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江朱如何搭档的?为何被公认“黄金搭档”?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5月11日 13点5分 PT
  返回列表
70008 阅读
22 评论
传达室

江朱搭档的历史,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的。

尽管他们这时已经60岁左右了,但一生最辉煌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在其后的岁月里,这两位成长地域不同、性格类型迥异的同志,却成为了一对世所公认的“黄金搭档”。

那么,他们是怎么搭档的,又为何能搭档得好呢?

01

在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首先就想考证一个问题:江朱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因为根据公开的履历,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前半期,几乎毫无交集。最终让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上海。

江同志与上海的渊源自不必说。其实,上海对朱同志来说,也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城市。

1947年夏天,19岁的他从长沙来到上海,参加清华大学的一年级入学考试。

那一年,清华全部实行“自主招生”,共在全国设立了北平、上海、武汉、成都等9个考点。朱同志为什么没有选择离长沙更近的武汉,而是来到上海参加考试,这个就不得而知。

有热心的读者朋友,帮我找到了那一年清华大学的招生简章。上面显示,考试的日期是从8月5日开始,报工学院的学生需考国文、英语、数学、公民史地、物理和化学等六个科目。

最终,年轻的朱同志以平均分80以上、湖南籍学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

同月,同样念电机系江同志,在当时严酷的就业环境里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上海粮服实验厂(益民食品一厂的前身)担任技术员。

在1947年的8月,他们同在上海,也许相隔不远,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根据我所看过的资料,江朱第一次在工作上打交道,恐怕都要在整整四十年后了。

地点还是在上海。

那是1987年,时任市长的江同志正面临一个具体的压力。

当时,中德合资成立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生产“桑塔纳”轿车。曾在“一汽”工作过的江同志懂得汽车产业的价值,他希望借助国际的先进技术,把上海打造成轿车工业的基地。

按照最初确定的目标,“桑塔纳”有个国产化的时间表,最终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可干了接近三年,国产化率仅有2.7%,只有轮胎、喇叭、天线、标牌这四个零部件符合要求。

国产化率达不到,量产就上不去,企业就见不到稳定的效益,总不能全靠散件进口吧。

看到这种情形,德国方面也开始担心,中方对项目的支持会不会动摇啊?

为了稳住德国人,江同志主动出面做他们的工作,还风趣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像我这样90公斤的体重,不是好打倒的。

这时,“桑塔纳”国产化的问题也引起了北京的关注。这年6月,北京派下来了一个阵容豪华的调查组。

调查组的组长,就是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同志。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他用很严厉的措辞说:

必须明白我们的痛苦教训,三年来的国产化工作,实际上几乎没有向前迈进一步。

从当年媒体的报道里,无法证实江同志与调查组见过面,只提到“市政府连续召开会议研究调查组意见”。但是,想必此时的江同志,一定熟悉了这位调查组长的名字,也感受到了他直言不讳的风格。

不过,大概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在半年之后,朱同志也调来了上海,接棒升任书记的江同志,担任市长。

这真是一个人的命运呐!

02

原本不太熟悉的人要在一起共事,建立信任是第一步。首先姿态就非常重要。

所谓姿态,就是摆正位置。

初来乍到,朱同志的姿态放得很低,位置也摆得很正。

从他的讲话里,可以知道他很熟悉江同志的经历,也是从心底里尊重这位“班长”的。他认为自己缺少基层工作的经历,“一直坐在北京”,不像泽民同志“很早就当厂长,而且是大厂的厂长”。

他还说自己作为上海市长,不是最佳人选,有很多不足:

特别是比泽民同志差得很远。

他讲这个话,是在上海市人代会正式选举前做的一个自我介绍。这篇讲话被全文收录在他后来的《上海讲话实录》一书中。只是文字的感觉远远没有视频精彩。

这也算是一个经典名场面。

在讲话的开头,朱同志总在陈述自己的缺点。他总结了三条,其中之一就是“性情很急躁,对下面干部批评过严”:

这一点我应该向泽民同志好好学习。

不料,坐在一旁的泽民同志突然插话道:

这点我跟镕基同志差不多,但我们都没有坏心,只是像上海人说的“吃相难看”。

会场顿时笑声一片。

众所周知,老上海人是讲究“腔调”的,尤其是饭桌上更要有“吃相”。而在沪语里,形容一个人吃相难看,还有一句顺口溜,叫“筷子像雨点,眼睛像闪电”。

大概也就是“太捉急”的意思。

江同志说自己“跟镕基同志差不多”,是一种谦虚,是对朱同志的照应,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他并不常对下属发脾气,据老同志们讲,他总是“在很放松的谈心聊天中同大家交流”。

因此,这个片段反映出他们之间融洽的氛围。江朱是有默契的。

很快,这种默契就在工作里得到了体现。

体现的地方还是那个“桑塔纳”。

就在人代会开过没几天,朱同志来到了上海大众视察。人们以为新市长是不是又带来了什么新蓝图。他却说:

上海轿车工业的蓝图,老市长泽民同志已经绘制,我将不遗余力去创造性地实现。

他是怎么“创造性实现”的呢?

在视察后第二天清早,让德国合作伙伴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辆巨型吊车横卧在大众厂区旁的一条马路上,把路给堵死了。

这辆吊车正是朱同志搞来的。

他为什么要堵路呢?原来,这条道路正好经过工厂的油漆车间,道路扬尘会影响车身喷漆的质量,按照起初的规划早就该封闭了。可事情在几个部门间扯皮,扯了三年都没搞成。

朱市长一来,不到24小时就搞成了。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看汽车也一样。

在第二年,不光“桑塔纳”的国产化有了进展,上海大众还试制出了加长型的样车。江同志在朱同志的陪同下,乘坐了这款样车。下车后他高兴地说:

感觉真不错。

03

江朱的个性其实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一个有水,包容而灵活;一个带金,犀利而坚实。

他们一个抓得准,擅长战略;一个抓得狠,擅长执行。

这就是主帅和先锋的配置啊。

这个可以举出很多案例。譬如,在回顾上海振兴历史时,绕不开的一个“菜篮子工程”。

在80年代初期,上海市民的副食品供应很困难。前面说到,上海人是讲究“吃相”的。吃的都没有,还怎么讲究嘛。所以,市民的抱怨很大。

江同志刚来的头几个月,就为这个事睡不好,脑子里转的全是“菜篮子”。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于是,江同志就来到上海的农业大县金山县调研。当时有一种论调,说要解决上海的副食品供应问题,要“立足经济区,面向全中国”。

江同志却认为不能丢掉自力更生。经过调研后,他明确指出,不是立足经济区:

还是要立足郊区。

他为什么有这个认识呢?在当时的体制下,一个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总从外地调东西不是个办法。他给同志们讲了一个事:

今年市里大豆紧张,要黑龙江调,我只好“秀才人情纸半张”,用毛笔给黑龙江省长写信;豆源有了,运输又成问题,再来个“秀才人情纸半张”,给铁道部写信。但这种信不能多写。

调研中,他就提出在郊县搞几个大机械化养鸡场的设想,他说:

要掌握几千万斤蛋在手里。

通俗的几句话,明确了解决的副食品供应的思路。

朱同志来之后,便选择“菜篮子”作为自己工作的突破口,他也觉得上海郊县大有可为。

他顺着江同志定下的思路,在郊县大力兴办农业基地。以1988年为例,上半年就开工了200多个基地,全年建设了300多个,市民的吃菜问题很快得到缓解。

到今天,上海依然延续着这个思路。而且随着发展的脚步,“上海农场”已经不光局限在上海,还在苏北和皖南等地建设了若干个“域外农场”。

估计还是有几千万斤蛋在手里。

04

这种“江定战略、朱来执行”的默契配合,日后也跟随历史的进程,延续到了北京。

这时,给他们施展的版图更大更广了。

1995年底,江同志来到陕西和甘肃视察,两省刚刚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特别是在甘肃定西,这里自古以来“苦甲天下”,他看到那里农民的水源仅靠水窖积的雨水。为了节约用水,他们很少洗脸,几乎成了半个“黑人”。

江同志当时就念了《出师表》里的两句话,来形容了自己沉重的心情: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于是,一个开发西部的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里酝酿。

1999年的3月,他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其实当时好多同志还有疑虑,就认为时机是不是合适。然而,江同志引用美国的例子说:

美国当年如果不开发西部,它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随后,为了实施这个战略,朱同志去到西部多个省份考察。他将大开发的战略,拆解成当前要抓的几个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从西南向广东送电的“西电东送”工程。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室经常引用的那本书,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同志的那本《筚路蓝缕》。

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了一个江朱联手推动工作的很好案例。

当时,广东省经济发展很快,电力需求激增。广东的负责同志就带来一个议题,希望在“十五规划”期间(也就是在2005年前),批准在广东省内新建1000万千瓦的发电厂。

然而,朱同志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出发,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即在贵州、云南新建以水电为主的发电机组,然后将电力输送到广东。

究竟哪个方案好,在会议上产生了争论。朱同志以他一贯强势的风格,说:

如果不能完成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我总理辞职。

这这相当于是立“军令状”了。

那么,主持会议的江同志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朱总理是清华大学学电机的,他懂电,我们就听他的吧。

其实,江同志自己不也是学电机的吗?但他以这种巧妙的方式,表达了对朱同志的支持。

在江朱的联手推动下,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催生了诸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等“超级工程”。这些工程拉动了经济,改善了生活,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

虽然,这些决策的故事,现在只有很少的部分被披露,但还是能感受到那些年,国家“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

我就联想到库恩博士写的那本传记,名字是“他改变了中国”,其实也可以叫“他们改变了中国”。

05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能够把人团结在一起共事、一起奋斗的最核心的东西,说到底还是共同价值观和理想。

江朱固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一个受江浙文化影响,一个被湖湘文化熏陶。但他们身上,其实有个难以忽视的共同背景。

他们都是从抗日救亡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感受过国破家亡的滋味。

江同志的故乡扬州,在抗战爆发初期就沦陷了。他就读的扬州中学,曾被日军占领,教室里的书本被付之一炬。他和他的同学,时常去扬州梅花岭下的史可法墓凭吊,那里的墓牌坊上有一副对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而朱同志就学的湖南省会长沙,经历了四次保卫战,他的中学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1944年,他刚上高中时,长沙最终失守。多年以后,他在给母校的信中回忆道:

面临无家可回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

在这一代人身上,是有着火热的爱国理想的。因此,当他们有机会去改变国家时,是非常能够凝聚在一起的。

也因此,当他们看到中国日渐富强时,内心必定是十分欣慰的。

在关于江同志与扬州的一本画册中,可以见到一张他们俩的合影。那是在2013年5月,江朱相聚在扬州瘦西湖畔。

此时,他们早已功成身退,都是耄耋老人。两人并肩而坐,相视而笑。

这种感觉,应该就叫“恰同志少年”吧。

如今,照片里的一位老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另一位也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野。

但是,江朱搭档的故事,相信会一直留在历史中,成为世代传颂的一段佳话。

相关文章:

朱镕基的记者会为什么好看?

我的电脑里,保存着朱镕基98年到02年,五次总理记者会的完整视频。

记得那些年,我年龄还小,却对这每年一次的答记者问很是期待,就感觉到有意思,尽管他讲的东西好多都听不懂。

前两天我感到焦虑的时候,又把这些视频翻出来复习一下,看了还是觉得十分提气。

我也在想,他的记者会为什么好看?

朱镕基在记者会现场。

01

朱同志口才很好,几乎没人会否认这一点。

他退下来之后出的第一本书《朱镕基答记者问》,成了畅销书。这本书收录了总理记者会整理后的文本,我对照着视频,发现他说话的几个特点。

一个,他不回避问题,甚至会把问题说得很直接、很赤裸、很严重。

譬如,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幅改善。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许多地方在规定的“税”之外,又巧立名目,征收各种形式的“费”,老百姓意见很大。

在1998年的首次记者会上,朱同志提到“费大于税”的问题时,用了一个极为严厉的措辞:

使老百姓负担不堪,民怨沸腾,对此必须整顿和改革。

讲真,我印象中几乎从没听到哪个官员口中,当众承认过“民怨沸腾”这四个字的。

尽管后来“费改税”因为涉及各方利益,进行地非常艰难,但总理能这样讲,一方面可以稍微舒缓人们的怨气,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官员们施加压力。

毕竟,承认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样的例子,不是他当总理之后才有的,在上海时就有了。

在去上海当市长之前,他一天地方官都没做过,所以特地去请教了天津的李瑞环同志。李同志对他面授机宜说:

干好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振奋人的精神,增强人民的信心。人民的信心鼓起来了,相信你了,愿意与你合作了,那事情就好办了。

朱同志是清华出身,李同志是木匠出身。但大学生听进去了老木匠的话,要拿一点实在的政绩,取信于民。

朱同志选择市民日常最关心的“菜篮子”,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上海的副食品供应,历史上就是个问题。它没有广阔的农地,却有庞大的人口。

1958年,为了解决农副产品的问题,上海曾向隔壁的江苏“伸手要地”,经过中央批准,嘉定、松江等10个县并入上海。可即便这样,到了80年代,上海的“菜篮子”依然到处都是洞,老百姓意见很大。

朱同志花了很大功夫,就怕下属不重视,曾对他们说:

在上海取得民心主要靠 “菜篮子”,你把“菜篮子”丢了,我们就垮台了。

这话不是我杜撰的,是白纸黑字写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里。这本书也是精彩得很呢。

朱市长视察道路改造。

02

朱同志讲话坦诚,也有个性。

他的个性体现在说话上,其实就是一大特点:不假谦虚,有点“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意思。

这个怎么讲呢?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答问时更习惯于用“我”做主语:我想、我感到、我认为…

譬如,开1999年的记者会前,其实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就是前一年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8%,没有达到。这在改革以来也是少有的情况。

朱同志在回答相关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过去的一年我感到非常难,这个困难超过了我预料的程度。第一,我原来没有估计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么大;第二,中国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也超出了我的预料。

其实在说不足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使用个人色彩更轻的“我们”。他没有这样做。

现在有的官员开发布会,就根本听不出他的所思所想,你就感觉不是一个人在说话,而是一枚图章在说话。信任感会大打折扣。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位同事,他在汇报中遇到质疑时,口头禅总是“我们下来找一下原因”。他这样说,并不是谦虚,只是个人不愿承担责任。

相反,当仁不让的人,往往更值得信任。

朱同志个性中的当仁不让,有个流传很广的事。

1988年3月,刚出任副书记(还没正式当选市长)的朱同志随上海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会下,一位记者问:“听说你将出任上海市副市长,这消息可靠吗?”

朱同志毫不迟疑地回答:“我需要纠正你的是,国务院派我到上海去工作,是去当市长,而不是副市长。”

这句话后来回到上海被个别人大代表批评,说还没选呢,你怎么这么不谦虚。

还好,江同志帮他说了话:

我认为镕基同志讲这句话从原则上讲没有错。

朱同志虽然说话时很直接,但行为上不越位。

代表们问他有没有施政纲领,作为二把手,朱同志的回答是:

施政纲领在江同志的工作报告里明确阐明了,要求非常明确,我的任务是创造性地去完成、去实现。

所以,在上海时,两个个性迥异的人配合得很好。吴官正同志就有一句评价:伟大的邓小平与伟大的江同志,选择了伟大的朱同志。

或许今后,还可以写一个江朱两位同志是如何搭档的。

两位搭档在上海时期。

03

在朱同志当政的时候,经常上香港媒体的头条。

那些见风是雨的港记,给他封上了“经济沙皇”等等绰号,也最爱使用诸如“发飙”“炮轰”等等标题。

这些东西,虽然大多是为了吸引眼球,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朱同志自信与强势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困难时期或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却是非常能提振信心的。

例如,2002年11月,他最后一次到香港。

那时,香港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一直疲软不振,财政赤字高企,特首董先生“忧心如焚”。

朱同志在港府的欢迎晚宴上,发表了“我爱香港”的演讲。这可以说是他最精彩的演讲之一。

在演讲中,他先是对香港来了一番激情赞美,细数了香港种种优势。随后以自己做对比,给董先生打气:

我说你这个“赤字特首”跟我这个“赤字总理”比起来,你还差得多呢。我的财政赤字去年是2598亿元呀,我累计发放的国债余额25800亿元,你赶不上我啊。

即使三年以后,你把财政储备花光了,你可以到内地去发行香港五十年长期债券,我第一个带头买!

朱同志到访次月,董先生宣布竞选连任。

朱同志讲这个话,有他的底气在。

在他主政那些年,中国采取了“货币稳健、财政积极”的经济策略,通过发行国债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也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不过,香港的媒体却又封给他一个“赤字总理”的头衔。

对于别人强加在我们头上的不实之词,必须强势怼回去。在2002年最后一次的记者会上,朱同志说:

中国这个赤字没有把它“吃”掉,而是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了2.5万多亿元的工程。

包括新建 10 万公里的公路,新建5000公里的干线铁路,建设了9500万千瓦的电站,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用户已经达到 3.2亿户。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的。

我为我们国家不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而且利用这个机遇空前地发展了国民经济而感到自豪。

说到激动处,他加快语速,挥动双手,一个个数据脱口而出。

在那些年里,朱同志如此这般,强势地掌控着中国经济。他对经济数据的信手拈来,对经济状况的了然于胸,对经济政策的清晰笃定,会让人觉得心中有底。

在任何时代,杰出政治家的标准,都要看他能否激发大众的信心。

这也是为什么快20年过去了,他还是让人怀念的原因。

1 楼
除了照片,通篇连他们的全名都不敢写上,江同志, Zhu同志,难道作者所在的位置管控那么严格吗?
v
vesucks
2 楼
下岗女工擦干泪,昂首走进夜总会,三步四步全学会,夜晚陪着部长睡,工作起来又不累,工资翻了好几倍,谁说妇女没地位,啊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c
cavalier80
3 楼
你现在赞扬江朱,有影射当今圣上不行之意,用心险恶呀
s
slimane
4 楼
其实主要还是江容得下朱,放了不少权力给朱,现在有几个一把手容得下二把手的?
E
Edmondon
5 楼
SB自媒体,僵猪给中国带来最大的灾难,贪腐横行,现在都没有肃清,江曾两家都是万亿资产了
雅痞
6 楼
朱镕基的风采不是当今台上的几个泥塑木偶可以比的。
a
aikaida
7 楼
朱镕基作为湖南人去上海考点考清华,是因为他同时还报了同济,两所都考上了,朱选了清华。
a
aikaida
8 楼
朱镕基个性和能力都很强,但客观讲,朱的税费改革国税地税分家是今天中国地方政府推涨房价的主要原因。地方没有足额收入,只能从土地转让金上补足
w
wangppp
9 楼
当初骂这两人的那帮人怎么又转向了呢?你们的逼嘴能有点立场吗?
吃斋念佛大灰狼
10 楼
轮子不是要公审江泽民吗〉?怎么又替他唱赞歌。
发棵游
11 楼
什么江猪? 还要搭档? 都弱爆了! 数风流猪头还看今朝拿破仑! 定于一尊宇宙最全的奇才大聪明猪头拿破仑! 满头白发的球球直接拉下猪戏台! 三个三分钟拿破仑无所不在一直盯着你呢!
坚定信念
12 楼
不能说朱镕基啥都不好,但得问问当年九十年代初开始卷席东北的大批下岗几百万工人,他们当年有多难多苦,
h
hhz
13 楼
哪个反贼乱写 这是想影射当今大大不放权吗?
f
feizaopao
14 楼
要搭档好 至少智商和学历不能有太大差别,不然整个世界观都对不在一起,怎么谈合作?
混沌世界
15 楼
对国企一刀切式改革,负面影响大于积极因素,不止下岗工人,还有大批国有资产落入私人腰包。
不做好人的吕洞宾
16 楼
其实主要还是江容得下朱,放了不少权力给朱,现在有几个一把手容得下二把手的? ————————————————- 这和江容不容得下没啥关系! 朱的权力不是江放给他的, 是宪法赋予他的。 因为1982年的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订案,删掉了“党的领导”这一条款。之后尽管江被确立为第三代领导核心,但当时的情况不是“以党领政”,政府总理自然就需要有更多的权力。
不做好人的吕洞宾
17 楼
其实主要还是江容得下朱,放了不少权力给朱,现在有几个一把手容得下二把手的? —————————- 朱当总理时在党内排名第三, 但你说的是有几个一把手容得下二把手! 一下就把你的身份、你为何来留园、来留园执行什么任务、任务的目的统统全部暴露! 😉😉🤣🤣🤣
一分为二好
18 楼
强势的江泽民让强势的朱镕基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总理:江泽民虽然外形和气质一般,但大局观和政治智慧却是顶级的。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点下岗的国家元首,不过下台后,对继任的干扰,也导致了习近平的上位,从而结束了有序交接班这个来之不易的制度,摧毁了邓小平企图建立一个一党制下,有限民主的奢望。
沙漠之狐
19 楼
你好不好,还得靠同行衬托。之前很多骂江的,朱总理的下岗也有人骂。 - 三年疫情,才发现老江真好。哈哈。 - 再说,做得差,不说就不存在了么? 那岂不是掩耳盗铃
n
niqiham
20 楼
还黄金搭档呢, 屁! 朱买办是矮子坚挺的忠实走狗, 江和它大不相同。在发展国防工业上完全对立。若按朱买办的方式中国现在只能投降! 刘华清在常委会上教训朱买办的事情可是真实的历史!
沙漠之狐
21 楼
他俩都是民国时期的高材生,都是一类院校,特别是江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也是英雄相惜。 - 最怕的是能力不济的,就得靠心腹抓权。而且是死死抓住那种,最终两败俱伤。
b
baihe_xianyang
22 楼
[20楼]评论人:niqiham 说的对,我以前对老江观感不好。但是后来看老江做的,你会发现江有大局观,朱就是一个傻逼,自我感觉良好,说好听的叫刚愎自用,不好听的就是被一群人捧起来了真的以为自己多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