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六环外,连造9栋房:年轻人都回来盖房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0月16日 6点48分 PT
  返回列表
59440 阅读
8 评论
一条

前不久,80后建筑师成直

在北京郊区村里的一块废土上,

帮助主人建造了一处300㎡的“乐园”。

室内和院子错落,

有露天泡池、秋千和滑梯,

还能眺望山景。

这是他在北京乡郊建造的第9栋农村自建房,

光门头沟区域就有5栋,

被同行戏称为“门头沟卒姆托”。

虚张声势之家 © 朱雨蒙

成直观察到,建设乡村自建房,

正在形成一股新浪潮。

越来越多进大城市工作的中青年,

回到老家宅基地,

把荒废老房改造为第二居所,

假期回来与一大家人共同生活。

他估算,光北京的郊区乡村,

每年至少有上万个建房需求。

过道之家

乡村自建房的屋主往往来自工薪阶层,

因此成直几乎每个项目的预算都极其紧张,

“在这个前提下去看怎么把事做好。”

为了使房子尽善尽美,

成直甚至会自己贴钱完善细节。

跳墙之家

山雀之家

一条拜访了成直改造的

“跳墙之家”、“山雀之家”、“过道之家”,

与他聊了聊深耕农村自建房多年后的思考与期待。

编辑:马诗韵

责编:陈子文

成直在过道之家接受一条采访

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建筑学,毕业后也一直在干这个事儿,对建筑还是有热情的。2014年,因为想要尝试寻找自己的设计出路,也希望更自由地工作和生活,我从事务所裸辞出来,2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时一无所有,没有任何资源。

独立工作室早期的项目肯定都是靠朋友介绍,门头沟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目前,我已经在门头沟建成了5栋房子,被同行戏称为“门头沟卒姆托”。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北京郊区乡村,我一共建成并发表了9个宅基地上的自建房。

过道之家

四合院改造前后

“过道之家”是我在门头沟的第一个项目。

朋友的远房亲戚在门头沟家里有个院子,荒废多年。老人去世了,年轻人也早就搬到城里工作,但觉着房子荒废着太可惜,就想收拾出来,逢年过节或周末可以去住一住,招待朋友。房主觉得,一个大家族就应该有个可以团聚在一起的地方,而不是分散在城市里。

台上之家

开工之前,主人说她弟弟家也有一个院子,就把弟弟也拉过来一起讨论。所以我在门头沟的前两个项目是同时做的,“过道之家”和“台上之家”。

山雀之家小院原始的模样

小院改造后的模样

“山雀之家”的主人宋先生和王女士是一对90后夫妻,一直很怀念山村生活,他们家在附近的另一个村子里有一处破败的小院。

2019年,男主人的母亲依然独自在小院里生活。夫妻俩去台上之家做客,特别喜欢,就决定把几年来工作的积蓄都拿出来,想为家人朋友也打造一个团聚的场所。

跳墙之家改造前破败不堪的东房、南房

跳墙之家拥有四通八达的空间,使得人在室内可以更加便捷地到达各处

在村子里边大家多少有点亲戚关系,看到别人建成的房子特别喜欢,就也来找我。

“过道之家”的主人有个亲戚也是年轻一代,好久没回村,一直在城里工作。2021年夫妻俩回村祭祖,那时候“过道之家”跟“台上之家”都已经建成两年有余,他们去看完非常喜欢,就把自己家的老宅也收拾出来改造,这就是“跳墙之家”。

虚张声势之家 © 朱雨蒙

有露天泡池、滑梯等多处休闲设施 © 朱雨蒙

“虚张声势之家”是我在门头沟建造的第五个家,最近刚发表,那个房子的场地在重新建造之前几乎就是一片废墟。

北京门头沟

就北京而言,六环外这一圈远郊区县生活的人口非常多。每个村子里大约小到五十、一百,大到三五百户人,每年都得有3-5户要重新盖房子,那么在北京的郊区乡村每年恐怕有几万的建房需求。

尤其是这几年回乡的浪潮越来越强,跟城市的环境也有关系。我小时候印象里,大家为了摆脱农业户口进城,都急得不行,现在有点反过来了。城市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压力,节奏,还有环境问题。

如今回乡的交通更便捷了

而且现在交通方便了。门头沟的一个房主说,小时候来城里上学得住校,每次回村要坐将近半天的火车。去年开车回村还是走山路,今年年初高速通了,回去也就一个小时多点,距离不再成为巨大的障碍。

山雀之家在相似的乡村房子中间显得很特别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父母都是单位的基层工作人员,我自己也一直是过得挺节省。

我的甲方们也同样是工薪阶层,生活环境是非常有限的。我做的大部分项目预算都极其紧张,在这个前提下去看怎么把事做好。我要是盖我们家也这样,得想各种办法省钱。

改造后的跳墙之家,院子即使被高墙围合,也光线充足,视野明亮

跳墙之家的一、二层卧室实现了“一定要敞亮”

在村里盖房子,大部分人不会找建筑师,就直接找施工队,经常会出现小半个村子的房子长得完全一样。对于多数人来说,找建筑师跟在网上花5000块买图纸不是一样吗?

但我的甲方们能体察到,直接找施工队盖的房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不然夏热冬冷,要不然通风采光欠佳,最主要的是,这种千家一面的房子并不一定和自己的具体情况匹配。这是挺普遍的状态。

成直在小户型的山雀之家塞进两条独立的楼梯,公共与私密空间完全分离,其中大旋转楼梯被藏在厨房后,内置储物空间

如果你没住过更适合自己的房子,会觉得这不是自然而然吗?举个例子,我小时候住的父母家就是城里最普通的公寓房,70多平米划分成三室一厅。那会儿普遍是多口人共居,肯定希望卧室多一点。

我小时候住着没觉得很局促和不方便,而等你住到一个尺度更适宜的房子里,你就觉得回不去了。

人在居住上的弹性很大,就和饮食一样。从“我只要能吃饱就行”,到“我吃得是不是健康一点”,至少目前为止,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跨越过来。

山雀之家的院子

定制化的设计一定是相对贵一些的。

比如“山雀之家”的主人明确提出,希望拥有一处可以在高处看风景的平台。这个事儿其实挺难的。村子本身就处在两座山中间的谷底,而这个院子又在整个村的最低点。虽是青山环绕,却很难感受到周边的景致,目之所及只有周围密密层层的屋顶和一小片天空。

在一个有限小的场所里,怎么能不侵犯邻居,又能获得高处的体验,这就是设计的一个目的。

山雀之家的露台

互相搭接的坡屋顶

拆除老屋后,我在原来的位置搭建了一个体量完全一致的新房子,用钢结构轻建造的方式,将整个建筑统一在一起。两个坡屋顶互相搭接,坡面向场地内部,削弱对邻居的影响,在高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

这个房子有点像是义肢,把人从山谷中举起来,看得更高、更远。

跳墙之家原本的四个房子相互独立,成直打通四个房子,形成“回”字动线。冬天不必再穿过寒冷的院子,人在室内走来走去,不受任何限制

过道之家的地窖原本进出口很小,存储食物非常困难。现在地窖入口安置在了厨房的沙发下面,上方专门设计了滑轮,悬挂了一个篮子,更方便存储食物

其实,找建筑师盖房与找施工队盖房的费用,从整个工程上看,差别并没有那么巨大。土建、硬装的成本永远是占大头的,设计费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开始建房之前,我会做大量的“心理咨询”工作,就是跟所有家庭成员聊天,每个人的状态和需求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

多数人说不出来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家,或者误以为自己知道想要什么,但等到自己的“以为”呈现在面前才恍然大悟。我的工作就是挖掘大家到底内心深处在想什么,最真切的需要究竟是什么。

成直在现场勘景

从设计开始,我需要手工模型来发展和推敲设计。这是很耗时的,但我需要这么工作。手里拿着实体的模型,观察这种实感下的空间和光线变化,这已经成为我的工作习惯。

施工阶段,因为一些无法预判的现场状况或者施工错误,我还会进行设计的调整。在本来就很紧张的预算下,施工队利润也不高。即便是他们的问题,很多施工错误也没办法让他们来承担。

想盖一个和大家不那么一样的房子,大家都不容易。这是个很现实的状况。

但任由错误出现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所以我恐怕需要将错就错地重新思考和设计,最后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

过道之家拥有玻璃顶的浴室,把自然光和天空最大化的引入房间,晚上抬头就能看到星星

我有一个坏毛病,每个项目末期我都会贴点钱进去。有很多事施工方和甲方都不关心,只有我关心,只能自己掏钱把那个事给做好。

随便举个例子,某个院子的排水,对于甲方来说弄个雨水篦子就完了,但我无论如何希望那个位置更干净一点,就自己花钱买线性排水沟。当然,我也在努力克服这种事后找补的习惯,肯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类问题。

我个人认为房子还是挺重要的,不像你买把椅子,用两年就换了,盖一个房子几乎就是一辈子的事。

过道之家原本破败的杂货屋,改造成了尖屋顶的阁楼。靠近胡同一侧凿开了一扇长条窗,搭上木楼梯之后,小朋友很喜欢在这里攀爬、玩耍

我参与建设的房子都是独立住宅,一方面公共建筑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我一个微型的小作坊,也没有甲方找我来做;另一方面,至少目前这个阶段,我希望自己设计的房子尺度别太大。

大尺度的建筑是一种系统工作,建筑师不可能一个人把什么事都干了。而我现在做的事还是有点像手艺人,几乎一个人说了算,花大量时间关注在设计本身。

而且公共建筑更多关注的是效率、资本利益、人流量、象征性,这些抽象的事。但是住宅跟人的日常和情感相关,我目前的工作是完全面对具体的人,解决他的问题,创造他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山雀之家一楼的影音区源自成直灵光一现的设计巧思,他把房子原本的高差化解为了三个大踏步,既可以当作客厅区域,也能变成电影院似的上下排座椅,夜晚大家可以在这儿看片、唱K

山雀之家三楼是可以眺望远山的露台区域。休息日,夫妻俩会带着家人、朋友,在露台上烧烤喝酒,喝茶聊天

在过道之家,晚上家人们坐在院子里喝喝茶、聊聊天,一边烧烤一边看电影

在我的设计中可以找到一些共性,比如注重家庭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就是人跟人的关联,同样是居住功能,酒店是一个几乎不需要人和人关联的场所,家和酒店最大的区别是,大家想一起生活。

城里的大家庭往往没有团圆的条件,逢年过节一般都是订饭馆。如果在郊区乡村有一个宅基地,能盖出三四百平米的房子来,就能承托团聚这件事。

北京郊区乡村的自然环境

成直为跳墙之家设计了三个“寄生”的房子,附着在老宅之上——“提篮”、“手提箱”和“高脚柜”,把地面、天空和自然连接在一起,让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眺望山川

跳墙之家的厨房也设计了一个向东的条形开窗,当人站在比厨房高一点的空间里时,就可以看见远山

人跟自然的关联也一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相对被动,城市是需要密度的,人跟自然要让位于密度。而乡村是不需要密度的,人有机会建立更多跟自然的关系。房子不应该是牢笼,而应该让人更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

跳墙之家,从餐厅往右手边走,可以上露台,左手边走,可以去书房和茶室,穿越直走,可以抵达两个卧室

一位建筑师朋友曾经问我,你这些设计怎么像城里的房子?恐怕大家想象中乡村的房子应该是红砖灰瓦、坡屋面、种着树的大院子。

但我不想被观念绑架。现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什么样的材料更经济,什么样的空间更适合那个现场和具体的日常,那我们就做什么选择。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有些甲方朋友第一次见面会说要设计成日式、北欧风、侘寂风……这些在我的眼里恐怕都是束缚,不如聊聊更本质的需求:你们家几口人?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村子是什么样的?右边邻居的墙贴到你家了吗?这些问题自然会塑造出一个房子。

如果说我们在郊区乡村建的房子看起来更像城市的房子,背后的原因是,由于网络普及和优秀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跟郊区就是更像城市了。

山雀之家,除了暴露在外的屋梁,空间内没有任何阻挡物

我还记得在山里建的第一个房子特别有意思,那会儿我胡子还挺长的,我去看完现场回来,全村都传遍了,说谁家请了一个老道。

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是会不理解,带有偏见的。“缝中之家”盖到一半的时候,邻居们都觉得特别奇怪,说谁家像你们家这么盖?这是人住的房子吗?

“山雀之家”盖房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不理解屋主夫妻俩,觉得大家都是去城里买房,才是有出息。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回村盖房子?

山雀之家的夫妻俩回村,一路和每个碰见的村民都要聊上半天

但是等完工后,邻居们再来看就能理解了,真实的空间和场所胜过千言万语。这个东西跟他习惯的不一样,但仿佛和真实的生活更匹配。

我们的房子像是一个样本,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居住可能。现在每天就很多人找我支招,想把自己的院子也好好建设一番。

晚上,跳墙之家室内的灯光通过光带传出去,让老宅显得不那么死板

其实,如果只在一个村子里改造两三户,并不能改变“千村一面”的情况和人们的观念。但是时代在变化,未来年轻建筑师在乡村还有着巨大的机会。

如果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开放,每个宅基地自建房都愿意找既专业又有热情,认真做设计的建筑师参与进来,最后结果肯定是会更好的,而且我认识这样的年轻建筑师群体其实是非常多的。

顽童在线
1 楼
不会变违建吗?
t
tschus
2 楼
主要是便宜,北上广打工一年,回老家宅基地能盖一栋三层小楼了。在中国,户籍是及其重要的,城市靠他分房,农村靠他分地。这也是很多放弃户籍,入籍其他国家的华人最遗憾的事情。中国来讲,每30年会有一次人口普查,然后就是区域按户籍分房,分地。我们海外留子给子女也保留中国户籍地就是希望子女将来能承国家政策优惠,为他们未来可能的国内发展留一个未来的居所,哪怕不住,出租也是一个保底收入。我们海外留子都是双向发展,希望自己发展的好,也希望能搭上祖国发展的快车 [1评]
g
greentee
3 楼
五毛真是一天不撒谎就没法爱国。 一线城市打工一年,你要是在大厂,且不在一线城市买房安家没有负担,那年轻人也许能存个十万二十万。能进大厂起点是985名校,全国录取率不到1.7%。你把特例中的特例当普遍现象说? 普通打工的能存啥钱?还有,天朝物价再便宜,这篇报道里面这种漂亮的小洋楼,一年的积蓄那是远远不够。 还有,分什么房子?中国最后靠单位分房子是90年代,现在哪来的分房子?农村户口分地倒是真的,不过漂亮的小洋楼得你自己掏钱修。 出于经济利益保留户籍,一是房子可能拆迁(现在已经很少了),二是农村户口想要保留那块地。但不存在什么北上广打工一两年就修个农村里的漂亮小洋楼 [1评]
t
tschus
4 楼
一看你就没国内户籍 [1评]
g
greentee
5 楼
别顾左右而言他。以前出国的的确好多都入籍了,但后来出国的大部分都保留了国籍,因为经济差距没那么大了。 但是你这不是扯淡么,什么一年打工就在老家修小洋楼。八十年代中国收入还特别低的时候,国外挣点钱也许能办到。现在天朝物价也不低,你这瞧不起谁呢,建筑成本那么低吗? 任何国家,在偏僻地区修个度假屋那都是有钱阶级的专利。普通人哪有那闲钱和时间。
左手baby右手幂幂
6 楼
都是民宿
喝地沟油扒墙头的猪
7 楼
如果再有水就完美了
R
RM
8 楼
文青诈骗广告,这XJB设计屋子住进去意外频发,光那楼梯就要人命。