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不想吃工作的苦时,她姐喜欢去短视频上摸会鱼。 没想到这鱼越摸,我越心疼。 因为短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上面分享生活,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家带娃的家庭主妇。 视频中,她们经常是围着老公、孩子、灶台,三点一线连轴转,一刻也不得闲。 她们劳累但是空虚,迷茫于自己生活的价值。 评论里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部分感同身受的主妇和未婚的女性觉得心酸和害怕。 另一类则是质疑这很累吗?农民工在外面不更累。 家庭主妇的劳动真的有价值吗? 家庭主妇被人养真的幸福吗? 看过那么多视频下的争吵后,她姐觉得有必要重新聊聊这个群体了—— 家庭主妇。 家,战场 家,不是歇脚的地方,是战场。 对于短视频里的家庭主妇来说,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 看一下典型的家庭主妇一天的时间线就知道了。 博主大花北漂了9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上小学,小女儿需要有人照顾。因为家庭分工,她已经做了4年全职妈妈。 早上五六点起床,睁眼后就要直奔厨房,揉面团、蒸馒头、小米粥下锅…… 煮粥期间也不能闲着,要抓紧时间叫孩子起床,辅助她洗漱、穿好衣服、梳好头发。 孩子上学路上,她要牵着女儿狂奔。她要确保自己能在小女儿醒过来之前回到家。 早上这一战打完,大花要计划给小女儿做午饭,并开始新一天的家务整理。 她可以有片刻放松的时刻吗? 有,可得晚上十一点后。 这时候,老公已经躺好睡下,孩子也终于被哄睡着。 她是可以好好休息,睡个大觉吗? 不,这仅仅意味着,她可以安静做家务了。 图源:抖音 厨房里远远高出洗碗池的脏碗、泛着油渍的地板、客厅里散落在地的玩具、等待被收拾的衣服.......都在等着她。 而这些家务永无止境。 “今天干净的厨房地板明天又会变成脏地板,洗干净的衣服一顿饭之后又要重新洗一遍。” 家庭主妇就像是被困在强迫性健身圈里的仓鼠,健身轮一直在不停地旋转,仓鼠永远无法停下来…… 她只能日复一日地、机械般地重复着这些单调且重复的劳动。 唯一能放松的时间,只剩下周六凌晨。 第二天不用早起给老公孩子做饭、不用送孩子上学。 也只有在这时候,她才能想起来自己爱吃重口味夜宵、痛快刷自己喜欢的剧。 图源:抖音 体能上折磨还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孤独。 有博主模仿了丈夫下班回家后的场景。 两人沉默着吃完晚饭,饭后丈夫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妻子去厨房收拾。 丈夫手机上如果有电话进来,他立刻又没影儿了。 如果和娘家人倾诉,得到的回复总是千篇一律: 为了孩子,忍一忍。 他能挣钱,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这并不是个例。 评论区6000多条评论下,尽是孤独又沉默的家庭主妇。 “虽然是剧情,但是演出了多少家庭的现状,零沟通、零交流,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每个人都这样劝我,只要会赚钱,心在家就好,但我却越过越孤独。” “看到自己的现状,看着看着就流泪了。” 这种孤独也没有尽头。 虽然有时候也可以跟人聊天,但这些社交绝大多数都流于表面。 无尽的情绪可能只能在没有熟人的社交平台发泄。 “每天除了孩子和灶台,没有任何社交。” 字字不提孤独,字字尽是孤独。 而这种孤独,跟经济状况无关。 即便是「豪门媳妇」,也不会例外。 研究发现,无论什么家庭条件下,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被捆绑在房子上、与有意义的社交活动相孤立,是一种普遍的体验。 但,这种累和孤独,鲜少被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理解。 外人看来,家庭妇女简直是在享福,毕竟还没到退休的年龄,就过起了退休的生活。 没有亲身经历,又哪里来真正的感同身受? 有家庭主妇想了个办法——做了一场和丈夫和自己互换身份的实验。 互换身份前,丈夫对这次体验嗤之以鼻。 不就是带孩子做家务,有什么难? 但接下来就是他哭的时候。 一天,仅仅是一天。 丈夫终于体会到妻子一边买菜,一边抱着孩子有多辛苦。 也无奈于妻子一边做菜,孩子一边闹腾的崩溃日常。 直到他做完家务累瘫到沙发上,才算真正体会到了做家庭主妇有多难。 然而,这样的互换体验不过是为了获取关注和流量。 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丈夫愿意互换位置去理解妻子的艰辛? 有人或许会想,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是苦命人。 确实,她姐也刷到过日子过得安逸的家庭主妇。 无聊了,学学插花陶冶情操;馋了,研究一份新甜品消磨消磨时间。 但,买得起大房子、雇得起保姆,生孩子可以去月子中心、养孩子请得起月嫂的家庭主妇,能有多少? 大多数的我们,是需要把钱掰碎地清清楚楚的打工人。 也许又有人说,现在的家庭主妇并没有那么累,男人都会做家务。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现实到底是怎样。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女性做家务的时间,接近男性的2.8倍。 也就是说,即使你从没想过做家庭主妇,也在不知不觉中负担起了更多做家务的责任。 更可悲的是,大家以为大多数愿意做家庭主妇的女性,都是自己的选择吗? 事实上,大多都是被迫的。 生完孩子,仅仅是责任的开端。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没有一项不需要权衡利弊。 而最终被迫承担责任的,也大多是女性。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质疑: 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看成是「被迫」,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在歧视家庭主妇的劳动价值? 当然不是。 相反,家庭妇女的劳动价值非常高。 在北京,很多普通家政的月薪过万,在上海有的保姆月薪甚至2万+。 现实情况却是残酷的。 她们的付出和劳动,一直被视作理所当然。 不仅拿不到一分钱,五险一金的基础保障也和她们无关。 而当她们想要从家庭中挣脱出来,选择离婚,又会有怎样的风险? 这里有个现实的例子: 丈夫出轨,全职主妇小花走到了离婚这一步。 这场离婚官司,小花做得最硬气的决定,是为自己争夺这些年做家庭主妇的损失补偿费。 最终,法院判决的赔偿金,却仿佛是一个羞辱:1万块。 家庭主妇离婚之后重新找出路也是问题。 有的女性去找工作,但因为与市场的长期脱节。 导致面试时都不敢提要求,最终拿到的offer,工资也只有之前工作的一半。 经济没有保障、孤独无人理解、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容易被社会市场淘汰...... 这才是成为家庭妇女的真相。 有人说,女性有选择做家庭主妇的权利。 毕竟,有人就是不愿意吃工作的苦,想躺平当家庭主妇。 她姐同意。 前提是—— 1.女性认清做“家庭主妇”意味着什么。 2.这是女性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但现实是,很多女性在走进“家庭主妇”这个角色时,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家庭主妇”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躺平享福。 前几天她姐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过的,“全职太太跟丈夫要买菜钱”的聊天记录就是如此。 逛个超市都要看人脸色,买个零食也要被指责。 以及,当与家务劳动捆绑在一起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时。 当“家庭主妇”远远比“家庭主夫”要常见时。 就意味着,做家庭主妇与否,其实并非是女性个体的、自主的选择。 这是一个女性群体面临的共同处境。 因此,在家庭内部,当家务劳动需要有人来承担,那么承担的那一方,往往是女性。 如果家务劳动是夫妻两人分担,那做得更多的一方,也往往是女性。 这样的观点和断念,无需推敲与证据,也没有人怀疑,就那么自然而然成了一条铁律一般的存在。 即,家务劳动被认为是女性的领域。 2012年《卫报》在头条新闻中也指出这点: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四十年了,女人仍然从事着大部分的家务劳动。” 或许又有人要说了—— 之所以都是女人做家务,是因为女人擅长家务。 而且女人出去工作,也没有办法像男人一样赚钱养家啊。 关于女性更擅长家务这点,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为男性不做家务找的莫名其妙的借口和托辞。 因为做家务也从来不是阴道附带的预设功能。 男性的不擅长家务,是她们长期从家务中抽离出来、经验不足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存在“熟能生巧”这个词。 而至于女性没有办法和男性一样赚钱养家,更是漏洞百出的谎言。 “男人养家,女人被养”,就是流传最广的骗局。 首先这句话,在语境中只承认男性的赚钱是养家的一部分,而彻底抹除了女性的家务劳动也是在养家。 它意味着,女性无论付出多少劳动、多少时间,她所从事的劳动都不值一提,都没有办法和男性为这个家付出的相提并论。 女性的家务劳动,只是“帮衬”的存在,可有可无。 可是,但凡独居过就会发现,“家务劳动”和空气、阳光一样,拥有的时候意识不到,失去了才觉得其分量之重。 其次,关于赚钱能力的差异这点,倒是全世界高度统一。 2014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的玻璃天花板指数(玻璃天花板指数:用于测试各个国家和地区职场女性收到公平待遇程度的指数模型)显示。 就连在发达国家,女性也无法和男性获得同样公平的职场待遇。 但,这是资本主义和性别文化合谋的结果,女性工作挣钱少不是应该的。 那,在这样一个本就不该成立的系统性的、结构性的条件下,把女性从职场/公共领域驱逐到家庭中。 怎么能称之为女性自主的选择? 她姐无意指责一些家庭主妇的选择。 但却无法眼看一些女性深陷困境,却不知为何,还不停地自责。 “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不配、是不是我还做得不够多……” 之前看过的《身边的政治学》里就提到过类似问题—— “如果你反反复复发现,某些个人困境是找不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的,这些没有个体解决方案的困境不仅你有,其他很多女性都有,那么这些问题,就很可能就是政治问题。”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或许有人要说,指出这些困境本身,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要一样的柴米油盐? 是这样没错。 但她姐一直觉得,改变的前提,是知情。 是你先对自身的处境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了解到“女性为何会有必须做家务”的感觉,了解到这一感觉的根源和影响。 了解到女性气质和家庭生活之间的捆绑,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 认识,是改变的第一步。 逃避只能任由这些“恶果”以女性的身体为寄主肆意生长,直至死亡。 消除肿瘤的唯一方式,是将其挖出,然后消灭。 或许,改变的第一步—— 是在让男性做家务劳动的时候,不再说“帮忙”。
偶尔不想吃工作的苦时,她姐喜欢去短视频上摸会鱼。
没想到这鱼越摸,我越心疼。
因为短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上面分享生活,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家带娃的家庭主妇。
视频中,她们经常是围着老公、孩子、灶台,三点一线连轴转,一刻也不得闲。
她们劳累但是空虚,迷茫于自己生活的价值。
评论里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部分感同身受的主妇和未婚的女性觉得心酸和害怕。
另一类则是质疑这很累吗?农民工在外面不更累。
家庭主妇的劳动真的有价值吗?
家庭主妇被人养真的幸福吗?
看过那么多视频下的争吵后,她姐觉得有必要重新聊聊这个群体了——
家庭主妇。
家,战场
家,不是歇脚的地方,是战场。
对于短视频里的家庭主妇来说,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
看一下典型的家庭主妇一天的时间线就知道了。
博主大花北漂了9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上小学,小女儿需要有人照顾。因为家庭分工,她已经做了4年全职妈妈。
早上五六点起床,睁眼后就要直奔厨房,揉面团、蒸馒头、小米粥下锅……
煮粥期间也不能闲着,要抓紧时间叫孩子起床,辅助她洗漱、穿好衣服、梳好头发。
孩子上学路上,她要牵着女儿狂奔。她要确保自己能在小女儿醒过来之前回到家。
早上这一战打完,大花要计划给小女儿做午饭,并开始新一天的家务整理。
她可以有片刻放松的时刻吗?
有,可得晚上十一点后。
这时候,老公已经躺好睡下,孩子也终于被哄睡着。
她是可以好好休息,睡个大觉吗?
不,这仅仅意味着,她可以安静做家务了。
图源:抖音
厨房里远远高出洗碗池的脏碗、泛着油渍的地板、客厅里散落在地的玩具、等待被收拾的衣服.......都在等着她。
而这些家务永无止境。
“今天干净的厨房地板明天又会变成脏地板,洗干净的衣服一顿饭之后又要重新洗一遍。”
家庭主妇就像是被困在强迫性健身圈里的仓鼠,健身轮一直在不停地旋转,仓鼠永远无法停下来……
她只能日复一日地、机械般地重复着这些单调且重复的劳动。
唯一能放松的时间,只剩下周六凌晨。
第二天不用早起给老公孩子做饭、不用送孩子上学。
也只有在这时候,她才能想起来自己爱吃重口味夜宵、痛快刷自己喜欢的剧。
图源:抖音
体能上折磨还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孤独。
有博主模仿了丈夫下班回家后的场景。
两人沉默着吃完晚饭,饭后丈夫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妻子去厨房收拾。
丈夫手机上如果有电话进来,他立刻又没影儿了。
如果和娘家人倾诉,得到的回复总是千篇一律:
为了孩子,忍一忍。
他能挣钱,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这并不是个例。
评论区6000多条评论下,尽是孤独又沉默的家庭主妇。
“虽然是剧情,但是演出了多少家庭的现状,零沟通、零交流,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每个人都这样劝我,只要会赚钱,心在家就好,但我却越过越孤独。”
“看到自己的现状,看着看着就流泪了。”
这种孤独也没有尽头。
虽然有时候也可以跟人聊天,但这些社交绝大多数都流于表面。
无尽的情绪可能只能在没有熟人的社交平台发泄。
“每天除了孩子和灶台,没有任何社交。”
字字不提孤独,字字尽是孤独。
而这种孤独,跟经济状况无关。
即便是「豪门媳妇」,也不会例外。
研究发现,无论什么家庭条件下,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被捆绑在房子上、与有意义的社交活动相孤立,是一种普遍的体验。
但,这种累和孤独,鲜少被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理解。
外人看来,家庭妇女简直是在享福,毕竟还没到退休的年龄,就过起了退休的生活。
没有亲身经历,又哪里来真正的感同身受?
有家庭主妇想了个办法——做了一场和丈夫和自己互换身份的实验。
互换身份前,丈夫对这次体验嗤之以鼻。
不就是带孩子做家务,有什么难?
但接下来就是他哭的时候。
一天,仅仅是一天。
丈夫终于体会到妻子一边买菜,一边抱着孩子有多辛苦。
也无奈于妻子一边做菜,孩子一边闹腾的崩溃日常。
直到他做完家务累瘫到沙发上,才算真正体会到了做家庭主妇有多难。
然而,这样的互换体验不过是为了获取关注和流量。
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丈夫愿意互换位置去理解妻子的艰辛?
有人或许会想,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是苦命人。
确实,她姐也刷到过日子过得安逸的家庭主妇。
无聊了,学学插花陶冶情操;馋了,研究一份新甜品消磨消磨时间。
但,买得起大房子、雇得起保姆,生孩子可以去月子中心、养孩子请得起月嫂的家庭主妇,能有多少?
大多数的我们,是需要把钱掰碎地清清楚楚的打工人。
也许又有人说,现在的家庭主妇并没有那么累,男人都会做家务。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现实到底是怎样。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女性做家务的时间,接近男性的2.8倍。
也就是说,即使你从没想过做家庭主妇,也在不知不觉中负担起了更多做家务的责任。
更可悲的是,大家以为大多数愿意做家庭主妇的女性,都是自己的选择吗?
事实上,大多都是被迫的。
生完孩子,仅仅是责任的开端。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没有一项不需要权衡利弊。
而最终被迫承担责任的,也大多是女性。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质疑:
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看成是「被迫」,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在歧视家庭主妇的劳动价值?
当然不是。
相反,家庭妇女的劳动价值非常高。
在北京,很多普通家政的月薪过万,在上海有的保姆月薪甚至2万+。
现实情况却是残酷的。
她们的付出和劳动,一直被视作理所当然。
不仅拿不到一分钱,五险一金的基础保障也和她们无关。
而当她们想要从家庭中挣脱出来,选择离婚,又会有怎样的风险?
这里有个现实的例子:
丈夫出轨,全职主妇小花走到了离婚这一步。
这场离婚官司,小花做得最硬气的决定,是为自己争夺这些年做家庭主妇的损失补偿费。
最终,法院判决的赔偿金,却仿佛是一个羞辱:1万块。
家庭主妇离婚之后重新找出路也是问题。
有的女性去找工作,但因为与市场的长期脱节。
导致面试时都不敢提要求,最终拿到的offer,工资也只有之前工作的一半。
经济没有保障、孤独无人理解、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容易被社会市场淘汰......
这才是成为家庭妇女的真相。
有人说,女性有选择做家庭主妇的权利。
毕竟,有人就是不愿意吃工作的苦,想躺平当家庭主妇。
她姐同意。
前提是——
1.女性认清做“家庭主妇”意味着什么。
2.这是女性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但现实是,很多女性在走进“家庭主妇”这个角色时,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家庭主妇”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躺平享福。
前几天她姐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过的,“全职太太跟丈夫要买菜钱”的聊天记录就是如此。
逛个超市都要看人脸色,买个零食也要被指责。
以及,当与家务劳动捆绑在一起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时。
当“家庭主妇”远远比“家庭主夫”要常见时。
就意味着,做家庭主妇与否,其实并非是女性个体的、自主的选择。
这是一个女性群体面临的共同处境。
因此,在家庭内部,当家务劳动需要有人来承担,那么承担的那一方,往往是女性。
如果家务劳动是夫妻两人分担,那做得更多的一方,也往往是女性。
这样的观点和断念,无需推敲与证据,也没有人怀疑,就那么自然而然成了一条铁律一般的存在。
即,家务劳动被认为是女性的领域。
2012年《卫报》在头条新闻中也指出这点: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四十年了,女人仍然从事着大部分的家务劳动。”
或许又有人要说了——
之所以都是女人做家务,是因为女人擅长家务。
而且女人出去工作,也没有办法像男人一样赚钱养家啊。
关于女性更擅长家务这点,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为男性不做家务找的莫名其妙的借口和托辞。
因为做家务也从来不是阴道附带的预设功能。
男性的不擅长家务,是她们长期从家务中抽离出来、经验不足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存在“熟能生巧”这个词。
而至于女性没有办法和男性一样赚钱养家,更是漏洞百出的谎言。
“男人养家,女人被养”,就是流传最广的骗局。
首先这句话,在语境中只承认男性的赚钱是养家的一部分,而彻底抹除了女性的家务劳动也是在养家。
它意味着,女性无论付出多少劳动、多少时间,她所从事的劳动都不值一提,都没有办法和男性为这个家付出的相提并论。
女性的家务劳动,只是“帮衬”的存在,可有可无。
可是,但凡独居过就会发现,“家务劳动”和空气、阳光一样,拥有的时候意识不到,失去了才觉得其分量之重。
其次,关于赚钱能力的差异这点,倒是全世界高度统一。
2014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的玻璃天花板指数(玻璃天花板指数:用于测试各个国家和地区职场女性收到公平待遇程度的指数模型)显示。
就连在发达国家,女性也无法和男性获得同样公平的职场待遇。
但,这是资本主义和性别文化合谋的结果,女性工作挣钱少不是应该的。
那,在这样一个本就不该成立的系统性的、结构性的条件下,把女性从职场/公共领域驱逐到家庭中。
怎么能称之为女性自主的选择?
她姐无意指责一些家庭主妇的选择。
但却无法眼看一些女性深陷困境,却不知为何,还不停地自责。
“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不配、是不是我还做得不够多……”
之前看过的《身边的政治学》里就提到过类似问题——
“如果你反反复复发现,某些个人困境是找不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的,这些没有个体解决方案的困境不仅你有,其他很多女性都有,那么这些问题,就很可能就是政治问题。”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或许有人要说,指出这些困境本身,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要一样的柴米油盐?
是这样没错。
但她姐一直觉得,改变的前提,是知情。
是你先对自身的处境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了解到“女性为何会有必须做家务”的感觉,了解到这一感觉的根源和影响。
了解到女性气质和家庭生活之间的捆绑,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
认识,是改变的第一步。
逃避只能任由这些“恶果”以女性的身体为寄主肆意生长,直至死亡。
消除肿瘤的唯一方式,是将其挖出,然后消灭。
或许,改变的第一步——
是在让男性做家务劳动的时候,不再说“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