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区议会选举落幕,民主派候选人以排山倒海之势获胜。截至周一(11月25日)中午,全部452个区议会议员的点票工作已全部完成,民主派一举拿下388个席位,并且在17个区的区议会中席次过半,而亲北京的建制派仅拿到59席,比选前的300席大幅减少。北京把建制派败选的结果归咎于外国势力的介入,并且依然表示“止暴制乱”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此次区议会选举对香港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虽然区议会只是香港层级较低的地方性机构,一般只关注选区内的民生问题,且没有立法权,但由于几乎全部区议会议员都是普选产生,这次投票被广泛解读为是民众对已持续五个多月的反送中运动以及对港府和北京的公投。
然而,中国各主要官媒星期一对亲北京的建制派惨败的选举结果基本避而不谈,转而试图把焦点转移到所谓的“外国势力的介入”。
官方的新华社11月25日发表的文章说,“乱港暴力分子与外部势力遥相呼应,不断制造、升级暴力活动,造成香港社会政治氛围对立、社会情绪撕裂、经济民生发展受挫。持续数月的社会动荡,严重干扰了选举进程。”
环球时报周一的社评则提出,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返修例风波后,这次区议会选举是在“不正常”的政治氛围下进行的,“对很多人、尤其是建制派候选人以及他们支持者造成压力。”社评还强调,区议会是基层民选机构,其选举结果的政治影响有限。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选举落幕后,香港人已经清晰地发声,表达对抗议活动的强烈支持,以及对北京和特首林郑月娥领导的执政团队的强烈不满。但北京似乎仍然顽固地坚持“止暴制乱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北京的独立政治分析人士吴强对美国之音说,北京对香港的民意以及对民主政治一直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使得北京对香港的局势做出了误判。
他说:“除了误解、不理解民意以外,他们似乎也被自己的新闻机关、宣传机关,驻港机构,无论是中联办还是港澳办对香港选情投其所好的分析给误导了。”
有香港媒体“香港01”援引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话说,北京对周日香港区议会选举的结果感到吃惊。北京的研判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大学激烈的警民暴力冲突以及吐露港公路和红磡隧道被堵,再加上一名无辜清洁工被示威者投掷的砖头击中头部不治身亡的一系列事件后,香港民众对暴力的延误情绪可以抵消反送中运动的部分冲击力。
历史学者、独立时评人章立凡说:“北京可能认为,勇武派引发了市民的反感。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市民对勇武派可能有一定情绪。但是追根溯源反送中这件事还是因为北京引起的,还是因为港府强硬处理导致了勇武派的反抗。我想在这件事上,香港人最懂得他们自己要什么。”
选前的情况现实,的确有不少建制派候选人把宝押在了民众对暴力的厌恶情绪上。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选举日上午前往投票站投票。她表示,区议会选举的顺利进行对香港走出困局和恢复社会平静会有积极作用。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呼吁香港市民用手中一票,换香港一个更好的未来。他说,不少市民对暴力“敢怒不敢言”。
星期一,中国主管香港事务的国务院港澳办并没有就香港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中被民主派碾压式打败发表评论。而这一结果对下一位香港特首的产生具有一定意义。民主派的区议员将能够控制1200人的特首选举委员会中的117个席位,民主派甚至有可能提名一位候选人。
路透社的报道说,在选举结果出炉后,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现在面临更大的压力,包括港人提出的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和实现立法会和特首双普选等“五大诉求”。
林郑月娥11月25日就区议会选举结果发表声明说:“注意到坊间对结果有很多分析和解读,不少指出结果反映市民对社会现状及深层次问题的不满,特区政府一定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声明没有直接回应民众的“五大诉求”。
独立时评人吴强说:“北京会继续采取一种长期化、高压化的态势,而不是采用政治解决来对待香港的民意和民主化的要求。”
香港区议会选举 民主派大胜 港人向北京发出信息
香港第六届区议会选举结果今天11月25日全部出炉,泛民主派获得压倒性胜利。亲北京建制派遭遇惨败。投票结果显示,香港沉默的大多数居民,支持近6个月以来的抗争运动。这是香港选民向北京发出的明确信息。
在全部452个香港区议会议席中,泛民主派取得388席,超过85%。而在之前5届区议会占绝对优势的亲北京建制派,这次仅得58席。香港反对派民主党,一下子变成香港区议会的第一大党。
昨天香港选民在各投票站大排长龙。投票率超过71%,突破历届历史记录。法新社指出,这次投票是香港市民向北京发送的一个毫不含糊的信息。而亲北京建制派的惨败规模,让北京吃一惊,好像挨了一记耳光。
但北京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天表示,中央政府依然坚定支持香港特首林正月娥。他并谴责外国势力干涉香港。
在香港,林正月娥今天发布声明,宣布特区政府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林郑没有透露她要具体做什么。但反对派立即敦促她接受抗议者的五大诉求,其中包括在拥有750万人口的香港实现真双普选;并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他们认为的警察暴力。
香港最大反对派政党,民主党的主席胡志伟今天表示:选民已经以最和平的方式告诉政府,我们不会接受香港变成一个警察国家和独裁政权。他敦促政府“必须正视公众舆论。
胡锡进:香港建制派不要气馁 民意基本盘仍在
香港区议会选举于当地时间11月25日落幕,民主派共获得385个议席,建制派仅取得58个议席。对于建制派的惨败,北京资深媒体人胡锡进撰文称,香港建制派不要气馁。
胡锡进近来多就香港局势发声。
实名认证为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胡锡进25日在微博撰文呼吁,香港建制派不要气馁,内地民众要在这个时候鼓励爱国爱港的那些人。
胡锡进认为,香港并不是“反对派”和西方宣扬的那样民意出现“重大改变”,建制派的民意基本盘仍在。
这位长期关注香港局势的内地媒体人说,虽然“反对派”获得多数席位,但是这次建制派的实际得票率约41%,非建制派约57%,只是大多数区的投票比较平均,累计下来造成“反对派”获得席位上的优势,这是选举人制“赢者通吃”的典型案例。
他认为,民意是最重要的,香港的激进示威持续,美国和西方的反华势力“卯足了劲”挺反对派,很多人预测香港的中间选民全倒向了泛民,但4比6格局在席位背后的实际票数中得到保持。
对于此次区议会选举,胡锡进续指,选举的大氛围不利,很多建制派的选民受到巨大压力,但实际投票情况没能突破香港4成对6成的政治格局,香港并不是“反对派”和西方宣扬的那样民意出现“重大改变”,建制派的民意基本盘仍在。
他强调,必须鼓励爱国爱港的港人,鼓励建制派,这是国家认真面对香港现实问题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抓手和支点。
“国家如此强大,香港的事情最终翻不了天,大家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止暴制乱的形势仍很严峻,香港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要正视,二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但是信心是第一位的,团结是最重要的,客观、冷静、全面的认知最有利于帮助香港在风雨中坚毅前行。”
香港区议会选举民主派大胜 但僵局能被打破吗
有区议员当选后立即到香港理工大声援被围示威者。
香港2019区议会选举结果正式出炉。在逾71%破纪录投票率下,香港地区政治版图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派合共取得388席,比以往增加263席,18区中有17区由民主派取得过议席,民主党一跃成为最大党,多区均出现多名年轻的政治素人当选。建制派只有59席,比上届大减240席,许多资深议员和大将均宣告败选。
香港民主派认为有关结果是“变相公投”,反映市民强烈希望政府回应示威浪潮的“五大诉求”,建制派则认为,区议会已不能只靠地区民生工作,会作出深切检讨。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5日早晨表示,特区政府一定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
票数比和席位比差异何来
这是主权移交以来,民主派在区选中获得的最佳成绩,但如果按票数划分,民主派和建制派获得的票数约为57%比41%,与传统意义上两个阵营票数约“六四比”的状况类似,两者差距约40多万张选票。
选举翌日中环继续有抗议活动。
虽然多个建制派大将落败,但其实质票数普遍有增幅,即保住基本票源外,这次示威也激发到一些原本投票意欲不高,但反对示威暴力及堵路的人支持。
示威浪潮激发了民主派的动员能力,在“和勇不分(即和平与激进示威者不割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前题下,票源没有大幅度分散,仅少数出现撞区令建制派获利的情况。下年举行的香港立法会选举,民主派能否团结一致,不像以往在多区出现竞争,以及能否继续在反修例风波后维持票源,是民主派面对的挑战。
能否影响香港特首人选
区议会选举结果的历史性改变还意味着,民主派有可能在未来香港特首选举有更大话语权。在1200人组成可以选特首的香港选举委员会中,有117席是由区议员担任,过往因为建制派垄断区议会,这117席一直由建制派区议员担任,如果民主派最终夺得这百多席, 连同民主派本身在选举委员会中的340多席,如今可能在委员会有约460席,占超过三分之一。
中国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认为,今次结果不能够改变现时的政治僵局,就算民主派全取选委会议席,特首选举的主导权仍然在中央手中。他亦指出,2003年民主派也在区议会多区获得过半议席,但并没有影响建制派之后的立法会选举形势。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学院副教授方保恒说,在2012年特首选战中,当选人梁振英仅仅得689票当选,落败的唐英年获得285票,唐被视为与香港本地资本关系密切的候选人,且获得首富李嘉诚公开支持, 方保恒认为,如果民主派和本地资本势力结盟,就随时有足够票数自行决定特首人选。
“北京要避免出现这种‘政变’,恐怕只能重新统战本地资本……北京与本地代理人的关系从来复杂,香港仍是中共无法完全控制的境外地区,”方保恒说,“短期就看林郑月娥会否被快速撤换,由与本地资本关系紧密的人取代。”
选举翌日,建制派议员叶刘淑仪被示威者指骂,要警员护送离开。
香港示威会走向平息吗
香港示威者近月倾向更激进示威,曾发起“三罢(罢工、罢课、罢市)”大规模堵塞交通和暴力升级,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对BBC中文说,结果让北京和香港政府了解到,社会对运动支持度仍然相当高,并没有慢慢消退,中央和特区政府一直未能有效回应民意,只是强调“止暴制乱”,造成市民逆反,如果继续在这问题上采取“拖字诀”,是不能够解决问题。
他认为,民主派获得大多数议席,对“反修例运动”有正面影响,因为社运人士难以持续不上班、以义务性质投入运动,区议会提供了资源,包括议员薪水、办事处及地区网络等,可以用作支援运动的发展,但这亦意味着,民主派靠拢更激烈抗争路线,以往提倡温和妥协、与北京沟通的路线难以复再。
BBC记者乔纳森·赫德(Jonathan Head)分析认为,除非政府回应示威者诉求,示威浪潮将会继续,在选举翌日,仍然有人在香港中环高叫“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口号,而防暴警员似员不太肯定自己可以多强硬,亦有新当选的议员到访理工大学,去声援仍然被包围的示威者。
虽然特首林郑月娥说会认真反思市民的不满,但乔纳森·赫德说,要中国同意她才能够作出让步,北京可能会希望用一些没有那么争议的人取代她的职位。香港的反对派仍然遇到挑战,新一批的年轻区议员要回应本土议题,不是单纯追求民主,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合作去争取中央政府的让步。
中国会对香港区选结果作出如何回应目前备受关注,官方媒体新华社在25日下午2时许发表了有关香港区议会选举的报道,报道中没有提及民主派获胜的消息,但批评“过去5个多月中,乱港暴力分子与外部势力遥相呼应,不断制造、升级暴力活动,造成香港社会政治氛围对立、社会情绪撕裂、经济民生发展受挫。持续数月的社会动荡,严重干扰了选举进程。选举当日,有乱港分子对爱国爱港候选人进行滋扰。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仍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是西方一些势力,拼命为香港反对派助选,无论哪一方获得更多席位,区议会能够被政治化的空间有限,“香港处在中国治下,这个事实永远变不了”。香港前警务处处长邓竟成称,选举结果不会影响警队以“止暴制乱”为大方向的工作,并希望新当选议员配合政府和警方,尽“止暴制乱”的责任。
香港变天?学者忧中国收紧管治 只会加速特首换马
香港泛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甚至可能影响北京对下届行政长官选举的操控能力,不过,不同学者预料,选举结果反映港府大败,会加速特首林郑月娥下台,但将难以令北京放宽对港管治,亦未必会回应反修例运动的民间五大诉求,相反,北京可能会收紧管治,包括特首任命和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以维持对特首人选的掌控。
今次选举基本上是市民对反修例运动的一次变相公投,亦是对北京加强干预香港事务的变相公投,熟悉中国事务的时事评论员林和立向本台表示,选举显示了港人的坚定而强烈的信息,就是要北京落实普选和在《基本法》中作出的承诺,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不会加快香港的政治改革步伐,更可能会反其道而行。
他相信,面对这个北京不愿见到的选举结果,中国内地传媒会贬低是次选举的意义,指这只是一次地方选举,与政策无关。
他指出,选举结果不会对香港有实质变动,但由于选举结果确是反映市民对港府处理反修例运动的不满,是港府一大败政,亦反映特首林郑月娥已失去政治能量,预料会加快北京「换马」的决心,加速林郑月娥下台的速度。至于港人要求成立的独立调查委员会或特赦运动中的被捕人士,北京料想不会答应。林和立解释,警队一直大力反对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而北京明显是听警队意见多于民意;此外,北京早前才指示港府拘捕更多示威人士,在现时逾五千名被捕者当中,部分是勇武派,北京岂会轻易放过这些「冲冲子」(在前线冲击警方防线者的别称)。
另外,今次泛民主派藉选举重夺区议会主导权,佔有负责选举特首的选举委员会117票的区议员代表,相信亦会尽入泛民主派手中,加上现时选委会中的三百多名泛民成员,泛民主派可望保有四百多名选委,佔1200名选委的三分之一,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向本台表示,北京近年不时向商界施压,关係变得绷紧,以致在上次特首选举中,有商界选委刻意投票予不获北京祝福的候选人曾俊华,近期更以文革(专题)对付大地主的手段要求富商捐献,令双方心生嫌隙,若这批商界选委与泛民选委连手,其选票将超过选委会半数,有望影响选举结果,将是对北京一大警号。
蔡子强续称,若因此而选出一名不获北京支持的特首,而北京不愿委任,便会造成建政真空,他预料,在北京加强管控香港的情况下,北京可能会透过改变特首任命来避免出现这种建政真空,因为中共四中全会后,北京官员已明言要完善特首和主要官员的任命。
林和立不排除北京会收紧任命来维持掌控特首人选,但他估计,北京更可能透过选委会的组成和席位来澹化泛民全取117个选委席位的区选结果。
不过,亲北京的中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则不认为民主派可以左右特首选举的战况。他指出,泛民全取117席,只佔选委会一个很小的比例,即使加上泛民其他选委,选委会主导权仍在北京手中,而且候选人一定是北京可以接受的人,甚至是容许一人或二人出线参选,决定权亦在北京。
党媒:区选之后,香港各界应冷静想一想
11月24日的区议会选举是香港政治的重要转折点,“泛民”取得了过半议席。这是香港理性精神进一步陷入迷惘的征兆。这是一次暴力氛围下的特殊时期的选举,其结果受到一定的扭曲,但大体上可以作为测试香港所谓“主流民意”的民调依据。
但我的忧虑在于,这样的“主流民意”与中央确定的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的理性管治方略相距甚远。我相信多数香港人并不愿意香港持续暴乱下去,但他们确实希望改革命运,可是又根本没有能力和意愿想好怎么去改变。他们的愤怒与政治不审慎,很可能是导致香港进一步撕裂和沉沦的助力。这种结果,也让外界很容易以为香港“主流民意”是支持暴力、支持对抗、恐惧融入内地。
在这个民主价值“泛化”的时代,任何对民主有意义的讨论或批评都会遭致不悦,对香港区选结果的分析同样如此。内地有媒体社评委婉道出了对香港区选结果及其后续政治演化的忧虑,也包含着某种微茫但热烈的期待。但我更担心的是,香港陷入此种精神迷茫周期过长,以“民主”方式自我封闭和边缘化。
区选结果如此,与下述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完整法理学与法律信仰未能在香港有效确立,香港在“普通法”下保持着完整的“殖民”制度建制及与西方的一致性;
其二,从“占中运动”开始的公民抗命到今年的“修例风波”,违法达义已深入人心,青年本土派决定性崛起,香港政治版图极化与激进化显著发展,香港法治与政府管治未能有效应对;
其三,“两制”意义焦点长期错位及不对称发展,国家期待的“法治发展”型路线最终难以有效说服香港人追随,而本土派的“民主福利型”路线精准把脉了香港资本主义民主的内在节点与诉求;
其四,外国势力对香港长期的“隐性殖民”与超限利用,制造了香港与“一国”对抗的政治幻想。
建制派议员何君尧在选举过程中曾遇刺受伤,图为遇刺后何君尧通过社交媒体发声
在既往中美和解、两制相安的岁月静好期,香港安享全球化制度红利,也享受着俯视内地的道德优越感;在中美交恶、全球化秩序质变的当代,香港何去何从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辩题,但香港本身的教育、文化及精英素质难以支撑这一场“精神突围”考验。
区选的结果与其说是建制派的失败,不如说是多数香港人“精神能力”的失败。他们对“一国两制”、基本法、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与战略理解是残缺和碎片化的,他们在信息自由的世界里却陷入反国家的信息漩涡,他们在全球化的巅峰平台上却看不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结构性变迁,他们在民族复兴的“黄金时代”却选择观望、抗拒乃至于逃离。
然而,无论香港区选及未来若干场选举走势如何,“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确立的香港自治地位与中国主权地位不可能改变。反对派当然可以继续裹挟“民意”、勾结外国势力图谋任何政治目标,但直接遭受损害乃至于重大牺牲的不是香港建制派,不是中央政府,而是香港自身。
在走向封闭和高度恋旧的集体心智下,香港对内地精英人才乃至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恐怕会持续走低,香港高等教育和金融中心的顶级地位恐怕会遭遇巨大挑战,香港在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机遇窗口恐怕不会等候太久。反对派赢了“民意”,输了“未来”,这可能是此次区选结果的危机征兆之一,也是最具有悲剧性意味的现象。
回归22年,在中国决定性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及21世纪全球化秩序塑造性力量的条件下,香港本土精神的“反国家迷失”对国家发展的实质性影响不会太大,且正在被国家战略的风险调整所折抵,但香港在21世纪的发展机遇及香港国际地位的国家支撑条件,却可能遭受香港“政治化陷阱”的狙击和消解。
暴徒在香港街头纵火。来源大公网
区选之后,也许香港各界确实应当冷静下来想一想:
暴力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吗?
对法治的肆意蹂躏和选举暴力的精准设计真的是民主的胜利吗?
对国家战略与体制的持续疏离真的是香港的未来吗?
对西方无节制、无保留的信任与追随真的是香港的精神命门吗?
对青年人包括未成年人的极限动员与暴力洗礼真的是对香港下一代负责任的政治行为吗?
通过渲染恐惧和暴力制造“民意”容易,历史上不乏先例,但负责任地教育和引导民众形成稳定的、反思性的社会公共理性及与民众共同思考本土利益的最佳实现方式,则是精英无法推卸的责任伦理。这一次,香港的管治精英与社会文化精英“自私”、“无能”而又“民粹化”地放弃了这一理性责任。
这一切,都值得香港社会在选举激情释放之后冷静思考,投完票的每一个居民也不应当缺席这一场事关香港前途与命运的时代大讨论。香港面向国家的精神自救与转型,是远比某一次具体选举中的“民意”取向与选举结果更为关键的全社会课题。
香港的区议会选举落幕,民主派候选人以排山倒海之势获胜。截至周一(11月25日)中午,全部452个区议会议员的点票工作已全部完成,民主派一举拿下388个席位,并且在17个区的区议会中席次过半,而亲北京的建制派仅拿到59席,比选前的300席大幅减少。北京把建制派败选的结果归咎于外国势力的介入,并且依然表示“止暴制乱”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此次区议会选举对香港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虽然区议会只是香港层级较低的地方性机构,一般只关注选区内的民生问题,且没有立法权,但由于几乎全部区议会议员都是普选产生,这次投票被广泛解读为是民众对已持续五个多月的反送中运动以及对港府和北京的公投。
然而,中国各主要官媒星期一对亲北京的建制派惨败的选举结果基本避而不谈,转而试图把焦点转移到所谓的“外国势力的介入”。
官方的新华社11月25日发表的文章说,“乱港暴力分子与外部势力遥相呼应,不断制造、升级暴力活动,造成香港社会政治氛围对立、社会情绪撕裂、经济民生发展受挫。持续数月的社会动荡,严重干扰了选举进程。”
环球时报周一的社评则提出,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返修例风波后,这次区议会选举是在“不正常”的政治氛围下进行的,“对很多人、尤其是建制派候选人以及他们支持者造成压力。”社评还强调,区议会是基层民选机构,其选举结果的政治影响有限。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选举落幕后,香港人已经清晰地发声,表达对抗议活动的强烈支持,以及对北京和特首林郑月娥领导的执政团队的强烈不满。但北京似乎仍然顽固地坚持“止暴制乱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北京的独立政治分析人士吴强对美国之音说,北京对香港的民意以及对民主政治一直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使得北京对香港的局势做出了误判。
他说:“除了误解、不理解民意以外,他们似乎也被自己的新闻机关、宣传机关,驻港机构,无论是中联办还是港澳办对香港选情投其所好的分析给误导了。”
有香港媒体“香港01”援引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话说,北京对周日香港区议会选举的结果感到吃惊。北京的研判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大学激烈的警民暴力冲突以及吐露港公路和红磡隧道被堵,再加上一名无辜清洁工被示威者投掷的砖头击中头部不治身亡的一系列事件后,香港民众对暴力的延误情绪可以抵消反送中运动的部分冲击力。
历史学者、独立时评人章立凡说:“北京可能认为,勇武派引发了市民的反感。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市民对勇武派可能有一定情绪。但是追根溯源反送中这件事还是因为北京引起的,还是因为港府强硬处理导致了勇武派的反抗。我想在这件事上,香港人最懂得他们自己要什么。”
选前的情况现实,的确有不少建制派候选人把宝押在了民众对暴力的厌恶情绪上。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选举日上午前往投票站投票。她表示,区议会选举的顺利进行对香港走出困局和恢复社会平静会有积极作用。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呼吁香港市民用手中一票,换香港一个更好的未来。他说,不少市民对暴力“敢怒不敢言”。
星期一,中国主管香港事务的国务院港澳办并没有就香港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中被民主派碾压式打败发表评论。而这一结果对下一位香港特首的产生具有一定意义。民主派的区议员将能够控制1200人的特首选举委员会中的117个席位,民主派甚至有可能提名一位候选人。
路透社的报道说,在选举结果出炉后,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现在面临更大的压力,包括港人提出的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和实现立法会和特首双普选等“五大诉求”。
林郑月娥11月25日就区议会选举结果发表声明说:“注意到坊间对结果有很多分析和解读,不少指出结果反映市民对社会现状及深层次问题的不满,特区政府一定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声明没有直接回应民众的“五大诉求”。
独立时评人吴强说:“北京会继续采取一种长期化、高压化的态势,而不是采用政治解决来对待香港的民意和民主化的要求。”
香港区议会选举 民主派大胜 港人向北京发出信息
香港第六届区议会选举结果今天11月25日全部出炉,泛民主派获得压倒性胜利。亲北京建制派遭遇惨败。投票结果显示,香港沉默的大多数居民,支持近6个月以来的抗争运动。这是香港选民向北京发出的明确信息。
在全部452个香港区议会议席中,泛民主派取得388席,超过85%。而在之前5届区议会占绝对优势的亲北京建制派,这次仅得58席。香港反对派民主党,一下子变成香港区议会的第一大党。
昨天香港选民在各投票站大排长龙。投票率超过71%,突破历届历史记录。法新社指出,这次投票是香港市民向北京发送的一个毫不含糊的信息。而亲北京建制派的惨败规模,让北京吃一惊,好像挨了一记耳光。
但北京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天表示,中央政府依然坚定支持香港特首林正月娥。他并谴责外国势力干涉香港。
在香港,林正月娥今天发布声明,宣布特区政府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林郑没有透露她要具体做什么。但反对派立即敦促她接受抗议者的五大诉求,其中包括在拥有750万人口的香港实现真双普选;并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他们认为的警察暴力。
香港最大反对派政党,民主党的主席胡志伟今天表示:选民已经以最和平的方式告诉政府,我们不会接受香港变成一个警察国家和独裁政权。他敦促政府“必须正视公众舆论。
胡锡进:香港建制派不要气馁 民意基本盘仍在
香港区议会选举于当地时间11月25日落幕,民主派共获得385个议席,建制派仅取得58个议席。对于建制派的惨败,北京资深媒体人胡锡进撰文称,香港建制派不要气馁。
胡锡进近来多就香港局势发声。
实名认证为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胡锡进25日在微博撰文呼吁,香港建制派不要气馁,内地民众要在这个时候鼓励爱国爱港的那些人。
胡锡进认为,香港并不是“反对派”和西方宣扬的那样民意出现“重大改变”,建制派的民意基本盘仍在。
这位长期关注香港局势的内地媒体人说,虽然“反对派”获得多数席位,但是这次建制派的实际得票率约41%,非建制派约57%,只是大多数区的投票比较平均,累计下来造成“反对派”获得席位上的优势,这是选举人制“赢者通吃”的典型案例。
他认为,民意是最重要的,香港的激进示威持续,美国和西方的反华势力“卯足了劲”挺反对派,很多人预测香港的中间选民全倒向了泛民,但4比6格局在席位背后的实际票数中得到保持。
对于此次区议会选举,胡锡进续指,选举的大氛围不利,很多建制派的选民受到巨大压力,但实际投票情况没能突破香港4成对6成的政治格局,香港并不是“反对派”和西方宣扬的那样民意出现“重大改变”,建制派的民意基本盘仍在。
他强调,必须鼓励爱国爱港的港人,鼓励建制派,这是国家认真面对香港现实问题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抓手和支点。
“国家如此强大,香港的事情最终翻不了天,大家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止暴制乱的形势仍很严峻,香港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要正视,二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但是信心是第一位的,团结是最重要的,客观、冷静、全面的认知最有利于帮助香港在风雨中坚毅前行。”
香港区议会选举民主派大胜 但僵局能被打破吗
有区议员当选后立即到香港理工大声援被围示威者。
香港2019区议会选举结果正式出炉。在逾71%破纪录投票率下,香港地区政治版图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派合共取得388席,比以往增加263席,18区中有17区由民主派取得过议席,民主党一跃成为最大党,多区均出现多名年轻的政治素人当选。建制派只有59席,比上届大减240席,许多资深议员和大将均宣告败选。
香港民主派认为有关结果是“变相公投”,反映市民强烈希望政府回应示威浪潮的“五大诉求”,建制派则认为,区议会已不能只靠地区民生工作,会作出深切检讨。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5日早晨表示,特区政府一定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
票数比和席位比差异何来
这是主权移交以来,民主派在区选中获得的最佳成绩,但如果按票数划分,民主派和建制派获得的票数约为57%比41%,与传统意义上两个阵营票数约“六四比”的状况类似,两者差距约40多万张选票。
选举翌日中环继续有抗议活动。
虽然多个建制派大将落败,但其实质票数普遍有增幅,即保住基本票源外,这次示威也激发到一些原本投票意欲不高,但反对示威暴力及堵路的人支持。
示威浪潮激发了民主派的动员能力,在“和勇不分(即和平与激进示威者不割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前题下,票源没有大幅度分散,仅少数出现撞区令建制派获利的情况。下年举行的香港立法会选举,民主派能否团结一致,不像以往在多区出现竞争,以及能否继续在反修例风波后维持票源,是民主派面对的挑战。
能否影响香港特首人选
区议会选举结果的历史性改变还意味着,民主派有可能在未来香港特首选举有更大话语权。在1200人组成可以选特首的香港选举委员会中,有117席是由区议员担任,过往因为建制派垄断区议会,这117席一直由建制派区议员担任,如果民主派最终夺得这百多席, 连同民主派本身在选举委员会中的340多席,如今可能在委员会有约460席,占超过三分之一。
中国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认为,今次结果不能够改变现时的政治僵局,就算民主派全取选委会议席,特首选举的主导权仍然在中央手中。他亦指出,2003年民主派也在区议会多区获得过半议席,但并没有影响建制派之后的立法会选举形势。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学院副教授方保恒说,在2012年特首选战中,当选人梁振英仅仅得689票当选,落败的唐英年获得285票,唐被视为与香港本地资本关系密切的候选人,且获得首富李嘉诚公开支持, 方保恒认为,如果民主派和本地资本势力结盟,就随时有足够票数自行决定特首人选。
“北京要避免出现这种‘政变’,恐怕只能重新统战本地资本……北京与本地代理人的关系从来复杂,香港仍是中共无法完全控制的境外地区,”方保恒说,“短期就看林郑月娥会否被快速撤换,由与本地资本关系紧密的人取代。”
选举翌日,建制派议员叶刘淑仪被示威者指骂,要警员护送离开。
香港示威会走向平息吗
香港示威者近月倾向更激进示威,曾发起“三罢(罢工、罢课、罢市)”大规模堵塞交通和暴力升级,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对BBC中文说,结果让北京和香港政府了解到,社会对运动支持度仍然相当高,并没有慢慢消退,中央和特区政府一直未能有效回应民意,只是强调“止暴制乱”,造成市民逆反,如果继续在这问题上采取“拖字诀”,是不能够解决问题。
他认为,民主派获得大多数议席,对“反修例运动”有正面影响,因为社运人士难以持续不上班、以义务性质投入运动,区议会提供了资源,包括议员薪水、办事处及地区网络等,可以用作支援运动的发展,但这亦意味着,民主派靠拢更激烈抗争路线,以往提倡温和妥协、与北京沟通的路线难以复再。
BBC记者乔纳森·赫德(Jonathan Head)分析认为,除非政府回应示威者诉求,示威浪潮将会继续,在选举翌日,仍然有人在香港中环高叫“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口号,而防暴警员似员不太肯定自己可以多强硬,亦有新当选的议员到访理工大学,去声援仍然被包围的示威者。
虽然特首林郑月娥说会认真反思市民的不满,但乔纳森·赫德说,要中国同意她才能够作出让步,北京可能会希望用一些没有那么争议的人取代她的职位。香港的反对派仍然遇到挑战,新一批的年轻区议员要回应本土议题,不是单纯追求民主,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合作去争取中央政府的让步。
中国会对香港区选结果作出如何回应目前备受关注,官方媒体新华社在25日下午2时许发表了有关香港区议会选举的报道,报道中没有提及民主派获胜的消息,但批评“过去5个多月中,乱港暴力分子与外部势力遥相呼应,不断制造、升级暴力活动,造成香港社会政治氛围对立、社会情绪撕裂、经济民生发展受挫。持续数月的社会动荡,严重干扰了选举进程。选举当日,有乱港分子对爱国爱港候选人进行滋扰。止暴制乱、恢复秩序仍是香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是西方一些势力,拼命为香港反对派助选,无论哪一方获得更多席位,区议会能够被政治化的空间有限,“香港处在中国治下,这个事实永远变不了”。香港前警务处处长邓竟成称,选举结果不会影响警队以“止暴制乱”为大方向的工作,并希望新当选议员配合政府和警方,尽“止暴制乱”的责任。
香港变天?学者忧中国收紧管治 只会加速特首换马
香港泛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甚至可能影响北京对下届行政长官选举的操控能力,不过,不同学者预料,选举结果反映港府大败,会加速特首林郑月娥下台,但将难以令北京放宽对港管治,亦未必会回应反修例运动的民间五大诉求,相反,北京可能会收紧管治,包括特首任命和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以维持对特首人选的掌控。
今次选举基本上是市民对反修例运动的一次变相公投,亦是对北京加强干预香港事务的变相公投,熟悉中国事务的时事评论员林和立向本台表示,选举显示了港人的坚定而强烈的信息,就是要北京落实普选和在《基本法》中作出的承诺,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不会加快香港的政治改革步伐,更可能会反其道而行。
他相信,面对这个北京不愿见到的选举结果,中国内地传媒会贬低是次选举的意义,指这只是一次地方选举,与政策无关。
他指出,选举结果不会对香港有实质变动,但由于选举结果确是反映市民对港府处理反修例运动的不满,是港府一大败政,亦反映特首林郑月娥已失去政治能量,预料会加快北京「换马」的决心,加速林郑月娥下台的速度。至于港人要求成立的独立调查委员会或特赦运动中的被捕人士,北京料想不会答应。林和立解释,警队一直大力反对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而北京明显是听警队意见多于民意;此外,北京早前才指示港府拘捕更多示威人士,在现时逾五千名被捕者当中,部分是勇武派,北京岂会轻易放过这些「冲冲子」(在前线冲击警方防线者的别称)。
另外,今次泛民主派藉选举重夺区议会主导权,佔有负责选举特首的选举委员会117票的区议员代表,相信亦会尽入泛民主派手中,加上现时选委会中的三百多名泛民成员,泛民主派可望保有四百多名选委,佔1200名选委的三分之一,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向本台表示,北京近年不时向商界施压,关係变得绷紧,以致在上次特首选举中,有商界选委刻意投票予不获北京祝福的候选人曾俊华,近期更以文革(专题)对付大地主的手段要求富商捐献,令双方心生嫌隙,若这批商界选委与泛民选委连手,其选票将超过选委会半数,有望影响选举结果,将是对北京一大警号。
蔡子强续称,若因此而选出一名不获北京支持的特首,而北京不愿委任,便会造成建政真空,他预料,在北京加强管控香港的情况下,北京可能会透过改变特首任命来避免出现这种建政真空,因为中共四中全会后,北京官员已明言要完善特首和主要官员的任命。
林和立不排除北京会收紧任命来维持掌控特首人选,但他估计,北京更可能透过选委会的组成和席位来澹化泛民全取117个选委席位的区选结果。
不过,亲北京的中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则不认为民主派可以左右特首选举的战况。他指出,泛民全取117席,只佔选委会一个很小的比例,即使加上泛民其他选委,选委会主导权仍在北京手中,而且候选人一定是北京可以接受的人,甚至是容许一人或二人出线参选,决定权亦在北京。
党媒:区选之后,香港各界应冷静想一想
11月24日的区议会选举是香港政治的重要转折点,“泛民”取得了过半议席。这是香港理性精神进一步陷入迷惘的征兆。这是一次暴力氛围下的特殊时期的选举,其结果受到一定的扭曲,但大体上可以作为测试香港所谓“主流民意”的民调依据。
但我的忧虑在于,这样的“主流民意”与中央确定的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的理性管治方略相距甚远。我相信多数香港人并不愿意香港持续暴乱下去,但他们确实希望改革命运,可是又根本没有能力和意愿想好怎么去改变。他们的愤怒与政治不审慎,很可能是导致香港进一步撕裂和沉沦的助力。这种结果,也让外界很容易以为香港“主流民意”是支持暴力、支持对抗、恐惧融入内地。
在这个民主价值“泛化”的时代,任何对民主有意义的讨论或批评都会遭致不悦,对香港区选结果的分析同样如此。内地有媒体社评委婉道出了对香港区选结果及其后续政治演化的忧虑,也包含着某种微茫但热烈的期待。但我更担心的是,香港陷入此种精神迷茫周期过长,以“民主”方式自我封闭和边缘化。
区选结果如此,与下述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完整法理学与法律信仰未能在香港有效确立,香港在“普通法”下保持着完整的“殖民”制度建制及与西方的一致性;
其二,从“占中运动”开始的公民抗命到今年的“修例风波”,违法达义已深入人心,青年本土派决定性崛起,香港政治版图极化与激进化显著发展,香港法治与政府管治未能有效应对;
其三,“两制”意义焦点长期错位及不对称发展,国家期待的“法治发展”型路线最终难以有效说服香港人追随,而本土派的“民主福利型”路线精准把脉了香港资本主义民主的内在节点与诉求;
其四,外国势力对香港长期的“隐性殖民”与超限利用,制造了香港与“一国”对抗的政治幻想。
建制派议员何君尧在选举过程中曾遇刺受伤,图为遇刺后何君尧通过社交媒体发声
在既往中美和解、两制相安的岁月静好期,香港安享全球化制度红利,也享受着俯视内地的道德优越感;在中美交恶、全球化秩序质变的当代,香港何去何从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辩题,但香港本身的教育、文化及精英素质难以支撑这一场“精神突围”考验。
区选的结果与其说是建制派的失败,不如说是多数香港人“精神能力”的失败。他们对“一国两制”、基本法、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与战略理解是残缺和碎片化的,他们在信息自由的世界里却陷入反国家的信息漩涡,他们在全球化的巅峰平台上却看不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结构性变迁,他们在民族复兴的“黄金时代”却选择观望、抗拒乃至于逃离。
然而,无论香港区选及未来若干场选举走势如何,“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确立的香港自治地位与中国主权地位不可能改变。反对派当然可以继续裹挟“民意”、勾结外国势力图谋任何政治目标,但直接遭受损害乃至于重大牺牲的不是香港建制派,不是中央政府,而是香港自身。
在走向封闭和高度恋旧的集体心智下,香港对内地精英人才乃至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恐怕会持续走低,香港高等教育和金融中心的顶级地位恐怕会遭遇巨大挑战,香港在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机遇窗口恐怕不会等候太久。反对派赢了“民意”,输了“未来”,这可能是此次区选结果的危机征兆之一,也是最具有悲剧性意味的现象。
回归22年,在中国决定性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及21世纪全球化秩序塑造性力量的条件下,香港本土精神的“反国家迷失”对国家发展的实质性影响不会太大,且正在被国家战略的风险调整所折抵,但香港在21世纪的发展机遇及香港国际地位的国家支撑条件,却可能遭受香港“政治化陷阱”的狙击和消解。
暴徒在香港街头纵火。来源大公网
区选之后,也许香港各界确实应当冷静下来想一想:
暴力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吗?
对法治的肆意蹂躏和选举暴力的精准设计真的是民主的胜利吗?
对国家战略与体制的持续疏离真的是香港的未来吗?
对西方无节制、无保留的信任与追随真的是香港的精神命门吗?
对青年人包括未成年人的极限动员与暴力洗礼真的是对香港下一代负责任的政治行为吗?
通过渲染恐惧和暴力制造“民意”容易,历史上不乏先例,但负责任地教育和引导民众形成稳定的、反思性的社会公共理性及与民众共同思考本土利益的最佳实现方式,则是精英无法推卸的责任伦理。这一次,香港的管治精英与社会文化精英“自私”、“无能”而又“民粹化”地放弃了这一理性责任。
这一切,都值得香港社会在选举激情释放之后冷静思考,投完票的每一个居民也不应当缺席这一场事关香港前途与命运的时代大讨论。香港面向国家的精神自救与转型,是远比某一次具体选举中的“民意”取向与选举结果更为关键的全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