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DA还未批准任何一款益生菌药物上市。----作为保健品, 它归于“食品”类,属于FDA的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管辖。
《本草纲目》介绍食用粪便,其实就是补充益生菌的一种方法。
"The FDA has not approved any health claims for probiotics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biotics cannot be sold as nonprescription drugs unless the FDA agrees that they are both safe and effective for use in people based on clinical study results for a specific indication."
"If a probiotic is intended for use as a dietary supplement, it is placed under the umbrella of “foods,” and as such is regulated by FDA's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在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接连几天炮轰华大集团CEO尹烨之后,7月28日,尹烨在其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发文回应。
相较于此前仅“谢谢指教”四个字的客气回应,尹烨最新文章例举了华大1999年以来的科研成果数据,还着重介绍了华大13项肠道菌群的关键研究,显得颇为“硬气”。
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是因为饶毅在两天前点名称:“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此外,饶毅还表示,“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
实际上,近年来,益生菌产品层出不穷,市场有望迈入千亿规模,但也存在着行业缺乏规范、商家夸大宣传等问题。这背后,益生菌研发厂商的壁垒在于培育定向菌株和持续建构菌株库,而更为基础的肠道菌群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项研究背后华大忙着卖益生菌
尹烨的回应文章显示,1999年以来,华大发表或联合发表SCI收录论文3565篇(与菌群研究相关的有71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NEJM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文章共计451篇(与菌群研究相关的为24篇)。截至2022年6月,华大申请了疾病相关微生物标记物、功能益生菌株等相关发明专利300余项,申请进入欧洲、日本、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获批140余项。
此外,文章还着重介绍了华大13项肠道菌群的关键研究,并表示华大为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添砖加瓦,也将坚持探索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与干预方案,终要做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不过,饶毅此前则指出,全世界研究肠道细菌的第一人为Jeff Gordon。其在质疑文章中表示,“如果要发诺贝尔奖,公认他(Jeff Gordon)没有异议是三人之一、可能是第一人。他的研究都没有落地到应用上,他找减肥的细菌还没找到,其他人是瞎说。”
实际上,作为带货达人,尹烨抖音号的三条置顶视频均在宣传华大益生菌。面对网友的带货吐槽,尹烨称:“作为华大的CEO,我有什么理由不带货?不带货就是对自家产品不自信。”
7月27日,界面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其推荐的华大优美达系列。该系列包括肠胃/免疫益生菌、睡眠益生菌、私处益生菌、益生菌伴侣等多种产品,均为食品级,价格在100元至400元左右。2014年至2015年,华大集团推出首款复合益生菌片“益畅”。华大营养销售报告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5月,该产品的累计销量超过20万盒。
根据商品介绍,上述益生菌产品均由华大自选菌株自主配方,不同益生菌组合主打不同功能,包括增加食欲、改善身材、情绪、睡眠质量,“告别”便秘腹泻等。
以销量第一,主打帮助清肠、排便的“益畅”为例,其成分包括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五种益生菌,以及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两种益生元。介绍称,一袋“益畅”包含180亿CFU(colony 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单位)活性益生菌,超过18杯标准酸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产品的效果表述均比较模糊。如“益畅”提供了一组数据:“招募103名嗯嗯不畅人群实验连续食用益畅1个月,成功优化嗯嗯不畅率为85%,有益菌增加,有害菌较少,菌群平衡,嗯嗯顺畅。” 数据来源为华大益生菌研究平台。不过,何为“嗯嗯顺畅”、何为“嗯嗯不畅”、85%的优化率如何得来,均不得而知。只有最后一句“实际使用效果因人而异”让人难以反驳。
而“益贝”针对母婴人群,发酵乳杆菌CECT5716是该产品的成分之一。其宣传页面提供了这一菌株对女性乳腺健康和孩子肠道健康的临床验证数据。不过,最前面贴出的“营养科普申明”称,“本页面摘取的书籍及文献内容均为营养科普知识,仅供消费者参考学习。相关内容不等同产品功效。”换而言之,“益贝”中的发酵乳杆菌CECT5716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并不可知。
万能的益生菌?
实际上,益生菌是指一类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可对人体健康发挥有益作用,如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免疫等。近年来,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层出不穷。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将在未来两年内成为又一个迈入千亿规模的市场。
不过,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益生菌要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前提。一是特定功能需要特异性的菌株,不能一概而论;二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能够到达肠道。但是目前,很多益生菌受到检测方法的限制,难以分离、检测到某一特定菌株的数量。很多企业宣传的益生菌含量都是产品出厂时或者添加的含量,而消费者使用后,具体有多少能到达肠道、发挥具体的作用,很多是不清楚的。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商家们的宣传文案大同小异,其一方面强调菌株本身的功效和作用,罗列益生菌含量、体内存活率、企业的科研背景和实力;另一方面却在产品的实际效果上语焉不详。
2020年7月,“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登陆创业板,其食用益生菌制品业务的毛利率高达65%左右。如此“暴利”面前,不少商家的“动作变形”。一些益生菌产品的功效也由基本的改善肠道功能,拓展至改善认知和记忆力、口腔问题、花粉症,抗焦虑/抑郁,减肥,美容等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养乐多。2021年8月,因宣传“益生菌在新冠肺炎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养乐多关联公司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被上海浦东新区市监局罚款45万元。
阮光锋表示,关于这些众多的健康功能,很多确实能找到一些相关的研究证据,但大多数其实还处于研究阶段,证据都不算特别充分,大多数也没有到可以临床应用治疗疾病的阶段。此外,目前也没有具体的益生菌产品行业规范和标准。我国批准了可食用的菌种名单,但这一名单主要评价其使用安全性,并未对其功能进行评价。
因此,阮光锋提醒,如果一个益生菌产品给人的感觉好像能包治百病,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的,就要当心,不要买了。
此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主任医师周伟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益生菌不是“万金油”,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他指出,肠道内微生物共同作用,维持菌群平衡,每个人的菌群不一样,补充也需要有针对性。
肠道菌群机制难寻
实际上,关于益生菌的效果与争论,其背后是肠道菌群机制研究的持续争议。
一方面,肠道菌群被认为研究前景广阔,目前,炎症性肠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病、营养不良、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哮喘等疾病都被认为与肠道菌群有关。但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作用机制与许多具体疾病上都还很模糊,故有调侃称:“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
实际上,由于微生物组的复杂性,将其与某种疾病确定为因果关系变得极具挑战性。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讲席教授赵立平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直到现在,微生物组领域的研究还是以测序为主。如果想做某种疾病和微生物组的关系,最快的方式就是采集病人和健康人的粪便样品,经测序以后分析健康人和病人的粪便菌群有什么不同,把这些变化写成论文发表。
不过,他也指出:“现在这种文章多如牛毛,但做的都是相关性分析——只能说明病人和健康人菌群不一样。而这一差异是发病的原因,还是发病的结果?如果不继续研究下去,就失去了意义。“此外,赵立平还指出,大多数实验室在很多关键的技术问题上还很粗糙,在菌群采样、数据库建构、分析方法上都存在改进空间。
他认为,每个研究菌群的实验室都应该有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及生物统计学这三个方面的技术储备,“肠道菌群研究非常有前途,它的重要性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但这个领域要想发展好,起码还需要10年的时间。”赵立平认为。
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饶毅在此前的质疑中所说的:“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