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了那么多怎么还缺?央视探访武汉红十字会:仓库堆放大量物资,有人感到委屈
央视新闻消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展开,医疗物资紧缺成了一个焦点、难点和痛点。主要承担捐赠物资接收、发放的红十字会也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
总台央广记者31日来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胜利街162号的武汉市红十字会。一辆卡车停在门口,志愿者正在往车上装运医疗物资。
志愿者介绍,这里是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办公地点,一楼有一个很小的仓库,只能暂时存放少量货物,大量捐赠物资必须集中转运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的国际博览中心A馆的仓库。
在红十字会的墙上,贴着一张《武汉市红十字会捐赠工作指南》,指南上有这样的文字:直接到仓库捐赠,可办理一切手续。
展馆被临时征用为仓库
记者随后来到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的国际博览中心A馆。在这里,记者看到,原来的展馆被临时征用为仓库,堆放着一些货物。
看总台央广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仓库↓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释疑:
爱心捐赠总量大可为何总是不够用?
在仓库门口,记者恰巧遇到了正在现场指挥调度货物紧急派送工作的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接受总台央广记者郭静、肖源的采访
胡亚波:“现在问题的核心是要想办法精准配送,提高效率。我们其实在飞机上就把很多单子精准分到各个医院,但是现场一看发现有些货物不是我们要的,有些货装得不规范。我们建这个仓库就是希望能够有计划,不能老是等米下锅。”
记者:“医院要把自己的需求报上来吗?”
胡亚波:“不仅它报,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工作队伍,在每个医院具体精准地核查。保证的是这样几个渠道:
首先定点的12家医院是重点,金银潭、汉口医院这些定点医院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保它的运转;
第二,保4家直属医院,同济、协和、人民、中南,定点捐助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得记账,不能重复配送;
第三,还有61家发热门诊;
第四,现在大量立足于社区卫生院接诊;如果还有余地,我们就要考虑接送病人的司机、处理医用垃圾的工人,甚至包括处理遗体的人等,所有的环节现在需要的量还是非常大。
虽然我们已经反复向社会发布各种公告,我们需要什么、是什么型号,都很具体。但是毕竟隔行如隔山,所以大量捐赠物资都是民用的。民用的也可以,我们现在要物尽其用。关键现在医院里面也有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的东西进不来,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不需要的东西堆积如山。所以我刚才又跟各位书记区长讲,医护人员不能用的口罩社会民众可以戴。这场战役来得太急了,保证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电、供菜等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也需要适当的防护,所以现在需要的量还是比较大。
记者:“要达到科学调配,其实还是很需要一点时间?”
胡亚波:“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我们的力量还是不够。
记者:“有些爱心捐赠,接收又没法用,不接收又不行。”
胡亚波:“对。现在老百姓也质疑,‘我们捐了那么多东西,怎么你们还缺?’ 很多有用的东西,是现在特别紧缺的。”
现场工作人员、记者戴着各式各样的口罩,对话过程中,胡亚波副市长现场对大家的口罩进行了分辨:
胡亚波:“比如像你戴的这个口罩,都不是正儿八经的医院可以用的,属于工业防尘的,防雾霾的;你这个才是医院用的,但是不是N95的,属于外科口罩;我这是民用的,我戴着已经很奢侈了我都觉得,我现在都快成专家了。”
在现场,记者见到几位前来领取物资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位自称是武汉市第六医院的男士直接向常务副市长胡亚波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医院负责人:“我是六医院的,六院在市级医院里面不是很出名,但还是要考虑到我们的分配。”
胡亚波:“我们第一按接的病人数,第二按病重和危重人员。一个医生要照顾20个还是30个病人,然后一个医生要配几个护士,这是一班,一天至少三班倒,每一班至少需要一套服装,我们是按最紧缺的情况在配。”
工作人员回应:
仓库中为何堆放了如此多的物资?
据介绍,这个展馆是1月24日下午定为武汉市捐赠物资临时仓库的,当天晚上就已腾空备用。现场有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在疫情防治一线医疗物资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此地依然堆放了如此多的物资,是因为这里的一部分物资是定点捐赠,还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医用标准。
在仓库的一侧,堆放着一箱箱洗衣液、消毒水。在一堆明显是海外捐赠的物资前,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纸箱里都是潜水镜,因为有孔洞,不能替代护目镜使用。
记者采访过程中,看到先后有身穿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工作服的人员在现场领取物资。一位身穿协和医院白大褂的工作人员被请去开箱检查一些物资是否符合医用标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都是此次临时被抽调到仓库来工作的,不具备鉴别哪些物资能够医用的专业知识。
医院领取物资展馆的一个角落现在被改造为办公室,有工作人员在登记造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每一笔物资入库、出库都有详细登记,他们根据市卫健委提供的计划发放这些物资。
因红十字会已成为舆论焦点,采访时记者明显感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对媒体的防备。记者始终没有在现场见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位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工作人员私下说,“红十字会几十年没打大仗了,一打仗就有点乱。”
记者今天(31日)多次拨打武汉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屡次被拒绝接听。13点45分,常务副会长陈耘的电话终于打通。电话中他表示,红十字会工作只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红十字会要说的话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说过了。当记者表示,此前的官方发布公众仍有诸多疑问时,这位负责人说,马上要接待省里的调查组,实在没有时间。
此前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办公地点,记者了解到,此次疫情发生后,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自发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他们被分成若干组,例如记者见到的物资搬运组,就有60余人。面对网上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志愿者感到委屈,但他们仍在不舍昼夜地忙碌着。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 彭硕)湖北省红十字会、武汉市红十字会物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风波持续发酵。2月1日,火神山医院负责现场捐赠的詹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直接接收捐赠物资,不经过武汉市红十字会,属于“特事特办”。
“一般捐赠东西都要先通过红十字会,但我们时间太紧了,倒两次手来不及,而且和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地点相隔了几十公里。所以都是接收定点捐赠,物资先给我们,如果可以用,我们再补手续报给红十字会。”詹先生说道。
据他介绍,目前接收物资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等,也包括前期一些建筑用料。公开报道显示,前期有多家企业向火神山医院捐赠了钢制家具、IT设备等。另据国资委官网公布,1月31日下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旗下华润湖北医药公司的保障药品、器械运抵火神山医院,是火神山医院正式接收的首批药品及医疗药械。
除了接收捐赠,詹先生称,他们也自己采购了相当一部分物资,“如果全部靠采购,时逢年底,好多(企业)不上班,库存有限。靠捐赠是因为有的物资有钱也买不到,但全等捐赠也不现实。”他说,总的原则就是尽量把时间压缩再压缩。
火神山医院是为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而建,参照北京2003年小汤山医院模式,1月23日进场施工,计划于2月2日建成。据长江日报2月1日报道,火神山医院已全面进入医疗配套设备安装阶段。此外,武汉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自1月25日起,在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武汉雷神山医院。两家医院共可解决约2300张床位。
在两所武汉“小汤山”医院加紧建设的同时,1月30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因捐赠问题引发公众质疑。在媒体的追问中,湖北红会和武汉红会均表示物资分配权不在自己手中,且物资可定向捐赠。
1月31日,武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陈耘透露,报请指挥部同意,境内外单位或个人如有定向捐赠医院,可直接与定向捐赠医疗机构对接,确认后可直接将物资发往受捐单位。2月1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再次就捐赠物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作公开说明,表示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并将对直接责任人依纪依规追责。
武汉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红十字会接收捐赠超6亿元,但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及时
为助力武汉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会各界捐助了大量物资以及捐款。武汉市政府党组成员李强31日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武汉市红十字会已接收捐赠超过6亿元,存在周转不够快以及调拨不够及时的问题。
据介绍,疫情发生以来,爱心力量汇聚,给武汉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极大帮助。根据相关法律及规定,武汉市主要由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分别对口接收捐款、通用物资、医疗专用物资。具体的接收捐赠和使用,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定向捐赠,要签署三方的定向捐赠协议;第二种是非定向捐赠,将及时拨付到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
截至31日12时,武汉市慈善总会共收到社会捐款超过25.8亿元。目前,首批非定向社会捐赠款已经使用8.4191亿元,并发布了公告,第二批6亿元即将公布;收到定向捐款3600万元,已按照捐赠人的意愿拨付到位。
截至30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已接收27笔社会捐赠的各类防疫物资。其中,口罩9316箱、防护服74522套、护目镜80456个,还有其他药品和医疗器械。捐赠物资由指挥部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统一调拨。另外,武汉市红十字会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6.0808亿元,目前已拨付1.5859亿元,交由指挥部统筹使用;另有定向捐赠2500万元已经拨付。
为什么红十字会接收了社会捐赠的大量的物资,而医院还是缺物资?李强说,红十字会的捐赠,是满足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物资缺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耗量大于供应量。同时,红十字会在官网上发布了急需的物资,捐赠的物资和这些急需物资,品种、型号、标准不完全一致。
“当然,我们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差距。比如说,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够及时,这些都需要在工作中加以改进。”李强说。(记者梁建强、喻珮)
疫情肆虐,湖北红十字会却问题不断,官方给出回应: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
近期,湖北省红十字会捐赠物资分配问题受到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和质疑,我们对物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对媒体和网民的监督和批评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媒体和网民关心的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分配给仁爱医院口罩的问题。2020年1月26日下午,我单位收到一家爱心企业捐赠KN95口罩3.6万只的意向。KN95口罩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用品清单目录内,我单位根据1月26日上午仁爱医院等单位的紧急求助信息,协调捐赠方于1月27日下午由捐赠方捐赠给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1.8万只、仁爱医院1.8万只口罩。仁爱医院在1月24日以前,设有发热诊室和隔离观察室。
二、关于协和医院3000只口罩的问题。2020年1月26日,一位爱心人士定向捐赠协和医院3000只口罩。
三、关于省红十字会内部管理问题。我单位连夜召开党组会议,深刻查找捐赠物资接受分配中的管理问题,对存在的审核把关不严、执行程序不严格、工作不细致、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会党组作出深刻检讨,并将对直接责任人依纪依规追责。
下一步,省红十字会将痛定思痛、举一反三、认真整改,进一步压实责任、转变作风,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接受广大媒体和网民的监督,以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按职责、按规定、按程序接受和使用好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竭尽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湖北省红十字会
2020年2月1日
武汉市慈善总会公布社会捐赠款使用情况
捐了那么多怎么还缺?央视探访武汉红十字会:仓库堆放大量物资,有人感到委屈
央视新闻消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展开,医疗物资紧缺成了一个焦点、难点和痛点。主要承担捐赠物资接收、发放的红十字会也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
总台央广记者31日来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胜利街162号的武汉市红十字会。一辆卡车停在门口,志愿者正在往车上装运医疗物资。
志愿者介绍,这里是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办公地点,一楼有一个很小的仓库,只能暂时存放少量货物,大量捐赠物资必须集中转运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的国际博览中心A馆的仓库。
在红十字会的墙上,贴着一张《武汉市红十字会捐赠工作指南》,指南上有这样的文字:直接到仓库捐赠,可办理一切手续。
展馆被临时征用为仓库
记者随后来到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的国际博览中心A馆。在这里,记者看到,原来的展馆被临时征用为仓库,堆放着一些货物。
看总台央广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仓库↓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释疑:
爱心捐赠总量大可为何总是不够用?
在仓库门口,记者恰巧遇到了正在现场指挥调度货物紧急派送工作的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接受总台央广记者郭静、肖源的采访
胡亚波:“现在问题的核心是要想办法精准配送,提高效率。我们其实在飞机上就把很多单子精准分到各个医院,但是现场一看发现有些货物不是我们要的,有些货装得不规范。我们建这个仓库就是希望能够有计划,不能老是等米下锅。”
记者:“医院要把自己的需求报上来吗?”
胡亚波:“不仅它报,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工作队伍,在每个医院具体精准地核查。保证的是这样几个渠道:
首先定点的12家医院是重点,金银潭、汉口医院这些定点医院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保它的运转;
第二,保4家直属医院,同济、协和、人民、中南,定点捐助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得记账,不能重复配送;
第三,还有61家发热门诊;
第四,现在大量立足于社区卫生院接诊;如果还有余地,我们就要考虑接送病人的司机、处理医用垃圾的工人,甚至包括处理遗体的人等,所有的环节现在需要的量还是非常大。
虽然我们已经反复向社会发布各种公告,我们需要什么、是什么型号,都很具体。但是毕竟隔行如隔山,所以大量捐赠物资都是民用的。民用的也可以,我们现在要物尽其用。关键现在医院里面也有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的东西进不来,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不需要的东西堆积如山。所以我刚才又跟各位书记区长讲,医护人员不能用的口罩社会民众可以戴。这场战役来得太急了,保证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电、供菜等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也需要适当的防护,所以现在需要的量还是比较大。
记者:“要达到科学调配,其实还是很需要一点时间?”
胡亚波:“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我们的力量还是不够。
记者:“有些爱心捐赠,接收又没法用,不接收又不行。”
胡亚波:“对。现在老百姓也质疑,‘我们捐了那么多东西,怎么你们还缺?’ 很多有用的东西,是现在特别紧缺的。”
现场工作人员、记者戴着各式各样的口罩,对话过程中,胡亚波副市长现场对大家的口罩进行了分辨:
胡亚波:“比如像你戴的这个口罩,都不是正儿八经的医院可以用的,属于工业防尘的,防雾霾的;你这个才是医院用的,但是不是N95的,属于外科口罩;我这是民用的,我戴着已经很奢侈了我都觉得,我现在都快成专家了。”
在现场,记者见到几位前来领取物资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位自称是武汉市第六医院的男士直接向常务副市长胡亚波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医院负责人:“我是六医院的,六院在市级医院里面不是很出名,但还是要考虑到我们的分配。”
胡亚波:“我们第一按接的病人数,第二按病重和危重人员。一个医生要照顾20个还是30个病人,然后一个医生要配几个护士,这是一班,一天至少三班倒,每一班至少需要一套服装,我们是按最紧缺的情况在配。”
工作人员回应:
仓库中为何堆放了如此多的物资?
据介绍,这个展馆是1月24日下午定为武汉市捐赠物资临时仓库的,当天晚上就已腾空备用。现场有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在疫情防治一线医疗物资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此地依然堆放了如此多的物资,是因为这里的一部分物资是定点捐赠,还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医用标准。
在仓库的一侧,堆放着一箱箱洗衣液、消毒水。在一堆明显是海外捐赠的物资前,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纸箱里都是潜水镜,因为有孔洞,不能替代护目镜使用。
记者采访过程中,看到先后有身穿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工作服的人员在现场领取物资。一位身穿协和医院白大褂的工作人员被请去开箱检查一些物资是否符合医用标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都是此次临时被抽调到仓库来工作的,不具备鉴别哪些物资能够医用的专业知识。
医院领取物资展馆的一个角落现在被改造为办公室,有工作人员在登记造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每一笔物资入库、出库都有详细登记,他们根据市卫健委提供的计划发放这些物资。
因红十字会已成为舆论焦点,采访时记者明显感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对媒体的防备。记者始终没有在现场见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位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工作人员私下说,“红十字会几十年没打大仗了,一打仗就有点乱。”
记者今天(31日)多次拨打武汉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屡次被拒绝接听。13点45分,常务副会长陈耘的电话终于打通。电话中他表示,红十字会工作只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红十字会要说的话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说过了。当记者表示,此前的官方发布公众仍有诸多疑问时,这位负责人说,马上要接待省里的调查组,实在没有时间。
此前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办公地点,记者了解到,此次疫情发生后,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自发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他们被分成若干组,例如记者见到的物资搬运组,就有60余人。面对网上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志愿者感到委屈,但他们仍在不舍昼夜地忙碌着。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 彭硕)湖北省红十字会、武汉市红十字会物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风波持续发酵。2月1日,火神山医院负责现场捐赠的詹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直接接收捐赠物资,不经过武汉市红十字会,属于“特事特办”。
“一般捐赠东西都要先通过红十字会,但我们时间太紧了,倒两次手来不及,而且和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地点相隔了几十公里。所以都是接收定点捐赠,物资先给我们,如果可以用,我们再补手续报给红十字会。”詹先生说道。
据他介绍,目前接收物资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等,也包括前期一些建筑用料。公开报道显示,前期有多家企业向火神山医院捐赠了钢制家具、IT设备等。另据国资委官网公布,1月31日下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旗下华润湖北医药公司的保障药品、器械运抵火神山医院,是火神山医院正式接收的首批药品及医疗药械。
除了接收捐赠,詹先生称,他们也自己采购了相当一部分物资,“如果全部靠采购,时逢年底,好多(企业)不上班,库存有限。靠捐赠是因为有的物资有钱也买不到,但全等捐赠也不现实。”他说,总的原则就是尽量把时间压缩再压缩。
火神山医院是为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而建,参照北京2003年小汤山医院模式,1月23日进场施工,计划于2月2日建成。据长江日报2月1日报道,火神山医院已全面进入医疗配套设备安装阶段。此外,武汉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自1月25日起,在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武汉雷神山医院。两家医院共可解决约2300张床位。
在两所武汉“小汤山”医院加紧建设的同时,1月30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因捐赠问题引发公众质疑。在媒体的追问中,湖北红会和武汉红会均表示物资分配权不在自己手中,且物资可定向捐赠。
1月31日,武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陈耘透露,报请指挥部同意,境内外单位或个人如有定向捐赠医院,可直接与定向捐赠医疗机构对接,确认后可直接将物资发往受捐单位。2月1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再次就捐赠物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作公开说明,表示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并将对直接责任人依纪依规追责。
武汉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红十字会接收捐赠超6亿元,但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及时
为助力武汉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会各界捐助了大量物资以及捐款。武汉市政府党组成员李强31日在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武汉市红十字会已接收捐赠超过6亿元,存在周转不够快以及调拨不够及时的问题。
据介绍,疫情发生以来,爱心力量汇聚,给武汉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极大帮助。根据相关法律及规定,武汉市主要由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分别对口接收捐款、通用物资、医疗专用物资。具体的接收捐赠和使用,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定向捐赠,要签署三方的定向捐赠协议;第二种是非定向捐赠,将及时拨付到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
截至31日12时,武汉市慈善总会共收到社会捐款超过25.8亿元。目前,首批非定向社会捐赠款已经使用8.4191亿元,并发布了公告,第二批6亿元即将公布;收到定向捐款3600万元,已按照捐赠人的意愿拨付到位。
截至30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已接收27笔社会捐赠的各类防疫物资。其中,口罩9316箱、防护服74522套、护目镜80456个,还有其他药品和医疗器械。捐赠物资由指挥部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统一调拨。另外,武汉市红十字会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6.0808亿元,目前已拨付1.5859亿元,交由指挥部统筹使用;另有定向捐赠2500万元已经拨付。
为什么红十字会接收了社会捐赠的大量的物资,而医院还是缺物资?李强说,红十字会的捐赠,是满足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物资缺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耗量大于供应量。同时,红十字会在官网上发布了急需的物资,捐赠的物资和这些急需物资,品种、型号、标准不完全一致。
“当然,我们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差距。比如说,周转不够快、调拨不够及时,这些都需要在工作中加以改进。”李强说。(记者梁建强、喻珮)
疫情肆虐,湖北红十字会却问题不断,官方给出回应: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
近期,湖北省红十字会捐赠物资分配问题受到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和质疑,我们对物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对媒体和网民的监督和批评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媒体和网民关心的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分配给仁爱医院口罩的问题。2020年1月26日下午,我单位收到一家爱心企业捐赠KN95口罩3.6万只的意向。KN95口罩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用品清单目录内,我单位根据1月26日上午仁爱医院等单位的紧急求助信息,协调捐赠方于1月27日下午由捐赠方捐赠给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1.8万只、仁爱医院1.8万只口罩。仁爱医院在1月24日以前,设有发热诊室和隔离观察室。
二、关于协和医院3000只口罩的问题。2020年1月26日,一位爱心人士定向捐赠协和医院3000只口罩。
三、关于省红十字会内部管理问题。我单位连夜召开党组会议,深刻查找捐赠物资接受分配中的管理问题,对存在的审核把关不严、执行程序不严格、工作不细致、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会党组作出深刻检讨,并将对直接责任人依纪依规追责。
下一步,省红十字会将痛定思痛、举一反三、认真整改,进一步压实责任、转变作风,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接受广大媒体和网民的监督,以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按职责、按规定、按程序接受和使用好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竭尽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湖北省红十字会
2020年2月1日
武汉市慈善总会公布社会捐赠款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