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有关"五一"调休的放假日期安排引起了民众广泛不满。而有清华大学专家发表所谓假期安排是"动了脑筋"的言论,更引来大量网民批评。
清华大学专家:调休的做法"动了脑筋"
随着中国五一假期临近,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明钢在近日表示,通过“调休”的方式把假日的时间变长有好处:“对于大型的休息娱乐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意义非常重要,我是不太同意取消大假节日的。”
多年以来,中国当局在安排民众五一假期时会采用调休的方式,将假期之外的部分休息日变成工作日,以替换变成五一假期的工作日。今年五一期间,中国将从4月29日放假到5月3日。其中,4月29日、30日两天是本来就会放假的周末,5月2日、3日两天假期被当作“调休假”,需要民众在4月23日星期天和5月6日星期六这两天上班。这样,民众不但有两个周末需要上班,而且实际上只有5月1日一天假期。
袁明钢还认为,今年中国的“五一”假期调休日安排得非常好:“把调休的日子拉长到了两周,稍微作出一点牺牲,为五一更加集中的休息创造了一个更好的集中的条件,动了脑筋的一个做法,非常好。”
袁明钢还表示,他对于五一调休更多是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上来看的”。他认为,五一假期期间的集中式消费娱乐“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袁明钢说:“当有这种黄金周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一个月里头经济增长情况就非常好。这种形式当然要做得更好,尽可能把一些不利的方面能够考虑好。”
根据中国目前通行的、于2013年颁布的文件《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每年的劳动节法定假期为5月1日一天。
人权活动人士向莉:调休安排应该尊重人民意愿
多年来关注劳工权益的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向莉向本台表示,五一本来是劳动节,而中国当局目前的这种放假安排,反映的是轻视劳动者的心态。
她说:“因为五一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国际劳动节,它让劳工反而非常地不方便、不舒适,至少它是没有显示出它的尊重。”
中国媒体《成都商报》在近日发起了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有超过1.2万人参与。结果显示,有87%的人不支持五一调休的做法,认为这“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
《成都商报》网络民调的结果(《成都商报》微博账户截图)
至于袁明钢的言论,则引来了广泛的舆论抨击。在社交媒体微博上,热搜话题“专家称五一调休是动了脑筋的做法”已经引来6.2亿的阅读次数,且网上负面评论极多。有网友表示:“我就静静的看专家狡辩。又要拉动经济,又不想多放假,还不想大家说他不好。既要又要还要,韭菜割的你明明白白。”
向莉认为,放假的时间安排应该尊重民众的意愿:“尊重大家是一个基础,不管你怎么调休,首先员工是不是愿意?人民是不是愿意?如果人民觉得不舒适,那么不要这么做。”
在深圳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陈小姐告诉本台,这种调休实际上让上班者和打工族们变得更累了:“放五天假,回来上六、七天班,谁喜欢?连周末都要补两次班,整个作息都乱了,很累。”在讲述她的诉求时,她说道:“其实那个五一假期根本没有那么长,只要正常放假不要什么调休就可以了。”
相关报道:
今年“五一”假期通过调休,是连续五天的长假。
这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还是连续五天的长假,就注定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火爆。
出行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旅游人次有望达到2亿人次。国内热门城市机票提前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酒店提前预订量更是较2019年同期增长4倍。
但是这样一个长假,打工人却未必高兴。
这是因为,连续五天的“五一”假期,在此前一周的周日打工人还需要上班,最近一周的一个周六打工人还要上班,也就是说把两个周末的休息日拼凑上去才有的连续五天假期。而在此前的一周,打工人需要连续上六天班,让人十分疲惫。
见到此情此景,甚至连专家都表达了同情,说长假或小长假前后出现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情况,对劳动者来说就会比较辛苦,所以大家可能会对此有意见。法定节假日作为一种立法,应具有稳定性,应该稳定节假日时间,不应该频繁调整,一年一变。
这种不符合人性的调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就得从长假最开始出现讲起。
1999年就开始通过调休来凑出每年两个长假,“五一”和“十一”黄金周。
当时推出“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一大原因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尤其是旅游业消费。
从结果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2000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
而且这样的长假,也让人养成了长假出去旅游的习惯。
之后节假日调整也出现过几次改变,比如2008年起,“五一”长假被拆分,放假格局变成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
又比如2013年,中国假日办面向全国公布了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当然,这次征求以及那也被吐槽为“换汤不换药”,因为三套方案并没有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而且“调休”凑长假也没有消除。
节假日长而且集中还有其他问题,比如全国民众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出门旅游,知名景点挤得人山人海,可能会超出景点的接待能力,也让游客体验很差——好不容易出趟门可不是出来数人头的。
旅游越来越痛苦,有些旅游景点的食宿还会趁机加价,让游客玩得闹心,大家也就逐渐对长假疲劳了。想到为了凑长假还要牺牲之前的休息时间,就更加难受了。
当时除了提出长假,也提出过带薪休假,可是以国内企业的条件,带薪休假对于打工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实现了。
所以现在仍然会有凑长假,大家集中出游,体验不佳的情况。
随着经济发展,大家有了更多的心思和钱出去玩,旅游本应成为提振内需的有利手段,但是过去的办法,也就是凑长假,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了。
民众需要更多更灵活的假期,需要更多带薪的假期,而不是硬凑出来的假期,这样这个假期过得不好,工作起来也很痛苦。
近日,中国有关"五一"调休的放假日期安排引起了民众广泛不满。而有清华大学专家发表所谓假期安排是"动了脑筋"的言论,更引来大量网民批评。
清华大学专家:调休的做法"动了脑筋"
随着中国五一假期临近,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明钢在近日表示,通过“调休”的方式把假日的时间变长有好处:“对于大型的休息娱乐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意义非常重要,我是不太同意取消大假节日的。”
多年以来,中国当局在安排民众五一假期时会采用调休的方式,将假期之外的部分休息日变成工作日,以替换变成五一假期的工作日。今年五一期间,中国将从4月29日放假到5月3日。其中,4月29日、30日两天是本来就会放假的周末,5月2日、3日两天假期被当作“调休假”,需要民众在4月23日星期天和5月6日星期六这两天上班。这样,民众不但有两个周末需要上班,而且实际上只有5月1日一天假期。
袁明钢还认为,今年中国的“五一”假期调休日安排得非常好:“把调休的日子拉长到了两周,稍微作出一点牺牲,为五一更加集中的休息创造了一个更好的集中的条件,动了脑筋的一个做法,非常好。”
袁明钢还表示,他对于五一调休更多是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上来看的”。他认为,五一假期期间的集中式消费娱乐“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袁明钢说:“当有这种黄金周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一个月里头经济增长情况就非常好。这种形式当然要做得更好,尽可能把一些不利的方面能够考虑好。”
网友对袁明钢言论的抨击(微博截图)根据中国目前通行的、于2013年颁布的文件《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每年的劳动节法定假期为5月1日一天。
人权活动人士向莉:调休安排应该尊重人民意愿
多年来关注劳工权益的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向莉向本台表示,五一本来是劳动节,而中国当局目前的这种放假安排,反映的是轻视劳动者的心态。
她说:“因为五一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国际劳动节,它让劳工反而非常地不方便、不舒适,至少它是没有显示出它的尊重。”
中国媒体《成都商报》在近日发起了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有超过1.2万人参与。结果显示,有87%的人不支持五一调休的做法,认为这“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
《成都商报》网络民调的结果(《成都商报》微博账户截图)
至于袁明钢的言论,则引来了广泛的舆论抨击。在社交媒体微博上,热搜话题“专家称五一调休是动了脑筋的做法”已经引来6.2亿的阅读次数,且网上负面评论极多。有网友表示:“我就静静的看专家狡辩。又要拉动经济,又不想多放假,还不想大家说他不好。既要又要还要,韭菜割的你明明白白。”
向莉认为,放假的时间安排应该尊重民众的意愿:“尊重大家是一个基础,不管你怎么调休,首先员工是不是愿意?人民是不是愿意?如果人民觉得不舒适,那么不要这么做。”
在深圳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陈小姐告诉本台,这种调休实际上让上班者和打工族们变得更累了:“放五天假,回来上六、七天班,谁喜欢?连周末都要补两次班,整个作息都乱了,很累。”在讲述她的诉求时,她说道:“其实那个五一假期根本没有那么长,只要正常放假不要什么调休就可以了。”
相关报道:
今年“五一”假期通过调休,是连续五天的长假。
这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还是连续五天的长假,就注定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火爆。
出行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旅游人次有望达到2亿人次。国内热门城市机票提前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酒店提前预订量更是较2019年同期增长4倍。
但是这样一个长假,打工人却未必高兴。
这是因为,连续五天的“五一”假期,在此前一周的周日打工人还需要上班,最近一周的一个周六打工人还要上班,也就是说把两个周末的休息日拼凑上去才有的连续五天假期。而在此前的一周,打工人需要连续上六天班,让人十分疲惫。
见到此情此景,甚至连专家都表达了同情,说长假或小长假前后出现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情况,对劳动者来说就会比较辛苦,所以大家可能会对此有意见。法定节假日作为一种立法,应具有稳定性,应该稳定节假日时间,不应该频繁调整,一年一变。
这种不符合人性的调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就得从长假最开始出现讲起。
1999年就开始通过调休来凑出每年两个长假,“五一”和“十一”黄金周。
当时推出“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一大原因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尤其是旅游业消费。
从结果来看,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2000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
而且这样的长假,也让人养成了长假出去旅游的习惯。
之后节假日调整也出现过几次改变,比如2008年起,“五一”长假被拆分,放假格局变成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
又比如2013年,中国假日办面向全国公布了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当然,这次征求以及那也被吐槽为“换汤不换药”,因为三套方案并没有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而且“调休”凑长假也没有消除。
节假日长而且集中还有其他问题,比如全国民众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出门旅游,知名景点挤得人山人海,可能会超出景点的接待能力,也让游客体验很差——好不容易出趟门可不是出来数人头的。
旅游越来越痛苦,有些旅游景点的食宿还会趁机加价,让游客玩得闹心,大家也就逐渐对长假疲劳了。想到为了凑长假还要牺牲之前的休息时间,就更加难受了。
当时除了提出长假,也提出过带薪休假,可是以国内企业的条件,带薪休假对于打工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实现了。
所以现在仍然会有凑长假,大家集中出游,体验不佳的情况。
随着经济发展,大家有了更多的心思和钱出去玩,旅游本应成为提振内需的有利手段,但是过去的办法,也就是凑长假,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了。
民众需要更多更灵活的假期,需要更多带薪的假期,而不是硬凑出来的假期,这样这个假期过得不好,工作起来也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