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蝼蚁!他拍下2000中国人 没人能平静看完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4月12日 22点36分 PT
  返回列表
75270 阅读
45 评论
一条

1980-2020,

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

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社会关系,

经历了一次次重大变迁。

有太多曾经寻常的风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如今,只能在相片里找寻。

而那些拍摄者,当年也不曾想到,

自己的一份对拍摄的坚持,

放了二、三十年,竟变得如此弥足珍贵。

这些摄影成了一份视觉档案,

替我们一代人,

做出一份详细、生动、完整的见证。

张克纯《山水之间》系列 2009-2012

任曙林 《中学生》系列 1980年代

颜长江 《三峡》系列 2000-2006

下面这些影像记录者,

活跃在不同的年代、区域,

年龄身份不同,关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

一个是50后任曙林,在1980年代的工余时间,

拍了10年北京的中学生;

一个是60后媒体工作者颜长江,

在2002年三峡工程开始后,

跟着建设节点的节奏,

在三峡沿岸做抢救性的拍摄记录;

一个是80后全职摄影师张克纯,

长时间在路上,无数次往返黄河流域,

记录最荒芜、荒诞的山川社会。

相似的是,这里的每个记录者

都怀着一颗简单、细腻,又敬重的心。

在一张张影像里,

我们能清晰感受山河社会的变迁,

以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里,

每一个鲜活,却又渺小如蝼蚁的中国人。

张克纯今年37岁,出生在四川巴中,现在生活在成都。

他做设计出身,业余玩摄影。后来花在摄影上面的时间就越来越多,做职业摄影师也有十多年了,常年在外行走。

向沙漠抽水的人,宁夏,2011

在亭子顶上钓鱼的人,山西,2011

漂流的人,陕西,2011

翻倒的运沙车,青海,2011

站在江心石头上的人,重庆,2014

从2009年起,张克纯花4年时间,数几十次在黄河流域往返行走,把山东、河南、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宁夏,都去了个遍,有些地方甚至到过好多次,用大画幅相机拍下一两千张底片。

缆车,陕西,2011

站在广告牌上的人,青海,2011

山顶的寺庙,山西,2015

张克纯拍摄的家与国、山与水,在视觉上色彩寡淡、构图平稳,似乎是云淡风轻;仔细去看,才发现画面内容的荒诞和尖锐。

每个画面里都有像蝼蚁一样的人,可是这些却又真实发生在中国。

他最初想去拍摄黄河的壮美、诗意,带着情怀和一腔热血上路,在路上才发现,曾经的山水画消失了,在高速发展下的中国,看到的更多是荒山、断壁、高楼,还有黄河沿岸像蝼蚁般生活的中国人。

以下是张克纯的自述。

山中的河,甘肃,2010

修建高铁的人,陕西,2012

黄河沿岸,大环境下的小人物

每个中国人其实对黄河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说“母亲河”、“文明的摇篮”。我就想,有机会我独自去走一遍,看到更多的地方。

2009年,我回到成都开始做自己的项目,拍黄河。四年的时间,每次去黄河边上待一个月,走一个省,然后再回到成都,冲胶卷,整理一下,再出去、再回来。

当你真正去看这个河的时候,它就在你面前,就是一条河,其实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我取《诗经》里一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ō)”的后四个字,做这个系列的作品名,它描写《诗经》的发源地陕西,当黄河水流动,发出“活活活”的声音。

沧海桑田,你根本找不到这些场景,更多的是短短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都是工业化、有人工痕迹的景观。

带着毛泽东像横跨黄河的人,河南,2012

我在新闻上看到,在河南三门峡,每年都有一个活动,几千名冬泳爱好者带着毛泽东像游到对面山西。一个符号性的东西,现在还有人带着。

2011年,我想去拍,结果岸上有上万观众在那儿看,我就被挤开了,那年就没拍上。然后2012年,我早早越过警戒线到河边架着机器,拍到了这张照片。

水塔下捕鱼的人,陕西,2011

在这个水塔旁边,建了一个化工厂,污染挺严重的。每年黄河水涨起来的时候,会冲上来一些鱼,我那天刚好碰到这些人,他们就在这里捕鱼。

半年以后,我再去那个地方,水塔已经没有了,已经变成一座桥。

一个采煤厂里扔一个佛像在中间,大家都很好奇,怎么会这样。

这个地方周边全是矿山,挖煤、洗煤、运煤都在那里。山里有座寺庙,有个煤老板建了一个十几米的金身佛像。那个佛头做坏掉了,至少有5米,很大、很重。因为佛对人的概念,没人愿意去把它砸掉、扔掉,就那样立在煤厂里面。

张克纯《山水之间》 2011年

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当我拍完黄河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展开,慢慢就想散点式地分布到全国,所以有了《山水之间》这个系列。这是我去到新疆、河北、湖南、江西等不同地域,来拍摄中国。

江边喝茶的人,四川,2014

断桥下上体育课的人,我还把自己放置了进去,摄于四川,2014

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在这个项目里做了“置换”,把画面里的一个人换出来按快门,我自己进入画面。

张克纯在路上

在《北流活活》中,我作为摄影师,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置身事外;到了《山水之间》,我不是摄影师了,却身处其中,成了画中人。

《山水之间》系列作品

中国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就像巨人站在平衡木上,又要往前走,又要平衡。我还是更愿意看到,它不要走得那么快。

我们处在当下,作为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小人物,像蚂蚁一样,话语权是比较微小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发声,即便是很弱小的声音。

任曙林是一个50后,出生在北京板厂胡同15号。

1980年代,25岁的他,开始拍《八十年代中学生》。一连拍了10年,300卷胶片,总计1万多张北京中学生的照片。

风靡80年代的梅花运动装

准备打球的男同学们,运动背心上印着学校名字

1980年的中学游泳课

碎花衬衫搭配格纹裙,那时候的中学女生们很时髦

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

白群飘飘的班花

北京地坛体育场,白袜子、白球鞋,

还有齐刷刷的大长腿

放学后,留堂做数学题,

桌上还有熟悉的铁皮铅笔盒

同学们来对作业啦

80年代的男女同学们,穿着泳衣,一起在水里打球

这些1980年代旧照里的少男少女,干净、纯真、美好。观众纷纷感慨:“那时候的中学生,真好看啊!”

照片里当年的主角们,现在很多人的孩子都已经上中学了。

这张照片勾起了一个观众的往事

2011年4月份,《八十年代中学生》第一次展览,引起很大轰动。任曙林走进展厅,发现观看旧照的观众,从现在的中学生到50岁以上的人都有。

有一个观众叫王琳,看到一张照片,激动得哭了。原来,她和照片中的那个少年秘密早恋,后来一起留学,结婚,最后分开。她对任曙林的照片感慨万千,“本来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没想到,原来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以下是任曙林的自述。

监考证

中学生的身体,每块肌肉都会说话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197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拍了高考。

北京市那会儿拿照相机的人就没有多少,记者也不拍高考。我当时申请去拍摄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样子,他们给我一个监考证,我拿别针把监考证别在胸口,凭这个就可以横冲直撞任何考场。

三天时间我跑了大概七所学校。这样,这个系列就算开始了。之后的10年,我都在拍中学生。

拍的学校主要是北京171中学,离我家很近,家、上班的地方、171中学,三角地带,构成了我的整个1980年代。

那会一打铃,“哗——”潮水一样泻满整个操场和楼道,几十上百个人,就我一个人拍,我太幸福了,感觉我在一个花的海洋中,蜂蜜任我采。

学校里面有很多可以拍的,上学进校门、早操早习、课间10分钟、体育课和美术课,中午吃饭,值日劳动,都可以拍。

他们上游泳课,在总政游泳馆,我也得跟着进去拍去,有很多就站在水里拍的。

我拍了很多擦玻璃的场景,学校的卫生都是学生自己做,一般都是礼拜六的下午,自己带着抹布做值日。

我无意中发现学生的脚特别丰富,膝盖如此,后背更是如此。

人的表情往往一半以上是假,但是脚、后背、手,不会掩饰,甚至比表情的表现力还丰富。

总结一下就是拍局部。这些局部在以前是有禁忌的,但是我比较胆大。

我就支个三脚架,坐在操场中间,我一看,自己也疑惑:拍身体的局部,就跟掐头去尾留中段,跟吃虾似的,这东西能成立吗?

可能是拍的时间长了吧,观察越来越细,感觉中学生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会说话。

十五六岁正是活跃的时候,身体总是特别好动,特别丰富。

特别是有些女生的局部,你感觉不出任何一点色情,那种健康的力量能够把人包含进去,震撼。

其实这张合影我是最满意,拍之前大家在那说说笑笑,每个人朴实鲜活的本性都出来了。

一群男女生,场景的把握,景别的把握,空间的控制,瞬间的抓取,这都得在那一瞬间。趁人不备的时候,照出来的才是好照片。

拍中学生这10年中,它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工余时间。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摁快门是有快感的,有仪式感的。我们那会儿拍照很贵,一张2块5,3块7,加上冲洗费就是这样,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

当初拍照时,很多学生家里都是知识分子,就说什么照相没文化。我当时就说:我要告诉你,咱们多少年以后见!

果然30年后,他们找我,请我吃饭,“哎呀任老师,没有你回学校拍了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青春是这样的。”

我觉得还是触动了他们内心一些很深、很柔软的东西吧。

摄影师颜长江,出生在湖北秭归县,这里是三峡工程的所在地。

1990年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便进入媒体工作,现生活在广州。

2000年,三峡拆迁要开始了,颜长江从没见过如此风云壮阔的现实: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和文物,甚至几百万人的生活轨迹,都可能因此改变。他觉得自己必须去关注、去记录。

大溪新镇望峡口 2003

涪陵区蔺市镇 击鼓的妇女 2003

云阳旧县城 江边拾荒者的孩子们 2003

于是从2002年起,颜长江用了七年时间,十几次往返三峡库区,拍下2000多张底片:拆迁中的城镇、景观,长江边那些可爱的人们……

颜长江在广州郊区工作室 2019

颜长江说自己的个性是属于“长江边人的性格”,果敢、洒脱。就像他拍下的三峡照片,浓郁的色彩,浓烈的爱与哀。

以下是颜长江的自述。

奉节旧城 观水的人们 2003

七年间,拍下三峡的2000多张“遗像”

2000年,三峡的拆迁就要开始了。三峡工程的所在地基本上就是我的出生地,它是我生长的地方,一下子情绪就被挑起来了。

拆迁秭归城城门 2002

涪陵城全面拆除 2002

奉节县城依斗门 2002

小时候对三峡的记忆还是一个古典社会,跟大自然相依相存。到我再去的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屈原那个时代以来的文化和文物,包括那些可爱的人,都在你眼前慢慢消失。

天变、地变,人也走了、城也走了。它当时真的是超现实的,感觉是灵异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混合在一起,历史和现在在穿越。

颜长江手绘的拍摄路线图

我的拍摄,就跟着三峡工程的施工、落成和涨水这几个节点走。哪几个城市要被拆迁甚至爆破,就有一种抢救性的拍摄。

尤其到了工程落成之后,开始蓄水。因为水是从东边开始涨起来,从湖北慢慢走向重庆,我便从东边拍到西边。像坐公共汽车一样,每到一个城市拍那么一两天。

一切就这样向你迎面扑过来。不管我这个摄影师、还是我拍摄的对象,都要诉说。

秭归县香溪 王家吊桥 2002

三峡这个地方不同一般。它两千年的文化积累,它美丽的自然和艰难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那里人的独特性格。

我的出生地秭归是山城,也是古城。在这样陡峭的城,太慵懒,是活不好的。那里的人活得非常有劲头,还会种花养草。

奉节 江坝石信号台 2003

涪陵城 小店闪出个姑娘 2002

到了奉节、巫山,生活是沸腾的,比较有世俗享乐气,人性得到充分释放,茶馆、歌厅、美食都发达。

巴东纤夫 2002

忠县曹家乡 冉家祖坟和后人 2003

巴东境江边渔人 2003

事实上在长江上面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都有相当的气质,四川话叫“耿直”,我还加一个叫“洒脱”。

杜甫以前住在夔门的时候,写下了他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他就说这个地方的人很奇异,不愿当公务员,只愿在水上搏斗。

坝上

涪陵区蔺市镇 江滩上的农人 2003

因为每天的生活都跟生死有关,他们的性格是勇敢的。非常通达,对人非常好,也很看得开,他们甚至富有诗意。

所以我不敢歧视那里的普通人,他们就像朋友,甚至说很多老人像我的老人,兄长就像我做人的模范一样。

云阳县新县城 发廊员工合影 2003

某一天,我觉得我身上够脏了、要洗洗头的时候,我走进了云阳县的一家发廊。理完发之后,我对发廊的这些员工说我给你们拍张照片,他们都很高兴。你看他们的气质和形态,都是不俗的。

巫山大昌镇 温家大院的女儿 2002

在那里的人很好打交道,缘分无处不在。在大昌也是,小女生她自告奋勇地给你做向导,第二天,她分开会流泪,然后再永远没有联系。

涪陵区李渡镇 2006年9月

重庆洛碛镇 街道幸存 2007

长寿区 长江水 2005

长寿区木洞镇 江滩 2006年2月

我的感情是外放的,摄影的颜色非常浓烈,人物非常悲情。

相机我用的是哈苏,中画幅,比较端庄,同时我的姿态是必须俯下身去拍,我对这个地方也是恭敬的。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三峡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尘埃落定,发生了更大的事情需要我们关注。我停了下来,完成了三峡库区的拍摄计划。

2003年5月25日,巫峡神女峰下青石村江滩

真的这个历史事件结束之后,最后是平静的。为它留下这些值得纪念的场景,是非常庄严的选择,确实想这样给它拍下“遗像”。

我是比较显象地把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变化,融合到每一幅画面里面。希望哪怕过几百年,它也能让人有所感受。

双羽四足
1 楼
他们恨中国是因为他们成不了中国 走自己的路,早晚有清算的那一天
邮局人员
2 楼
中国的改革開放有今天的成績中國真不容易!改革開放是从和美国做朋友開始. 現在的中国不能毁在刁包子手上!小學生昏招不斷的帶領全中国和美国交惡! 記住了,改革開放是从和美国做朋友開始!
j
jiaqi0930
3 楼
没什么感觉 对于我们长在东部沿海城市里的80后 没有共鸣
云中故郡
4 楼
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照片, 为什么要起这么一个含有政治贬义的标题呢? 有话不会好好说吗? 叫改革开放下的普通人生活,我是不是更确切一点?
胖大爷
5 楼
现在媒体都什么tmd的尿性,这就是普通人的普通20年
w
wuraynn
6 楼
蝼蚁你妈逼
s
spadeaceaaaa
7 楼
SB 文章,继续陶醉吧,没几天了
s
spadeaceaaaa
8 楼
傻逼,真单纯。你这么单纯,肯定是个穷逼,没猜错吧
怒月沉海
9 楼
帝国的流浪汉在瘟疫下不知道混的咋么样
v
vanpig
10 楼
国内写真 拍照,蝼蚁毛啊
v
vixmmm
11 楼
是好照片,但不知为何用盛世蝼蚁这个名字。感觉是小编自作主张。好东西一沾了政治的臭味,本质就变了。
v
vanpig
12 楼
人家有病 别理人家
p
pigking1
13 楼
多幸福温馨的天堂。
d
devil_laugh
14 楼
也就你妈嘴里塞了J8 被猪草 生了你每天喷粪 把留园变成粪坑
遇雨余于
15 楼
从原始社会到世界第二发达地区的巨大变化。
K
Kentlin
16 楼
蝼蚁也比白猪和狗腿有骨气!
j
jindow
17 楼
纯真年代,人们大多数都是善良,淳朴的。食品是安全的,空气是干净的,天空是蓝色的,平凡的世界里生活的平凡的人。
S
Shenqu
18 楼
吃饱撑的
p
paperprison
19 楼
怎么就蝼蚁了?
我就是老林
20 楼
人间百态,平常事,跟蝼蚁毛关系。
胡不语
21 楼
象方方,将这类作品送给美国之音之类的媒体能赚大钱呢
雁过留声机
22 楼
9日,白宫在其官网上刊文,批评“美国之音”拿美国纳税人的钱却没有“讲好美国故事”,反而帮中国、伊朗宣传。  这是怎么回事? 白宫批评“美国之音”每年花费美国纳税人大约2亿美元,却“常常代表美国的敌人,而不是美国的公民”,还历数了“美国之音”的种种“罪证”: 比如,“美国之音”称中国对武汉“封城”是个成功的模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武汉“解封”之日,“美国之音”还在推特上分享灯光秀视频……  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美国之音”分享的灯光秀 视频截图 最让白宫不满的,是4月1日“美国之音”发布的这张对比图,配文称“美国死亡病例超过中国”。  白宫批评“美国之音”的理由是——用中国的疫情统计数据制作了图表,还将中国的新冠肺炎死亡数与美国作对比。此外,还搬出所谓的情报专家,称中国的数据真实性存疑,然而却给不出任何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这样一张图片,为何让白宫大动肝火?难道真像其声称的,因为“美国之音”使用的中国数据有问题? 事情没这么简单。其实,早在“美国之音”发布这张令美国政府“扎心”的对比图前,北京时间4月1日上午4点55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就显示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84183例,累计死亡3721例,已经超过中国的3305例。
网络毛毛虫
23 楼
能拍点 美国的蝼蚁吗?
s
sunny00
24 楼
就很正常的平常老百姓,各有各的生活。怎么跟蝼蚁扯上了?
C
CPC
25 楼
以前真好 淳朴
灯塔路
26 楼
蝼蚁你妈的逼 这不就是普通平凡生活吗
南十字煞星
27 楼
以前西方视中国人如蓝蚂蚁,后来公知给屁民定位为韭菜。一场瘟疫,原来西方屁民还不如蓝蚂蚁,就是白蚁,本身遭人厌,还都是可牺牲的工蚁。西方有些屁民连韭菜都不是,就是野草,不割,直接拔管扔土里。
k
kk1977
28 楼
任曙林照片里的中学生,大多在北京家境不错。偏远地区的学生根本没那个条件,更别说游泳课了。
l
longxiao881
29 楼
但人民是贫穷的。
w
wwzmm
30 楼
什么蝼蚁,挺好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不缺安宁与幸福。我怎么看到的是平凡人的伟大。发帖人可能是蝼蚁吧
t
tomxubin
31 楼
不知道盛世蝼蚁四字从何而来,,
是的契爷
32 楼
缺德标题
B
BHBC
33 楼
真是让人怀念~
l
lstboy76
34 楼
不是赵家人的就都是蝼蚁罢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声叹息2019
35 楼
记录一下历史,对未来研究历史有用。
左中右
36 楼
这样的在灯塔国二十万也拦不住吧……公痣们不敢看也不敢提,诶呦,菊花疼
m
marshalchen
37 楼
好长,浪费时间,还是看完了。 没什么感觉。 就是不懂为什么会劳民伤财搞那么大一个佛像? 这心里得有多少亏心事。
d
doctorzk
38 楼
照片真好。全民发展拼搏的年代 都知道GDP 不高 但是热爱生活。标题肯定是改原文的 摄影师肯定不赞同 无齿啊无耻
天罡
39 楼
非常愚蠢的骗局,在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任何历史下,人民都是蝼蚁,楼猪的意思是,美国佬的人民不是蝼蚁,民猪国家人民是主人,这些骗人的鬼话不仅川普不信,连最底层蓝领也从不觉得他们不是蝼蚁。美国底层最喜欢的 fuck总统,克林顿上台就会fuck clinton,川普上台就会fuck trump,美国的政要骂完,又骂其它国家的,美国是发达国家中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算这些贫困,就是除开富裕阶层以外的,也是穷得叮当响,别看大house 摆哪里,什么都被美国社会算死啦,兜里多几百美元都机器困难。pay day loan 遍地开花。这payday loan不是蝼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