科学大奖等荣誉的袁隆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得“共和国勋章”。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顷16吨、17吨和18吨攻关目标的实现,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终领先于世界。袁隆平一直认为,自己热爱的中国,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动力,也是所有梦想的终极目标。

选择农业报国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2013年10月17日,袁隆平出席在湖南永州举行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现场会。 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为国家筑牢粮仓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欧美、日本等都在开展相关研究,但只有我们应用到了大面积生产中。”时至今日,袁隆平还清楚记得当时在接受奖项时说的话,“杂交水稻还有很大潜力,我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优秀人才从基层单位进入中心,袁隆平还积极争取经费把他们送到国外深造。

“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那个曾经简陋的海南南繁基地,被标注在了三亚地图上,从一个偏远小农场,变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科研基地。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前右一)在长沙出席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 新华社发(陈思汗摄)

让老百姓吃得更好

“从党的十九大开始,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我的角度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袁隆平说,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当然不会止步不前。

目前,袁隆平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开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2018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最显著的变化是:在30多个参与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些品种同时还具备广适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

2017年9月,袁隆平院士领衔、湖南省农科院研发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可以让饱受重金属污染之困的地区,水稻平均含镉量下降了90%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突破,而且这项技术运用起来简单易行,成本不高。”袁隆平说。去年,经过持续一年的多点生态试验,大面积培育“低镉稻”已有了技术条件,这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目前,他正在攻关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我现在已经从‘80后’变成了‘90后’,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刚刚度过自己90岁生日的袁隆平说,“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v
vicnn
1 楼
别活那么久,生产那么多粮食了,看看抖音上那些傻子,就知道吃饱了没有什么好事情,还是饿着点好。
4
44776
2 楼
老九你千萬不能死啊!要養活全國人口一百歲肯定是不夠的。
三介中
3 楼
还好不是习近平要为人民服务到100岁
s
studio
4 楼
向袁老致敬!!!
苏浩
5 楼
向天再借六百年
i
iwill
6 楼
难道袁老的成果都在实验田里?有谁吃过报个名,知道产品的也介绍下
不渴而饮
7 楼
我以前一直困惑于中国的读书人,不读书还好,一读书就坏了,特别是读了几本书以后就不淡定了,就以天下为己任了,就忧国忧民了。对知识或者学问的探索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单纯的乐趣、总之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很不快乐。到底为啥?说起来都是泪。文明的形成,取决于文化道路选择、先民的禀赋、制度规范、纲常伦理、历史的偶然性。其中制度规范、纲常伦理影响最深远。 中国的读书人,士大夫阶层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的周公改制,宗法制。宗法制是为了解决接班人的问题,以前的禅让制、或者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问题太多,杀来杀去非常混乱,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能有效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老婆可以娶一群,嫡妻只有一位,嫡妻生的第一个男孩就是嫡长子,未来王位的继承人,大家谁也别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顺序来,看谁投胎跑得快,这是天命,大家都别争。 嫡长子继承制不错,那其他的兄弟咋办?同是天子血脉,投胎的方向也没错,就是慢了半拍?别急,不能继承王位的,可以从老爹哪获得一块封地建个诸侯国当国君,国君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他的兄弟也从国君老爹哪获封土地,所以“天子立国 , 诸侯建家 , 卿置侧室 ”,再往下一直到贩夫走卒都按照这个制度基本上延续至今影响每一个中国人这个不展开,就说那帮卿以下的王族血脉分封到最后没土地了咋办?没物质遗产精神上也是贵族,这帮人叫“士”。学文的叫“文士”,练武的叫“武士”,摆摊算命的叫“术士”。我啰里八嗦的交代完大背景了,现在进入正题,读书人为啥以天下为己任? 没物质遗产可继承,还得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这显然不公平,别急,虽然没钱了但也还不是穷屌丝,仍然是贵族命,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在孔子“有教无类”之前,包括孔子在内,读书人都是贵族,草民是没有权利读书的。一直到唐代武则天武奶奶执政,平民才有读书的权利。贵族子弟读书阶段(修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要考驾照,古代赶大车驾御马匹牛车啥的。这叫修身;毕业了帮卿大夫管家实习,这叫齐家;管好了晋升帮助国君治国,这叫治国;能在再大了就帮天子管理天下,这叫平天下。所以贵族屌丝即便没物质遗产可继承,仍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位极人臣,先秦诸子百家百分百都是这帮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中国读书人最早被灌下去的鸡汤,努力上进的来源。 到了汉朝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孔夫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其实也没禁学百家,仅仅是朝廷太学以儒学为主,其他学科选修随即失宠,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高考都不考那还瞎耽误功夫干嘛,四书五经成为古代高考标准教科书。宋以后以尤以四书为重,特别是理学兴起,张圣贤张载弄出个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打哪以后,中国读书人开始为圣人代言,以救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读书人传统价值观,认同感,读书不懂此理者,妄为读书人。 诸子百家吵了三百年,核心就一个:救世! 挖完!:-)
b
billyzhang777
8 楼
你一定不只活到100岁 活菩萨
糖桔喝得
9 楼
杂交稻米口感不行,不好吃。
一支梅
10 楼
你们这群扑街什么都踩!脑子有问题还是有钱收?
G
Gvalue
11 楼
袁老对毛泽东导演的三年大饥荒深有体会,努力培育优良多产粮食。可敬。 但三年大饥荒是毛灾,有再好的品种,也无法生产出粮食。当心!
w
women168
12 楼
正常的种子,你把它改良,长出来的米没有米香味,把人民当小白鼠,权贵和你都不吃自己出产农作物,奇怪。
X
Xmaniac
13 楼
祝愿袁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任何人能狠下心干一件事一辈子无怨无悔的就是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J
Jamyaus
14 楼
一定会长命百岁
s
silvio1992
15 楼
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雁过留声机
16 楼
造谣死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