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真糟糕?美国调查记者做了个交换实验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8月31日 18点43分 PT
  返回列表
76227 阅读
30 评论
谷雨星球

许多被应试教育“荼毒”过的中产家长,在教育下一代时候,常会把其当成洪水猛兽,认为过于严苛、系统化的学业,会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

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仿佛就是快乐成长、自由玩耍、得到鼓励,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会长出来。

然而,应试教育真有那么糟糕吗?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被纽约时报选为2014年最能代表美国教育的书籍之一。

在深度调研了韩国、芬兰和波兰等采用不同教育模式,却取得了教育成功的国家后,美国调查记者Amanda Ripley有了颠覆常识的发现:

相较于天天喊着批判性思维的美国式教育,社会对严格教育的共识,反倒培养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创造力被扼杀?

故事要先从PISA测试说起。

2000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启动一项全球范围里考量青少年在数学、阅读、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考试——PISA测试,每三年一测。

这些年来,PISA测试的结果无一不令美国的教育者痛心:

美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并不突出,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科学排第13名,数学第18名,阅读第37名。

■中国排名第一,新加坡第二,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位居第三和第四。

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个测试是不是很应试,「考试机器」亚洲人能赢不是很正常吗?

作者Amanda也想到了,于是她联系了PISA官方,并进行了测试。她发现,在测试中,在测试中,无需背公式,只有深思熟虑、巧思妙想,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才能给出绝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对于考察主观观点的题目,仅是满分答案的版本就有10个,还有些题目并没有正确答案。 

它要求无论学生要成为工程师还是律师,你都必须学会如何思考。 

下图是PISA测试中的一道数学样题,考察的学生对于真实世界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题也模拟日常生活:某家公司贴出的流感疫苗注射通知,设计师Fiona希望宣传页风格平易近人且带有鼓励性,你觉得她做到了吗?大部分科学题目关注的也都是是日常可能会用到的生活科学。

■PISA测试中的数学样题

“这些题目一点也不应试,而是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其他“应试教育”都没有兼顾到的能力。”

在Amanda看来,PISA就像一张藏宝图,藏着哪些国家培养了更有思考力的孩子的秘密。

她对多年PISA成绩做了总结,她发现了最成功或排名提升最快的国家可分为3种类型:

像芬兰这样的乌托邦型——教育机制完全建立在相信孩子在没有过度竞争或没有父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

像韩国这样的高压型——孩子们面临的学习压力过大,在学习上“用力过猛”,政府甚至已经下达了学习宵禁令,试图缓解这一紧张局面;

像波兰这样的“破茧成蝶”型——波兰贫困孩子的比例与美国旗鼓相当,但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增长。 

■来源:Ludger Woessmann和Eric Hanushek的著作《国家的知识资本》。

或许有家长说,成绩好可能并不代表什么,比如排名第一的中国,东西部、省市村镇,甚至同一个学区里学校都有较大的学术表现差,北上广和苏州学生的水平无法代表中西部以及乡村学生的水平。

PISA发言人安德烈亚思·施莱歇尔也说道,在中国12个省市进行了PISA测试后,有两个发现可以打消中国家长的疑虑:

即使贫困的城镇农村地区,学生的成绩也已经非常接近PISA测试参与国家的平均水平;

无论在死记硬背类型,还是考察思维能力的测试中,中国学生都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也就说,或许PISA证实了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中也并未得到扼杀。

那么,为什么号称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美国教育,在多次PISA考试中,为什么反而都不如被公认为「学习机器」的亚洲孩子呢?不如看起来推崇「快乐教育」的芬兰孩子呢? 甚至不如教育经费远不如美国的波兰呢?

■PISA测试后,OECD又推出了新的「情商测试」,旨在考查学生的社会性人格,中国学生表现仍然非常亮眼。

你为什么在乎?

于是,Amanda跟随三名美国交换生,去往PISA测试表现优异的芬兰、韩国、波兰探访,还真发现了一个培养聪明的孩子的神秘等式:

尽管国家之间存在种种差异,但在这些国家里,不管家长还是老师,他们都将教育视为一项比运动或自尊更重要的东西——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乃至学生都在维护着“教育至关重要”这个共识。

■韩国学生在高考前的祈祷

哪怕在快乐教育的芬兰,全民对于教育的推崇也是至高无上的。

这里对于教育的严格不仅是对于学业表现的严格,还有对于「教育」这件事的尊重和看重。在芬兰,想要成为一名老师,先要被8所声誉卓著的师范院校的其中之一录取:「师范专业对学生的选拔难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选拔标准不相上下。」

几乎所有新入职的芬兰教师,高中时的成绩排名都位列全校前三分之一。

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刚到芬兰时候很诧异,为什么你们这么在乎?渐渐地,她找到了原因:

“芬兰学校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尊重。可能部分原因是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受了最为严格的学术考验。学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老师有多么优秀。”

这种严肃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了教育的每一部分,包括社会对待学校,对待老师的态度,从而影响学生对于知识习得的态度。

学校不仅课程设置更系统、教学重点更突出,师范院校更严谨、入学考试难度更大,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更为尊重。即使在家吃饭时谈到这个话题,人们也会变得严肃起来。

仿佛与教育相关的一切,都需严肃对待。

在这样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忽视一个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在学校里掌握必要的知识,才应该是重中之重。

而在美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度并不高,不仅当老师的门槛不高,还如同一位美国学生所说,美国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必要这样做:“美国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高。”

在Amanda看来,像美国孩子数学成绩平庸,甚至家境优越的孩子也无一例外的原因,大概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大大被低估。

40%的4年级美国学生认为数学过于浅显,到八年级,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同龄人开始学习代数的时候,70%美国学校没有开设代数课。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达到继续学习大学数学课程的水平。

这源自社会并不「在乎」。

根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大多数美国家长都认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比数学和科学技能更重要,所以他们忽视了数学的学习,甚至会过早的放弃数学。

然而,研究表明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表现,预示着他的未来。

掌握了这门逻辑语言,能帮助孩子培养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等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能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解决高阶问题。

■收录了700多种职业的测试网站,可以试试你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

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揭示了部分推崇快乐教育的国际化学校矛盾。

家长、老师对孩子缺乏高要求、高期待,学习任务相对简单,生怕孩子创造力被扼杀。学生自己也受到“不需要太过努力”的暗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洪水猛兽,殊不知这可能让孩子付出了高昂代价——

他们不仅在成绩上表现平庸,甚至过早地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育的边界?

当然,严格教育一定有着其弊端。PISA测试发现来自东亚国家的学生学习效率很低,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花费多得多的时间,甚至牺牲心灵健康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

拿与中国高考文化最相似的韩国举例。 

在这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可以被简化为分数。为了踩上这座窄得不能再窄的独木桥,就只能拼尽全力搞教育军备竞赛,甚至到了需要政府限制补习机构上课时间的地步。韩国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到底在快乐教育和严格教育之间,有没有一个激发孩子内驱力却又不会过度内卷的边界呢?

Amanda发现,家庭对教育的态度,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于学习的看法,对孩子而言,父母在家里做了什么似乎比父母在学校做了什么更为重要。

根据调查,她将家长类型分为了四类:

专制型父母——严格的训导者,“我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做”,严格让孩子根据自己想法来执行,非常强势,总是在训斥和不满意;

宽容型父母——小心翼翼保护孩子,把孩子当做娇嫩的花朵,担心孩子不高兴,也更喜欢和孩子做朋友,担心严格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疏忽型父母——完全放手,孩子感受不到关怀;权威型父母——专制与宽容并存。与孩子相处融洽,也会给孩子探索自由,让孩子经历坎坷、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他们原则性强,界限明确,在某些事情上孩子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简单来说,专制型父母就像是训导师,宽容型父母像是啦啦队队长,权威性父母则像是教练。

■图片来自2012年PISA报告。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在专制型和宽容型中找到一个平衡,成为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关注孩子成长,在乎孩子前途,要求期待高,并给孩子持续、严格的训练。同时又真心实意关爱孩子,积极给予真实的鼓励,从孩子天赋出发,敢于等孩子独立之后逐步学会放手,允许他们犯错。

研究人员Jelani Mandara对4754名美国青少年和父母做了研究,结果发现: 

权威型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一般有更高的学术成就,患抑郁症的人数更少,很少有攻击性行为、叛逆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孩子的抗挫力、自控力、忍耐力也较高。

而这几种“非认知能力”,远远比学术技能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就,证据在这里。

就像我们曾经采访过的哈佛妈妈所说:精心的散养:

做引航员,方向盘得在孩子手里;做战友,要比孩子更能坚持;做好后勤,一定要提供情绪支持。

好消息是,一旦家长知道,自己所做之事会对孩子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每位父母都能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 

■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曾经青睐了一位把孩子从菜小送到交到的妈妈王老师,她为谷雨家长们推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也是积极的权威型父母的践行者。

以上研究、证据,至少都已经说明一个事实:

应试教育确实除弊革新刻不容缓,但也不应一并抹杀它对精神力量的磨炼、艰苦素质的锻造,和实实在在对成绩的提升。 

其背后的严格教育、全民重视和强大驱动,都是糟粕中的精华、是不应被摒弃的精神内核。

无论走应试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是个人选择。但是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不要忘记严格的力量;逃脱不了高考命运的学生家长,也无需过度焦虑于应试教育的“残害”。 

做权威型父母,我们就有在乌云外发现金边的能力。

X
XXyourOO
1 楼
个人认为,最合理的教育方式是: 大学以前:70%应试教育 + 30%快乐教育 本科阶段:85%应试教育 + 15%快乐教育 研究生阶段:100%应试教育 + 0%快乐教育 [1评]
叭叽
2 楼
1楼,还有博士论文要保密30年.....
一分为二好
3 楼
各有各的优势。应试教育的学生不但考试高分,基础也相对牢实(死记硬背并不是没用的),对后期学习研究有利。美式教育相对发展全面,孩子快乐,比较容易脑洞大开,少束缚。
最高评价
4 楼
应试教育不糟糕怎么连个芯片都搞不好?! [1评]
a
azkaban
5 楼
应试教育不行吧,很多小学生能力都碾压博士生。
k
kk1977
6 楼
研究生还应试教育,脑子有病吧。 [1评]
X
XXyourOO
7 楼
: 你是父母刚花钱送出国的小留? 或者是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出来靠干体力活谋生的力工?
g
givetome
8 楼
米国是精英教育,一平均就不太好看。 中国是填,平均水平高,也限制了天才的发挥
y
yuetan
9 楼
又开始瞎扯
奇奇怪怪233333
10 楼
虽然不是最好,怎么也是世界前几吧。这逻辑思维,大厨都当不上,只能洗完
奇奇怪怪233333
11 楼
就是,我看到一个小学生都1米7了,博士我都见过1米6的,书都白读了
k
kk1977
12 楼
: 哈哈,我在美国读博时估计你还在玩泥巴吧。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成绩,考试占比一般不超过50%。重要的是课堂project,essay,或者是研究性学位的论文。多少研究生都是考试轻松过,论文熬白头。连这个都不懂还来忽悠研究生100%应试教育,这不是扯淡嘛。 [1评]
X
XXyourOO
13 楼
: 开始吹牛逼了? [1评]
m
mafi44
14 楼
7nm搞出来了啊。。。你美爹都没呢
k
kk1977
15 楼
如果觉得我吹牛逼能让你心情好一点,那你就继续吧。 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头上的一片天,对外面的世界只能是瞎猜。 [1评]
搞啥都好
16 楼
应试教育是知识学习,快乐教育而是技能学习 年幼的时候多快乐教育,如果某天赋产生惊人技能,那就早点单一突破 废材就慢慢踏入应试教育,读到最后上研究生博士,也算是单一突破
X
XXyourOO
17 楼
: 你总这样吹牛逼,是小时候大人没管教好你么? [1评]
k
kk1977
18 楼
: 这个论坛里读过研究生的不是少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在吹牛逼。给你自己留点脸面吧。 [1评]
G
GoE
19 楼
破坏创造力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死板的家长
X
XXyourOO
20 楼
: 论坛里多少人度过研究生,和你爱吹牛逼,有关系么?
.
.小花猫520
21 楼
是不是应试教育,也都能培养出你这种傻逼,你说这是咋回事儿呢?😂
g
greentee
22 楼
我同意你的看法。美国的教育模式是两极分化,中国是把上限打下来(不允许质疑权威),把底线拉上去(填鸭式教育)
随意岁月
23 楼
应试和填鸭都是喂别人的饲料,研究开发都是要自己去探索和开荒。如果连喂饲料都吃不下去,能指望将来去野外觅食吗
j
jxxy1234
24 楼
宽进严出。不过美国高校的“严出”也是相对的,水过的也很多。
h
hotcpu
25 楼
能这么总结问题,看来你是没受过研究生的训练。知识是无穷的,到了研究生你需要把你的领域和兴趣集中在某些方面,而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应试教育做不到这一点。
嘿呀嘿呀啊哟哟
26 楼
理科没有任何捷径,勤加练习是最好的办法,快乐教育完全不适合理科。
c
chinapope
27 楼
美式洗脑"民主"最担心素质教育,啊哈哈。
l
lazysunleo
28 楼
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中国最大的国运是:智商能遗传,但知识还不能遗传。
l
lazysunleo
29 楼
最重要的是激发:在某一优势领域终生学习的兴趣
铗归来
30 楼
PISA考试题目选择不对,加个操比,结果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