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迁移到大理的中产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5月6日 5点28分 PT
  返回列表
68655 阅读
10 评论
一条

住在苍山和洱海之间,

是很多人的理想,

而对于大理人杨永娟来说,

这是一个出走又回归的过程。

她在十六岁那年离开了家,

去了更大的城市发展。

但从没忘记家乡美好的童年,

内心始终有一个“回去”的声音。

杨永娟的“兰往”,建在美丽的大理山水间

因为多种复杂的原因,

洱海曾一度污染严重。

2017年开始,当地政府投入巨大成本治理,

洱海的水终于又恢复了清澈。

一年后,杨永娟返乡,

在祖传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大房子。

这栋宅子,融合了现代性和她的民族记忆。

站在天台,

就能看到洱海和苍山的美景,

和童年记忆里风光并无二致。

看着熟悉的景色,

就会感觉充满了能量。

同时她也发现,

疫情后,家乡悄悄迎来了一批“新居民”,

和第一批移民不同,

他们都选择把大理的家“打开”,

共享给邻居、朋友们,

实践一种更注重“交流”的生活方式。

撰文 周天澄

责编 Tango

“兰往”位于大理喜洲的环海路边上,距离洱海非常近,在那一带,是很难被忽略的一栋宅子。网上有人称,这是环海路一带“最美的建筑”。

“兰往”自2021年正式完工,一半自住,一半开放作为民宿招待朋友。屋主杨永娟是大理本地人,离开大理生活多年,经营自己的服装品牌,日常生活在省会城市昆明,但每个月总有这么一两周,她会开上3小时的车,回到大理的家中过周末。她说,这是她“充电”的方式。

照壁,是云南白族人辨识家族的重要依据

整座宅子连同院子在内,共有1400多平米。在房子整体的设计上,杨永娟和设计师李万鸿达成了一种共识:要尽可能地将民族传统的建筑和设计元素融合进来。因为这是一栋承载了她对故土的乡愁、对童年的情怀的房子。

门楣是传统的白族式样,青色砖瓦、翘翅飞檐。走进院子,就能看到上书“清白传家”四个字的照壁。这是杨永娟特地保留下来的家族传统。

云南白族非常看重照壁的含义,杨家在当地算是望族,祖上曾出过清廉的名臣,“清白”的名号传了下来,写在照壁上。对于当地人来说,看到这四个字,便知道是姓杨的后人。

院内流水映出光影的痕迹

沿廊下的中古椅子隔出坐区,是她一家喜欢闲坐的地方

院子里种着羽毛枫、月季、绣球等等植物,在大理的晴好天气里,花朵依季节盛开。院落里有水池和沙发座椅,屋檐下摆放着三张中古椅子,杨永娟喜欢和家人朋友在水边晒太阳、喝茶、聊天。

石材皆为当地匠人手凿

在房子的外墙上,点缀着当地开采的有色石皮,泛出带有时间痕迹的青绿或锈黄色。这些石皮都是匠人手凿,很有分量。

杨永娟说,在大理白族,人们非常尊重“手工制作”的传统,所以她请来了许多当地的匠人用传统手艺来一起打造这个空间。

雕花木门,来自小时候的老宅记忆,既实用、又美观

从院子通往室内的雕花木门,来自她小时候住的家族老宅,关上门后,冬暖夏凉。木门上的繁复雕花,都是手工雕出,上面的纹饰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仙鹤象征长寿、石榴花象征多子多福。

客厅开阔,窄长的条形窗取到了最美的景色

一楼是一个大的公共空间,有客厅、餐厅和厨房。客厅开出一扇扇扁长的条形玻璃窗,能恰到好处地看到环海路的景观:茂盛的湿地树林随着季节而产生的色彩形态变化,仿佛一幅动态的画卷。

最大的窗户正对着一张柚木的中古长餐桌,坐在这里一抬头就能看到窗外的景致。光线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化,均匀地洒在餐桌的位置。

家居陈设,都有古朴的气质

杨永娟很喜欢中古家具里的古朴味道,所以设计师也有意识地凸显了这一点。在客厅,他们使用铜质的船头造型的壁炉取代了传统的火盆,顶面则是拼贴的老旧木板。火光燃起的时候,会和窗外的阳光相互呼应。

楼梯回环曲折,转角处都有风景

兰往一共有六个房间,分布在二楼和三楼,每个房间窗外的景致都不一样。楼梯是狭窄而回环的设计,在室内光影的暗处。

每个房间的窗户都能看到不同的美景,上图为最受欢迎的四号房

最受朋友欢迎的是二楼的四号房,房间里有错落的小窗。四号房内部是一个日式的榻榻米,只需要躺着,就可以看到窗外洱海的日出美景。

二楼的客厅,有大的落地窗,也有窄长的小窗,看出去是不一样的风景

在二楼,还有一个客厅,也是朋友日常喜欢小坐闲聊的地方。杨永娟在这个空间挂上了一些自己设计的服饰。在家乡有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地方,对她来说意义不同寻常。

天台的美景,百看不厌

顺着楼梯继续拾级而上,就会来到杨永娟在整个房子最喜欢的地方——顶楼的天台。这是一个绝佳的观景位置,是真正的“面朝洱海、背靠苍山”。

天台摆放着简单的沙发,早上可以坐在这里,看到洱海那一端的太阳升起,自然的美景会让人忘记言语。

所有人都喜欢这个天台,杨永娟每次回来都会在天台坐上好久。“好像也没有做什么,好像只是发呆而已。”她笑着说,“尽管只是发呆,都会感觉自己从城市生活的压力里面瞬间被解放了出来。”

她记忆中的童年,永远是这样的青山绿水

16岁之前的岁月,杨永娟是在洱海边上度过的。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洱海清澈得可以看见水里的小鱼游动。晚上的洱海是小孩子的天堂,尤其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大人在洱海里洗麦,小孩子就在海边跑跳、玩闹,是她成年后都念念不忘的美好景象。

后来,随着旅游业的过度开发,洱海逐渐浑浊,再也看不到鱼。1998年,杨永娟也随父母迁居到了昆明,长大成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她一直都知道,自己一定会为家族传承做些什么。

2015年,她动心起念,有了造一座房子的念头。2017年,她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了“兰往”。

她说,大理白族人有这样的传统:吃喝衣饰上可以非常简单,但是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住宅非常用心打理,所以这栋房子从设计和建造,她都和设计团队反复讨论打磨,力求做到心中的完美。

有人说,这是环海路周边最让人难忘的房子

房子承载了她对故土的乡愁。小时候,她在当地的大家族长大,住在一个大院中,是被宠爱的小辈。那时候,祖辈做生意,常会带她在身边。她耳闻目染,从家族长辈身上学到了淳朴、坚定的品质。即使在长大后自己创业,这些来自童年的记忆都始终在给她力量。

在她看来,“回去”,是早晚的事。

2017年,当地政府在76个项目上投资了270亿元,用于保护和整治洱海水质。这一治理项目很快有了成效。杨永娟说,现在她能看到的洱海,和童年记忆中的并无二致。她自己也没想到,还能看到那一片熟悉的海域回到原来的样子。

回到家乡,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逛当地的市场。“这里的市场特别好玩,五颜六色的,比城市里的有趣得多。“大理喜洲当地的市场有许多特色时令的食物,乳扇、生皮等等。”

和奶奶一起做饭,是她最爱做的事情

她喜欢买回去自己烹饪。甚至她自己也不知道烹饪的手艺从何而来,她说,自己小时候,总是跟在长辈身边,看着长辈做家务,好像自然而然就会了。

她提到当地的一种乳扇,虽然现在外地也能见得到,但是手工制作的技艺已近失传。她觉得很可惜,一直希望能够将当地美食的制作手艺保留下来。

几乎每次回去,她都会去看望奶奶。“尽管我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是在奶奶身边,我就总还是像小孩子一样。”

奶奶腿脚已经不太利索,但还是会在早上起来,精心为她准备早餐,又从自己的老宅拎到“兰往”。院落里的果子成熟了,奶奶顾不上自己已经年纪很大,也会想要努力摘下果子给小辈们吃。

当地村寨的老人们都是看着杨永娟长大的,她有时候惊异于无论过去多久,这些长辈都是一如既往地朴实、善良、智慧。在村子里走上一圈,每个人都会和她打招呼。这种回家的归属感也令她感到无比放松。

“有时候,仅仅是和这些老人一起待上一会儿,也不用说什么话,都会感觉被注入了力量一样。”

杨永娟也会带自己的孩子回来,孩子们都超级喜欢这里,在洱海边丢起石头来,一玩就是两小时不肯走,她仿佛能在这两个小朋友身上再次看到自己的童年。

“更神奇的是,在城市里,总是会担心小朋友磕碰到哪里,绝对不敢让他们脱离自己的视线。但回到这里以后,即使是才三四岁的小朋友,我也放心让他自由活动,从来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担心。”

洱海治理后,大理的居民生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里一度是旅游业过度发展的地方,遍布的是民宿和餐饮。

但是随着水质的治理、旅游市场的整治,这里正在吸引着一批新的移民,以及像杨永娟这样离开后又回归的本地人。

一条曾经报道的设计师谢柯在大理的住宅,可以近距离享受到全天的阳光和月出苍山的景象

有人在城市里拼搏事业,把大理当成一个能时常回来放松的心安之所;有人的工作性质灵活,就索性来到苍山洱海间工作;有人则在大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展出了新的事业。

杨永娟有一位来自杭州的朋友,是中古家具的藏家,也经营相关的生意。他放弃了杭州的稳定工作,来到大理购房居住,并且花大部分的时间深入当地的村落,去淘来自民间深处的老家具。“他对大理现在比我还更了解”,杨永娟半开玩笑地说。

又比如一条曾经报道过的来自重庆的设计师谢柯:他在洱海边上买下了一栋别墅,根据光线的走向来装修和改建。他的日常,就是顺着光线的方向在这方空间里喝茶、听古典乐。

谢柯曾说,他觉得现时的大理比他的家乡重庆更具烟火气,就在家的周边,就有好吃多样的清真饭店、拌面馆、社区咖啡店等等。在这里的生活可以非常得日常、闲适。

大理,永远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

大理这座古城,曾经吸引了太多来了又走的游人,现在又开始有更多“来了不想走”的创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的入驻。他们在大理重新构建关于生活的想象,同时大理也在因此发生着变化。

旅居大理多年的作家许菘曾说,大理的人和人之间,始终都是以一种“交流”的方式生活。

建筑师舒坦把自己改建的院子对外开放、招待朋友

建筑师舒坦也是旅居在外的大理人。他租下了1000多平米的荒废院子,改建成了民宿“凤阳山房”。房子用原木、原石还原了白族民居的传统之美。舒坦在大理的日子,就住在这里喝茶、看景。

他坚持两个院子作为开放平台给大家使用,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门禁密码,随时可以进来喝咖啡、会客,根本不需要打招呼。

杨永娟和谢柯等人也类似,他们建造一个符合自己生活审美的家,却又没有把房子当成纯粹的“私宅”,而是一个可以招待、结识新朋友的场所。

“兰往”是半自宅、半民宿,来住的往往也是朋友,或是朋友介绍来的新朋友。属于城市的“中产”“精英”之类的头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共同感受这里的生活。

分别为兰往二楼的小露台和四楼天台 这里到处都是可以和朋友小坐聊天的陈设

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在大理形成了自己的社群。杨永娟喜欢在她的天台和院子里招待朋友,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在厨房烹饪当地特色的美食。

“很多从大城市新搬来的朋友,生活习惯比较城市化。他们会分享大理当地的咖啡馆、甜品店、新开的买手店给我。我作为本地人,则更加了解本地有哪些有趣的菜市场和好玩的地方,我有时候会在给他们介绍当地的食物,比如生皮要怎么吃、鱼要怎么做,他们都觉得非常惊奇。”

对于她来说,这也是一个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杨永娟对于未来始终还有一个想象:等再过几年,她就真的回来生活,甚至还想要竞选村长。

“这个地方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法传承。比如婚俗、服饰、美食,我想用一些更加创新的方式,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

她离开家乡后,在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越来越感觉到,她从小习以为常的村民的生活,原来“一点都没有落后,只有超前的地方”。他们推崇手工、讲究爱护自己的住宅、总是会把住处打扫干净、热情淳朴好客,这些都让她充满归属感,也感觉无比珍贵。

可以说,“兰往”这栋建筑本身,也是她对这种精神一次实践。

怒月沉海
1 楼
估计蚊子咬死人
漫步巴黎
2 楼
中产立马让你破产,中国无法外之地,只要党妈在。
f
foxinfant
3 楼
: 好酸啊哈哈哈。“别看你们现在活得这么好,总有一天会像我这样每天洗盘子的”
a
azkaban
4 楼
这是个女老板,不是中产。
a
apu
5 楼
又糟蹋传统文化呢?
y
yuba
6 楼
呵呵
相逢一笑
7 楼
想多了,大理确实是好山好水,但是居住的人思想及其狭隘,排外思想严重,举报文化盛行,恨人有笑人无,而且地区居民哪怕政府机关都是亲戚套亲戚,外地人难……地方官僚习气盛行,有点小权利都的你欲哭无泪……各种教条,各种大帽子扣上……
红毒
8 楼
没事,三针疫苗,想吃什么就吃点吧
中华游子2017
9 楼
看看回复中的酸臭,折射各种羡慕嫉妒恨和不甘,在国内怨社会躺不赢,没想到去国外更惨,只能住地下室骂祖国骂祖宗挣点儿美分儿。
中华游子2017
10 楼
很美,很让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