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两个中国”政策还是两个“中国政策”,都是中国政府不愿意从德国政界看到的。德语媒体观察到,在德国,这与总理府和外交部及经济部的角力有关。期间虽然政界号召对中国“去风险”,但德国企业似乎别无选择。
德国大联合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其实大不相同(图片摄于2023年6月中国总理李强访德期间)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媒体《明镜周刊》发文评论德国政策层在此次中国总理李强访问德国、出席德中两国政府磋商会议上的表现。文章指出,社民党的总理府和绿党的外交部及经济部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
报道在引言中写道:官方上,联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共同的中国策略。然而,实际上,总理的和解政策与副总理哈贝克的经济政策存在冲突。
文章在开头写道:“总理并不擅长过分赞扬,但在上周二的德中经济论坛上,肖尔茨找到了赞美的词句。他当着中国总理李强的面赞扬德中贸易关系。”
“双方都从彼此的贸易和投资中受益,”德国总理说。他赞扬了德国在中国超过1000亿欧元的直接投资,“令人瞩目”。
作者指出:“这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新的强硬态度。即使是在总理办公室之前的共同露面,实际上只有来自北京的客人可能满意:不允许记者提问,中国的媒体代表们乖乖地鼓掌。让你人在柏林,感觉犹如在北京。”
但是,政府中并非所有人都像总理那样看待事情。特别是绿党的经济部长哈贝克。文章写道:“一段时间以来,哈贝克对中国采取了另一种更为严格的政策。这一点,由《明镜》获得的数据可以证实。据悉,自他上任以来,德国经济部已将给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担保额减少了大约50亿欧元。”
因此,文章明确指出:“官方上,联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共同的中国策略,但实际上,看起来总理和副总理并非只在追求一种中国政策——而是两种。”
李强和肖尔茨的记者会不允许记者提问
德国总理府 vs. 经济部和外交部
作者举例称:“在上周德中政府磋商的准备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意见分歧。由绿党领导的部门,包括哈贝克的经济部和贝尔伯克的外交部,都希望在中国总理访德之前定夺一个宣布已久的关于中国策略的文件。但是,总理办公室和外交部仍未能就一个共同的草案达成一致。谈判主要围绕着政策文件中,对北京当权者的态度应该如何尖锐的问题展开。”
所以,德国政府这份备受瞩目的中国策略文件最终还是未能在中国总理李强访德之前问世。《明镜周刊》在文章中透露:如今各参与部门不再期待能于今年暑假前完成这份文件。哈贝克和贝尔伯克以北京对香港和台湾的威胁行为来为对北京奉行更严厉的政策路线辩护,他们总是指出共产党如何压迫少数民族。而社民党对此的态度更加放松,更注重倾听德国工业界和工会的声音。
文章随后仔细介绍了德国经济部如何大幅度降低了向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发放政府经济担保的力度。并在结尾写道:“经济部长关心的是一种价值观引导的经济政策。总理办公室对此持怀疑态度。虽然总理也曾谈过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即降低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什么,德国执政联盟可能会因此爆发下一场冲突———话说回来,联盟其实已经处在冲突的中心了。”
风险?准备好了!
《南德意志报》也在最新有关德中经济的报道中,重点关注德国总理肖尔茨口中的“去风险”。在题为“风险?准备好了!”的文章中,作者在引言中发问:“德国经济与中国的关系深不可分。许多企业并未尽力降低风险,反而正在扩大其业务规模。为何会这样?”
文章在开头向读者介绍了德国车商宝马最近在上海车展上遭遇的“冰激淋事件”。旗下小型汽车品牌MINI展台上的几个中方工作人员,因为拒绝向中国观众发放免费的冰激淋而引起众怒。作者指出,这起事件也让“宝马汽车制造商亲身体验到了在中国,机会与风险之间的界线有多么细微。”
文章随后问道:“这次是冰激淋,下次会是什么呢?比如,只是举个例子,如果北京决定攻台,从而引发一场巨大的制裁和反制裁连锁反应,那将会怎样?相对而言,人们在这一点上的共识是,西方公司从俄罗斯撤出相比之下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在中国,西方公司有数以亿计的欧元资产岌岌可危。像大众汽车、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或者宝马这样的公司,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其规模将缩小三分之一。可以这么说,对德国经济而言,中国具有事关系统的重要性。”
文章在结尾关注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替换“脱钩”说法的“去风险”。指出:“‘风险最小化’可以包含很多意义,范围可以从1.4亿欧元到100亿欧元。据德国驻北京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6%的公司为攻台情况制定了计划。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实际上,几乎无法为中国攻击台湾的情况设计方案。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在为此做准备,原因就是‘无法为此做准备’。但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人们不想为此做准备。因为,仅仅想到失去三分之一业务的可能,就足以让人心情沉重。”
无论是“两个中国”政策还是两个“中国政策”,都是中国政府不愿意从德国政界看到的。德语媒体观察到,在德国,这与总理府和外交部及经济部的角力有关。期间虽然政界号召对中国“去风险”,但德国企业似乎别无选择。
德国大联合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其实大不相同(图片摄于2023年6月中国总理李强访德期间)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媒体《明镜周刊》发文评论德国政策层在此次中国总理李强访问德国、出席德中两国政府磋商会议上的表现。文章指出,社民党的总理府和绿党的外交部及经济部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
报道在引言中写道:官方上,联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共同的中国策略。然而,实际上,总理的和解政策与副总理哈贝克的经济政策存在冲突。
文章在开头写道:“总理并不擅长过分赞扬,但在上周二的德中经济论坛上,肖尔茨找到了赞美的词句。他当着中国总理李强的面赞扬德中贸易关系。”
“双方都从彼此的贸易和投资中受益,”德国总理说。他赞扬了德国在中国超过1000亿欧元的直接投资,“令人瞩目”。
作者指出:“这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新的强硬态度。即使是在总理办公室之前的共同露面,实际上只有来自北京的客人可能满意:不允许记者提问,中国的媒体代表们乖乖地鼓掌。让你人在柏林,感觉犹如在北京。”
但是,政府中并非所有人都像总理那样看待事情。特别是绿党的经济部长哈贝克。文章写道:“一段时间以来,哈贝克对中国采取了另一种更为严格的政策。这一点,由《明镜》获得的数据可以证实。据悉,自他上任以来,德国经济部已将给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担保额减少了大约50亿欧元。”
因此,文章明确指出:“官方上,联邦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共同的中国策略,但实际上,看起来总理和副总理并非只在追求一种中国政策——而是两种。”
李强和肖尔茨的记者会不允许记者提问
德国总理府 vs. 经济部和外交部
作者举例称:“在上周德中政府磋商的准备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意见分歧。由绿党领导的部门,包括哈贝克的经济部和贝尔伯克的外交部,都希望在中国总理访德之前定夺一个宣布已久的关于中国策略的文件。但是,总理办公室和外交部仍未能就一个共同的草案达成一致。谈判主要围绕着政策文件中,对北京当权者的态度应该如何尖锐的问题展开。”
所以,德国政府这份备受瞩目的中国策略文件最终还是未能在中国总理李强访德之前问世。《明镜周刊》在文章中透露:如今各参与部门不再期待能于今年暑假前完成这份文件。哈贝克和贝尔伯克以北京对香港和台湾的威胁行为来为对北京奉行更严厉的政策路线辩护,他们总是指出共产党如何压迫少数民族。而社民党对此的态度更加放松,更注重倾听德国工业界和工会的声音。
文章随后仔细介绍了德国经济部如何大幅度降低了向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发放政府经济担保的力度。并在结尾写道:“经济部长关心的是一种价值观引导的经济政策。总理办公室对此持怀疑态度。虽然总理也曾谈过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即降低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什么,德国执政联盟可能会因此爆发下一场冲突———话说回来,联盟其实已经处在冲突的中心了。”
风险?准备好了!
《南德意志报》也在最新有关德中经济的报道中,重点关注德国总理肖尔茨口中的“去风险”。在题为“风险?准备好了!”的文章中,作者在引言中发问:“德国经济与中国的关系深不可分。许多企业并未尽力降低风险,反而正在扩大其业务规模。为何会这样?”
文章在开头向读者介绍了德国车商宝马最近在上海车展上遭遇的“冰激淋事件”。旗下小型汽车品牌MINI展台上的几个中方工作人员,因为拒绝向中国观众发放免费的冰激淋而引起众怒。作者指出,这起事件也让“宝马汽车制造商亲身体验到了在中国,机会与风险之间的界线有多么细微。”
文章随后问道:“这次是冰激淋,下次会是什么呢?比如,只是举个例子,如果北京决定攻台,从而引发一场巨大的制裁和反制裁连锁反应,那将会怎样?相对而言,人们在这一点上的共识是,西方公司从俄罗斯撤出相比之下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在中国,西方公司有数以亿计的欧元资产岌岌可危。像大众汽车、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或者宝马这样的公司,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其规模将缩小三分之一。可以这么说,对德国经济而言,中国具有事关系统的重要性。”
文章在结尾关注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替换“脱钩”说法的“去风险”。指出:“‘风险最小化’可以包含很多意义,范围可以从1.4亿欧元到100亿欧元。据德国驻北京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6%的公司为攻台情况制定了计划。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实际上,几乎无法为中国攻击台湾的情况设计方案。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在为此做准备,原因就是‘无法为此做准备’。但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人们不想为此做准备。因为,仅仅想到失去三分之一业务的可能,就足以让人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