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当AI能做90%的工作,留下的人靠什么生存?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4月7日 12点34分 PT
  返回列表
71744 阅读
32 评论
AI深度研究员

最近,社交平台上一种新图像风格迅速走红。

你只需上传一张照片,敲下几个词,AI 就能把你“转生”成一张宫崎骏的吉卜力风格图片:温暖的光影、复古的笔触、飘动的发丝,仿佛下一秒就要走进《千与千寻》的世界。

这一切,来自 OpenAI 最新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GPT-4o。

图像生成、语音交互、实时对话,这些能力刚落地不到一个月,却已经让无数人感觉到了:

我们离“一个人完成一部电影”,真的只差一个 prompt 了。

而在另一边,一段尘封多年的采访片段再度被翻出——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观看 AI 自动生成的“怪物”视频后,面色凝重地说:

“我感到侮辱,我不喜欢这个。”

有人说,这代表了创作者对“机器创意”的天然抵触;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在告别。

但 OpenAI CEO Sam Altman 的回应,却冷静得近乎冷酷。他在昨天的一场访谈中说:

“未来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AI 不会一口气取代所有人,但它会让一小撮人,拥有十倍于他人的生产力。”

过去我们以为,AI 是来抢“饭碗”的。

但 Altman 告诉我们,那只是幻觉。真正的变化是:一场关于“谁还值得留下”的筛选,已经开始。

一、AI 正在干掉你身边的工作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最新访谈中提到:

“我们即将突破每天生成十亿张图片的数量级。”

他还补充:

“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用一句话描述一个网站,AI 就能把它写出来。你只需要告诉它你想要什么功能,它就会生成代码,发起 PR(代码合并请求)。”

一个人,一句话,做完了原来一个团队一整周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不是试验室,这是实战现场。

这一次的访谈没有产品发布会的噱头,也没有 OpenAI 官博的花式宣传。Altman 在讲述了一个残酷现实:

“AI 正在重塑“效率分布”,把生产力极端地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如果你还觉得“努力工作”足以应对这场变化,可能太低估了这波技术红利的“碾压式分化”。”

这句话,击中了无数仍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知识型劳动者。

它不是某种未来预言,也不是 AI 科幻小说,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写照:

不是“AI 抢走了工作”,而是“同一个工作,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不是“你不再有价值”,而是“你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过去我们以为的“AI 抢饭碗”,其实只是幻觉。

二、AI 不全替代,但会严筛你

当 Altman 被问到:“现在公司里还有很多设计师、剪辑师、程序员,我们以为 AI 会把这些工作都做了,结果好像还没?”——他的回答令人深思:

“我们仍然需要人来使用工具。只是这些人,不再是做所有事情的人,而是‘工具的经理人’。”

这就是工作角色的演化。过去我们是劳动者,现在我们是调度者。那些能把 AI 调教得像一个副驾驶一样的“新工人”,才是下一个十年最宝贵的资产。

Altman 的判断不是“未来所有人都失业”,而是一个看似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趋势判断:

“有些工作确实会消失;大多数会被重构;更多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新岗位。”

这句话几乎可以写进职场人的《AI 生存指南》。你不必和 AI 抢工作,但你必须要:

懂得管理它(Prompt 是起点)

能够评估它(判断力是核心)

不断重构自己的技能栈(学习力是壁垒)

Altman 甚至在采访中说得更直白:

“未来仍然需要人来让一个网站看起来更美,但美的标准会大幅提升。”

这句话像一把刀,切开了“AI 时代美工是否还有存在价值”的争议核心。你的价值不再在于你动手多快,而在于你动手前能不能想得更准、更远、更好。

是的,AI 不是取消手艺,而是把“标准”抬高到一个你不能混日子的位置。

三、被嘲笑的新工种,正在年薪百万

几年前,“Prompt 工程师”还是一个在招聘平台上都搜索不到的职位。

当你告诉别人:“我的工作是教 AI 说人话”,你会收获一脸困惑,甚至一句冷笑:“这也能叫工作?”

今天,这个岗位已经出现在众多 AI 独角兽的招聘表上,年薪百万只是起步标准。世界在变,而很多人对“什么是工作”的定义还没更新。

Sam Altman 在访谈中提到:“我们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会有一个岗位叫 Prompt Engineer,现在它成了 AI 时代的标配角色。”

“在 AI 出现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 Prompt Engineer,甚至很难想象这个职业的存在。而现在,它已经成了新生代中炙手可热的技能标签。”

他还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我小时候想学编程,很多大人都说‘这不现实,找个稳定工作去做医生、律师更靠谱’。但我隐隐觉得,他们错了。”

时代总是这样运转的:新兴职业一开始都会被低估,甚至被嘲笑。

YouTuber 曾被认为不务正业

内容创作者一度被贴上“低产”的标签

做 Wrapper(封装 OpenAI API 的应用)也被斥为“没有技术含量”

但 Altman 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在访谈中直言:

“如果你做的事情被人说成只是一个 GPT 的套壳(Wrapper),你可能正在做一件极具潜力的事情。”

在他眼中,未来的价值往往藏在被误解的位置里。

? 思考升级:什么才是“未来的职业安全感”?

在工业时代,我们说职业安全感来自“可重复”“可规范”“可被制度管理”。

但 AI 时代正在重新定义这个词,它更倾向于描述一个人是否具备这些特质:

1、“与 AI 协作”的能力

会用 AI,而不是被 AI 用

2、“系统式思考”的能力

能把 AI 当工具整合进流程,而非单点使用

3、“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Prompt 本质是一门“提问的艺术”

Sam Altman 提醒我们:“当工具足够强,重要的不再是你写了什么代码,而是你要它解决什么问题。”

这不是未来主义,这是一个职场人当下就必须面对的转型逻辑。

四、创作力没死,只是门槛被拉低了

关于动画大师宫崎骏怒斥AI 取代创作者的视频,Altman 的回应则显得更加平静甚至理性。

他说:

“我完全理解这背后的情绪。因为你投入了几十年才练出来的技艺,突然之间,几秒钟的指令也能实现,这确实令人沮丧。”

但他紧接着补充道:

“试想一下 30 年前你要制作视频,你需要一台摄像机、一堆磁带、一整套编辑设备和极高的技术门槛。拍完后你还得找渠道发出去,根本没有 YouTube、没有 TikTok、没有分享平台。”

而现在,一部手机、一段灵感、一个 prompt,你就可以拍出短片、生成画面、创造角色、建模世界。

不是你变得更强了,而是门槛变得更低了。

这正是 Altman 强调的重点:

“普及创作工具,是技术最大的价值之一。”

? AI 工具不是削弱创作,而是放大创意

Altman 提出的判断极具洞察力:

创作力不是工具赋予的,是人性中原本就有的东西;

AI 不会消灭创意,反而让更多人参与创意表达;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因为工具便捷而退场,而是能驾驭工具,把创意升维。

你以前要成为导演,需要资源、团队、设备,现在你只需要想清楚你想讲的“故事”。

你以前想成为漫画家,要经过数年打稿修图的训练,如今你只需有一个鲜活的角色设定和分镜思路。

正如 Altman 所说:

“我看到很多人用图像生成器创造出从未见过的图像类型。它们不是复刻,而是人类未曾想象过的新美学。”

在这里,AI 并不是“偷工减料的机器”,而是一个新的“画布”。有的人拿它涂鸦,有的人用它登场。

区别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想创造点什么。

五、AI 负责执行,你得负责判断

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 AI Agent 工具陆续登场:从能查资料、改文件的 Research Agent,到能跑流程、写代码、发邮件的执行 Agent,AI 不再只是“回答问题”的聊天对象,而是逐步变成了“可以交代事情”的数字助理。

Sam Altman 对此非常明确,他在这次访谈中直接描述了他眼中的未来工作场景:

“你告诉一个 Agent:我想加一个新功能,它就自己去写代码、发起 Pull Request,并在写好后通知你:‘搞定了,可以上线。’”

如果你是一位产品经理,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像天方夜谭;但如果你是一个正在用 GPT 写函数、改配置、查 API 文档的开发者,那你已经能感受到这个趋势正在飞快逼近。

更惊人的是,Altman 补充说:

“我相信,未来很多类似订外卖、安排会议、对接系统等任务,都会由 AI 自动完成。这种‘说一下就帮你搞定’的能力,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工作的定义。”

? 工作者的角色正从“亲力亲为”变为“思维驱动”

以前的你是 执行者:亲手点外卖、敲代码、查资料、发日报

现在的你需要是 任务定义者:你要清楚知道目标是什么、边界在哪、标准如何

换句话说——AI 不需要你“辛苦干活”,它需要你“清晰思考”。

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当任务都能被 Agent 完成,你作为“人类”的价值,到底在哪?

Altman 的回答是:判断、品位、上下文感知、人际协作,这些“软技能”,才是不会被快速取代的东西。

他在访谈中说:

“Taste 仍然极其重要。就算你用 AI 工具生成出几十种方案,最终拍板选择、判断哪种最合适的,还是人类。”

AI 会让事情变得更快、更便宜,但不会告诉你:你想做的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对的。

这正是为什么 Altman 多次强调:

会 prompt 的人只是第一层

会判断结果的,是第二层

能整合目标、上下文、流程的人,才是 AI 时代的“高价值人才”

? 小结:未来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重复的人”

在这个新结构下,“动手能力”不再是壁垒,而是基础;“思维结构力”才是稀缺品。

一句话总结这一节的核心逻辑就是——

不是 AI 抢走了你的工作,而是你没准备好成为“AI 的上级”。

六、不拥抱 AI 的组织,你要快逃

主持人在访谈中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如果你在一家官僚、迟钝、对 AI 完全不上心的传统公司,而你无法说服他们改变,你会怎么办?”

Sam Altman 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我会离开。”

他接着解释:

“公司若对技术趋势视而不见,未来会很快陷入困境。”

“更重要的是,我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我要确保我暴露在一个能够让我持续学习和进化的环境里。”

这段话,或许会给很多“身不由己”的职场人敲响警钟。

在 AI 快速演进的今天,你所在的组织,不再只是“打工地点”,而是你能否跟上时代的“环境变量”。

很多人问:“AI 会不会让我失业?”

Sam Altman给出的答案其实是:

“不,是你的组织思维不进化,你才会被抛下。”

? 什么样的公司会被淘汰?

在 Altman 看来,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从 AI 中获益。他甚至直言:

“很多老牌企业,即使看到了 AI,也选择视而不见。”

“因为这意味着要彻底重构流程,甚至打破自己赖以生存的规则。”

所以我们会看到:

有的公司还在用人海做报表,别人已经让 AI 自动分析图表

有的公司让销售“手写提案”,别人用 AI 智能生成、优化话术、演练对答

有的公司开一次会做三小时 PPT,别人用 GPT 总结、提炼、发行动计划

这不是技术优势,而是认知断层。

Altman 说:

“AI 工具不是用来省人力的,是用来提高决策水平和组织反应速度的。”

? 职业建议升级:去“有 AI 文化”的地方

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还有成长潜力——选对环境,比选对职位重要一百倍。

因为在这个时代:

一个落后的公司,会限制你的认知速度

一个 AI 驱动的组织,会逼着你快速学习,逼着你成为那个“会用 AI”的人

Altman 在访谈最后被问到一个看似轻松却意味深长的问题:

“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 20 岁的年轻人,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

他笑着说:

“我不会选一家‘看起来稳妥’但没未来感的公司。”

“我会去那种正在尝试、被人嘲笑、但自己很有信念的地方。”

这话说出来,像是回答,也像是告诫。

七、做一个被误解的人

在这场访谈的结尾,主持人问了 Altman 一个几乎所有年轻创业者都关心的问题: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 20 岁的 YC 创业者,正被人嘲笑‘你只是个 GPT wrapper(套壳)’,你会怎么想?”

Altman笑着答道:

“我会觉得自己可能走在正确方向上了。”

因为他太熟悉这个场景了:

当他决定要做 OpenAI 时,人们说他“不过是个研究所”,Google 很快就会碾压他们;

当创业者开始做 Prompt 工程时,很多人嗤之以鼻:“写写英语指令也能拿高薪?”

当年轻人说“我想做内容创作者”时,大人们还在说:“别闹了,找个正经工作。”

但今天我们都看到了结局。

这就是 Altman 反复强调的认知:

“未来有价值的工作,往往最开始都不体面。”

“伟大的创意,往往是从被误解开始的。”

他甚至坦言,最打动他的一篇文章,是他自己写的那篇《The Strength to Be Misunderstood(被误解的力量)》。

这是他给每一个创始人、每一位有创造冲动的人,最深的鼓励。

? 真正的生存力:不是迎合共识,而是洞察先机

你可能会被人嘲笑做的是“小工具”、搞的是“噱头”、拿的是“AI 皮”,但正如 Altman 所说:

“听起来愚蠢的点子,恰恰说明它够新。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东西,在早期几乎都像个笑话。”

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的主标题换一个视角再看:

“当 AI 能做 90% 的工作,留下的 10% 靠什么生存?”

也许答案不是努力加班,不是死磕执行力,而是:

提前理解趋势

敢于走非主流路径

拥有“被误解也坚持”的勇气

如果你愿意赌一次未来,那就记住 Altman 的这句话:

“别做别人的公司,去做你真正相信的事。”

绿
绿野飞鹤
1 楼
未来AI替代人类创造财富,使人类免于劳作,享受生活。整个社会结构将会是,国家机器掌管基础生产,向全社会提供衣食住行。每个人,如果躺平,只需要享受生活,如果要富裕,就要创新,赚取额外的收益。 [1评]
y
yylyty
2 楼
感觉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n
neophoenix
3 楼
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现实的个人通过“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与自然“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 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那按照唯物主义者的思路都不是人了,所以说要么重新定义,要么换个思路
l
laohu667
4 楼
典型的欺诈话术。当工作变成用AI完成后,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当然是AI取代了人,而不是文中的"会用AI的人取代你",因为需要的人数少了。
我爱北京的秋天
5 楼
AI其实改变的是学习方式成长方式。
雅痞士
6 楼
对,10%的失业是失业,90%的失业是共产主义。
灯塔路
7 楼
玩“人杀人游戏”
灯塔路
8 楼
古人早就说了: 无事生非
灯塔路
9 楼
科技 走得太快了 人类道德 跟不是
榴莲车
10 楼
靠造谣抹黑中国混饭吃呀。
c
caption_cn
11 楼
社会形态需要适应,而且的快。适应慢的一定会乱,那会死很多人
o
oldoldcandy
12 楼
玩AI..🤣😀🍉
潜水7年多
13 楼
大傻逼+骗子
g
greentee
14 楼
人工智能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数据库基础之上。人类都不工作,那人工智能靠什么来学习呢? 人工智能能否自我学习创新? [1评]
T
TokyoBoy0423
15 楼
AI只会让贫富差距更大,更明显,让整个社会结构更畸形。那些一味宣传鼓吹AI这好那好的,都是能从中获利的人。 [1评]
d
doublekill
16 楼
吹吧,还90%,9%行不行啊
C
CBBU
17 楼
杞人忧天,以前漕运每个码头那么多人,现在自动化后人影都看不到,也没见谁因此饿死
l
liwuwei
18 楼
赞👍。。。。到时想办法把被ai替代的人送走就没事了
l
liwuwei
19 楼
大多数人是被人工智能洗脑的,不是不需要人,是不需要没特长的人。。。。 [1评]
l
liwuwei
20 楼
美国为撒一定要拿下tiktok?中国为撒要官媒姓党?短视频再疯狂的重置大多数人的思想和三观,改造成他们想要的想法。。。 [1评]
l
liwuwei
21 楼
手机后台再疯狂窃听,讯息再推送你认同的。。。。就是为了攻击你的大脑。。。
g
greentee
22 楼
是。。。媒体简直太可怕了。。。
h
headfoot
23 楼
这还不明显么?大部分人要么吃奥家人的嗟来之食,要么揭竿而起把奥家人全部九鼎而烹
f
fengfengloup
24 楼
AI加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经济危机。可以生产出来很多东西,但是没人买得起。因为AI不需要普通消费品,而一般人没工作,也就没工资,也买不起。 也就是1929年的那样,煤矿工人买不起煤,因为煤太多了。除非是实行配给制,国家统一管理,给每个人发基本生存资金用于个人生活。但大部分人就躺平了,不需要工作,反正也做不过机器人。
砍瓜切菜侠
25 楼
AI大佬为了公司股东的利益这么说,信他说的人都是人云亦云的傻瓜。先学学社会学吧,知道人类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你就会明白工作这种东西永远不会从人类手上被拿走。人类永远在进化,永远都在开发新的工具,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力劳动却从没被替代过。消失的只是某些特定的工种,但是这些工种会被新的工种所替代,你看不到新的工种只是因为现在的你无法理解,就跟你试图对着一个中世纪的打铁匠解释啥叫电脑工程师一样。 [1评]
临时来玩
26 楼
转型过程中花了多大代价有谁知道? 就像三峡修个大坝,多少人要搬家,产生了多少具体问题,谁知道呢
临时来玩
27 楼
以前的经验未必对这次也同样有效,技术从未如此深刻影响人的生活方方面面,而且智能上从未如此接近
五十而立
28 楼
要快点学会用AI耕田种菜养鱼,就可以离开压力大的城市去农村过舒适的田园生活了。 美国衰退,或者来一场内战,失去了制造AI系统的能力(例如芯片造不出来了),那么需要人做的工作又会多起来了。
这是神马情况
29 楼
千万不能用AI做科研类的研究!网上虚假信息泛滥!
t
ttxshang8
30 楼
为什么没人问Sam Altman被AI替代会是什么心情?
未知星球
31 楼
Altman 虽还不够格做人类公敌,却感觉快了
c
cromwellgm
32 楼
哎,愚蠢和懒惰的人,对“新科技”永远想到“躺平”。 )蒸汽机出现时,人们想到再也不用牵养牛马:其实蒸汽机出现后,不会设计蒸汽机的工人,干得必牛马还累。 )电动机出现时,人们想到再也不用干体力活:其实电动机出现后,不会设计电动机的工人,能找到一份体力活,就已经幸运,不管他有多累。 )电脑出现时,人们想到再也不用上班,其实电脑出现后,不会电脑编程的工人,只能在仓库、菜场打杂。 。。。 )AI出现时,人们想到“躺平”,其实AI出现后,不会用AI作为工作工具的人,会被机器人替代,被剥夺在地球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