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年市场终将爆发,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2月26日 11点26分 PT
  返回列表
21806 阅读
5 评论
刘润商学

前段时间,我带着问道中国的企业家们,去参访了一家活跃在老人市场的企业。

这家企业,专注于做老人鞋这个细分领域,做得挺好的。他们的创始人,也对未来的老人市场,充满信心。

的确。很多人说,老人市场机会很大。

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2亿人,占总人口的15.4%。根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的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

那么,如果老人市场终将爆发,我们的机会在哪里?我们怎样做,才能赚到钱?

对于老年市场,大家各有各的做法。我只能试着,把我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你。至少,你可以看这一篇,看一个已经做成了的人,是怎么思考的。如果有些启发,那就值得。

先说个核心感悟:老年市场,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理由。但是老人,却少有人真正去好好关注。

今天,我试试用两张图和你聊聊老年市场的4个要素,你看看能不能用:

1)价格;2)用户;3)营销;4)周转。

我们一个个来说。

价格:贵还是便宜

提问。如果你去老年市场,你想做人多还是人少的生意?做便宜的还是贵的生意?

用户的多少,价格的高低,背后是你的初心,决定了你的走路方向。

不过,我明白。思考的维度一多,就容易一拍脑袋乱选路。

这样。你可以一边琢磨,一边拿纸笔写写画画,来理一理思路。

现在,我们把“便宜、贵”作为横轴,“人少、人多”作为竖轴,画一个二维四象限图。

画这张图有什么用?首先,它会帮助我们思考,到底要卖什么样的商品。

好。看着这张图,你觉得在你的视角里,做老年市场,该卖什么商品呢?

“人多且贵”这个象限,不错不错,金光闪闪,最是理想。可惜,不太现实。

“人少且便宜”。不用多说,你自己可能就不想做。

那么剩下的就是这两个了:到底做“贵但人少”的生意,还是“便宜但人多”的生意呢?

我们一个个来看。

先来说说“贵但人少”。

现在,提到城市里的退休老人,你脑海里大概会出现“有钱有闲”的标签。

你去到商场的高楼层,消费较高的餐厅,里面坐着的,大多都是老人。

好。既然目标用户有钱有闲,我是不是去琢磨贵的生意就好?

你得小心。

怕的,不是你贵。

我曾在年度演讲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老人,不是一个消费力差的“下沉”市场。老人,是一个需求独特的“差异化”市场。

如果能找到稀缺的需求,你手上的武器是创新、科技、智能、服务,那就好好打磨,无可厚非。

怕的是,琢磨着、琢磨着,方向歪了。

一拍脑袋,老年人有什么需求?哦。包治百病,延年益寿,传家法宝。

什么“一周治好高血压的保健床垫”,“除湿排毒的干细胞氧离子红外汗蒸仪”,又或者在社区门口做玉石理疗店......

标价几千几万不等。

保健品,拿去验一验,全都是钙片、维生素片。吃了不会有什么事,但肯定不能包治百病。

这样的店能开起来,老人愿意买账,大概率,是“情绪价值”在起作用,做不长久。

老年市场,不仅好人盯着,更是有数不清的坏人在动心思。

信任,就岌岌可危了。

当然,也有认真琢磨老年用品的。

比如,洗澡椅、老人车、护理床、洗澡机。

是椅子,是车,是床,是洗浴设备。但是加上“老人”二字,身价飙升。

品类细分没问题,每个行业为老年人重做一次的思路也没问题。

可是,请问上面这几种,如果我不说,你会主动去搜索的有几个?它们是老年人的真需求吗?

新奇,也是做不长久的。

另外,定倍率也不对。

什么意思?

我在参访的时候,听创始人提到过一种让老人不需要人抱的“助行车”,构成就是几根铁棍。

他给我算了算成本,不超过150元一辆,但是定价能定10倍,标价一两千元不等。

所以他说,“这里面还是有很大机会了。”

什么机会?

这些品类,是很容易被复制的东西。当别人手里拿着“效率”之刀,他就会毫不犹豫挥刀削薄你的利润空间。同样的商品,低价,再低价,强势和你竞争。

信任。新奇。定倍率。

所以,你要是往贵了做,就很容易做成那种“人少的、不长久的”以及“容易被卷入价格战”的生意。

那就往便宜了先做起来。

可是,价格低又想要增长,那就得花心思思考如何走量了。

1000万人的生意,和1亿人的生意,天花板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只要还有选择,自然你会更想做“人多的”。

问题是,怎么做“人多的”?

用户:人多还是人少

回到这家做老人鞋的企业。你来猜猜。现在他的研发中心,有几个人?

创始人说,18年研发团队就俩人。设计师两个人。

现在呢?变成了二三十人。

而且,研发中心,主要研究“人”。

做“人多”的生意,也不能变成做“所有人”的生意。如果你想把东西卖给所有人,就麻烦了。

所谓用户,是那些最终会给你“花钱”的人。

得做好用户画像,去弄明白,到底是谁会给你花钱。

于是,他盘了盘自己的资源,又结合国家的政策趋势,先对用户分了三类:

A类,老年人。

B类,年轻人。

C类,中年人。

你不能老年人的生意想做,同时还想做年轻人,顺便还要做中年人。

做好分层,就全力做最优先的A类。

等A类做好做稳了,再去往B类、C类小范围试错。

接着,把A类用户不断细分,给每个用户身上打上标签。

你可能会想,找4、5个诉求,打上4、5个标签,已经算很多了。

但在创始人看来,这完全是在偷懒,是远远不够的。

猜猜。他的团队做了多少个标签?

2014年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有70多个了。

每年都会更新,更新到现在,多少个了?

200多个。

这也太多了吧。但如果你换个视角想,你像了解你父母朋友那样了解用户吗?

你对他们不了解,不上心,他们又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呢?

从最开始,在还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已经把“用户画像”刻在了心头。

当时他去爬华山,脑子里只是一个想法,要做老人鞋。下山后,就去青岛进了120双鞋去社区里面摆摊卖。

当时,15天没开张。第一个月卖出70%。但是第二个月,就卖了400双鞋,翻了三倍。

怎么做的?

头15天,他一个人不断地和顾客沟通,然后调整价格。

每天都是一个价,从199元,降到169元,降到149元、139元、129元......去测试老人买账的价格。

后来,当他自己有了企业,建了工厂,也是这样不断接收顾客反馈。

不断把问题维度拆细,拆得越多,用户画像就越清晰。

接着,不断调整,不断小步测试,拿结果,再迭代。

他说,到现在,公司里的决策90%都是用户为导向。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事情不干。

比如办公楼。他们几乎没有办公楼。

办公楼又接触不到用户,也接触不到产品。不需要不需要。他们都在车间里办公。

好。你发现了吗?

这家企业从“人少,贵”的乱象中,踏出来了一个箭头,走向了“人多,便宜”。

老年市场的第一张图,画了出来。

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制定战略了。

如何营销?如何周转?

我们接着说。

营销:白牌还是品牌

营销。周转。每个拿出来都是大问题。

还是老规矩,把想法落在笔头上,拆一拆。

现在,我们把“预制、现做”作为横轴,“白牌、品牌”作为竖轴,再来画一个二维四象限图。

这样,得到了四个象限:

1)预制,白牌

2)现做,白牌

3)预制,品牌

4)现做,品牌

我们继续一个个说。

第一个要排除的,就是“预制、白牌”。

这很好理解。

预制,就是提前做一大批,然后再去卖。

当时,如果你跑去网上搜老人鞋,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市场上甚至都没有“老人鞋”这个品类。

这个“无人问津”的品类,你在营销之前就去吭哧吭哧生产一大堆,很容易最后就都砸手里了。

那,“现做、白牌”呢?

不行。

为什么?

假设,小区附近突然新开了家老人鞋店,老人去买鞋的理由会是什么呢?

是好看吗?

审美是很个人的东西。王爷爷觉得黑色好看,李奶奶觉得彩色好看。

是因为打折吗?

可是,价格敏感的老人挑挑拣拣只选择最便宜的,看重品质的老人又看不上。还是做不起来。

那,怎么办?

你再想想。在老年市场,想做人多的生意,会遇到什么问题?

信任问题。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品牌”了。

得让人一提到品牌名,就知道这个品牌是卖老人鞋的。想到品牌符号,就知道他家鞋穿着舒服。这就算是品牌做成了。

但是,怎么具体去做品牌呢?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去做假设,然后测试。

这家企业的第一个假设就是,做品牌就要打好广告,请明星代言。

17年,他们邀请了电视名人来代言。

品牌符号也有好好去设计,把老人元素放在了LOGO里。

广告效果确实很好,但头疼的事还是发生了:用户最后记住的,和他们希望用户记住的不太一样。

什么意思?

他们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广告打出去,大家记住的顺序是:

1)企业名字

2)老人鞋

3)品牌符号

4)请来代言的电视名人

然而,半年内消费者调研记录中,反馈回来大家记住得比较多的排序是:

1)请来代言的电视名人

2)老人鞋

3)企业名字

4)品牌符号

这意味着什么?广告投放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记不住品牌和品牌名,记住的是明星。

后来他们继续做测试,拿了很多反馈后才发现,做品牌,还得爆品驱动。

让用户的视线,重新聚焦在“产品”身上。

于是,他们推出了夏天的薄荷鞋,冬天的羊毛鞋。又推出了妈妈鞋爸爸鞋,艾草鞋橡木鞋。现在,又出了闰月鞋。

配合好产品,他们趁热打铁策划了“长辈礼”、“鞋券”、“以旧换新”等等营销活动,把产品打爆。

这样,大家才能记住你的品牌名字,记住你的品牌符号。而不仅仅是代言明星。

那么,怎么做爆品呢?

他们总结了爆品的3个基础:洞察刚需。挖掘痛点。符合认知。

第一个基础,洞察刚需。

我国60岁老人有2亿多人。

提问。你怎么覆盖这五分之一的人口呢?做洗澡机行不行?做护理床行不行?

你就想,当你60岁的时候,你和子女会自然而然想起这些用品吗?不会。

所以,你得做“刚需”。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有效的“人多”。比如,老年人在衣食住行中的机会。

人人都需要鞋子。

好了。刚需产品,确认。

接着,就是把手伸进泥土里,去调研,去挖掘痛点。

第二个基础,挖掘痛点。

怎么研究痛点?

列表。把自己能想到的,脚上的痛点和穿鞋的痛点,列了大概不到20个。

思考。你觉得是痛点不算数,得是用户觉得的痛点。

找人。找了上千个用户,每个人痛点可能有3个、5个,甚至10个。不厌其烦去做调研,拿数据。

排序。按照数量,从高到低排,看前三个痛点的共性。

做鞋,你觉得老人最怕什么?是不好看吗?不,是不舒适。

他们发现,第一是“脚变形”,第二是“脚很疼”,第三是“怕滑倒”。

于是,后续完全是围绕这三个痛点去做产品,形成了自己的三角符号:穿上不挤脚。走路脚不累。出门不怕滑。

第三个基础,符合认知。

痛点找到了,但是做鞋想要“人多”,还有一个坎要迈过去:对齐你和用户的认知。

什么意思呢?

比如,把这“怕滑倒”这个痛点交到你的手中,你怎么研究?

科技?新材料?创新的构造?

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是你的认知。

但用户感知不到。

就算你的确做出了一双精美的鞋子,老人穿着更有抓地力,不容易滑倒了。

当老人路过琳琅满目的街区,看向你鞋铺的那一秒,他能认出这双鞋防滑吗?

不。认不出。

所以,继续调研,去听老人的声音。

后来团队发现,老人对防滑有他们的认知:大的鞋子就防滑。

所以正确答案,是把鞋做大。

这样类似的事情,他们还做了很多。

比如,早年在央视投放广告。

又比如选址。超市、社区,是老年人聚集且信任度高的地方,那就去那里开店,和老人连接。

这样一步步占领老人心智,让人们提到“老人鞋”这个品类,就会想起这个品牌。

所以他们说,其实研发不那么难。研究产品,你得去研究人。

把人研究细了,好的产品跟着做,然后用爆品驱动品牌成长。

好。明白了。

品类,战略,都有了。那么,落地的时候,难免都会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周转。

周转:预制还是现做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制作周期的长短。

做鞋,到底是预制好,还是现做好?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换一个场景。

卖拉面。

创始人说,他到处走,就喜欢观察哪家排队长。

他去新疆,看到一家过油肉拉面店非常火爆。他就去观察。

大院里几百人在排队。他从早上9点半,生生排到下午1点。

排到后,啪!先给他一个盘子,然后,啪!过油肉。然后面条。

其他,只卖一种羊肉串,10块一串。别的什么菜都没有了。

成交快。东西吃得也快。

这就是厉害的周转率。

说回鞋子。

阿迪达斯、耐克、斯凯奇、安踏......他们的库存,一般是销售额的2-3成。

很多时候,赚到的钱都是货。

货太多了,怎么办?只能打折。

打折,不就又压利润了吗?

现做,必须现做。而不是预制。

周转快到什么程度?

两小时出成品。

一双鞋做出来,要经过很多道工序。那就拆,拆成标准化的工序。

鞋垫自己做,鞋面自己做,成型自己做。全自己在做。

这样,每道工序就会相对可控,第一个完了紧紧接着第二个。

不过,为了搭建这条供应链,代价也不轻,花了足足10个亿。

但是好在,毛利率是大大提升了。

行业平均20%左右的时候,他们就超过了50%。

所以不要预制,你要现做。

这家老人鞋企业的做法是,第一排除掉有白牌的两个象限,在预制和现做中,选择了现做。

好了。两张图,就和你说完了。

“人多+便宜”。“现做+品牌”。这是这家老人鞋企业给出的答卷。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做老年市场,什么才是关键?

老人鞋企业创始人给了三个词:刚需、高频、细分。

刚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关键是要让用户可感知。

高频,细分,又分别是什么呢?

做鞋做了10年,回顾这门生意的时候,他也有些遗憾。

做鞋始终有一个限制:低频。

老人鞋,是一个低频消费品。

你如果去问一位老人,希望多久买一双鞋?老人肯定是希望一双鞋能穿得越久,才是一双好鞋。

可是老人穿得久了,这生意就不好做了,没有复购了。

所以现在,这家老人鞋起家的企业,也在思考新的方向。

比如,做老年生活城,去探索更高频的食品等生意,然后,让高频带动低频。

但是不管做什么,最核心的,是细分。

在梁宁老师的启发下,我曾和你打过一个比方。

比如,以前运动鞋是一个大品类。随着经济发展,它开始长出许多更细分的产品,像是球鞋、跑鞋、旅游鞋等等。

这些产品就像运动鞋“这棵树”上的果子,随着市场规模继续增长,果子熟透了,掉下来,又开始生长出新的树。

比如球鞋树,又结了网球鞋、篮球鞋、羽毛球鞋,新的产品果子又生长、分化出来了。

当你的用户画像足够细,你对应着能提供足够细分的品类,那么,你就有机会补上供需错配里的那个“差”。

这个“差”,这个短暂的供需失衡,就会是红利所在。

刚需。高频。细分。

说完了。

你可能也注意到,这两年,我们聊老人特别多。

和家人朋友吃饭后闲聊谈天,和老板同事茶水间切磋观点,银发经济、延迟退休、活力老人......似乎成了每个人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话题,有它的AB面。

有的人焦虑养老问题。

但也有人很兴奋,从一堆不断增长的数字中,拿着放大镜寻找创业机会:

新闻报道,老年人消费能力年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80后”、“90后”,尤其是时尚消费领域;

消费者协会发布,低龄老年人收入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高,更具消费活力;

2021年数据显示,银发族网购更频繁,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50岁以上的用户;

......

与其去想:老年群体的消费增长背后,会不会是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

或许我们更应该去想,老人到底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

去父母身旁想。去广场上拉着大爷大妈想。

去公园,去商场,去家访。去老人堆里想。

你能为老人解决多大的问题,就能获得多大的增长。

就像这位创始人说的那样,团队从零做起,一路都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是,永远站在用户那边解决问题。

祝你,站在老人的鞋里思考。

共勉。

a
ajaja
1 楼
中国现在七八十的老年人新毛巾都不肯轻易更换。 除了买假药,要想让老年人花钱,没门儿。
令胡冲
2 楼
此文方法论头头是道,结果不疼不痒、完全不靠谱。 老年人不只是中国有。你看看欧美、日记社会,不就知道老年生意怎么做? 前几天我在Canary islands,旅馆不错很舒适豪华,却是普通中产价格,里面90%老年人pensioner。5%中年人。5%年轻人,都是各类服务员。 老年人的钱花在哪里?众所周知:老年公寓、医疗保健、中高端舒适旅游。如今再加一项,AI life companion. 别扯其它鬼祟。什么老年人用鞋。你能专做老年人用鞋?那你能挣的过正规鞋厂、已成型的鞋类批发产业链? 文学城这些文章来源是什么?素质很乱很烂。这些贴文来源就像地摊文学。也许网民都是中国城打工的福建移民、民运失意派?
宝刀屠龙
3 楼
没觉得有什么老年市场 经过各种运动洗礼让中国老人尤其有忧患意识,虽然免费蹭动力很强,但边际消费有限 老年人的那点钱最后都主动贴补到子女或者被动被子女给啃掉了
B
Biao9919
4 楼
中国老年人和外国的不一样,这波老年人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的。所以饥饿的感觉已经刻入他们的基因。根本不舍得花钱,还高档消费,能舍得穷游就不错了。中国老人都怕死,唯一能挣到他们钱的就是卖保健品
匿名用户
5 楼
中国老人哪里有闲钱?中国老人要把一切的存款留着给子女后代支援,给他们自己看病做准备。中国经济完蛋了:青年找不到工作不生娃,中年被裁员赖房贷,老年看大病返贫穷。这一切的不幸根源都在于中共独裁暴政!只有推翻中共独裁统治,才能有基本人权有基本生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