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一】当地时间8月24日,韩国总统李在明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后飞抵美国华盛顿,开启为期三天的美国访问行程,并将于25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他在专机上表示,此次美国访问之行,他与特朗普将就韩美安保问题、国防开支、贸易等议题进行磋商。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韩国问题专家西德尼·塞勒(Sydney Seiler)的观点臆测称,如果特朗普觉得他需要从李在明处获得更多公开声明,以显示韩国在应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威胁”上与美国合作的立场,这或许会迫使李在明做出更多计划外的承诺。
比如在造船领域,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发生冲突时,美国可以将更多维护任务转移到印太地区盟国的船厂,“这是中国无法具备的优势”。
美国图谋拖韩国下水“对付中国”
韩联社报道称,25日李在明将与特朗普举行就任82天后的首次韩美元首会谈,双方预计将就上月底达成的经贸协议细节问题、提升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等重点议题进行讨论。
24日,李在明在从日本飞往美国的专机上对记者表示,不想对议题设限,“希望把必要的事情都谈一遍”,但是“首脑会谈中突然出现的议题并不多,主要议题还是“安保、国防预算和关税问题等”。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专机上回答媒体提问。 韩联社
据报道,李在明访美期间将出席两国工商人士参与的商业圆桌会议,应邀在CSIS发表演讲。26日,他将前往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视察韩国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参观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家徐载弼纪念馆,之后启程回韩国。
韩国总统府的3名幕僚长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总统办公室政策室长金容范、总统秘书室室长姜勋植此次都“罕见”陪同李在明出访。韩国《中央日报》分析称,这凸显出韩方想要“说服”特朗普的强烈愿望,“多一个人能多见一个人,多说服一个人”。韩国政界普遍认为,李在明政府在成立初期能否确保施政动力取决于此次韩美元首会谈成果。
韩国方面展现出的迫切态度让《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嗨”起来了,他们认为就算现在美韩在关税、安保等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但如果特朗普施压,两国或能结成伙伴共同“对抗中国经济和军事威胁”。
“如果特朗普总统觉得需要从李在明那里获得更多公开声明,以显示双方共同应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威胁的伙伴关系,这可能会让李在明超出当前的发言范围。”CSIS韩国问题专家塞勒上周在一次线上讨论中说道。
《纽约时报》称,李在明在竞选中曾表示,如果有必要,他愿意“爬到特朗普两腿间”以保护韩国的国家利益,但同时强调“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人”。
报道称,两人都曾在暗杀中幸存,都表达出愿与朝鲜领导人会面的意愿,但在军事战略方面两国有着几大分歧。数万美军长期驻扎在韩国以威慑朝鲜,但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在国防上承担更多责任,同时扩大驻韩美军的作用以“遏制中国”。
此前有报道称,美国近期向韩国施压,要求扩大《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原本条约仅覆盖朝鲜半岛及周边水域,但美方提出将其扩展至“整个印太地区”,明确意图将韩国卷入台海潜在冲突中。
《纽约时报》指出,韩国方面担心,美国所谓“战略灵活性”可能削弱韩国安全,也会增加其卷入台海冲突的风险。魏圣洛22日表示,韩美应确保战略灵活性“不会削弱韩国安全”,也不会影响联合威慑朝鲜能力,双方在这些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韩国官员们对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持谨慎态度。
在前往美国前,李在明还特意先去东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面“取经”,讨论日韩共同面对的特朗普加征关税、要求增加军费开支等一系列挑战。两人同意改善双边关系,以便更好地与美国合作。
李在明24日透露,美国方面确实对驻韩美军的灵活性等提出了要求,但“这是我们很难同意的问题”,而韩国方面“也需要讨论驻韩美军的未来战略化等问题”。李在明指出,韩美双方对于驻韩美军的主张略有不同,但双方将本着协商的基调进行调整。
《纽约时报》称,美国的要求已让部分韩国人怀疑,是否更应考虑在没有美军的情况下自我防卫。近年来,多项民调显示,大多数韩国民众希望本国发展自主核武器,而不是依赖美国的保护。
《中央日报》指出,《韩美原子能协定》规定韩国只能在美国同意的情况下将浓缩铀浓度控制在20%以下,修改该协定是韩国的长期外交目标,而美国一直不愿意修改。魏圣洛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可能将相关讨论纳入元首会晤议程,但美国最终会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一点仍不确定。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两国曾讨论过韩国采购核动力潜艇问题,最终就未能实现。
在造船上,“韩国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
除了军事战略分歧外,韩美元首会晤的另一大焦点是经贸问题。7月底,在特朗普关税威胁兑现前,韩国仓促与美国敲定了贸易协议框架,用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从美国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等承诺,拿到了15%的关税税率。
《中央日报》报道称,预计美方将在李在明到访期间要求韩方明确投资的具体方案。7月3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韩国的3500亿美元投资实际由美国“拥有和控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后称,3500亿美元投资的90%利润将归美国人所有。这意味着,韩国投资本质上是直接给美国送钱。
在李在明访美之前,美方还用取消元首会晤施压,要求韩方将3500亿美元投资文件化。
《中央日报》认为,李在明在访美行程中特意加上了赴费城视察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就是为了向美国释放信号,表示有意借造船厂合作来回应美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施压。
2024年11月,韩华集团收购了挪威工业控股公司Aker ASA旗下的费城造船厂。图为位于费城的造船厂 韩华公司官网
去年12月,韩华集团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费城造船厂。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喊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口号后,外界普遍将韩华集团的费城造船厂项目视为美韩联合造船计划,是特朗普“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关键参与者,也在两国关税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韩国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华尔街日报》称,韩国和日本都曾在关税谈判中提出,可以帮忙提升美国的造船能力,但韩国更加渴望,也更有实力做到。韩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船舶制造国,其在全球商用船舶市场的占比达到了22%,虽然远低于中国的约60%,但高于美国的不足1%。
韩国官员也称,他们承诺的1500亿美元投资可能涵盖购买美国船厂、劳动力培训、供应链重组、维修等多个领域。
报道称,韩国最大造船集团HD现代集团正在考虑像韩华集团一样,收购一家美国造船厂。业内人士称,在HD现代集团的韩国工厂制造美制驱逐舰的成本为美国的一半,耗时也仅为2/3,但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在海外制造美国商船和军用船只,因此收购美国工厂成为可行方案之一。
《华尔街日报》炒作称,在台海可能发生冲突的背景下,美国借助韩国技术弥补造船弱势尤为重要。中国海军的舰队数量现已超过美国,预计未来几年优势将进一步拉大,而美国海军生产延迟,舰队数量随着船舶退役不断缩小。
目前,美国仍在关岛、夏威夷和本土进行舰船维护和大修工作。韩国智库峨山政策研究院(The 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研究员彼得·李(Peter Lee)认为,美国可以将更多维护任务转移到印太盟国船厂,释放美国本土产能用于新建舰船,并为冲突发生时提供就近维修选择。
他渲染称,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可以在韩国修复受损船只,“美国可通过盟国船厂和基地覆盖整个印太区域,这是中国无法具备的优势”。
过去一年,韩华集团和HD现代集团与美国海军签署了四项维修合同。8月初,HD现代集团启动了第一个维修项目。该集团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再争取一至两项维修订单,之后将评估是否建立专门的船厂。
不生产军舰的三星重工也表示,将评估是否参与美方舰船维修。韩华集团称,若相关法规放宽,将继续扩大战舰维修业务,包括作战舰艇。美国一些议员已在国会提出“外国盟友船舶注册法案”,计划放宽限制。
但英国《经济学人》此前分析指出,美国保护主义法律依旧限制海外合作,任何调整都充满了政治敏感。《琼斯法案》自1920年代起强制所有美国国内航运船只必须由本土建造、注册和运营。采购规则禁止美军在没有总统豁免的情况下从海外购买军舰,维修权限也受限。
而且,报道分析称,美国造船产业链早已断裂,工人培养需要数年,老旧船厂即便引入外资也难以短期复兴。美国造船厂难以吸引工人,而日韩自身也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船厂不得不依赖东南亚外籍工人,韩国船厂中15%都是外国工人。
对于美国在与韩国的贸易谈判中要求韩方采取限制中国的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上月回应称,中方一贯支持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关系和经贸问题,但是任何协议和谈判都不应当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文/观察者网 王一】当地时间8月24日,韩国总统李在明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后飞抵美国华盛顿,开启为期三天的美国访问行程,并将于25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他在专机上表示,此次美国访问之行,他与特朗普将就韩美安保问题、国防开支、贸易等议题进行磋商。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韩国问题专家西德尼·塞勒(Sydney Seiler)的观点臆测称,如果特朗普觉得他需要从李在明处获得更多公开声明,以显示韩国在应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威胁”上与美国合作的立场,这或许会迫使李在明做出更多计划外的承诺。
比如在造船领域,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发生冲突时,美国可以将更多维护任务转移到印太地区盟国的船厂,“这是中国无法具备的优势”。
美国图谋拖韩国下水“对付中国”
韩联社报道称,25日李在明将与特朗普举行就任82天后的首次韩美元首会谈,双方预计将就上月底达成的经贸协议细节问题、提升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等重点议题进行讨论。
24日,李在明在从日本飞往美国的专机上对记者表示,不想对议题设限,“希望把必要的事情都谈一遍”,但是“首脑会谈中突然出现的议题并不多,主要议题还是“安保、国防预算和关税问题等”。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专机上回答媒体提问。 韩联社
据报道,李在明访美期间将出席两国工商人士参与的商业圆桌会议,应邀在CSIS发表演讲。26日,他将前往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视察韩国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参观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家徐载弼纪念馆,之后启程回韩国。
韩国总统府的3名幕僚长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总统办公室政策室长金容范、总统秘书室室长姜勋植此次都“罕见”陪同李在明出访。韩国《中央日报》分析称,这凸显出韩方想要“说服”特朗普的强烈愿望,“多一个人能多见一个人,多说服一个人”。韩国政界普遍认为,李在明政府在成立初期能否确保施政动力取决于此次韩美元首会谈成果。
韩国方面展现出的迫切态度让《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嗨”起来了,他们认为就算现在美韩在关税、安保等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但如果特朗普施压,两国或能结成伙伴共同“对抗中国经济和军事威胁”。
“如果特朗普总统觉得需要从李在明那里获得更多公开声明,以显示双方共同应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威胁的伙伴关系,这可能会让李在明超出当前的发言范围。”CSIS韩国问题专家塞勒上周在一次线上讨论中说道。
《纽约时报》称,李在明在竞选中曾表示,如果有必要,他愿意“爬到特朗普两腿间”以保护韩国的国家利益,但同时强调“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人”。
报道称,两人都曾在暗杀中幸存,都表达出愿与朝鲜领导人会面的意愿,但在军事战略方面两国有着几大分歧。数万美军长期驻扎在韩国以威慑朝鲜,但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在国防上承担更多责任,同时扩大驻韩美军的作用以“遏制中国”。
此前有报道称,美国近期向韩国施压,要求扩大《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原本条约仅覆盖朝鲜半岛及周边水域,但美方提出将其扩展至“整个印太地区”,明确意图将韩国卷入台海潜在冲突中。
《纽约时报》指出,韩国方面担心,美国所谓“战略灵活性”可能削弱韩国安全,也会增加其卷入台海冲突的风险。魏圣洛22日表示,韩美应确保战略灵活性“不会削弱韩国安全”,也不会影响联合威慑朝鲜能力,双方在这些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韩国官员们对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持谨慎态度。
在前往美国前,李在明还特意先去东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面“取经”,讨论日韩共同面对的特朗普加征关税、要求增加军费开支等一系列挑战。两人同意改善双边关系,以便更好地与美国合作。
李在明24日透露,美国方面确实对驻韩美军的灵活性等提出了要求,但“这是我们很难同意的问题”,而韩国方面“也需要讨论驻韩美军的未来战略化等问题”。李在明指出,韩美双方对于驻韩美军的主张略有不同,但双方将本着协商的基调进行调整。
《纽约时报》称,美国的要求已让部分韩国人怀疑,是否更应考虑在没有美军的情况下自我防卫。近年来,多项民调显示,大多数韩国民众希望本国发展自主核武器,而不是依赖美国的保护。
《中央日报》指出,《韩美原子能协定》规定韩国只能在美国同意的情况下将浓缩铀浓度控制在20%以下,修改该协定是韩国的长期外交目标,而美国一直不愿意修改。魏圣洛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可能将相关讨论纳入元首会晤议程,但美国最终会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一点仍不确定。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两国曾讨论过韩国采购核动力潜艇问题,最终就未能实现。
在造船上,“韩国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
除了军事战略分歧外,韩美元首会晤的另一大焦点是经贸问题。7月底,在特朗普关税威胁兑现前,韩国仓促与美国敲定了贸易协议框架,用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从美国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等承诺,拿到了15%的关税税率。
《中央日报》报道称,预计美方将在李在明到访期间要求韩方明确投资的具体方案。7月3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韩国的3500亿美元投资实际由美国“拥有和控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后称,3500亿美元投资的90%利润将归美国人所有。这意味着,韩国投资本质上是直接给美国送钱。
在李在明访美之前,美方还用取消元首会晤施压,要求韩方将3500亿美元投资文件化。
《中央日报》认为,李在明在访美行程中特意加上了赴费城视察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就是为了向美国释放信号,表示有意借造船厂合作来回应美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施压。
2024年11月,韩华集团收购了挪威工业控股公司Aker ASA旗下的费城造船厂。图为位于费城的造船厂 韩华公司官网
去年12月,韩华集团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费城造船厂。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喊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口号后,外界普遍将韩华集团的费城造船厂项目视为美韩联合造船计划,是特朗普“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关键参与者,也在两国关税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韩国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华尔街日报》称,韩国和日本都曾在关税谈判中提出,可以帮忙提升美国的造船能力,但韩国更加渴望,也更有实力做到。韩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船舶制造国,其在全球商用船舶市场的占比达到了22%,虽然远低于中国的约60%,但高于美国的不足1%。
韩国官员也称,他们承诺的1500亿美元投资可能涵盖购买美国船厂、劳动力培训、供应链重组、维修等多个领域。
报道称,韩国最大造船集团HD现代集团正在考虑像韩华集团一样,收购一家美国造船厂。业内人士称,在HD现代集团的韩国工厂制造美制驱逐舰的成本为美国的一半,耗时也仅为2/3,但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在海外制造美国商船和军用船只,因此收购美国工厂成为可行方案之一。
《华尔街日报》炒作称,在台海可能发生冲突的背景下,美国借助韩国技术弥补造船弱势尤为重要。中国海军的舰队数量现已超过美国,预计未来几年优势将进一步拉大,而美国海军生产延迟,舰队数量随着船舶退役不断缩小。
目前,美国仍在关岛、夏威夷和本土进行舰船维护和大修工作。韩国智库峨山政策研究院(The 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研究员彼得·李(Peter Lee)认为,美国可以将更多维护任务转移到印太盟国船厂,释放美国本土产能用于新建舰船,并为冲突发生时提供就近维修选择。
他渲染称,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可以在韩国修复受损船只,“美国可通过盟国船厂和基地覆盖整个印太区域,这是中国无法具备的优势”。
过去一年,韩华集团和HD现代集团与美国海军签署了四项维修合同。8月初,HD现代集团启动了第一个维修项目。该集团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再争取一至两项维修订单,之后将评估是否建立专门的船厂。
不生产军舰的三星重工也表示,将评估是否参与美方舰船维修。韩华集团称,若相关法规放宽,将继续扩大战舰维修业务,包括作战舰艇。美国一些议员已在国会提出“外国盟友船舶注册法案”,计划放宽限制。
但英国《经济学人》此前分析指出,美国保护主义法律依旧限制海外合作,任何调整都充满了政治敏感。《琼斯法案》自1920年代起强制所有美国国内航运船只必须由本土建造、注册和运营。采购规则禁止美军在没有总统豁免的情况下从海外购买军舰,维修权限也受限。
而且,报道分析称,美国造船产业链早已断裂,工人培养需要数年,老旧船厂即便引入外资也难以短期复兴。美国造船厂难以吸引工人,而日韩自身也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船厂不得不依赖东南亚外籍工人,韩国船厂中15%都是外国工人。
对于美国在与韩国的贸易谈判中要求韩方采取限制中国的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上月回应称,中方一贯支持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关系和经贸问题,但是任何协议和谈判都不应当损害第三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