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风向又变了。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传来消息,双方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另一边,同样表示在重要的贸易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会谈富有成效。
在关税战硝烟弥漫、持续升级的关键时刻,双方都得出“实质性进展”的结论,足以说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超预期会谈,释放出什么信号?
01
最先撑不住的是特朗普。
过去一个月来,特朗普针对全球发起关税战,试图借助极限施压,一展“交易的艺术”。
然而,最终迅速妥协的国家并不多。全球化逆流,“与全世界为敌”,不仅让大国形象碎了一地,而且经济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面对东方大国的对等反制,特朗普将两国关税加征145%,个别商品更是高达245%,让关税最终沦为数字游戏。
谁都知道,100%以上的关税形同贸易禁运,显然难以为继。
在和平年代,还没有哪两个大国断绝贸易的先例。
这是典型的极限施压策略,也是常说的“胆小鬼游戏”,赌的就是谁更快撑不下去。
答案呼之欲出。就在关税战升级之后,特朗普不止一次表示“只需一个电话”,并不断释放会谈信号。
对于特朗普来说,关税只是谈判策略,不是最终目的,只要不是真正“疯了”,都会主动寻求降级。
更何况,特朗普最大的短板是时间,离2026年底的中期选举只有一年多时间,如果关税战悬而未决,恐怕连基本盘都无法稳固。
美国的资本市场,最先表达不满。
没有危机却要创造危机,全球股市如同过山车般震荡,就连作为美国底牌的国债都难以支撑。
美国的跨国企业,同样坐不住了。
跨国企业做的都是全球生意,没有全球市场,没有发展中国家的低制造成本,何来赚取价值链上的最大利益?
美国的普通国民,更成为代价中的代价。且不说大国形象受损,通货膨胀更是如影随形,制造业短期也不可能迅速回归。
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各国经济产业已经深度融为一体,不是谁能随便脱钩的。
02
关税战逆转,影响几何?
根据官方报道,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通稿中也提及,“深挖合作潜力,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
就此而言,双方退回4月2日的关税及贸易格局,将是大概率事件。
高关税属于“伤敌1000,自损800”的双输博弈,美国既然没有全面脱钩的底气,自然要回到合作的道路上来。
过去一个月,中国经济、产业和股市经受住短期冲击,而美国市场陷入剧烈震荡,“东稳西荡”,扭转了双方手中的筹码。
美国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其他国家并非没有反手一击的能力,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对等反制,就是力证。
当然,对于关税战,我们奉行的都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理念,“深挖合作潜力,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之说更是充满想象空间。
毕竟,中美贸易虽然出现萎缩,但仍是近7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一个是最大出口国,一个是最大进口国,两国之间存在巨大互补性。
如果加上第三方的转口贸易,规模更为庞大。
这背后不存在谁更吃亏的问题,市场交易本身就是“用脚投票”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为双方发展计,还是全球经济稳定,关税战降级,都是理性务实之举。
当然,真正的关税问题,不会一场会谈就消弭于无形,贸易会谈注定是一场长期博弈。
因此,对话沟通机制极其重要,“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是为此而来,这也是最具建设性的成果之一。
03
短期转向,不等于长期逆转。
就在不久之前的重要会议上,我们将“关税战”升级为“国际经贸斗争”。
如果说关税战、贸易战,着眼的还只是短期的博弈;那么斗争,更易让人联想到持久战、长期战。
既然是斗争,自然不是一时一地,不会很快就能终结,而要做好长期准备。
且不说大洋彼岸的最高决策者,向来以反复无常著称,正在达成的协议、即将达成的协议,能维持多久,都不好说。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问题不在于表面的关税,而是地缘格局、对外开放、大国竞争。
美国一直强调我们要对等开放。事实上,恰恰是美国成了逆全球化的先锋军,重回 “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孤立主义的老路。
有没有发现,中国已经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捍卫者,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策。
过去几年,我们先后取消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服务业限制,取消签证限制,甚至扩大对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不断向全球敞开大门。
不管关税战结果如何,全球格局已经开始出现松动,大国博弈的天平也已开始倾斜。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大国“失范”之时,都是重塑国际经济秩序、开放合作格局乃至地缘政治秩序的机遇。
这对于美国如此,对于我们也是如此。
一夜之间,风向又变了。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传来消息,双方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另一边,同样表示在重要的贸易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会谈富有成效。
在关税战硝烟弥漫、持续升级的关键时刻,双方都得出“实质性进展”的结论,足以说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超预期会谈,释放出什么信号?
01
最先撑不住的是特朗普。
过去一个月来,特朗普针对全球发起关税战,试图借助极限施压,一展“交易的艺术”。
然而,最终迅速妥协的国家并不多。全球化逆流,“与全世界为敌”,不仅让大国形象碎了一地,而且经济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面对东方大国的对等反制,特朗普将两国关税加征145%,个别商品更是高达245%,让关税最终沦为数字游戏。
谁都知道,100%以上的关税形同贸易禁运,显然难以为继。
在和平年代,还没有哪两个大国断绝贸易的先例。
这是典型的极限施压策略,也是常说的“胆小鬼游戏”,赌的就是谁更快撑不下去。
答案呼之欲出。就在关税战升级之后,特朗普不止一次表示“只需一个电话”,并不断释放会谈信号。
对于特朗普来说,关税只是谈判策略,不是最终目的,只要不是真正“疯了”,都会主动寻求降级。
更何况,特朗普最大的短板是时间,离2026年底的中期选举只有一年多时间,如果关税战悬而未决,恐怕连基本盘都无法稳固。
美国的资本市场,最先表达不满。
没有危机却要创造危机,全球股市如同过山车般震荡,就连作为美国底牌的国债都难以支撑。
美国的跨国企业,同样坐不住了。
跨国企业做的都是全球生意,没有全球市场,没有发展中国家的低制造成本,何来赚取价值链上的最大利益?
美国的普通国民,更成为代价中的代价。且不说大国形象受损,通货膨胀更是如影随形,制造业短期也不可能迅速回归。
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各国经济产业已经深度融为一体,不是谁能随便脱钩的。
02
关税战逆转,影响几何?
根据官方报道,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通稿中也提及,“深挖合作潜力,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
就此而言,双方退回4月2日的关税及贸易格局,将是大概率事件。
高关税属于“伤敌1000,自损800”的双输博弈,美国既然没有全面脱钩的底气,自然要回到合作的道路上来。
过去一个月,中国经济、产业和股市经受住短期冲击,而美国市场陷入剧烈震荡,“东稳西荡”,扭转了双方手中的筹码。
美国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其他国家并非没有反手一击的能力,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对等反制,就是力证。
当然,对于关税战,我们奉行的都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理念,“深挖合作潜力,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之说更是充满想象空间。
毕竟,中美贸易虽然出现萎缩,但仍是近7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一个是最大出口国,一个是最大进口国,两国之间存在巨大互补性。
如果加上第三方的转口贸易,规模更为庞大。
这背后不存在谁更吃亏的问题,市场交易本身就是“用脚投票”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为双方发展计,还是全球经济稳定,关税战降级,都是理性务实之举。
当然,真正的关税问题,不会一场会谈就消弭于无形,贸易会谈注定是一场长期博弈。
因此,对话沟通机制极其重要,“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是为此而来,这也是最具建设性的成果之一。
03
短期转向,不等于长期逆转。
就在不久之前的重要会议上,我们将“关税战”升级为“国际经贸斗争”。
如果说关税战、贸易战,着眼的还只是短期的博弈;那么斗争,更易让人联想到持久战、长期战。
既然是斗争,自然不是一时一地,不会很快就能终结,而要做好长期准备。
且不说大洋彼岸的最高决策者,向来以反复无常著称,正在达成的协议、即将达成的协议,能维持多久,都不好说。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问题不在于表面的关税,而是地缘格局、对外开放、大国竞争。
美国一直强调我们要对等开放。事实上,恰恰是美国成了逆全球化的先锋军,重回 “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孤立主义的老路。
有没有发现,中国已经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捍卫者,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策。
过去几年,我们先后取消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服务业限制,取消签证限制,甚至扩大对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不断向全球敞开大门。
不管关税战结果如何,全球格局已经开始出现松动,大国博弈的天平也已开始倾斜。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大国“失范”之时,都是重塑国际经济秩序、开放合作格局乃至地缘政治秩序的机遇。
这对于美国如此,对于我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