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尝试了5次,绿茶餐厅终于圆了自己的上市梦。
绿茶餐厅的老家杭州一直被调侃为美食荒漠,如果在社交平台“求推荐好吃的杭州特色美食”,那么可能会得到如下答案:
巴比馒头,一家速食连锁包子铺。
这次绿茶餐厅费劲心力也要上市,堪称餐饮界最倔强IPO,也为杭州老家多加了张美食名片。
这几年,堪称是中国餐饮洗牌最快的年代,倒闭的、破产的、改命从头再来的餐厅比比皆是。
但绿茶餐厅却大张旗鼓的开店,2022-2024年绿茶餐厅分别开出47家、89家及120家新店,2024年几乎是平均三天开一家新店的速度在扩张。
从杭州西湖畔到北京SKP,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商业街,绿茶餐厅的扩张速度像极了瑞幸咖啡的“互联网式狂飙”。
只不过,如今的绿茶餐厅跟过去的风光却很难相提并论,不少人调侃绿茶是“带病上市”,食客们也总会反复思考两个相同的问题:
曾经排队2小时的网红头牌,为何现在打不过新网红?自己花了200-300元吃到的,究竟有多少是预制菜?
其实,“带病”上市的绿茶餐厅,也许是最清楚自己病症的人。
火到被山寨集体盯上了
判断一个品牌有多火,比排队更有说服力的一个现象是:
看看这个品牌到底有多少山寨货。
早期的绿茶餐厅,由于商标迟迟没注册下来,山寨店开遍全国各地,逼的绿茶不得不开发布会,一次次宣布向全国30多家山寨绿茶提起诉讼。
最抽象的是在美食之都广州,2016年时广州共有6家绿茶餐厅,其中1家真绿茶,其余5家全部是“山寨货”。
一家餐厅为何能火爆成这样?
这就不得不提到绿茶餐厅非常聪明的一点,偷师快时尚品牌。
2004年,绿茶创始人王勤松和爱人在杭州西湖边开设了一家青年旅社,内部设有餐厅,招待着南来北往的“背包客”,口味很受大家欢迎。
因为旅社旁边就是一篇茶园,“绿茶”之名由此而来。
2008年,“绿茶青年旅社”演变成了“绿茶餐厅”。
绿茶在当时非常大胆的搞了个极致反差:早在2014年,绿茶平均每家餐厅的装修成本高达500万元,江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看起来惬意极了。
但与这高昂的装修成本相对的却是便宜的价格,5元的拍黄瓜、十几元的牛排骨炒年糕...人均50-60元左右就可以让大学生下馆子搓一顿。
绿茶餐厅深谙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法则:菜品命名充满网感,“面包诱惑”、“绿茶烤鸡”自带社交货币属性,这些如今依然霸榜的初代网红菜,成了绿茶的招牌。
作为典型的快时尚餐厅,绿茶餐厅开始跟Zara、优衣库一样频繁上新品,更是将年轻人的好奇心吊了起来。
2010年王勤松就决定将第二家分店开在了北京,结果绿茶餐厅再一次被市场认可,每次排队的阵仗都让同行羡慕。
除了打穿性价比,绿茶餐厅还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赛道:融合菜。
作为一家杭州诞生的餐厅,绿茶并没有把自己局限成杭帮菜。
在绿茶餐厅,虽然你能吃到龙井虾仁、西湖醋鱼,但同时也有湘菜剁椒鱼头、川菜毛血旺、客家茄子、粤式招牌菜面包诱惑,甚至芝士土豆、芝士虾等西餐。
如果八大菜系都不合胃口,在绿茶还能吃到定胜糕、老长沙大香肠这种街头网红小吃。总之,甭管什么口味,到绿茶总能包容你。
到了2023年,绿茶集团在国内中式餐厅品牌中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一年的收入超过38亿元。
成也预制菜,败也预制菜
不过,当绿茶餐厅试图用工业化思维改造中餐时,也付出了同质化的代价。
快时尚餐厅想要赚钱最根本的法子还是要“快”。
快速的出餐上菜、快速的翻台、快速迎接下一波客人,以高翻台率来获得更多的流量赚钱。
王勤松曾在采访时自曝,“对于别的餐厅来说,可能客人坐满就赚钱,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满客之后翻台才开始赚钱,这就跟麦当劳、肯德基快餐一样。”
为了快和标准化,这两年绿茶餐厅发生了两件事,也塑造自己2.0版新人设:
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自己逼成“上新狂魔”。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绿茶分别推出172个、168个和203个新菜品,这频率几乎达到了每2天便有一道新菜问世。
如此频繁更新菜品,且要支撑数百家直营门店的出品,靠后厨现学现炒现卖是不现实的,那绿茶是怎么降低难度的?
答案是:跟食品加工厂交朋友,打造成流水线模式。
比如,其招牌菜绿茶烤鸡,仅需要厨房员工以预制酱包腌制鸡肉,然后放入烤箱烘烤便可上菜。
甚至早在2018年以前,绿茶餐厅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模式。曾经一家绿茶餐厅,有位顾客购买了甜品“面包诱惑”,结果吃到一半发现面包里面长绿霉了。
随后这家店店长就表示,面包诱惑是公司统一做好统一配送过去,店铺直接加热就上桌了,商品可能是保存的过程中出了问题造成的商品变质。
这些年,跟绿茶餐厅合作的第三方食材加工厂超过了190家,用工业化的方式实现菜品的标准化;根据招股书,绿茶集团前五大供应商皆为食材批发/食材处理商。
第二件事儿,则是“预制菜魔法”失灵。
去年,商场许多用预制菜提效的餐厅都纷纷迎来了“反噬”。
虽说预制菜是降本增效的神,但“外卖、堂食中使用了预制菜却没有告知顾客”成为了被广泛投诉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就点名批评,指出这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去年315前后,有记者卧底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发现,该餐厅售卖的“佛跳墙”是预制菜,但既未标注“预制菜”字样,也没有主动告知顾客。
有顾客花了200多在绿茶吃饭,结果菜端上来全是冰的;还有人发现绿茶盘子酒精灯成了标配,现场热给你看...
去年7月24日,证监会对绿茶餐厅食品安全以及预制菜占比情况进行了问询,要求绿茶餐厅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这相当于直接戳破了绿茶“无预制菜”的口号。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属于预制菜。
但据界面新闻报道,绿茶目前还没有自营的中央厨房,而是通过第三方食材加工及直接采购的模式实现菜品的标准化。
所以,绿茶依然难辞其咎。
顾客最崩溃的不是自己选择吃泡面,而是花钱吃一份昂贵的面,结果等来的却是一份泡面。
如今,摆在绿茶餐厅面前最尴尬的问题是——数量变多了,但存在感却更低了。 有人说,无论想吃什么,可能都不会想到去绿茶,因为没什么特色。
甚至虽然这次成功上市,但绿茶餐厅自身几大关键数据,都病症不轻:
日均客流量从2018年的809人锐减到2024年的477人,甚至在大本营华东区域,翻台率已探至2.82次的行业低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五次冲击上市,如今才拿到牌照。
在冲击上市的过程中,绿茶餐厅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尽办法创新。
比如,这两年汉服拍照爆火,绿茶餐厅就专门提供了汉服和免费妆造,吸引女生边吃饭还能顺便拍照发朋友圈。
还在不同餐厅花高价打造了颜值颇高的主题:桃花船宴主题可以坐在船上吃饭,书院主题仿佛置身江南幽静书院、清风竹影主题把餐厅搬进一片片竹林中...
但这些创新的终极悖论在于:它越是跟餐饮不沾边,就越难制造让人上瘾的复购。
随之而来的,是绿茶过去留住大学生们的性价比优势也在丧失。
同行们纷纷使出降价大法讨好年轻人:海底捞推出了66单人火锅套餐,必胜客2025年新菜单打出“30款产品,全线降价”,怂火锅发出“认怂公告”,所有菜品及锅底起售价都降到10元以下。
而绿茶餐厅一份粉丝裹虾39元、牛肉诱惑58元、芝士虾68元,不仅根本挤不进“穷鬼菜单”,味道更谈不上高端。
尽管上市,但中餐与西餐的底层逻辑差异,决定了绿茶餐厅这场豪赌充满变数:
而今天很多网红餐饮店,正在用工业化的完美交换那一口稍纵即逝的锅气,这场交易是否划算,或许只有未来能给出答案。
而事实是,即使去年绿茶推出了203个新菜品,如今排在推荐榜前面的依然还是面包诱惑、烤鸡这些“老演员”。
在餐饮行业,真正抗打的从来不是规模,而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
流量能捧红爆款,但只有口碑能留住复购。
4年尝试了5次,绿茶餐厅终于圆了自己的上市梦。
绿茶餐厅的老家杭州一直被调侃为美食荒漠,如果在社交平台“求推荐好吃的杭州特色美食”,那么可能会得到如下答案:
巴比馒头,一家速食连锁包子铺。
这次绿茶餐厅费劲心力也要上市,堪称餐饮界最倔强IPO,也为杭州老家多加了张美食名片。
这几年,堪称是中国餐饮洗牌最快的年代,倒闭的、破产的、改命从头再来的餐厅比比皆是。
但绿茶餐厅却大张旗鼓的开店,2022-2024年绿茶餐厅分别开出47家、89家及120家新店,2024年几乎是平均三天开一家新店的速度在扩张。
从杭州西湖畔到北京SKP,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商业街,绿茶餐厅的扩张速度像极了瑞幸咖啡的“互联网式狂飙”。
只不过,如今的绿茶餐厅跟过去的风光却很难相提并论,不少人调侃绿茶是“带病上市”,食客们也总会反复思考两个相同的问题:
曾经排队2小时的网红头牌,为何现在打不过新网红?自己花了200-300元吃到的,究竟有多少是预制菜?
其实,“带病”上市的绿茶餐厅,也许是最清楚自己病症的人。
火到被山寨集体盯上了
判断一个品牌有多火,比排队更有说服力的一个现象是:
看看这个品牌到底有多少山寨货。
早期的绿茶餐厅,由于商标迟迟没注册下来,山寨店开遍全国各地,逼的绿茶不得不开发布会,一次次宣布向全国30多家山寨绿茶提起诉讼。
最抽象的是在美食之都广州,2016年时广州共有6家绿茶餐厅,其中1家真绿茶,其余5家全部是“山寨货”。
一家餐厅为何能火爆成这样?
这就不得不提到绿茶餐厅非常聪明的一点,偷师快时尚品牌。
2004年,绿茶创始人王勤松和爱人在杭州西湖边开设了一家青年旅社,内部设有餐厅,招待着南来北往的“背包客”,口味很受大家欢迎。
因为旅社旁边就是一篇茶园,“绿茶”之名由此而来。
2008年,“绿茶青年旅社”演变成了“绿茶餐厅”。
绿茶在当时非常大胆的搞了个极致反差:早在2014年,绿茶平均每家餐厅的装修成本高达500万元,江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看起来惬意极了。
但与这高昂的装修成本相对的却是便宜的价格,5元的拍黄瓜、十几元的牛排骨炒年糕...人均50-60元左右就可以让大学生下馆子搓一顿。
绿茶餐厅深谙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法则:菜品命名充满网感,“面包诱惑”、“绿茶烤鸡”自带社交货币属性,这些如今依然霸榜的初代网红菜,成了绿茶的招牌。
作为典型的快时尚餐厅,绿茶餐厅开始跟Zara、优衣库一样频繁上新品,更是将年轻人的好奇心吊了起来。
2010年王勤松就决定将第二家分店开在了北京,结果绿茶餐厅再一次被市场认可,每次排队的阵仗都让同行羡慕。
除了打穿性价比,绿茶餐厅还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赛道:融合菜。
作为一家杭州诞生的餐厅,绿茶并没有把自己局限成杭帮菜。
在绿茶餐厅,虽然你能吃到龙井虾仁、西湖醋鱼,但同时也有湘菜剁椒鱼头、川菜毛血旺、客家茄子、粤式招牌菜面包诱惑,甚至芝士土豆、芝士虾等西餐。
如果八大菜系都不合胃口,在绿茶还能吃到定胜糕、老长沙大香肠这种街头网红小吃。总之,甭管什么口味,到绿茶总能包容你。
到了2023年,绿茶集团在国内中式餐厅品牌中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一年的收入超过38亿元。
成也预制菜,败也预制菜
不过,当绿茶餐厅试图用工业化思维改造中餐时,也付出了同质化的代价。
快时尚餐厅想要赚钱最根本的法子还是要“快”。
快速的出餐上菜、快速的翻台、快速迎接下一波客人,以高翻台率来获得更多的流量赚钱。
王勤松曾在采访时自曝,“对于别的餐厅来说,可能客人坐满就赚钱,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满客之后翻台才开始赚钱,这就跟麦当劳、肯德基快餐一样。”
为了快和标准化,这两年绿茶餐厅发生了两件事,也塑造自己2.0版新人设:
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自己逼成“上新狂魔”。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绿茶分别推出172个、168个和203个新菜品,这频率几乎达到了每2天便有一道新菜问世。
如此频繁更新菜品,且要支撑数百家直营门店的出品,靠后厨现学现炒现卖是不现实的,那绿茶是怎么降低难度的?
答案是:跟食品加工厂交朋友,打造成流水线模式。
比如,其招牌菜绿茶烤鸡,仅需要厨房员工以预制酱包腌制鸡肉,然后放入烤箱烘烤便可上菜。
甚至早在2018年以前,绿茶餐厅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模式。曾经一家绿茶餐厅,有位顾客购买了甜品“面包诱惑”,结果吃到一半发现面包里面长绿霉了。
随后这家店店长就表示,面包诱惑是公司统一做好统一配送过去,店铺直接加热就上桌了,商品可能是保存的过程中出了问题造成的商品变质。
这些年,跟绿茶餐厅合作的第三方食材加工厂超过了190家,用工业化的方式实现菜品的标准化;根据招股书,绿茶集团前五大供应商皆为食材批发/食材处理商。
第二件事儿,则是“预制菜魔法”失灵。
去年,商场许多用预制菜提效的餐厅都纷纷迎来了“反噬”。
虽说预制菜是降本增效的神,但“外卖、堂食中使用了预制菜却没有告知顾客”成为了被广泛投诉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就点名批评,指出这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去年315前后,有记者卧底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发现,该餐厅售卖的“佛跳墙”是预制菜,但既未标注“预制菜”字样,也没有主动告知顾客。
有顾客花了200多在绿茶吃饭,结果菜端上来全是冰的;还有人发现绿茶盘子酒精灯成了标配,现场热给你看...
去年7月24日,证监会对绿茶餐厅食品安全以及预制菜占比情况进行了问询,要求绿茶餐厅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这相当于直接戳破了绿茶“无预制菜”的口号。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属于预制菜。
但据界面新闻报道,绿茶目前还没有自营的中央厨房,而是通过第三方食材加工及直接采购的模式实现菜品的标准化。
所以,绿茶依然难辞其咎。
顾客最崩溃的不是自己选择吃泡面,而是花钱吃一份昂贵的面,结果等来的却是一份泡面。
如今,摆在绿茶餐厅面前最尴尬的问题是——数量变多了,但存在感却更低了。 有人说,无论想吃什么,可能都不会想到去绿茶,因为没什么特色。
甚至虽然这次成功上市,但绿茶餐厅自身几大关键数据,都病症不轻:
日均客流量从2018年的809人锐减到2024年的477人,甚至在大本营华东区域,翻台率已探至2.82次的行业低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五次冲击上市,如今才拿到牌照。
在冲击上市的过程中,绿茶餐厅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尽办法创新。
比如,这两年汉服拍照爆火,绿茶餐厅就专门提供了汉服和免费妆造,吸引女生边吃饭还能顺便拍照发朋友圈。
还在不同餐厅花高价打造了颜值颇高的主题:桃花船宴主题可以坐在船上吃饭,书院主题仿佛置身江南幽静书院、清风竹影主题把餐厅搬进一片片竹林中...
但这些创新的终极悖论在于:它越是跟餐饮不沾边,就越难制造让人上瘾的复购。
随之而来的,是绿茶过去留住大学生们的性价比优势也在丧失。
同行们纷纷使出降价大法讨好年轻人:海底捞推出了66单人火锅套餐,必胜客2025年新菜单打出“30款产品,全线降价”,怂火锅发出“认怂公告”,所有菜品及锅底起售价都降到10元以下。
而绿茶餐厅一份粉丝裹虾39元、牛肉诱惑58元、芝士虾68元,不仅根本挤不进“穷鬼菜单”,味道更谈不上高端。
尽管上市,但中餐与西餐的底层逻辑差异,决定了绿茶餐厅这场豪赌充满变数:
而今天很多网红餐饮店,正在用工业化的完美交换那一口稍纵即逝的锅气,这场交易是否划算,或许只有未来能给出答案。
而事实是,即使去年绿茶推出了203个新菜品,如今排在推荐榜前面的依然还是面包诱惑、烤鸡这些“老演员”。
在餐饮行业,真正抗打的从来不是规模,而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
流量能捧红爆款,但只有口碑能留住复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