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渲染文科无用论了,这很不负责任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6月16日 19点33分 PT
  返回列表
55475 阅读
18 评论
冰川思想库


在那个“安身立命”的东西到来时,做好准备,抓住它。接下来,你会开启踏实的一生。你可能富有,也可能贫困,但是你的内心不会慌乱。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丨张丰

有一个著作权来源于我认识的朋友的段子:孩子高考填报志愿是否可以选新闻传播?我的意见是,这主要看孩子是否是亲生的……亲生的就不要填了。

这话很俏皮,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是误区也很大。

现在提起这个段子,是因为新闻传播这个专业又被嘲笑了。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说:“985教传播的教授,粉丝还不如我。”所以,他不但建议大家不要考新闻传播,甚至不要考文科。

我认为这话很不负责任。很多地方高中就文理分科了,那些文科生不考文科考什么?

01

以我当年为例。高中物理、化学根本学不会,数学也始终无法考及格。还好我及时明白这一点,把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总算考上一个大学——理工科大学的文科,但是谢天谢地也算是个大学。

有一个校园,可以让你再待四年。有图书馆,如果你想看书的话,肯定够你看的。别的其实不太重要了。

每年高考过后,讨论如何填志愿都会成为热点话题。新闻传播这样的专业被嘲笑,但是很能赚钱的医学,也有很多人反对,尤其是很多医生,千方百计阻止自家孩子学医,理由是虽然工作稳定,但实在太辛苦了(言下之意其实自己还是攒了不少钱,孩子就没必要那么累)。


我爸是教师。读高中的时候,我特别不想“长大后成了你”,所以坚决拒绝报考师范院校。那时谁又能想到,现在考教师编仅次于公考,千万人挤破头呢。

这就是填报志愿的第一个误区:上一代人因为自己职业不成功或者生活不如意,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道路。

第二个误区,则是琢磨哪一个好专业将来更能就业,包括网红教师张雪峰,也是这个思路。

以新闻传播为例。教传播学的老师,其实很多并不怎么懂传播学,他们大部分都不玩社交媒体,也很少注册微信账号,他们粉丝没有张雪峰多,但是这并不丢人,因为他们主要也不是研究社交媒体,不需要玩自媒体挣钱。

这个行业确实黯淡。有人担心四川大学那个传播学女生那么坏,将来要进报社会不会损害公共利益,他们根本不知道以报社为代表的新闻机构,处在衰退的过程中,不断减少用人规模。川大女生很懂传播,但是她的理想应该是腾讯——即便是腾讯,也存在裁员可能。

但是这是不是反对年轻人学新闻的理由呢?我的看法是,任何时代都需要新闻,也需要人做新闻,只是工作形态会不同;如果有人立志做新闻,报考新闻专业(文史哲也可以)就是值得鼓励的事。至于将来找不找得到工作,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报业还处在上升期,现在已经日薄西山。一个行业的黄金期或许就只有十年左右。那些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乃至法律的,其实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我如果告诉你中国律师基本饱和,现在很多年轻律师接不到案子,收入也不高,你也不要太震惊。

进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尤其是这两年人工智能又飞速发展,让“行业黄金期”的时间可能大大缩短。一个学设计的,过去可以到报社做美编,很快报社就不需要美编了;如果他有创意能力,可以做海报或者平面设计,刚转型成功又遇到危机:现在AI轻松能够取代他的工作。

这样的局面让很多家长惶恐。实际上,和文科相关的行业,越是过去偏向“实务”或“实践”的,就越容易受青睐,而文学、哲学、历史这些基础学科,孩子不幸被调剂过去,家长往往垂头丧气,现在局面反转了:我可以肯定,那些过去看上去更“有用的”,AI时代被淘汰的概率也就越大。

文史哲没人想淘汰你,因为这些本来就没用,那些科技狂人不会打你的主意。

02

正经一点说,那些基础的文科专业,不管是文史哲还是人类学、民族学,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去读。有很多有意思的书值得你去看,如果爱阅读,读大学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慌乱,也不会那么绝望——书里找点意义还是不难的。

从就业的角度,那些“实务型”的文科专业,所教的东西看起来时髦,实际上已经被社会淘汰了,进入社会也得重新学;如果你读文科基础专业,将来想干新闻什么的也完全可以,你没落下什么。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我真正主张的其实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填报专业,而不是看“就业潜力”。大学生其实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2001年读大学的时候,打死我都不知道有一天我会做“自媒体”,那时根本没用自媒体。

更悲哀的当然是,很多人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漫长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变得麻木。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兴趣就是“听音乐、旅游”,其实这只是一种放松方式而已。


真正震动我让我思考职业问题的,是我工作之后好几年,有一次去丽江见朋友,他真诚而认真地说:“我们必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安身立命,这个词看上去很空洞很高远,但它确实说到了本质:人的工作,除了挣钱和兴趣,还应该包括“让你成为你”的那种本质性的追求。

你有使命感,愿意为之付出一生,这样你不管45岁被裁员或者延迟退休到65,都无所谓,因为你还是愿意做这项“事业”。

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志业”,他那本经典的《学术与政治》,是两篇演讲,“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其实很适合高三毕业生阅读。

这个“安身立命”的东西不容易找到,如果它还没来,那就默默等待。高考志愿看一下自己的分数,随便填一个就行,反正它既不能决定你的职业,也不能决定你的收入,更决定不了你的人生。

在那个“安身立命”的东西到来时,做好准备,抓住它。接下来,你会开启踏实的一生。你可能富有,也可能贫困,但是你的内心不会慌乱。

阿迹
1 楼
中国的文科是不能读。滋养文科成长的饲料是人文历史记录。在中国,这些基本都被改过,下了毒。吃这些有毒的饲料成长起来的中国文科生,进入实际工作以后要想把身上的毒去了,是难而又难的事情。
无闲散人
2 楼
同意一楼
墙头的一朵梨花
3 楼
土共编写的历史全部是伪历史,每一个字是真实的!没有自由表达自己的环境,一切一切都是意识形态挂帅,土共为了自己的权利无所不用其极。这能学文科吗?除非脑子积水了或被驴踢了。哈哈哈哈哈哈
墙头的一朵梨花
4 楼
呵呵呵一个字敲错了。“每一个字是真实的!” 应为“没一个字是真实的!”
蠡蠡
5 楼
忽略文科的社会将渐渐背离文明。社会是依法行事的范畴,我们知道宪法是法律的大法(依据),那什么是宪法的大法呢?无疑是文法(语法、逻辑)没有共识的文法,就没有共识的宪法、法律的理解、解释,指鹿为马的现象将比比皆是。于是人们的思维将越发不精当,还谈何高科技创新,谈何人类发展?文科学生不应该随拜金主义的流行而自卑,而要明白自己学识的价值和使命。
田丁
6 楼
“不要再学文科”的想法,不是什么拜金主义,而是这个社会制度的问题。如果你是拜金主义者,学不学文科,只要顺着杆子爬,中学生也就有足够的本钱了。周XX是典型,现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多数也是榜样。如果你不肯指鹿为马,那么你什么学历或者学术成就也没有用,而是连教师也当不了,任何单位也呆不住。
p
phxonfire
7 楼
在中国,不是“文科无用”,而是“文科生无用”,原因就在你自己的文章里:“高中物理、化学根本学不会,数学也始终无法考及格”。因为中国的很多文科生(当然不是全部)本身的逻辑,理解,学习能力低下。我本人是化学专业本科,后来转行,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现在在美国某大学当教授。我从来不是文科生,但是我从来没觉得文科科目难学,最近十年开始喜欢中国历史,经常业余时间找各种相关书来看,现在经常被我们学校的历史系某些教授请去给他们的学生做中国历史guest talk。你什么时候见过历史专业的人业余自学读的懂物理文献的?
p
phxonfire
8 楼
说白了,文科生那点儿东西如果理科生想干,一般也没啥难的。而反过来,如果理科生这些东西让文科生来干,大多数时候能要了文科生的命。说到底,逻辑思维,快速理解,拓展应用,这些基本素质是一个人“有用”的必要条件,如果某人在任何一门学科里面struggle,那只能说明你这些能力不足,那你能够“有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g
groogle
9 楼
文科生最有用的就是胡吊盘了 哈哈哈 让大家了解到了文科生可以有多么无底线
h
hyperyan
10 楼
不是家长不让,是产党要韭菜,要人矿,不要你独立思考有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t
true?
11 楼
也许不是文科无用,而是没用的才去学文科。然后其实这些人学什么都没用,想学理科可能连大学都进不了。 好比你说送外卖的大学生没用,其实更可能是没用的大学生才去送外卖。
F
FreeEnergy95
12 楼
文科当然不是无用, 我觉得可以改成 文科(当下)无市场论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甚至不好,当然要考虑面包问题 记得以前看过介绍 哲学大家卢梭靠抄乐谱而得以过上一个自给有余的生活,才有自由思想考虑哲学问题 文科也就是读四年而已,能在大学里面学到求生技能那是学校好, 就算不行,自己学啊。
z
zhongguoren8
13 楼
谁说文科无用,我们伟大的领袖就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
z
zhongguoren8
14 楼
谁说文科无用,我们伟大的领袖就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看看现在国家被治理的多好!
n
needwait..
15 楼
文科想要发展好,是需要资源的。没有资源的,工作很难找,所以报考要慎重,这才是文科无用论的来源。
秒秒
16 楼
文科是需要持续鼓励学习的。尤其是女生。到了初中以后。鼓励学理工科文科就弱了。 文科需要创作力。还需要好记忆。实际上是很矛盾的。要背诵很多东西。然后还要会编会创作。文科相对来说容易考高分。演员的职业就是类似文科。
秒秒
17 楼
文科生在公司里就是经常能个文章出来。扔出个活动草案设计个广告图。经常是在公司管理层board里忙活。也不好干。
e
elfie
18 楼
I couldn't even see my scores before I decided where to go and what to learn. So yeah, it was guesswork and it was a stupid trap. The year was 1992. If I could see my scores before then I'd never choose the college I went to. I'd never go to NJU which I hated so much even until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