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航空8月29日发布情况通报:8月28日,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出现冒烟情况。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30秒内确保现场安全可控。该事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不影响后续航班运行。机组随后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上午10:17起飞,11:41顺利抵达南京。
大连飞南京航班,充电宝在客舱燃起来了,幸好飞机还没有起飞!
8月28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厦门航空MF8086航班在起飞前客舱有充电宝着火,烟雾特别刺鼻。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针对此事,8月29日,厦门航空有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事情发生在28日上午的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登机阶段,有一名旅客在过道通行时,随身行李中的充电宝自燃冒烟。机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旅客有序下机并开展处置。经过评估,该事件不影响飞机安全,后续公司重新安排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10时17分起飞,11时41分安全平稳抵达南京。
根据网友发布的现场图片显示,机舱内多名乘客纷纷起身张望,画面中疑似有白色烟雾飘出。记者向该网友发去私信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厦门航空:已及时处理
大连机场回应
28日下午,记者就此事拨打了厦门航空电话,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经查询确有此事发生,并因此造成该航班延误,事发后现场已及时处理,航班最终正常起飞。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事发航班为从大连飞往南京的MF8086,充电宝起火发生于起飞之前。
据航旅纵横App显示,8月28日由大连飞往南京的厦门航空MF8086航班原计划起飞时间为8:05,实际起飞为10:16,实际到达时间为11:41,确有延误。
网友发布图片中机舱内疑似有烟雾飘出。(来源/网络截图)
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大连周水子机场,客服称,机场会查验充电宝,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有生产厂家、生产品牌,有3C标识,额定能量在100wh以内,持有的型号和批次没有被召回,符合以上条件的就可以正常带。正常情况下,机舱安检部门都是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查验,但是这次事故她无法解答,需要联系大连机场的新闻部,截至发稿前记者未拨通电话。
8月29日下午,@厦门航空 发布通报称,8月28日,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出现冒烟情况。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30秒内确保现场安全可控。该事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不影响后续航班运行。机组随后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上午10:17起飞,11:41顺利抵达南京。
提醒旅客朋友们,在乘机出行时,按照符合“3C认证”等相关要求检查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同时避免在登机前使用设备造成过热。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平安顺利的飞行旅程。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航班客舱充电宝起火事故。据媒体此前报道,6月13日,从郑州新郑飞往揭阳潮汕的上海航空FM9449航班,在飞行过程中,有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该航班机组人员迅速介入处置,旅客也使用矿泉水接力协助扑救,最终航班安全降落。
6月10日,山东航空SC1159机舱内也发生起火冒烟事件,山东航空工作人员表示,有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乘务组第一时间按照程序妥善处置,航班已正常降落。
据央视新闻报道,飞机客舱属于增压环境,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客舱压力是变化的,会从起飞前的1个大气压降到巡航时的约0.6个大气压,降落时再慢慢增加到1个大气压。而锂是不稳定的金属,在气压不稳定时,可能会导致电池发热、压力增加,甚至引发破裂和自燃,严重危害飞行安全。按照规定,在飞行过程中,不得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对于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在飞行过程中应始终关闭。
充电宝不充电也能爆炸?
仅3秒,爆炸性燃烧
此前,湖南张家界某小区发生火灾,监控显示,起火物为客厅沙发上放置的充电宝。视频显示,沙发上突现大量火花,仅仅3秒便呈爆炸性燃烧状态,火花点燃沙发后,火势迅速扩大蔓延。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迅速灭火并救出被困人员。
充电宝在什么情况下易爆燃?
1、受外力冲击
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乘坐飞机时不能放入托运行李中,因为在重物挤压的情况下,充电宝很容易起火。
如果充电宝的外壳质量不过关,一旦发生挤压、冲击、针刺或磕碰、跌落,充电宝内部电路和电芯极易出现短路、电芯漏液等问题,可能造成冒烟、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2、劣质产品
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芯的主要材质是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不合格的电芯和电路板都有可能引发自燃甚至爆炸。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并且标注在产品上。
3、过充时
充电宝充满电一般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如忘拔充电器,整天整夜充电,充电宝电池将处于过度充电的状态,易发生电路故障,进而爆炸。
2021年9月,广东东莞一居民家中发生火灾,所幸消防部门扑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整夜充电的充电宝内部电路故障。
3、过热时
充电时,如果将充电宝放在被子、盒子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或将充电宝置于太阳下等高温区域,都有可能引发充电宝的自燃爆炸。充电宝平时应存放在温度适中、干燥的地方,防止暴晒,其最佳使用温度是0~40℃。
充电宝自燃起火如何正确处置
受潮、挤压碰撞、破损、高温都可能引起充电宝起火。如果遇到充电宝起火,该采用哪种灭火方式呢?
充电宝的电芯通常由几块锂电池拼接组成,即便一块电池的火熄灭,残余的高温也可能引燃旁边的锂电池。
干粉灭火器的渗透性和降温效果比较差,在应对充电宝着火时效果并不理想,而水能够渗透到充电宝内部,有效灭火并起到降温作用。
充电宝新规
8月15日起实施
近日,为强化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国家认监委制定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
新版规则指出:
相关指定认证机构应当依据新版规则和强制性产品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要求,制定对应的认证实施细则,向国家认监委备案后方可按照新版规则实施认证并颁发认证证书。
此前已经颁发的有效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继续使用,认证证书转换工作采取到期换证、产品变更、标准换版等自然过渡的方式完成。
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3C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
从3C认证标志的正面对光观察,标志为白色底板,黑色图案,标志画面有深远的立体感觉,有真实感。如果没有立体效果,那么可以判断是仿冒的标识。
厦门航空8月29日发布情况通报:8月28日,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出现冒烟情况。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30秒内确保现场安全可控。该事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不影响后续航班运行。机组随后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上午10:17起飞,11:41顺利抵达南京。
大连飞南京航班,充电宝在客舱燃起来了,幸好飞机还没有起飞!
8月28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厦门航空MF8086航班在起飞前客舱有充电宝着火,烟雾特别刺鼻。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针对此事,8月29日,厦门航空有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事情发生在28日上午的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登机阶段,有一名旅客在过道通行时,随身行李中的充电宝自燃冒烟。机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旅客有序下机并开展处置。经过评估,该事件不影响飞机安全,后续公司重新安排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10时17分起飞,11时41分安全平稳抵达南京。
根据网友发布的现场图片显示,机舱内多名乘客纷纷起身张望,画面中疑似有白色烟雾飘出。记者向该网友发去私信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厦门航空:已及时处理
大连机场回应
28日下午,记者就此事拨打了厦门航空电话,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经查询确有此事发生,并因此造成该航班延误,事发后现场已及时处理,航班最终正常起飞。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事发航班为从大连飞往南京的MF8086,充电宝起火发生于起飞之前。
据航旅纵横App显示,8月28日由大连飞往南京的厦门航空MF8086航班原计划起飞时间为8:05,实际起飞为10:16,实际到达时间为11:41,确有延误。
网友发布图片中机舱内疑似有烟雾飘出。(来源/网络截图)
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大连周水子机场,客服称,机场会查验充电宝,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有生产厂家、生产品牌,有3C标识,额定能量在100wh以内,持有的型号和批次没有被召回,符合以上条件的就可以正常带。正常情况下,机舱安检部门都是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查验,但是这次事故她无法解答,需要联系大连机场的新闻部,截至发稿前记者未拨通电话。
8月29日下午,@厦门航空 发布通报称,8月28日,MF8086大连-南京航班在地面登机阶段,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出现冒烟情况。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30秒内确保现场安全可控。该事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不影响后续航班运行。机组随后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于当天上午10:17起飞,11:41顺利抵达南京。
提醒旅客朋友们,在乘机出行时,按照符合“3C认证”等相关要求检查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同时避免在登机前使用设备造成过热。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平安顺利的飞行旅程。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航班客舱充电宝起火事故。据媒体此前报道,6月13日,从郑州新郑飞往揭阳潮汕的上海航空FM9449航班,在飞行过程中,有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该航班机组人员迅速介入处置,旅客也使用矿泉水接力协助扑救,最终航班安全降落。
6月10日,山东航空SC1159机舱内也发生起火冒烟事件,山东航空工作人员表示,有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乘务组第一时间按照程序妥善处置,航班已正常降落。
据央视新闻报道,飞机客舱属于增压环境,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客舱压力是变化的,会从起飞前的1个大气压降到巡航时的约0.6个大气压,降落时再慢慢增加到1个大气压。而锂是不稳定的金属,在气压不稳定时,可能会导致电池发热、压力增加,甚至引发破裂和自燃,严重危害飞行安全。按照规定,在飞行过程中,不得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对于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在飞行过程中应始终关闭。
充电宝不充电也能爆炸?
仅3秒,爆炸性燃烧
此前,湖南张家界某小区发生火灾,监控显示,起火物为客厅沙发上放置的充电宝。视频显示,沙发上突现大量火花,仅仅3秒便呈爆炸性燃烧状态,火花点燃沙发后,火势迅速扩大蔓延。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迅速灭火并救出被困人员。
充电宝在什么情况下易爆燃?
1、受外力冲击
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乘坐飞机时不能放入托运行李中,因为在重物挤压的情况下,充电宝很容易起火。
如果充电宝的外壳质量不过关,一旦发生挤压、冲击、针刺或磕碰、跌落,充电宝内部电路和电芯极易出现短路、电芯漏液等问题,可能造成冒烟、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2、劣质产品
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芯的主要材质是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不合格的电芯和电路板都有可能引发自燃甚至爆炸。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并且标注在产品上。
3、过充时
充电宝充满电一般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如忘拔充电器,整天整夜充电,充电宝电池将处于过度充电的状态,易发生电路故障,进而爆炸。
2021年9月,广东东莞一居民家中发生火灾,所幸消防部门扑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整夜充电的充电宝内部电路故障。
3、过热时
充电时,如果将充电宝放在被子、盒子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或将充电宝置于太阳下等高温区域,都有可能引发充电宝的自燃爆炸。充电宝平时应存放在温度适中、干燥的地方,防止暴晒,其最佳使用温度是0~40℃。
充电宝自燃起火如何正确处置
受潮、挤压碰撞、破损、高温都可能引起充电宝起火。如果遇到充电宝起火,该采用哪种灭火方式呢?
充电宝的电芯通常由几块锂电池拼接组成,即便一块电池的火熄灭,残余的高温也可能引燃旁边的锂电池。
干粉灭火器的渗透性和降温效果比较差,在应对充电宝着火时效果并不理想,而水能够渗透到充电宝内部,有效灭火并起到降温作用。
充电宝新规
8月15日起实施
近日,为强化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国家认监委制定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
新版规则指出:
相关指定认证机构应当依据新版规则和强制性产品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要求,制定对应的认证实施细则,向国家认监委备案后方可按照新版规则实施认证并颁发认证证书。
此前已经颁发的有效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继续使用,认证证书转换工作采取到期换证、产品变更、标准换版等自然过渡的方式完成。
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3C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
从3C认证标志的正面对光观察,标志为白色底板,黑色图案,标志画面有深远的立体感觉,有真实感。如果没有立体效果,那么可以判断是仿冒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