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波点,艳丽的色彩——即使你没有听过「草间弥生」,想必你也对她的作品印象深刻。很多人对草间弥生的第一反应,仍然停留在“看不懂的密抽象艺术”和“有钱的怪异老太婆”上。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只能说明,你还不认识草间弥生。
不疯魔不成活
No Madness No Survival
1977 年的一天,一位穿着夸张怪异的女士拎着一只箱子,走进日本一家精神病院,跟前台说:“我有精神病,需要住院。”
她在这家疗养院一住就是四十多年,还买下疗养院对面的一整栋楼当工作室。
不会客不外出,甚至不用手机电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生活全都围绕一件事——画画。
早上7点检查体温,9点半到工作室开始创作,中午给自己5分钟扒拉两口饭,然后接着画画,直到傍晚7点,多年来一直奉行着这套规律的作息表。
2019年3月22日,在护士的陪伴下,她在疗养院的病房平静的过完自己的90岁生日,然后照往常一样来到工作室开始新一天的创作。
密集的波点、无规则的线条、艳丽大胆的用色、以及标志性的南瓜,是她作品中的典型符号,也是强烈的个人标签。
她就是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
2016年,《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0 人”之一,是当选的唯一一个日本人。
她的作品在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从2004年的93万美元爆炸式攀升到2018年的1.02亿美元。
蝉联四年全球最贵女艺术家,作品的增值速度比北京房价还要高10倍!
她的装置展览,一天就超过9万人购票,吸引国内外大明星都争相去打卡。
草间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有些病态。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的一户富裕家庭,作为家里的老幺,从小吃穿不愁,按理说应该是被全家宠爱的掌上明珠。
但恰恰相反,小时候的草间,性格阴郁,笑容很少在她脸上出现。
因为她有一个风流成性的父亲,和偏执易怒的母亲,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成为窥探成人世界丑恶和不堪的工具。
当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时,剪着齐刘海背着小书包的草间,正流着鼻涕在街角鬼鬼祟祟的,像个蹩脚的侦探,尾随着一对勾肩搭背的男女。
她接到了妈妈的命令:“监视爸爸和那个女人!”每次任务失败迎接她的就是一顿打骂。
那时,她只有6岁。从此,天真烂漫的童年开始病变畸形。
在这样扭曲的家庭里,她的生活如履薄冰。
10岁时,她给自己画的自画像,是一个眼神阴郁神情淡漠的女孩。
她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从发丝到衣服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黑色圆点的女人,像长满霉菌病斑的病人。
草间弥生说:“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
不知从何时起,她小小的世界开始出现幻觉、幻听。长着人脸的紫罗兰冲她说话,五彩斑斓的网将她包围……
患上严重的神经性视觉障碍的小草间并不知道自己病了,她跟母亲哭诉,母亲只当胡言乱语,给她一顿打骂。
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她决心将眼前的奇怪幻觉画下来,张牙舞爪的植物,奇形怪状的斑点,这些都成了后来她创作的灵感,反映的就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草间对绘画的兴趣不仅没得到尊重,反而引起母亲的不满。“富家千金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怎么能是一个每天只知道沉迷绘画的怪物?”
至此之后只要草间一拿起画笔,母亲就会大发雷霆,毁掉她的作品,对她大声呵斥,拳打脚踢,最严重的一次,草间被打到几近失聪。
“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
绝望的草间曾企图卧轨自杀,所幸她被气压撞晕,捡回一条性命。
求死不得,求生无望,噩梦般的生活像一座围城压得她喘不过气,离家出走的种子开始在少女草间心里生根发芽……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一家旧书店发现美国女画家Georgia O‘Keeffe的作品,决定要“逃”到美国去。
她不懂英文,在一位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Georgia O‘Keeffe求助,并附上自己14幅作品,一起寄去美国。
她在信里写道:“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上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
没想到草间的诚恳真的打动了Georgia,她回信表示愿意帮助她前往纽约进行艺术的学习和深造。
Georgia O‘Keeffe和草间弥生
1957年,草间弥生毅然踏上了飞往异国的航班。母亲给了她一笔钱,执意和草间彻底断绝母女关系,警告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
临行前,她将数千幅画作拖到河堤,全部烧掉。
“我要和当下告别,并且激励自己,一定要画出更好的作品。”熊熊大火照亮了河堤的天空,还有一个少女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绝。
“纽约的生活太恐怖了!”,她这么形容。
60件衣服、2000件画作、以及被缝进衣服鞋里的100万日元兑换的美金,是她的全部家当。
本想着卖掉那些画换的钱足够她生活,没想到现实狠狠打了草间的脸。
她后来这么形容那时的自己,“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国;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
公寓的窗户随它去破,坏掉的门板当床睡,毯子也就一条,每晚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着,只好爬起来继续画画。
没钱吃饭,她就在街边的垃圾桶里捡些剩饭剩菜叶子,回去煮汤喝。
尽管生活穷困潦倒,草间弥生都没有停下她画画的手,用细腻的笔触在巨大的画布上画着别人看懂的圈圈点点,从日出画到日落。
为了兜售画作,草间背着那幅后来一鸣惊人的《无限的网》,四处求参展,被拒绝,又背着它走了44个街区独自走回住处。
一年后,这幅《无限的网》终于在纽约布拉塔画廊展出,引起全城轰动。
穷困潦倒18个月的草间弥生,这下总算在美国声名鹊起了。
与此同时,草间的精神疾病也在进一步加重,但她决心化病态为艺术。她将“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
有趣的是,草间弥生的这个举动竟然成了引领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
1963年,草间祭出了惊世骇俗的前卫个展——“千船会”,身后的墙壁和天花板贴满999张单色印刷海报。
安迪·沃霍尔来到展览现场,惊叫道:“哇!弥生,这,是什么东西?简直太棒啦!
转个身,他也办了个展,墙上贴满了一式一样的牛头印制海报。安迪·沃霍一夜封神,成了波普艺术之父。
草间嗤之以鼻,“这明显就是在重复或者模仿我当年‘千船会’的创作手法。”
草间没放弃,两年后,她呕心沥血独创出“无限镜屋”在纽约展出。
红点、镜面、重复……每一处都带着她强烈的个人风格。
7个月后,萨马拉斯原封不动地搬走了这个创意,并得到业界最顶尖画廊的邀请,风光无限。
她明明是这些杰作的主人,却偏偏不能有姓名。
所有抄袭她、剽窃她的人都名声鹊起,只有她穷困潦倒,捡垃圾填肚子。 心如死灰,她从工作室一跃而下。可惜,脚先着地,又没死成。
死神依旧不收留她,或许是觉得草间是真正的勇士,像懦夫一样死去不应该是这位杰出女性最终的归宿。
所以不死都变成重生。活下来的草间彻底放飞自我,变成了真正离经叛道的疯子。她的行为更加大胆前卫。
从小目睹了战争的黑暗,她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甚至为了抗议越战,策划了一系列“行为艺术”。
她给一群赤裸的年轻人身上画满圆点图案,他们在中央公园狂奔,身后一大班警察穷追不舍。她一边奔跑,一边大笑。
她在街头躺在红色圆点的软雕塑上,周围的人指指点点,白眼她是个哗众取宠的神经病。
那段时间,草间成了报纸的头版头条常客,消息传回日本,民众大骂她是“日本之耻”。
可她怎么会在乎?依旧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她不请自来。穿着金色和服,以每件2美元的价格出售1500个金色镜面球,被主办方认为是对艺术亵渎。
“艺术怎么能如此廉价?”
“不,艺术品就是这么廉价,无价的是对艺术的感受。”
纽约有评论家说她:“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
也就在那时,草间弥生遇到了一生所爱——59岁导演Joseph Cornell。
童年受过的折磨,让草间始终对爱与家庭心存芥蒂。
两人的这段柏拉图式恋爱,只谈了10年。
1972年,Joseph Cornell与世长辞,此后,草间弥生终生未婚。
失去在纽约唯一的羁绊后,她决定告别美国回到日本。
回到日本的草间已经44岁。人到中年,艺术圈把她抛弃,残余的锐气也被磨得一干二净。
在这里,她孤苦伶仃,众叛亲离,内心的孤寂比在纽约更甚,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草间决定把自己的余生寄放到精神疗养院。
坦白说,在疗养院的日子草间过的踏实舒心。这个瘦小的怪婆婆,骨子依旧带着不羁,却时不时散发着可爱。
衣服总是宽松鲜丽的长袍,上面缀满她那些标志性的圆点。
公众场合下,她会戴一顶亮粉色假发套,吩咐助手,“把我的‘帽子’拿来。”
创作的时候,她佝偻着背,嘟着小嘴,瞪着一双大圆眼,自顾自嗫嚅着涂鸦着,根本没心思搭理问话的人。
草间常说画布跟上她的脚步,因为她从不打草稿,决定颜色后立即下笔,想到什么就会立即画下来。
所以她的创作速度惊人,一星期可以画两到三幅。
“我画画不需要休息。”
草间欣赏自己的每一张创作,对自己的画从不吝啬赞美,像夸自己的孩子,每张都要夸一下。
任何时候,她只要看到自己的画,都会陷入一阵“自恋式”的感叹!
“天啊,这真的是杰作!”
“我能再看看吗?太美了!”
“我真的是天才!”
谈及最欣赏艺术界的哪位风云人物时,她回答:“都不,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更有才华。”
怪婆婆记仇,她拒绝被叫成波普艺术家,因为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之父。
“我始终前卫,我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是前卫艺术家,现在我还是。其他人要不是死了,要不是老了,但我永远是前卫艺术家。”
2009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 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日本有4 位艺术家上榜,草间弥生、村上隆在列。
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她会指着杂志上刊登的其他艺术家的报道,说,“我比村上隆好多了,压倒性胜利!”
日本著名艺术家村上隆
虽然对自己的艺术有不可置疑的骄傲和笃信,但草间对待身边的人却无比谦逊礼貌,一个身价亿万的艺术家却像邻居老奶奶一样平易近人。
有一次助手忍不住赞叹:“草间小姐,这50幅作品对您简直轻而易举呢。”
草间宠溺的回答:“因为有你在,我才完成的了”。
对待工作人员没有居高临下的艺术家架子,90岁的草间九十度鞠躬向对方表达感谢。
但偶尔耿直起来却也有几分不像“正常人”。
别人问她,活在艺术世界里很难吧?
她答,嗯,活下去的确很艰难,自从我成名之后,有了钱,一切好办多了……
作为艺术家她毫不避讳自己的商业性。卖画这件事情对草间非常重要,却不是因为她特别需要钱,是因为在她看来,这代表着公众喜欢她。
“小金额就够了,100美金、10美金都行,只要给她汇钱,就表示社会还需要她。”
“我希望人们了解我的生活,去接近我的艺术,但我不会改变,我会坚定我自己的理论、我的哲学。”
她会躲在镜头后面,观察每一个前去看展的游客,端详他们的神情,听取他们的评价。
这个希望自己生命最后一分钟都在创作的怪婆婆,诚恳的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打动众人。
这个自杀三次也没死成的怪婆婆,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要一直活下去。”
“我相信,只要一直画下去,就能到达下一个世界。”草间弥生说道。
所有的前尘往事、背叛冷眼、饥饿濒死,都已经抛诸脑后。
对于过去,草间只是讲了一句话:“所有苦难,我都亲力亲为。”人间水火,她单刀赴会。
童年悲惨,终身未嫁,晚年孤身一人在疗养院度过晚年,搁在平常人身上,小城君都忍不住想说一句,这样孤独的人生还有意义吗?
“在这个宇宙之中,我从未孤独,对艺术的追求超越了本我留下永恒的作品是曾经生存的证据”。
对草间弥生来说,用终身热爱的东西填充的灵魂,才是真正的丰盈,充满生趣的。
“我曾以为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未来一定有很多困难在等着我。”
“但,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一个艺术家。”
密集的波点,艳丽的色彩——即使你没有听过「草间弥生」,想必你也对她的作品印象深刻。很多人对草间弥生的第一反应,仍然停留在“看不懂的密抽象艺术”和“有钱的怪异老太婆”上。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只能说明,你还不认识草间弥生。
不疯魔不成活
No Madness No Survival
1977 年的一天,一位穿着夸张怪异的女士拎着一只箱子,走进日本一家精神病院,跟前台说:“我有精神病,需要住院。”
她在这家疗养院一住就是四十多年,还买下疗养院对面的一整栋楼当工作室。
不会客不外出,甚至不用手机电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生活全都围绕一件事——画画。
早上7点检查体温,9点半到工作室开始创作,中午给自己5分钟扒拉两口饭,然后接着画画,直到傍晚7点,多年来一直奉行着这套规律的作息表。
2019年3月22日,在护士的陪伴下,她在疗养院的病房平静的过完自己的90岁生日,然后照往常一样来到工作室开始新一天的创作。
密集的波点、无规则的线条、艳丽大胆的用色、以及标志性的南瓜,是她作品中的典型符号,也是强烈的个人标签。
她就是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
2016年,《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0 人”之一,是当选的唯一一个日本人。
她的作品在市场上的拍卖价格,从2004年的93万美元爆炸式攀升到2018年的1.02亿美元。
蝉联四年全球最贵女艺术家,作品的增值速度比北京房价还要高10倍!
她的装置展览,一天就超过9万人购票,吸引国内外大明星都争相去打卡。
草间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有些病态。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的一户富裕家庭,作为家里的老幺,从小吃穿不愁,按理说应该是被全家宠爱的掌上明珠。
但恰恰相反,小时候的草间,性格阴郁,笑容很少在她脸上出现。
因为她有一个风流成性的父亲,和偏执易怒的母亲,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成为窥探成人世界丑恶和不堪的工具。
当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时,剪着齐刘海背着小书包的草间,正流着鼻涕在街角鬼鬼祟祟的,像个蹩脚的侦探,尾随着一对勾肩搭背的男女。
她接到了妈妈的命令:“监视爸爸和那个女人!”每次任务失败迎接她的就是一顿打骂。
那时,她只有6岁。从此,天真烂漫的童年开始病变畸形。
在这样扭曲的家庭里,她的生活如履薄冰。
10岁时,她给自己画的自画像,是一个眼神阴郁神情淡漠的女孩。
她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从发丝到衣服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黑色圆点的女人,像长满霉菌病斑的病人。
草间弥生说:“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
不知从何时起,她小小的世界开始出现幻觉、幻听。长着人脸的紫罗兰冲她说话,五彩斑斓的网将她包围……
患上严重的神经性视觉障碍的小草间并不知道自己病了,她跟母亲哭诉,母亲只当胡言乱语,给她一顿打骂。
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她决心将眼前的奇怪幻觉画下来,张牙舞爪的植物,奇形怪状的斑点,这些都成了后来她创作的灵感,反映的就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草间对绘画的兴趣不仅没得到尊重,反而引起母亲的不满。“富家千金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怎么能是一个每天只知道沉迷绘画的怪物?”
至此之后只要草间一拿起画笔,母亲就会大发雷霆,毁掉她的作品,对她大声呵斥,拳打脚踢,最严重的一次,草间被打到几近失聪。
“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
绝望的草间曾企图卧轨自杀,所幸她被气压撞晕,捡回一条性命。
求死不得,求生无望,噩梦般的生活像一座围城压得她喘不过气,离家出走的种子开始在少女草间心里生根发芽……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一家旧书店发现美国女画家Georgia O‘Keeffe的作品,决定要“逃”到美国去。
她不懂英文,在一位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Georgia O‘Keeffe求助,并附上自己14幅作品,一起寄去美国。
她在信里写道:“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上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
没想到草间的诚恳真的打动了Georgia,她回信表示愿意帮助她前往纽约进行艺术的学习和深造。
Georgia O‘Keeffe和草间弥生
1957年,草间弥生毅然踏上了飞往异国的航班。母亲给了她一笔钱,执意和草间彻底断绝母女关系,警告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
临行前,她将数千幅画作拖到河堤,全部烧掉。
“我要和当下告别,并且激励自己,一定要画出更好的作品。”熊熊大火照亮了河堤的天空,还有一个少女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绝。
“纽约的生活太恐怖了!”,她这么形容。
60件衣服、2000件画作、以及被缝进衣服鞋里的100万日元兑换的美金,是她的全部家当。
本想着卖掉那些画换的钱足够她生活,没想到现实狠狠打了草间的脸。
她后来这么形容那时的自己,“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国;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
公寓的窗户随它去破,坏掉的门板当床睡,毯子也就一条,每晚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着,只好爬起来继续画画。
没钱吃饭,她就在街边的垃圾桶里捡些剩饭剩菜叶子,回去煮汤喝。
尽管生活穷困潦倒,草间弥生都没有停下她画画的手,用细腻的笔触在巨大的画布上画着别人看懂的圈圈点点,从日出画到日落。
为了兜售画作,草间背着那幅后来一鸣惊人的《无限的网》,四处求参展,被拒绝,又背着它走了44个街区独自走回住处。
一年后,这幅《无限的网》终于在纽约布拉塔画廊展出,引起全城轰动。
穷困潦倒18个月的草间弥生,这下总算在美国声名鹊起了。
与此同时,草间的精神疾病也在进一步加重,但她决心化病态为艺术。她将“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
有趣的是,草间弥生的这个举动竟然成了引领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
1963年,草间祭出了惊世骇俗的前卫个展——“千船会”,身后的墙壁和天花板贴满999张单色印刷海报。
安迪·沃霍尔来到展览现场,惊叫道:“哇!弥生,这,是什么东西?简直太棒啦!
转个身,他也办了个展,墙上贴满了一式一样的牛头印制海报。安迪·沃霍一夜封神,成了波普艺术之父。
草间嗤之以鼻,“这明显就是在重复或者模仿我当年‘千船会’的创作手法。”
草间没放弃,两年后,她呕心沥血独创出“无限镜屋”在纽约展出。
红点、镜面、重复……每一处都带着她强烈的个人风格。
7个月后,萨马拉斯原封不动地搬走了这个创意,并得到业界最顶尖画廊的邀请,风光无限。
她明明是这些杰作的主人,却偏偏不能有姓名。
所有抄袭她、剽窃她的人都名声鹊起,只有她穷困潦倒,捡垃圾填肚子。 心如死灰,她从工作室一跃而下。可惜,脚先着地,又没死成。
死神依旧不收留她,或许是觉得草间是真正的勇士,像懦夫一样死去不应该是这位杰出女性最终的归宿。
所以不死都变成重生。活下来的草间彻底放飞自我,变成了真正离经叛道的疯子。她的行为更加大胆前卫。
从小目睹了战争的黑暗,她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甚至为了抗议越战,策划了一系列“行为艺术”。
她给一群赤裸的年轻人身上画满圆点图案,他们在中央公园狂奔,身后一大班警察穷追不舍。她一边奔跑,一边大笑。
她在街头躺在红色圆点的软雕塑上,周围的人指指点点,白眼她是个哗众取宠的神经病。
那段时间,草间成了报纸的头版头条常客,消息传回日本,民众大骂她是“日本之耻”。
可她怎么会在乎?依旧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她不请自来。穿着金色和服,以每件2美元的价格出售1500个金色镜面球,被主办方认为是对艺术亵渎。
“艺术怎么能如此廉价?”
“不,艺术品就是这么廉价,无价的是对艺术的感受。”
纽约有评论家说她:“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
也就在那时,草间弥生遇到了一生所爱——59岁导演Joseph Cornell。
童年受过的折磨,让草间始终对爱与家庭心存芥蒂。
两人的这段柏拉图式恋爱,只谈了10年。
1972年,Joseph Cornell与世长辞,此后,草间弥生终生未婚。
失去在纽约唯一的羁绊后,她决定告别美国回到日本。
回到日本的草间已经44岁。人到中年,艺术圈把她抛弃,残余的锐气也被磨得一干二净。
在这里,她孤苦伶仃,众叛亲离,内心的孤寂比在纽约更甚,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草间决定把自己的余生寄放到精神疗养院。
坦白说,在疗养院的日子草间过的踏实舒心。这个瘦小的怪婆婆,骨子依旧带着不羁,却时不时散发着可爱。
衣服总是宽松鲜丽的长袍,上面缀满她那些标志性的圆点。
公众场合下,她会戴一顶亮粉色假发套,吩咐助手,“把我的‘帽子’拿来。”
创作的时候,她佝偻着背,嘟着小嘴,瞪着一双大圆眼,自顾自嗫嚅着涂鸦着,根本没心思搭理问话的人。
草间常说画布跟上她的脚步,因为她从不打草稿,决定颜色后立即下笔,想到什么就会立即画下来。
所以她的创作速度惊人,一星期可以画两到三幅。
“我画画不需要休息。”
草间欣赏自己的每一张创作,对自己的画从不吝啬赞美,像夸自己的孩子,每张都要夸一下。
任何时候,她只要看到自己的画,都会陷入一阵“自恋式”的感叹!
“天啊,这真的是杰作!”
“我能再看看吗?太美了!”
“我真的是天才!”
谈及最欣赏艺术界的哪位风云人物时,她回答:“都不,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更有才华。”
怪婆婆记仇,她拒绝被叫成波普艺术家,因为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之父。
“我始终前卫,我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是前卫艺术家,现在我还是。其他人要不是死了,要不是老了,但我永远是前卫艺术家。”
2009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 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日本有4 位艺术家上榜,草间弥生、村上隆在列。
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她会指着杂志上刊登的其他艺术家的报道,说,“我比村上隆好多了,压倒性胜利!”
日本著名艺术家村上隆
虽然对自己的艺术有不可置疑的骄傲和笃信,但草间对待身边的人却无比谦逊礼貌,一个身价亿万的艺术家却像邻居老奶奶一样平易近人。
有一次助手忍不住赞叹:“草间小姐,这50幅作品对您简直轻而易举呢。”
草间宠溺的回答:“因为有你在,我才完成的了”。
对待工作人员没有居高临下的艺术家架子,90岁的草间九十度鞠躬向对方表达感谢。
但偶尔耿直起来却也有几分不像“正常人”。
别人问她,活在艺术世界里很难吧?
她答,嗯,活下去的确很艰难,自从我成名之后,有了钱,一切好办多了……
作为艺术家她毫不避讳自己的商业性。卖画这件事情对草间非常重要,却不是因为她特别需要钱,是因为在她看来,这代表着公众喜欢她。
“小金额就够了,100美金、10美金都行,只要给她汇钱,就表示社会还需要她。”
“我希望人们了解我的生活,去接近我的艺术,但我不会改变,我会坚定我自己的理论、我的哲学。”
她会躲在镜头后面,观察每一个前去看展的游客,端详他们的神情,听取他们的评价。
这个希望自己生命最后一分钟都在创作的怪婆婆,诚恳的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打动众人。
这个自杀三次也没死成的怪婆婆,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要一直活下去。”
“我相信,只要一直画下去,就能到达下一个世界。”草间弥生说道。
所有的前尘往事、背叛冷眼、饥饿濒死,都已经抛诸脑后。
对于过去,草间只是讲了一句话:“所有苦难,我都亲力亲为。”人间水火,她单刀赴会。
童年悲惨,终身未嫁,晚年孤身一人在疗养院度过晚年,搁在平常人身上,小城君都忍不住想说一句,这样孤独的人生还有意义吗?
“在这个宇宙之中,我从未孤独,对艺术的追求超越了本我留下永恒的作品是曾经生存的证据”。
对草间弥生来说,用终身热爱的东西填充的灵魂,才是真正的丰盈,充满生趣的。
“我曾以为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未来一定有很多困难在等着我。”
“但,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一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