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上家庭聚会,之前因为新冠,家长们仅在去年开学时,带着口罩在人人间隔两米的大厅里,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至此五年级已经接近尾声,再也没有见过。
这是那以后第一次大家伙见面。
运气很好,本来前几天一直断断续续下雨的天气,居然从早上开始凉风习习,小太阳普照着,不热不冷,非常舒服。
我们去了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家附近的世外桃源,停车场在山外面,进去只能徒步,大概要走20分钟。
这个法语为第一外语的班里共31个孩子,这次有22个家庭参加,其中6、7个的家庭与法国有关系,要么父母至少一方是法国人,要么孩子曾经就读于德法小学,要么父母曾经外派法国工作,大家开朗外向,在德国我们都是外国人,聊一些话题反而走得更近。
特特小学的同班同学艾米和安东也在这个班,我一开始是跟这两个德国妈妈一起,接着又主动坐到了另外两个妈妈之间,他们的孩子曾经是特特的同桌。
爸爸们也很热情,大家聊起来终于见面了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聊起来小狗狗的养育经验,聊即将到来的暑假要去哪里度假。
没多久,大家就进入正题了。
妈妈们互相问起来新冠期间在家里的生活,工作的妈妈就会说,“嗯,我在家太忙啦,又要弄小孩,又要弄工作,简直崩溃!”,接下来这句就是:“你在哪里上班?”这位妈妈说:“我是律师。”
大家彼此报了各自的工作单位,话题进行的很顺溜。
因为都是在职妈妈,大家之间的聊天,就会涉及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比如自己工作有什么待遇,什么职业特性,目前单位有什么好消息,
比如是不是会推迟返岗工作,
比如单位给在家上班的员工寄来了哪些安慰礼品,
比如单位组织打疫苗有哪些不同政策......
有德意志证券交易所的、有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的、有自己开诊所的牙医大夫、还有小学主班老师、有汉莎空乘、也有来自咨询行业的女强人。
像那位在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工作的妈妈,我们俩在聊到半职生活无比美好时,惺惺相惜,都觉得在上班期间可以去做个饭,洗个衣服什么的,实在太美好了,而且随时在家,孩子们回来也可控。
看我们俩聊得开心,对面的两个妈妈加入问起职业,她俩一个在汉莎工作,一个就在中学对面的高楼上班的Continental的半职员工。汉莎曾经停了很久国际航线,至今恢复的也不多,国家养着,虽然有点小担心,但是也有了大把的个人时间,把这位大姐给憋坏了。
Continental的半职妈妈每天中午午休时就去窗户边上靠着,看看能不能偶遇在操场里玩的儿子,因为实在太近了。
在特特米拉小学时期,我就跟班上的家长走的比较紧密的,但像现在中学班级这样,上班的妈妈如此之多,而且各个都在不错的公司和有着优质职业的中产阶级家庭,我没有料到。
是不是家庭主妇,全职妈妈就会丧失跟别的在职妈妈的沟通,地位低下?不是。
因为全职妈妈往往也意味着,爸爸的挣钱能力能使全家良好运转,妈妈可以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家庭分工不同。
我只是相当相当惊讶,我换来换去座位,一会跟这几个妈妈聊,一会走过去跟那几个妈妈主动打招呼,大家都会最终聊到家庭和自己的职业。我感觉大家是有意无意的在往这个方面引,他们很想知道别人的职业,在哪里工作。
妈妈们明显有意识的跟这桌左边的家长聊一聊,然后端着杯子去跟右边的家长坐一坐,然后换到前排去站一会儿,然后目光搜索,还有谁没有搭过话。谁不想知道儿子女儿班上同学家长是做什么的呢?聚会难道只是聊聊天气如何嘛?我能理解,我一样很好奇。
比如我们是亚洲人,相对于欧洲人反正一眼就看出来是外国人,他们会问你们来自中国哪个城市,会问你们为什么留下来,觉得德国怎么样,你说你在德国读完书留下来,他们会问你念的哪所大学,会问你的工作在哪里,会问孩子们的状况,问道小女儿目前几年级,是不是也会来这所中学,将来对孩子们有什么打算,觉得这个学校哪里好,中国抗疫做的超级棒,欧洲人没有那么多,要是也能这样铁腕,早就恢复正常了。
其中,最自然而然的提问是,你们暑假去哪里!
律师家庭来自北德,他们要回北海自己的购置的度假屋里过上好几周的,那里空气清新干净,可以很好的修养身心。
德意志证券交易所这位,她来自法国南部,要回老家见亲人,在那里度过三周后,全部大家庭要去希腊雅典跟家里另一分支的亲人汇合,最后一周要从希腊直接飞回爸爸所在的瑞典,待上一周才回家。
法兰克福大学执教的正是特特好友安东的妈妈,他们每年是回美国看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但是今年去不了,就几家亲人一起飞往意大利北部,也是自己投资好的度假屋,安全安心的过个暑假。
而那位小学老师,她家爸爸来自克罗地亚,他们急迫的想要回家,去美丽的海边度假,看望爷爷奶奶。
她们自然也会问起我。
我们要去荷兰和波罗的海,相对于他们可以跟亲人家人一起,我们只能小家庭和朋友们出行。
很会说话的外国妈妈开始友好的夸奖我:“你真会选,波罗的海的海风对皮肤和呼吸道非常的好,环境惬意不说,荷兰离德国也不远,如果有什么新冠政策变动也可以马上回家,放松的去荷兰海边走走会是非常舒服的假期,荷兰人对狗狗非常的友好。”
所有的话题自然而然的引导你介绍小家庭和大家庭:你给孩子选学校的动机、想法、孩子的兴趣课和家长投入的精力、暑假安排会侧面展现你们的生活态度、收入阶层、性格特点。
比如你在其他国家有度假屋,比如夫妻双方工作都很忙,因为他也是医生,比如孩子一定要来这所学校,因为他的姐姐在这里读了三年我们异常满意,比如孩子在练高尔夫已经开始四处打比赛,比如家人在英国,暑假要回去度假,某个叔叔会承担全部大家庭的费用,只为了新冠后期的难得一见的机会。
聊起来是没有觉得太凡尔赛,大家说话也都很有分寸,看不出自以为是和趾高气昂。
只不过你可以从这些信息里知道,嗯,家里重视教育、经济条件不错、家庭氛围国际化、父母肯花时间精力和钱给孩子的特长爱好... ...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这哪里有阶层,家长们明明其乐融融的在一起聊天,是你想多了吧?我没有想多。
虽然所有的话题和深度,我听来还好,因为我和先生也是自己有目标的在奋斗呀,但我很敏锐的发现了一些不同。
首先,他们来这个学校的目的性很明确,为了来一所好中学,家长们是铆足了劲儿的,而不是仅考虑离家远近。
德国小学是划分的片区,最好的那所就是离家最近的那所。
虽然德国中学也在努力,希望做到像小学这样,离家近的就最好,但仍然有的学校怎么都招不满,而有的学校报名人数多得来每年只能抽签排位。
本地孩子拿到这所中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外村的孩子只能抽签,为了把握更大,还会选择法语为第一外语,只为了进入这所中学。
冒着被淘汰的风险,也要把孩子送入精心挑选的学校的家长一定是挑剔而有想法的,尤其是在德国。
所谓的“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和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和什么样的人做同学,标杆如何,圈子里的朋友是否也会为了梦想付诸行动。光父母有干劲儿,不行,但父母没干劲,可能压根就不会选这所抽签排位学业压力较大的学校。
阶级分层首先是父母的动力,把自己站得够高,才能让孩子站在自己肩膀上。有目的主动选一所要求高的学校,等于首先排除了一部分不愿意接受这一类挑战的家庭。
人往高处走,水才往低处流,越是受过教育的家庭,吃到教育甜头的父母,越懂得这个道理。
其次,我没有觉得他们在显摆,她们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追求,换句话说叫做“自我要求很高”。
这些中产妈妈们不少人是全职入职,然后半职生娃,期间开始尝试创业或者专业进修,娃稍微大一点再回去全职。
她们聊的是鸡毛蒜皮和鸡飞狗跳,但又同时侧显出各个都是时间管理的达人。有着两三个孩子,养着宠物,安排孩子兴趣课、安排家人度假、还兼顾事业和身材管理。
这样的一场班级聚会,把各个家庭都推到了跟前,我也在她们干练而务实的作风下,注意到了她们关心孩子受教育的环境、注重个人提升、努力维护良好家庭关系的价值观。
这是我认可的观点,毕竟,在分层的阶级中,倔强的中产阶级最知道下一代生存竞争的残酷性。
甭管谁跟你说某国教育多么的平均,或者你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家庭背景,你早早的赢在起跑线上了,你若相信未来就是太平盛世,躺赢即可,别人可能笑笑,站起来就走了。
最近班上家庭聚会,之前因为新冠,家长们仅在去年开学时,带着口罩在人人间隔两米的大厅里,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至此五年级已经接近尾声,再也没有见过。
这是那以后第一次大家伙见面。
运气很好,本来前几天一直断断续续下雨的天气,居然从早上开始凉风习习,小太阳普照着,不热不冷,非常舒服。
我们去了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家附近的世外桃源,停车场在山外面,进去只能徒步,大概要走20分钟。
这个法语为第一外语的班里共31个孩子,这次有22个家庭参加,其中6、7个的家庭与法国有关系,要么父母至少一方是法国人,要么孩子曾经就读于德法小学,要么父母曾经外派法国工作,大家开朗外向,在德国我们都是外国人,聊一些话题反而走得更近。
特特小学的同班同学艾米和安东也在这个班,我一开始是跟这两个德国妈妈一起,接着又主动坐到了另外两个妈妈之间,他们的孩子曾经是特特的同桌。
爸爸们也很热情,大家聊起来终于见面了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聊起来小狗狗的养育经验,聊即将到来的暑假要去哪里度假。
没多久,大家就进入正题了。
妈妈们互相问起来新冠期间在家里的生活,工作的妈妈就会说,“嗯,我在家太忙啦,又要弄小孩,又要弄工作,简直崩溃!”,接下来这句就是:“你在哪里上班?”这位妈妈说:“我是律师。”
大家彼此报了各自的工作单位,话题进行的很顺溜。
因为都是在职妈妈,大家之间的聊天,就会涉及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比如自己工作有什么待遇,什么职业特性,目前单位有什么好消息,
比如是不是会推迟返岗工作,
比如单位给在家上班的员工寄来了哪些安慰礼品,
比如单位组织打疫苗有哪些不同政策......
有德意志证券交易所的、有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的、有自己开诊所的牙医大夫、还有小学主班老师、有汉莎空乘、也有来自咨询行业的女强人。
像那位在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工作的妈妈,我们俩在聊到半职生活无比美好时,惺惺相惜,都觉得在上班期间可以去做个饭,洗个衣服什么的,实在太美好了,而且随时在家,孩子们回来也可控。
看我们俩聊得开心,对面的两个妈妈加入问起职业,她俩一个在汉莎工作,一个就在中学对面的高楼上班的Continental的半职员工。汉莎曾经停了很久国际航线,至今恢复的也不多,国家养着,虽然有点小担心,但是也有了大把的个人时间,把这位大姐给憋坏了。
Continental的半职妈妈每天中午午休时就去窗户边上靠着,看看能不能偶遇在操场里玩的儿子,因为实在太近了。
在特特米拉小学时期,我就跟班上的家长走的比较紧密的,但像现在中学班级这样,上班的妈妈如此之多,而且各个都在不错的公司和有着优质职业的中产阶级家庭,我没有料到。
是不是家庭主妇,全职妈妈就会丧失跟别的在职妈妈的沟通,地位低下?不是。
因为全职妈妈往往也意味着,爸爸的挣钱能力能使全家良好运转,妈妈可以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家庭分工不同。
我只是相当相当惊讶,我换来换去座位,一会跟这几个妈妈聊,一会走过去跟那几个妈妈主动打招呼,大家都会最终聊到家庭和自己的职业。我感觉大家是有意无意的在往这个方面引,他们很想知道别人的职业,在哪里工作。
妈妈们明显有意识的跟这桌左边的家长聊一聊,然后端着杯子去跟右边的家长坐一坐,然后换到前排去站一会儿,然后目光搜索,还有谁没有搭过话。谁不想知道儿子女儿班上同学家长是做什么的呢?聚会难道只是聊聊天气如何嘛?我能理解,我一样很好奇。
比如我们是亚洲人,相对于欧洲人反正一眼就看出来是外国人,他们会问你们来自中国哪个城市,会问你们为什么留下来,觉得德国怎么样,你说你在德国读完书留下来,他们会问你念的哪所大学,会问你的工作在哪里,会问孩子们的状况,问道小女儿目前几年级,是不是也会来这所中学,将来对孩子们有什么打算,觉得这个学校哪里好,中国抗疫做的超级棒,欧洲人没有那么多,要是也能这样铁腕,早就恢复正常了。
其中,最自然而然的提问是,你们暑假去哪里!
律师家庭来自北德,他们要回北海自己的购置的度假屋里过上好几周的,那里空气清新干净,可以很好的修养身心。
德意志证券交易所这位,她来自法国南部,要回老家见亲人,在那里度过三周后,全部大家庭要去希腊雅典跟家里另一分支的亲人汇合,最后一周要从希腊直接飞回爸爸所在的瑞典,待上一周才回家。
法兰克福大学执教的正是特特好友安东的妈妈,他们每年是回美国看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但是今年去不了,就几家亲人一起飞往意大利北部,也是自己投资好的度假屋,安全安心的过个暑假。
而那位小学老师,她家爸爸来自克罗地亚,他们急迫的想要回家,去美丽的海边度假,看望爷爷奶奶。
她们自然也会问起我。
我们要去荷兰和波罗的海,相对于他们可以跟亲人家人一起,我们只能小家庭和朋友们出行。
很会说话的外国妈妈开始友好的夸奖我:“你真会选,波罗的海的海风对皮肤和呼吸道非常的好,环境惬意不说,荷兰离德国也不远,如果有什么新冠政策变动也可以马上回家,放松的去荷兰海边走走会是非常舒服的假期,荷兰人对狗狗非常的友好。”
所有的话题自然而然的引导你介绍小家庭和大家庭:你给孩子选学校的动机、想法、孩子的兴趣课和家长投入的精力、暑假安排会侧面展现你们的生活态度、收入阶层、性格特点。
比如你在其他国家有度假屋,比如夫妻双方工作都很忙,因为他也是医生,比如孩子一定要来这所学校,因为他的姐姐在这里读了三年我们异常满意,比如孩子在练高尔夫已经开始四处打比赛,比如家人在英国,暑假要回去度假,某个叔叔会承担全部大家庭的费用,只为了新冠后期的难得一见的机会。
聊起来是没有觉得太凡尔赛,大家说话也都很有分寸,看不出自以为是和趾高气昂。
只不过你可以从这些信息里知道,嗯,家里重视教育、经济条件不错、家庭氛围国际化、父母肯花时间精力和钱给孩子的特长爱好... ...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这哪里有阶层,家长们明明其乐融融的在一起聊天,是你想多了吧?我没有想多。
虽然所有的话题和深度,我听来还好,因为我和先生也是自己有目标的在奋斗呀,但我很敏锐的发现了一些不同。
首先,他们来这个学校的目的性很明确,为了来一所好中学,家长们是铆足了劲儿的,而不是仅考虑离家远近。
德国小学是划分的片区,最好的那所就是离家最近的那所。
虽然德国中学也在努力,希望做到像小学这样,离家近的就最好,但仍然有的学校怎么都招不满,而有的学校报名人数多得来每年只能抽签排位。
本地孩子拿到这所中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外村的孩子只能抽签,为了把握更大,还会选择法语为第一外语,只为了进入这所中学。
冒着被淘汰的风险,也要把孩子送入精心挑选的学校的家长一定是挑剔而有想法的,尤其是在德国。
所谓的“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和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和什么样的人做同学,标杆如何,圈子里的朋友是否也会为了梦想付诸行动。光父母有干劲儿,不行,但父母没干劲,可能压根就不会选这所抽签排位学业压力较大的学校。
阶级分层首先是父母的动力,把自己站得够高,才能让孩子站在自己肩膀上。有目的主动选一所要求高的学校,等于首先排除了一部分不愿意接受这一类挑战的家庭。
人往高处走,水才往低处流,越是受过教育的家庭,吃到教育甜头的父母,越懂得这个道理。
其次,我没有觉得他们在显摆,她们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追求,换句话说叫做“自我要求很高”。
这些中产妈妈们不少人是全职入职,然后半职生娃,期间开始尝试创业或者专业进修,娃稍微大一点再回去全职。
她们聊的是鸡毛蒜皮和鸡飞狗跳,但又同时侧显出各个都是时间管理的达人。有着两三个孩子,养着宠物,安排孩子兴趣课、安排家人度假、还兼顾事业和身材管理。
这样的一场班级聚会,把各个家庭都推到了跟前,我也在她们干练而务实的作风下,注意到了她们关心孩子受教育的环境、注重个人提升、努力维护良好家庭关系的价值观。
这是我认可的观点,毕竟,在分层的阶级中,倔强的中产阶级最知道下一代生存竞争的残酷性。
甭管谁跟你说某国教育多么的平均,或者你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家庭背景,你早早的赢在起跑线上了,你若相信未来就是太平盛世,躺赢即可,别人可能笑笑,站起来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